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覺得很幸福:從開往「低地板」的台北公車,到奧斯威辛16670號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7月

忽然覺得很幸福:從開往「低地板」的台北公車,到奧斯威辛16670號

作者:許書寧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09月03日
ISBN:9789865770006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52元

在大阪,電扶梯要站右邊,到了東京,得靠左邊。我忘了,於是成了全東京造成最多衝擊的人——東撞西碰,怎麼每個人都衝著我來?終於到了台北,卻傻傻站在巴士左側,因為找不到門上車。
  北港、大阪、東京、台北,老家、自家、婆家、娘家,人都煩惱環境不適應,許書寧卻視為求之不得的提醒——
  改變,本來讓人不舒服,為什麼她會忽然覺得很幸福?
  書寧總是在面對「文化衝擊」,往來於不同城市的書寧,走在路上經常和人左碰右撞、甚至因此跌倒受傷。這種快要迎面撞上的衝擊,她卻視為求之不得的提醒,讓她歸零,把生活中的每一次當成第一次來珍惜。
  出生於北港的書寧,自從嫁給日本先生後,經常往返於大阪與台北,她的身上總是帶著旅人的特質:一雙大眼睛,善於觀察,流露出純真的好奇;生活磨出來的細膩敏捷心思,總是對再平凡不過的日常生活,反映出特別的感受:
  ◎在蒸餃裡發現頭髮,書寧忽然發現:小店時代,原本熱誠開朗的老闆娘,生意爆紅成了排隊名店之後,老闆娘反而再也笑不出來,賺進很多錢、卻賺進更多疲憊。
  ◎出席兩次喪禮,上一次日本老公替返家的書寧灑鹽,這一次忽然不灑鹽了,為什麼都有理由?怎麼會讓老婆書寧都感動?
  ◎教堂祭壇上插的花,左邊有、右邊空空,構圖完全不對稱,怎麼反而比兩邊都供上鮮花還美?忽然發現,這不就是……
  ◎書寧的爸媽兩老退休之後不是住到鄉下,反而搬來台北市,他們哪兒來的動機?鄉親故舊警告、苦求兼威逼,他們哪兒來臨老離鄉背井的勇氣?
  ◎看到一個沒有名字的「祈禱的人」,書寧忽然感到震撼,為什麼不亞於閱讀大文豪遠藤周作?
  ◎愛你的人是不是老是叼念著同樣的事情,讓你覺得煩?那麼你應該看看神田奶奶寫給孫子的家書,千篇一律只有三行。什麼訊息讓孫子忽然動容?
  ◎從小和手足競爭爸媽最愛誰、和同學競爭老師最喜歡誰,書寧十六歲時,忽然從校長神父給她上的那一課意識到:每一份愛都真實且獨一無二。根本不用比。
  ◎我們遇到生命中的災難,想到的盡是:「沒希望了!」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後,鷹取教堂毀了,本堂神父卻說:「教堂毀了,但是真正的教會卻建立了。」從徹底的毀滅當中,如何看到希望?
  ◎當我們對別人付出了一切,萬一沒得到回報,我們的憤怒不滿是很正常的。一位女士傾畢生積蓄,捐了一台大管風琴給教堂。剛裝好,阪神大地震毀了它,這位捐出一切積蓄的女士,是悲哀、還是憤恨呢?錯了,書寧在這位女士身上看到,原來,喜樂是我們選擇的,而非被動的。
  ◎在長崎,書寧「遇見了」一位死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神父。這位神父曾經到過日本傳教,後來回到波蘭。他志願代替另一位囚犯受死。遠藤周作說,如果有人說他不相信奇蹟,他就要向那個人說國柏神父的故事:一個人可以為陌生人做到這樣,豈不是奇蹟?
  這是書寧在雙城(大阪與台北)居住生活的真實心情,你彷彿聽著好友述說一個個生活故事,不僅看見雙城不同的生活樣貌與習慣,還體會到她柔軟善感的心。這樣的特質呈現在她身為基督徒的生活體悟中,真實、親切,引人深思。狄剛榮休總主教、洪山川總主教、陳治國牧師都是因為讀了書寧的書,而認識了書寧。因為書寧讓他們——以及大家明白:
  每一個人都想要的「喜樂」、「勇氣」、「感謝」,在哪兒可以找到。
作者簡介
許書寧
  愛畫畫,愛作夢的北港孩子,天主教的基督徒。
  先後畢業於輔仁大學大傳系廣告組及大阪總合設計專門學校繪本科。
  作品曾獲關西美術文化展讀賣電視獎、STAEDTLER舉辦筆繪CD-R設計比賽入選,也曾入選青林文化「安徒生童話插畫創作獎」、及2005及2006年度台灣兒童文學精華集、「第六屆貓頭鷹愛家手繪書比賽二獎」、入圍第三十四屆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入選新聞局第三十三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圖畫書類)、入選國家圖書館舉辦「台灣出版TOP1—2012年度代表性圖書」等獎項。
  當過空服員、主持過兒童廣播節目、也曾在大阪與倫敦的STARBUCKS調製咖啡。喜歡一個人旅行與嘗試新鮮的生活,造訪過二十幾個國家。每換一個新環境,畫風也會自然改變,相當有趣。
  目前定居於大阪,從事文圖創作、設計與翻譯工作。
  歡迎光臨書寧的部落格:shuninghsu.wordpress.com/
  代表著作包括:《耶路撒冷朝聖日記》、《亞西西的小窮人》、《古比歐的大野狼》、《愛蓋章的國王》、《書寧的幸福書》文.圖
  譯著包括:《原子彈掉下來的那一天》(上智出版)、《艾瑪的大麻煩》(國語日報出版,翻譯並繪圖)、《穿越書本去旅行》、《阿ㄇㄧㄚˋ!》、(以下均為大是文化出版)《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是什麼?》《大前研一不愛上學》、《三浦綾子:新約告訴我的故事》《我知道如何去愛》、《好運術》……等。

PART1  鹹酸甜,都是生活好滋味習慣第三個蒸餃故事講的是甚麼?亞巴郎的口頭禪天才母親的不解之謎爸爸的專有名詞母親的祈禱文水費單與堆積的報紙不對稱的和諧不再哭泣的花水木開一家耶穌的糕餅店安達原的寂寞鬼婆婆
PART2  紅黃藍,愛的光譜門口的鹽巴瑪利亞的水仙花百萬奶奶的「尋找春天」綿羊奶奶的信仰長滿了金平糖的樹媽媽七個字的震撼父親的平安再過片時原子筆,曬衣夾,與玻璃墊下的相片耶穌所愛的門徒樹葉包裹的神祕禮物照祢所願意的
PART3  DoReMi,生命新樂章地震之後一聲不吭的管風琴廢墟中的幼苗恩寵上加恩寵祈禱!不可或缺的支援爸爸的信仰斧子與樹根沒藥與香料奧斯威辛的16670號祈禱的身影陽台上的小麻雀

推薦序
信仰與生活的結合
  我很喜歡書寧的書,在不知道她是誰的時候就喜歡上她的書。無論是否認識她,讀她的書會很自然地想到,她應該是個文如其人的作者,而且是個很可愛的人。她不但會寫,也會畫,書中的插圖都是自己來。她信仰天主,在字裡行間中,你毫不費力地會體驗到她跟天父的關係很親。正因為如此,她有一顆在天主寵愛中浸潤的赤子之心,讓你很容易想到聖女小德蘭,而小德蘭真是個精於愛的大聖人。
  書寧的生命過程中一直擁有愛:親情——祖母、父母、姊妹、丈夫、公婆……聖情——天主、聖母、教會﹔友情—各種場合、各種際遇中結緣的人。她的愛是真愛。「真愛」為書寧應該是由「感恩」而起的。信仰使她愛天主在一切之上,也使她奉天主命而愛人。對天主的愛也使她更會發揮她植根於人性中,惜物、惜緣的愛心。「感恩」使她受恩圖報,在受恩之際她體悟到別人的愛而引生她報恩還愛的責任心﹔而且「還愛」針對那對她施恩的人,也使她學習見賢思齊,去關愛別的有需要的人。
  她的信仰與生活便是如此渾然一體:有血有肉,有刺激你味蕾的滋味,有豐富你多采多姿的情意,有新穎讓你動心的樂章﹔而且她也會用她那隻妙筆,描繪出專注與天主相契者的感人身影。是的,她真的會把生活中的任何經驗,事物也好,人物也好,一個特殊的經驗也好,或者一個突發的經驗也好,她會用她那特別豐富的聯想力,跟自己的信仰聯繫起來:想到自己的軟弱、自己的無知、自己的錯誤、自己的缺失,也表達出她對別人的了解、別人的欣賞與欽佩,最後還會引證很貼切的聖經語句讓我們體驗到,她跟天主聖言非常親密熟悉的關係。使我特別注意的是,她對中日文化比較異同的理解與欣賞﹔在信仰的光照下,她能超越民族文化本位主義而做出平實的品評,非常難能可貴。
  本書有很多非常可愛的插圖,每一篇文章都值得看,而且每一篇都讓你讀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每一幅圖畫都值得欣賞,都讓你不能不驚豔。這裡我特別推薦有關書寧親人——父母、公婆、丈夫、堂區神父及教友的那些篇章,不僅能使我忍俊不住,還能使我笑出聲來,有些則能使我心動落淚,而且使我屢讀不厭,奮起而為。
  這是書寧所寫最好、最可愛的一本書,足見他仍在進步中,沒有「江郎才盡」。只要她會、也肯把她的赤子愛心不斷地緊接著天父的大愛,她一定會繼續做天父和基督長兄的聖愛利器,像瑪利亞,成為小瑪利亞!
天主教榮休總主教  狄剛二○一三年八月十三日  凌晨
導言
能聽的耳、能看的眼
  認識「許書寧」是一個恩典!幾年前在賣場上,意外地發現書寧翻譯三浦綾子的一本書──《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是什麼?》(大是文化出版),在電車上一邊讀一邊流淚,心裡覺得不好意思可卻又停不下來,覺得內容真是太棒了,心中實在感謝書寧為台灣的讀者翻譯這麼好的書。而在《耶路撒冷朝聖日記》中,讓筆者認識到原來「用心、敬虔的朝聖者」至今仍然存在著,也深深體會到專業嚮導(或牧者)的重要性,他們真正地引領我們進入了神聖的國度。
  書寧生命中的極大恩典之一,就是她遇到了許多好人、好牧者。
  榮隆教會青少契有幸曾邀請書寧做了兩次的分享,無論是分享她的信仰歷程、聖方濟的故事或日本基督徒殉道的故事,至今仍然令我們印象深刻。特別是她書中許多的圖畫,將許多很難說明的意境,簡單又適當地表達了出來,她的分享,很美!
  感謝上主的的恩典,這次透過書寧的新書《忽然覺得很幸福》,彷彿又跟著她走了一段很踏實的信仰之旅。從台灣到日本,從日本又回到台灣,來來去去中,認識了很多信仰前輩,聽了好多的生活小故事和民間傳說,也在進入了好多間的聖堂時,將心靈的重擔,都一一地卸下了。那台〈一聲不吭的管風琴〉的音樂,是只有用心的人才聽得見、聽得懂。在阪神大地震〈廢墟中的幼苗〉,也是只有有信仰眼光的人,才能發現。老神父說:「不管在那之前或之後,我都再沒有見過那麼像天國的地方了。」書寧姊妹不斷地體會到使徒保羅(或譯保祿)所說的,「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上主將能聽的耳、能看的眼,都賜給了她。願主祝福這本書、使用這本書,使更多人體會祈禱中的美善,繼而在這信仰道路中留下更多美麗的腳蹤!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榮隆教會陳治國牧師

習慣每年年底,我和丈夫修一都會離開大阪,前往位於千葉縣的公婆家過年。要回千葉,首先得搭新幹線到東京,再轉上兩、三班電車才行。總之,從大阪買個便當上車,睡個午覺讀點書,再從車窗看看一閃即逝的富士山後,東京也就到了。由於年年都去,因此,雖然車程得花上半天的功夫,感覺卻像是搭趟電車到不遠處一樣,並沒有那種「長途跋涉出遠門」的緊張感。就因為自己早已對那樣的行程習以為然,每當我拖著行李在東京車站下車,踏上通往出口的手扶梯時,總會有種類似國小做電流與電極實驗時,不小心「被電到」般的小小震撼。「啊!站左邊才對!已經到東京啦……」在每一個步調匆促緊張的大都會裡,總會形成一種不成文的默契:大阪與台北相同,大家習慣於搭乘手扶梯時立於右側,好讓出左側的空間來給急著趕路的人攀爬而上。雖然沒有正式規定,那卻已是一種不言而喻的慣習,就算是初來乍到的旅人也會馬上有樣學樣地進入狀況,自然形成一種都會特有的風景與律動。然而,也不知是依據從何而來的偏好或基準,同樣是靠邊這個動作,東京卻與大阪相異,大家選擇立於手扶梯左側,反而將右邊的通道讓出。靠左或是靠右,原本無可厚非,只不過當我從平時居住的大阪上車,睡了一覺昏昏沉沉地下車後,在毫無心理準備的狀況下「忽然」到達東京,感覺竟然就像愛麗絲進入鏡中世界般,一眨眼就「左右顛倒」啦!那種突如其來的改變經常叫我覺得突兀,總對修一笑著說:「新幹線東京車站的月台手扶梯,是我的Culture Shock呢!」前幾天,我在桃園機場下機,準備搭巴士回台北。當我正想走近車身側邊,好將行李放進置物櫃時,卻聽到工作人員很無奈的聲音:「小姐,妳要去哪裡?是這一部車才對。」我舉起頭,很訝異地望著他手指的方向。「是啊!我知道是這一部啊。我要放行李。」「放行李?那還不趕快過來放?我們要開車了。」我一頭霧水地看看他再看看巴士,完全不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究竟哪裡出了錯。那位大哥嘆了口氣,一把拉過我的行李箱,將我引到巴士的另一邊:「快上車吧!」一直到那個瞬間,我這個不受教的孺子才好不容易醒悟過來。原來,台灣與日本的車道方向相反,駕駛座與車門、置物箱的位置自然也左右顛倒。我竟然由於太過習慣而忘了兩國間的差異,傻傻地走到「根本無門也無櫃」的巴士左側等著上車,叫那位可憐的工作人員亂了方寸,不知該如何是好。上車後,我回想剛才做出的傻事,忍不住笑出聲來。自己一定像極了那個「吃個老母豬不抬頭」的劉姥姥,於無意間一本正經地做出許多驚世駭俗的事來吧!實在傷腦筋。就如同在東京時受到左右相反的「文化衝擊」一般,這些年來,我總會在回台灣的第一天跌倒或東撞西碰一番,才好不容易「進入狀況」,開始在新環境中安定下來。起初,我相當懷疑自己的適應能力,總覺得明明是從小長大並熟悉的環境,怎麼還老是笨手笨腳地常受傷?一直到後來才明白,那樣的「不適」其實是個了不起的恩典,更是必要且求之不得的「提醒」。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