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與台灣:「一個中國」原則的起源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8月

中國外交與台灣:「一個中國」原則的起源

作者:福田圓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21年06月28日
ISBN:9789865227340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468元

「一個中國」原則是如何形成的,你知道嗎?
從「解放台灣」到「一個中國」原則,毛澤東這中間的外交手段轉折為何?

  1949年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先預計要在數年內「解放」台、澎、金、馬,如果順利完成「解放」,就不會有現在的「一個中國」原則。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積極援助台灣,並圍堵中國,導致中國對台「解放」變得困難。

  韓戰結束後,朝鮮半島及中南半島已劃定停戰線,導致台灣海峽兩岸的分裂狀態極有可能成為定局。因此中國領導人必須透過外交手段,處理與台灣海峽對岸的中華民國分裂等問題。這也代表著中國如何隔著台灣海峽與美國、中華民國對峙。1954年至1965年的這段期間,正是中國外交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及亞洲、非洲各國交互作用中,持續面臨這些問題的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歷韓戰,東亞的冷戰結構已相當明確,中國領導人要如何構思「解放台灣」與完成國家統一?為了實現此構想,又須實施什麼樣的具體手段呢?本書針對這些問題實行多方考察,研究中國對台政策重點從軍事鬥爭轉為外交鬥爭,希望辨明其實質內容由追求「解放台灣」至形成「一個中國」原則的過程。
 

作者簡介

福田圓

  日本法政大學法學部國際政治學系教授。1980年生於福岡縣,2011年取得慶應義塾大學政策媒體博士學位,專長為東亞國際關係、中國外交、兩岸關係。她曾任國士館大學21世紀亞洲學部專任講師、副教授、法政大學法學部國際政治學系副教授。曾在就讀博士班期間獲得台灣獎學金,前往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課程留學。2011年獲得第四屆日本國際政治學會獎勵獎(期刊論文「中法建交(1964年)與『一個中國』原則的形成」),2013年獲得第25屆亞洲太平洋獎特別獎(專書『中國外交與台灣』)。

譯者簡介

林倩伃

  淡江大學日文系畢,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研究所政治與經濟組研究生。為專職日文譯者,譯作及相關作品領域包括旅遊、教學、醫療保健等,對於政治、社會、歷史等領域極具興趣,因而進入東亞研究所就讀,主要研究日本外交關係等主題。
 

序章 中國外交與台灣
1 從追求「解放台灣」到形成「一個中國」原則
2 今日針對「一個中國」原則形成過程之解釋
3 「一個中國」原則之形成過程之相關研究回顧
4 中國之新史料公開及其他多項資料
5 本書分析視角與結構

第一章 第一次台海危機與「兩個中國」問題的起源(一九五四─一九五五年)
前言
1 再次提出「解放台灣」
2 金門砲擊與台海危機
3 攻占浙江沿海島嶼與危機之持續
4 針對「兩個中國」問題之迴避
小結

第二章 「和平共處」與「兩個中國」問題嚴重化(一九五五─一九五七年)
前言
1 對美直接交涉之極限
2 「和平解放」政策的極限
3 位於福建前線的軍事建設
4 「兩個中國」問題的嚴重化
小結

第三章 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與「一個中國」論述之起源(一九五八年)
前言
1 八二三砲戰之決議
2 八二三砲戰之展開
3 政治軍事鬥爭之極限
4 「解放」金門、馬祖之長期擱置
小結

第四章 中蘇交惡與「一個中國」論述之動搖(一九五八─一九六一年)
前言
1 第二次台海危機後之對台工作
2 中蘇對於台灣問題之爭論
3 第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之中國代表權問題
小結

第五章 反對「反攻大陸」與「一個中國」論述之確認(一九五九─一九六二年)
前言
1 對「反攻大陸」的威脅認知
2 反制「反攻大陸」之軍事動員
3 對台海軍事緊張之利用
4 以「一個中國」論述為前提的反對「反攻大陸」
小結

第六章 冷戰結構之多極化與「一個中國」原則的形成(一九六二─一九六五年)
前言
1 寮國危機與「一個中國」原則
2 中法建交過程中之「一個中國」原則
3 與前法屬非洲國家建交交涉時之「一個中國」原則
4 「一個中國」原則的發展及其極限
小結

結論 「一個中國」原則之起源及其邏輯
1 「一個中國」論述之形成
2 「一個中國」論述之內涵
3 「一個中國」原則之起源

主要參考文獻
初次出處一覽
後記

 



  我在二○一三年由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書版會出版的著作《中國外交與台灣─「一個中國」原則的起源》得以翻譯成中文版,並由台灣五南圖書出版社出版,令我感到十分欣喜。本書是以我在二○○○年代後期,在慶應義塾大學政策媒體研究科及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攻讀博士課程期間所撰寫的博士論文為基礎撰寫。就如同日文版「後記」中所述,若沒有台灣留學期間曾多方照顧我的老師、友人協助,以及台灣外交部所提供的獎學金,我無法完成博士論文,更遑論是本書日文版的出版了。

  雖然我也有些擔憂,我的分析和敘述在華語圈學術界是否通用,但身為日本研究者的筆者,在鑽研中國、台灣、美國等地的第一手資料,並與各地研究者互相交流後的分析,若能讓華語圈讀者多少產生新發現、想法,我便感到相當榮幸。我也十分了解,在兩岸關係研究上,往往會透過所使用的用語、稱呼,檢視研究者的政治立場及對歷史的理解。中譯版考量出版地台灣的通用詞彙及閱讀流暢度,盡可能選用接近日文原文的用語及稱呼,也希望讀者能理解。

  本書中譯版出版過程中,獲得了許多協助。包括將留學時代以來的恩師邱坤玄老師、對譯文提供許多詳細建議的鍾延麟先生,而引薦本書至出版社的蔡文軒先生甚至撰寫了完美的推薦文,都令我感激不盡。雖然礙於篇幅無法一一詳列,但在日本、台灣、中國、美國學術界都曾承蒙照顧的恩師與友人們,也都對於中譯版出版過程與各個譯詞、譯文提供了許多建議。由譯者林倩伃小姐仔細且確實翻譯完成的譯文,並由五南圖書劉靜芬副總編輯堅持不懈地協助本書出版。最後更要藉此機會,鄭重感謝日本三得利文化財團的海外出版贊助,得以讓本書中譯版順利出版。
 

序章—中國外交與台灣1.從追求「解放台灣」到形成「一個中國」原則本書主要研究: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五年間,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政策中,外交相關手段重要性的逐漸上升,因而形成「一個中國」原則的程。本書屬於一政治外交史研究【1】。今日中國政府的對台政策基本方針,乃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中國政府更主張「一個中國」原則在國際社會間也應獲得廣泛支持。不過「一個中國」原則究竟是依據什麼樣的理論所構成,而各自理論又經歷過什麼樣的歷程,才逐漸形成今日的「一個中國」原則?對此,綜觀東亞冷戰史研究、現代中國政治、外交研究等領域,藉由實證且系統性考察的研究並不多。原先在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其領導人計畫在數年內「解放」國府所退守的台灣、澎湖群島及中國大陸沿岸小島。若中國領導人可「解放」這些地區,完成國家統一目標,當然應不需要「一個中國」原則。然而,因一九五○年六月韓戰爆發,美國政府採取積極援助台灣、圍堵中國等政策,導致中國人民解放軍(以下稱「解放軍」)對台攻戰變得更加困難【2】。韓戰結束後,在美國政府持續援助台灣、圍堵中國的情況下,中國以軍事手段攻下台灣的成本偏高。此外,朝鮮半島及中南半島已劃定停戰線,導致台灣海峽兩岸的分裂狀態也極有可能成為定局。因此,中國領導人必須透過外交手段,處理與台灣海峽對岸的中華民國分裂等問題。這也意味著中國將處理以下問題:中國如何隔著台灣海峽與美國、中華民國對峙;如何決定在國際社會中,同國府可否並存的態度,以及未來是否可保有「解放台灣」可能性等問題。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五年的這段期間,正是中國外交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及亞洲、非洲各國交互作用中,持續面臨這些問題的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歷韓戰,東亞的冷戰結構已相當明確,中國領導人究竟如何構思「解放台灣」與完成國家統一?此外,為了實現此構想,又須實施什麼樣的具體手段呢?其中是否曾遭遇挫折,或曾轉換方針呢?本書針對這些問題實行多方考察,研究中國對台政策重點從軍事鬥爭轉為外交鬥爭,希望辨明其實質內容由追求「解放台灣」至形成「一個中國」原則的過程。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