臺大醫院利比亞醫療服務隊:1964年1月至1968年6月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1月

臺大醫院利比亞醫療服務隊:1964年1月至1968年6月

作者:張秀蓉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中心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1日
ISBN:9789860196047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88元

  上世紀的50、60年代,臺灣面臨聯合國席位保衛戰,政府因而派出許多技術團體支援友邦,寄望獲得外交支持。在那段外交處境艱難飄搖的年代,臺大醫院為了配合國家政策,接受行政院點召,成立了臺灣醫療援外的第一支尖兵──「利比亞醫療服務隊」。
  1964年1月1日,連利比亞位置都還搞不清楚的十一位醫生、護士,在師長精神喊話的影響下,登機飛往遙遠國度,接管了利比亞的密蘇拉達醫院,展開沙漠行醫的傳奇歲月。醫療服務隊的隊長,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臺灣愛滋病之父」──莊哲彥。
  本書以莊哲彥為軸心,描繪了這批先鋒隊伍在一個文化迥然不同的地區行醫的事蹟。醫護人員由於人手不足,必須全科別看診,時間長,壓力大,有人染了肺結核,有人累到胃潰瘍。但這支苦幹拓荒的先鋒隊,短短三個月就贏得利國人民好評、報紙讚揚;兩三年間,就不負使命,為臺灣外交擴展地盤,享譽阿拉伯世界。
  時隔半世紀,若無人整理這一段醫療外交史,它們大致會湮滅於故紙堆中。本書作者張秀蓉,以其歷史學者的研究精神,爬梳史料、訪談當事人、查證檔案,詳實還原當年這批在異域沙漠行醫的點點滴滴:有離愁;有困境前的灰心喪志;有來自臺灣師長們的溫暖鼓舞;更有對異族風俗民情的細微觀察。書中也描繪了莊哲彥和利比亞強人格達費之間的趣事,或是他在沙漠中因海市蜃樓快抓狂的探險。本書多處援引原始文件,並於附錄中呈現原始照片及檔案,不僅描摹臺灣外交上如何抓緊機會披荊斬棘,同時也大篇幅呈現這群遊子的生活點滴,使本書像一部時光機,讀者可一幕幕回溯出當年的精采原貌。
作者簡介
張秀蓉
  1965年畢業於臺大歷史系,1968年取得碩士學位後赴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後任教於臺大歷史系,專長為當代歐洲政治經濟史及香港區域研究等。張教授曾任臺大歷史系系主任、校長特別助理,並創辦《臺大校友季刊》。
  她從臺大歷史系退休後,全力投入臺灣醫療史方面的研究,除了將珍貴醫療史料《臺灣醫學會雜誌》整理並予以數位化之外,更致力於臺灣醫療之口述歷史與專書撰寫。張秀蓉現為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研究群諮詢委員、臺大醫院顧問。

〔序〕 重現榮光往事---------臺大醫院院長 陳明豐
〔自序〕 追探一段醫療外交史------臺大醫院顧問 張秀蓉
前言
一、醫療隊出發時的利比亞及臺、利關係
二、利比亞的建國與人才需求
三、外交上的需要──醫療外交
四、臺大醫院的配合
五、密蘇拉達(Misurata)
六、全科醫師
七、莊院長
八、師長的慰問與安撫
九、沙漠行醫的新奇趣聞
十、莊哲彥在利比亞的特別經驗
十一、結語
後記
附錄 照片與文件
照片系列一 夏雨人對赴利比亞醫護人員講演照片
照片系列二 1963年12月歡送赴利比亞醫療服務隊照片
照片系列三 1964年7月第二梯次赴利比亞醫療服務隊照片
文件一 魏火曜1963年10月記事本
文件二 臺灣大學藏連震東公文
文件三 臺灣大學洽辦安全資料便條
文件四 魏火曜1963年12月記事本
文件五 魏火曜1964年1月記事本
文件六 臺大醫院院長邱仕榮呈校長公文
文件七 莊哲彥呈臺大醫院院長邱仕榮報告
文件八 莊哲彥呈臺灣大學校長錢思亮信
文件九 臺大醫院院長邱仕榮呈臺灣大學校長錢思亮信
文件十 利比亞商人致我駐利比亞大使館函之英譯
文件十一 利比亞居民致我駐利比亞大使館函之英譯
文件十二 1965年利比亞媒體對醫療團報導之英譯
文件十三 莊哲彥:在利比亞與沙烏地阿拉伯工作的回憶
文件十四 莊哲彥:A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Asthmatics in the Misurata Area , Libya , North Africa

重現榮光往事
  民國六十年代,個人正是住院醫師時期,就時常聽到臺大醫院在利比亞醫療服務團的事情和莊哲彥教授的非洲傳奇,當時正是醫院早期進行「中沙醫療團」的任務,也是促成臺大醫院當時年輕的醫師們赴沙烏地阿拉伯服務的熱誠推手,這些人至今被視為「沙烏地阿拉伯幫」,現在已多位居臺大醫院或臺灣醫界的重要職位。
  在異國他鄉,語言環境迥異的情境下進行醫療病患,確實和國內有天壤之別,行醫救人又增長自己不一樣的閱歷,倒是另一種學習成長。本書對諸位前輩,例如:莊哲彥教授、徐茂銘教授、李鍾祥教授的描述令人又敬佩又疼惜,領會他們的酸、甜、苦、辣、辛,其實最基本的乃是人類的愛心。也因此,現在很多醫院紛紛進行推展臺灣醫界的愛,進行醫療外交,支援友邦。臺大醫院早在1964年1月1日就正式開始。
  本書編撰最重要的是,張秀蓉教授的鍥而不捨、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受到最大的致敬。張教授從臺大歷史系退休後,投入臺灣醫療史的研究,從毫無頭緒中,無怨無尤、無償無報的收集資料,甚至遠至日本的東京大學圖書館、國會等藏資料的國外地區,為的是尋找片段歷史資料,還原臺灣的醫療史原貌。在她的努力之下,除把《臺灣醫學會雜誌》全數完整無缺的收集並數位化外,更致力以口述歷史、文獻研究等方法將歷史精彩撰述。本書就在這種理念下,詳實精彩的描述當年臺大醫院前輩們在利比亞的歷史史實。
  個人拜讀,深感敬佩,謹以為序,敬謝張教授的辛勞,把臺大醫院前輩們在利比亞的醫療歷史能夠詳實保存,也與讀者共勉這段光榮的歷史往事。
臺大醫院院長陳明豐
2008年11月
追探一段醫療外交史
  2003年春天,「臺大醫院珍貴材料及文物審議委員會」開始執行醫院醫師耆老們口述訪談計畫,莊哲彥教授是我們「追」著要訪問的耆老之一。然而,莊教授一直不答應接受我們的訪談,幾經纏說,莊教授助理張乃慈小姐終於幫我們安排好時間。杜芸芸、喬士明、呂怡燕及我,興沖沖地帶著擬好的訪問大綱前往遠東診所赴約,不料乃慈告訴我們莊教授的身體狀況不適合接受訪談了。當天乃慈娓娓道來莊教授一些我們訪談想知道的內容,也算頗有收穫。
  此後,聽到莊教授深愛的莊師母仙逝,不久莊教授住進加護病房,最後於2006年12月5日聽到莊教授離去的消息,大家心中都充滿著不捨與遺憾。12月21日從第一殯儀館公祭會場回來,一直在想雖然我們沒有訪問到他,但他充滿傳奇的一生,為臺大醫院、為國家所做的應該有人將它記錄、流傳下去。在臺灣醫界,莊教授被譽為「臺灣愛滋病之父」,這方面相信他的同儕或學生們會替他著墨,而他做臺灣醫療外交這一面,歷史學家應該儘快地將其整理出來。筆者不才願意嘗試將莊教授這位臺灣第一個民間醫療外交隊隊長及他在利比亞服務的經驗寫下來,以饗同好。
  為完成這本書,筆者查閱、爬梳臺大醫院、臺灣大學、外交部等機構之檔案,並參考當時臺大醫學院學生刊物《青杏》上的多篇文章及在利比亞服務的隊員分別寫給院長們而被轉載於《青杏》的書信;並參考已出版的相關書籍,特別是李鍾祥寫的《沙漠行醫─苦.樂.愛》,提供很多檔案上看不到的資料;同時也請教利比亞醫療隊隊員們一些從資料上看出有疑惑的地方,特別是2008年9月26日晚上我在臺大醫學院102講堂做「臺大醫院利比亞醫療服務隊」演講後,徐茂銘教授又提供一個我們從文獻上從未看到的邱仕榮院長向人事行政局爭取了十個主治醫師名額的資料,以及書中引用資料須更正的部分。因此,本書能完稿必須感謝臺灣大學文書組和人事室、臺大醫院秘書室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外交部檔案委託該館管理)工作同仁的協助,以及已離我們而去的李鍾祥先生及接受筆者訪問的前輩們。在此要特別說明:本書引用上述資料時,許多顯而易見的錯誤皆刻意未加修改,目的是為保留文章之原始樣貌。
  因為愈早期,各機構保存的檔案愈不整齊,換句話說筆者為蒐尋資料花了相當多的力氣在故紙堆中查閱、比對。因此,本書有十四篇附錄文件,一方面是解決有些文件沒有文號,不知如何在文中加註的困難;另方面有些文件是莊教授親筆手跡,故人已去,他的手跡隨著時日久遠已漸泛黃,印下來已難辨認;而魏火曜院長隨身小記事本上的記事也是首次用在研究上,因此筆者都將它們附在書後,提供有興趣的同好參考。
  在本書完稿之後,筆者有幸又找到莊哲彥教授親撰的文章──〈在利比亞與沙烏地阿拉伯工作的回憶〉,由於它是珍貴的一手資料,筆者調整目次,把該文的重要部分收錄為本書附錄文件十三。附錄文件十四,是莊教授利用在利比亞看病時的病歷完成的一篇學術論文,也是莊教授初次向臺大醫學院申請教職的主要論文,其意義與其他論文不同,何況這也是莊教授在利比亞醫療服務經驗的一部分,筆者幾經考慮決定全文收入本書。此外,當年醫療服務隊相關照片得來不易,而且許多照片因年代久遠,品質不佳,筆者只好在其中挑選部分附錄在本書中,以饗讀者。
  筆者要感謝莊教授公子莊非洲先生同意將莊教授親撰的文章(附錄文件十三),及寫給臺大錢思亮校長的信、同仁被誣告後莊教授被要求寫回臺大的報告書等兩篇尚未公開出版的資料讓我們公開排印出來;也感謝臺灣醫學會同意莊教授刊登在《臺灣醫學會雜誌》上的 「A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Asthmatics in the Misurata Area , Libya , North Africa」讓我們重新排編成為附錄文件十四。
  一本書的出版最為繁瑣的就是打字、校對,這部分工作要感謝李立敏、杜芸芸、陳昀秀及徐牧筠幾位小姐的付出;而歷史學者寫書,最麻煩的是引文之來源並確實加註,此部分是立敏協助完成,因此筆者在此要特別感謝她。本書能在莊教授逝世三週年之前出版,感謝臺大醫院秘書室同仁及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的協助。希望本書能留下首次臺灣民間醫療外交的紀錄,幫助去利比亞服務過的臺大醫院前輩們回憶起當初那段日子的甘與苦,也讓我們這些局外人能體會這些醫界前輩們的付出與奉獻。最後,本書因排印、封面設計,以及一再的校對、校樣,來回之間,頗耗時間,為的是要呈現最好成果。惟本書內容遺漏、闕失之處,勢所難免,尚請讀者不吝指正。
前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主任
現任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研究群諮詢委員
臺大醫院顧問
張秀蓉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