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社會保障制度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7月

埃及社會保障制度

作者:李超民 編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01日
ISBN:9787208102743
語言:繁體中文

《埃及社會保障制度》全面而詳盡地介紹了埃及的社會保障制度。埃及獨立後幾十年來,隨著政治經濟的現代化,已經建立起了包括養老、失業、醫療、社會救助等基本社會保障和企業保險、商業保險、社會慈善制度(包括Zakah和Waqf)、軍政人員保障等各方面的社會保障制度。埃及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特點是︰第一,經過數十載初步發展,埃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第二,埃及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問題是碎片化、殘缺不全、效率低;第三,埃及社會保障制度過渡性明顯,面臨很大的轉型動力。《埃及社會保障制度》由李超民編著。 李超民 經濟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副研究員,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富布賴特研究學者(The Iowa State University,VRS 2006—2007)。博士論文《常平倉︰美國制度中的中國思想》獲上海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先後出版《美國社會保障制度》、《新中國國防經濟思想史》、《中國戰時財政思想的形成(1931—1945)》等著作,在《學術月刊》、《美國研究》、《復旦學報》、《中國農村觀察》、《中國農村經濟》、《當代中國史研究》、《環球法律評論》、《文匯報》等報紙雜志上發表文章數十篇。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埃及社會發展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一、埃及歷史概要與資源稟賦 二、埃及的政治體制與社會保障 三、埃及社會保障立法 四、埃及的“社會團結”計劃與社會保障管理體制 第二章 埃及財政中的社會保障與福利政策 一、埃及財政政策與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 二、埃及的社會福利支出 三、埃及社會保障及福利計劃的財政支持 第三章 埃及的養老保險制度 一、老年、殘障與遺屬保險的法律框架 二、埃及退休職工的老年福利政策 三、退休職工永久性殘障福利政策 四、退休職工遺屬福利政策 五、埃及軍隊社會保障制度 六、埃及養老金管理體制與養老金投資 七、埃及養老金改革問題 第四章 埃及勞動保障與失業保險制度 一、埃及的人口結構與勞動力市場 二、埃及的失業問題與失業福利制度 三、埃及《勞動法》與保護職工權益 四、埃及勞動保障管理體制 五、埃及的就業政策與就業促進計劃 第五章 埃及醫療保險制度 一、埃及醫療保險立法與體制 二、埃及公共醫療保險計劃運作機制 三、埃及的醫療機構及其運作 四、埃及醫療機構的資金問題 五、埃及工傷醫療和職業病防治醫療 六、埃及醫療制度的改革 第六章 埃及的社會貧困與社會救助政策 一、有關貧困、增長與收入分配的觀點 二、埃及社會的貧困問題 三、埃及的公共社會安全網與社會救助政策 四、埃及解決特困問題的方案 附錄 埃及的貧困社區問題實錄 第七章 埃及的慈善與宗教捐助 一、伊斯蘭慈善思想與制度 二、埃及慈善資金的管理融資問題 三、埃及政府對捐助事務的管理 第八章 埃及的住房保障 一、埃及的住房部門概況 二、埃及住房政策及其實施 三、埃及住房市場的需求展望 第九章 埃及的婦女兒童、青年與社會保障制度 一、埃及婦女社會保障與福利政策 二、兒童福利與社會保障制度 三、埃及的青年福利與社會保障制度 結語 埃及社會保障制度與傳統社會轉型 一、埃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問題由來 二、當代埃及社會保障制度的特點 三、轉型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重點 附錄 附表一 埃及與西亞北非國家的社會發展指標比較 附表二 埃及與西亞北非國家公共養老金計劃政策框架 附表三 埃及與西亞北非國家公共養老金的繳費費率與福利水平 附表四 埃及與西亞北非國家的贍養率趨勢 附表五 埃及與部分國家的醫療支出效率統計 附表六 埃及與西亞北非國家的住房指標比較 附表七 埃及與西亞北非國家的住房金融發展現狀 附表八 埃及主要社會保障政策與法規概覽 參考文獻

社會保障是民生之本,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重建經濟和社會的進程中,在城鎮建立了勞動保險制度,並針對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特殊性,建立了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通過土地所有權的集體化改革,為廣大農村居民建立了以生產隊、生產大隊和人民公社三級組織為核心的集體保障制度,為農村的孤寡人員建立了五保供養制度。這樣,在整個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我國實行了城鄉二元的社會保障體制,即在城鎮實行的是國家負責的單位保障制度,而在農村實行的是集體保障制度。改革開放以後,傳統的社會保障體制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要求,從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始,我國對傳統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多維改革︰作為企業改革的配套措施,企業職工的勞動保險制度開始向現代社會保險制度轉變,企業職工養老及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最先啟動;隨著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建立與發展,伴隨著人事制度的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也拉開了序幕;在“七五”計劃指引下,開啟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探索與試點工作;等等。1986年,我國建立了城鎮待業保險制度,成為失業保險制度的開端,同年開始啟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和原則,提出養老、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原則。1994年開始實施生育保險,1996年開始實施工傷保險,1997年統賬結合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模式成型,1998年開始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1999年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開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2003—2005年間陸續建立了城鄉社會醫療救助制度,2007年開始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2008年全面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開始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開始進入全面完善、加快發展的新時期。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社會保障項目日益豐富,社會保障效果開始顯現,初步形成了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及優撫安置為主要內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 目前我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由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中)、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中)、“三無”和“五保”供養制度等組成;我國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由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大病醫療救助制度等組成。加之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救助制度,這些基本保障制度確保了城鄉居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截至2008年年底,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21 891萬人、企業年金1 038萬人、農村養老保險5 595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31 822萬人、新型合作醫療81 500萬人、工傷保險13 787萬人、失業保險12 400萬人、生育保險9 254萬人,獲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鄉居民為6 618.9萬人。同時,有63.2萬農村人口享受了農村傳統救濟,有543.4萬“五保”人員得到了供養。全國各類福利單位收養老年人、殘疾人、孤兒等服務對象189.2萬人。�社會慈善事業蓬勃發展,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水平逐年提高,各項制度實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我國在改革開放及經濟飛速發展了30年之後,已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目前,舉國上下正在踐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思想,加強民生建設,全力以赴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自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在不斷地加大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步伐,並把“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作為社會建設的目標,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指明了方向。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把社會保障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明確要求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遠景目標,要求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人口、環境、發展問題是21世紀的三大主題。 構建與社會經濟水平相適應的福利社會是實現人口、環境、發展和諧關系的重要方面,也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終極目標。 從我國當前社會保障覆蓋的人群和參保人數、從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框架體系的完善程度、從我國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和制度模式構建內容、從我國社會保障供給能力和保障服務提供水平、從我國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制度的餃接看,我國現實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體系、體制和管理,與國家確立的“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目標的要求,與發達國家已經建立的“人人有保障”和“全過程保障”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社會保障建設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基本制度不夠健全,尚未實現群體全覆蓋。二是制度實施不力,參保面受限。我國已有的社會保障項目覆蓋人口有限,有些項目參保率還很低。如我國城鎮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率為62.90%、基本醫療保險為63.73%、失業保險為41.05%,按照第一產業就業人數計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參保率僅為16.58%。�三是社會保障水平低,保障能力差。同一類型制度的不同群體間、同一群體的不同制度之間的保障標準和待遇差距懸殊,直接影響了制度的有效性。四是社會保障制度碎片化、地方之間差異較大,導致社會保障關系遷轉有阻礙,影響了城鄉勞動力的流動和人力資源配置。五是法規建設滯後。我國有不少社會保障制度從試點到全面鋪開已很多年,卻至今尚未立法。立法滯後給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推進帶來很多問題。六是制度設計的理念正在轉型,有些矛盾關系尚未厘清。社會保障制度設計理念,正在由比較強調效率向更注重公平、正義、共享的社會保障制度方向轉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關于社會保障的理論研究幾乎是個空白,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保障建設經驗又無法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而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實踐又迫切需要理論的指導和經驗借鑒,為此,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有不少學者對國外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介紹和比較,發表了不少論著,取得了豐富的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實踐和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國際上,全球性人口老齡化所引發的養老金制度改革問題、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過度提供帶來的低效率和財政負擔、社會保障管理和基金運營、全球性金融危機所引發的勞工與失業問題等等,使得許多國家都在積極著手對其原有的社會保障制度作出調整和改革。在國內,我們面l臨著未富先老的人口狀況、人口快速城鎮化、人們健康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對健康保護的進一步要求、產業升級與轉型、就業形式多樣化、經濟全球化等等挑戰和問題,使我們正在建設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同時面臨著新的問題與挑戰。在我國,建立健全既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又要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很有必要進一步了解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與改革的近況,深入了解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內涵,汲取他國經驗與教訓,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供有效借鑒。 由上海財經大學“211”項目支持編寫的《各國社會保障制度》叢書的出版與問世,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該套叢書選擇俄羅斯、英國、加拿大、德國、美國、韓國、新加坡、日本、瑞典、法國、印度、智利12個國家,國別的選擇體現了國際社會保障模式特征和區域特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內容安排上包括了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發展演變、改革過程;各個國家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及各主要制度或者項目的政策、立法、實踐及實施效果情況。同時,叢書編寫基本上基于各國政府相關部門網站、政府工作報告、最新立法及政策方案、統計年報等大量第一手資料和有關文獻編撰而成,盡可能客觀、原味地反映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及改革近況。 當然,限于資料收集和語言分布的難度,該套叢書一定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希望廣大同仁和讀者理解、批評和指正,同時,我們計劃每隔若干年度,根據各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變化的實際情況,對叢書進行修訂和進一步完善。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