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資本主義社會秩序與經濟思維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5月

後資本主義社會秩序與經濟思維

作者:邱淮璟
出版社:韋伯
出版日期:2021年02月05日
ISBN:9789864274123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04元

  資本邏輯無所不在,憑藉著經濟全球化所提供的豐富且多元的產品與服務,有效的說服社會大眾,資本主義是邁向經濟繁榮的必要之惡。列寧史達林式共產主義學說破產後,非暴力式的社會改革社群,仍欠缺共同的經濟社會行動綱領,使得反全球化成為空洞的信仰。

  空間資本化、文化資本化、社會福利資本化,資本邏輯不僅竭其所能的將整體社會中各類資源資本化,使其成為服務於資本再生產的工具;並分化階級、性別、年齡、族群、國族等,多元社會屬性下的群體利益,加之消費社會以個體為基礎的消費單位,有效的強化原子化的作用。資本邏輯憑藉其多重策略的威脅利誘、合縱連橫,主導著遍及全球範圍的意識型態,甜蜜的外衣,潛藏著社會分崩離析的不穩定因子。

  非資本邏輯的市場經濟與社會關係何以可能?傳統文化智慧與價值體系,是否得以再次作為個人認同與引導意義世界的基礎?面對價值傾頹與矛盾的資本社會,個體如何獲得自處與安身立命之道?本書試圖總結出具反思意識的經濟社會觀念與實踐行動,構築出理想的後資本主義社會可能的途徑。

作者簡介

邱淮璟

  來自台中的北漂青年。輔仁大學哲學系與經濟學系雙學士、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生。研究領域:經濟哲學、經濟思想、經濟人類學。

緒論

第一部分 個體自主與社會團結方法論
一、以群體與地方認同為基礎的個體權利與義務
二、社會福利社區化
三、兼具普世價值與多元文化的全球秩序

第二部分 經濟邏輯
一、資源配置
二、經濟創新動力
三、經濟發展觀

第三部分 經濟秩序
一、公共財與私有財邊界的模糊化
二、經濟民主
三、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共識
四、穩健的金融秩序

第四部分 重構後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實踐策略
一、個體自主與社會團結方法論-社會福利社區化與社區產業
二、個人自主與社會團結方法論-再造城市,反空間資本化
三、個體自主與社會團結方法論-社區基金、土地共有、地方團結、經濟自主
四、經濟邏輯-凝聚共識,打造地方品牌
五、經濟邏輯-建構文化哲學的社會工程
六、經濟邏輯-政府與民間合作,以社造為基礎的自治商圈,共同保存文化資產與可持續的觀光
七、經濟秩序-重構產銷互惠合作網絡
八、經濟秩序-公平貿易,擴大互惠合作網絡
九、經濟秩序-與大資本抗衡的理念集結
十、經濟秩序-金融與投資作為貨幣化、數量化的社會成員共識集結

結語

附錄
中文書目
英文書目

 

第一部分 體自主與社會團結方法論 一、以群體與地方認同為基礎的個體權利與義務 反思資本邏輯主導的城市化、現代社會組織方式與社會關係 Durkheim機械團結與有機團結概念,作為社會學區別前現代社會與現代社會的社群連結機制的理想型。二者皆須仰賴集體意識(collective consciousness),才能維繫社會團結的向心力,唯前者因社會專業分工程度較低,社群成員間共享著集體的信仰、規範、道德與價值觀,維持著低度社會流動的社會穩定狀態;反之,後者伴隨著技術革新,生產力提升,促進社會朝向更細緻的社會分工,多元異質性群體促使個人意識與集體意識分化,個體已無法藉由自給自足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從而產生更為緊密的社會交換。 因此,分化的個體意識與集體意識,如何進行有效的協調,則成為現代社會是否得以獲取分工之利,同時降低社會失序,導致社會解組的風險。另一方面,西方經濟學個體主義方法論,則延續Adam Smith《國富論》主張個體經濟活動中的自利心傾向,透過市場機制,社會中廣大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皆能在其中各取所需、互蒙其利,最大程度的實現社會整體福利。 Adam Smith雖亦於《道德情操論》以同情心(Sympathy)作為社會成員間彼此得以相互協作的前提,彼此皆共享著普遍的先驗道德,使得互動雙方得以理解對方的處境,做出相應的符合對方期待的回應,進而達成社會共識與社會秩序。 然而,伴隨著社會細緻的專業分工,市場機制運作的範圍擴大、雇傭制度的發展,個體成為受薪單位,由此所衍生的自主意識與權利擴張,產生多元複雜的社會交往,進而創造出陌生人互動的正式規範,細緻的商法、刑法、民法等,藉以建立有序的社會交換環境。正式制度多從消極的層面避免社會衝突,卻不必然得以提升社群休戚與共的意識,達成自發性的社會團結。 社會中頻繁的結社,所創造出的社會信任、社會資本,得以增進社會成員的同情共感,並在互動的過程中,發展出非正式的規範,消極面而言,得以降低監督、司法成本,積極面而言,得以培養公共意識與公德心。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