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智慧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不抱怨的智慧

作者:蘇曉慧、林少波
出版社:凱信企管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7日
ISBN:9789867468352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34元

.抱怨是最無力的自虐!
  美國知名歷史學家房龍說:「當世界拋棄了你,而你又無法改變時,你才有權利抱怨。」但事實上,我們周圍卻有不少人以「抱怨」為生活和工作的常態。這樣的人心中充滿抱怨,總覺得周圍的每個人都虧欠他,所以看誰都不順眼,其實,這些都是自虐、不善待自己的表現。
  抱怨除了眼前的短利之外,很多時候非但不能解決問題,相反還會使得問題進一步地惡化。而且,如果你抱怨上了癮的話,不但人見人厭,同時自己也會整天煩得要死。
  抱怨在一個人的成功過程中構築了障礙物使其成為弱者,所以說一定要放下抱怨,因為它是心裡最重的東西,卻又是最沒有價值的東西。你會發現很難找到一個成功人士會對環境大發牢騷、抱怨不停、煩躁不安,儘管他可能克服了天大的障礙才擁有了他的成功。
.盲目對比是抱怨的根源
  生活中的誘惑和羡慕常常會讓我們迷失自己、打擾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感到不安,其實影響我們自己的,不僅是別人的生活模式和生活方法,還有我們自己的心態。人生沒有絕對的輸贏,盲目攀比只會破壞自己的心理平衡。
.心浮氣躁的人自造怨氣
  我們常常心不在焉,我們常常坐立不安,我們常常沒有耐心做完一件事,我們常常感到身心疲憊,我們常常急於成功……我們到底是怎麼了?原因很簡單——我們太浮躁了。心浮氣躁是成功、幸福和快樂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給自己製造恐懼與怨氣的機器。
.有缺陷與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態
  不要用苛求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只有當我們認識到完美是一種客觀存在時,我們才不會去怨天尤人。面對不完美的生活,我們會更堅強。面對不完美的人生,我們會用善良去美化、用溫柔去諒解、用知識去充實、用勤勞去彌補……
.抱怨不如改變,轉運來自轉念!
  你有沒有數過自己每天抱怨幾次?你覺得自己老是碰上衰事,所以唉聲歎氣嗎?其實,批判有如好鬥的惡犬,陳年偏見如過期麵包,恐懼是癱瘓你的怪獸……,你的負面思考都不等於你!學會放下,找回真正的自己,養成正向思考、積極行動的「不抱怨」習慣,就能讓幸福快樂長相左右!
本書特色
.《不抱怨的智慧》能讓你工作變得稱心又如意!
  最常見的抱怨之一就是,抱怨工作的不如意,諸如工作份量過多又乏味、薪水不夠高、上司不重用自己……等,但是,其實工作之所以會不如意,那是因為你的眼睛「看花」了,如果你的眼睛清澈了,那麼你的工作就會是稱心的。許多人會因為一些暫時的枯燥、失落而牢騷滿腹,但倘若換個角度好好地想一想就會「頓悟」:自己現在還只是一枚平淡無奇的鵝卵石,沒有什麼價值可言。等到把自己磨練成為一塊璀璨奪目的珍珠之後,何愁不被老闆關注呢?《不抱怨的智慧》就要教你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積極地奮發進取,進而對工作得到實質性的改觀,讓你工作得既有樂趣又有成就感!
.《不抱怨的智慧》能讓你的老公變浪漫、老婆變賢慧、孩子變聽話!
  抱怨丈夫不浪漫,那是因為你的眼睛「疲憊」了,你的眼睛活躍了,那麼就不會認為丈夫不浪漫了;抱怨妻子不賢慧,那是因為你的眼睛「麻木」了,你的眼睛靈光了,那麼就不會認為妻子不賢慧了;抱怨孩子不聽話,那是因為你的眼睛「發燙」了,如果你的眼睛能夠降溫,那麼就不會認為孩子不聽話了。這本書就是要教你如何讓雙眼變得靈光和溫涼,進而創造出婚姻和家庭裡的美好與幸福!
.《不抱怨的智慧》帶你看見自己所擁有的,越看越快樂,越看越幸福!
  市面上有不少成功法相關的書籍,教導我們要向成功的人士學習與效法,才能夠獲得幸福人生。其實,我們都忽略了一點: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成功、快樂、幸福的因子!《不抱怨的智慧》就要教你挖掘出這些因子的方法──不把自己和別人做比較、不在別人的擁有裡為自己尋找痛苦,進而為你帶來以下兩方面的好處:第一,樹立自己的信心,只要自己有進步就是在不斷地成功,而不是非要把別人都比下去才算成功;第二,穩定自己的心態,從而有效地保護你的自尊心、明確自己的努力目標以及產生穩定的生活方式,避免急躁不安、急功近利心理的自我干擾。不要看自己沒有的,而要多看自己擁有的,這樣你就能接受和肯定自己,從而快樂和幸福了!
.《不抱怨的智慧》教你如何創造好運吸引力,擺脫抱怨惡勢力!
  你發出的抱怨和牢騷越多,所招惹來的抱怨、牢騷和負面能量也會越來越多……,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也是一種負面的吸引力法則。《不抱怨的智慧》最後一章就要教你如何翻轉人生、阻止這種惡性循環,用快樂之水沖淡抱怨的苦味、將心思放在想要的東西上……就能創造出好運的吸引力!
作者簡介
蘇曉慧
  曾擔任多年的職涯規劃師與教育訓練管理師,擁有豐富的授課經驗。從自身的反思以及與學生的互動當中,深刻地體悟出正面思考對人生的重要性,並深信積極的態度能在生命中產生無比強大的力量,進而激發她與少波合作了這本《不抱怨的智慧》。
  目前為自由撰稿人,最喜歡從生活中觀察、尋找生命的樂趣,常常因為貪看路邊的風景,忘記原來要走的路,繞了一大圈,卻還是慶幸做自己最快樂。
林少波
  現為教育諮詢公司高級培訓師,主講課程有《大學生求職與就業》、《員工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心態建設培訓》、《日常工作效率提升》等,多年來致力於職場競爭力、心理勵志、人力資源等相關研究。
  作者熱心於協助學生找尋人生的方向,並透過與學生分享自我的人生觀,幫助學生以更積極、正向的態度,邁開人生的步伐。由於受到學生的鼓勵,進而寫作了這本《不抱怨的智慧》,希望與更多讀者分享在教學相長中所歸納出的體悟。

序言 如果抱怨有用,那要努力幹嘛?
第一章|抱怨是最具毒性的精神氣息
抱怨無處不在,抱怨形式眾多。男人抱怨女人,女人抱怨男人,大人抱怨孩子,孩子抱怨家長……抱怨已經成了氤氳於人性之間的最具毒副作用的精神氣息。到底在抱怨什麼呢?
第二章|抱怨是最消極的自虐
房龍說:「當世界拋棄了你,而你又無法改變時,你才有權利抱怨。」可事實上,我們周圍卻有不少人以「抱怨」為生活和工作的常態。這樣的人心中充滿抱怨,總覺得周圍誰都虧欠著他,看誰都不順眼,其實都是不善待自己的表現。
第三章|不抱怨是可抵達的理想境界
何為抱怨?詞典的解釋是「心有不滿,埋怨」。抱怨與不抱怨代表著不同的心態和不同的處世辦法。每個人都有不順心的時候:事業受挫折,工作打不開局面,成績得不到肯定,價值得不到認同,無端受委屈和猜忌……面對困境,我們能保持「不抱怨」的平和心態嗎?
第四章|盲目的比較是抱怨的根源
生活中這些誘惑和羡慕常常會讓我們迷失自己,常常會打擾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感到不安,其實影響我們自己的,不僅是別人的生活模式和生活方法,還有我們自己的心態。人生沒有絕對的輸贏,盲目攀比只會攪亂自己的心理平衡。
第五章|心浮氣躁造成怨氣橫生
我們常常心不在焉,我們常常坐臥不寧,我們常常沒有耐心做完一件事,們常常感到身心疲憊,我們常常急於成功……我們到底是怎麼了?原因很簡單——我們太浮躁了。心浮氣躁是成功、幸福和快樂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給自己製造恐懼與怨氣的機器。
第六章|認清缺陷和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態
不要用苛求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只有當我們認識到完美是一種客觀存在時,我們才不會去怨天尤人。面對不完美的生活,我們會更堅強。面對不完美的人生,我們會用善良去美化、用溫柔去諒解、用知識去充實、用勤勞去彌補……
第七章|抱怨不如改變,轉運來自轉念
你有沒有數過自己每天會抱怨幾次?你覺得自己老是碰上衰事,所以唉聲歎氣嗎?批判如好鬥惡犬,陳年偏見如過期麵包,恐懼是癱瘓你的怪獸,你的負面思考都不等於你。學會放下,找回真正的自己!養成正向思考、積極行動的「不抱怨」習慣,讓幸福快樂長相左右!
第八章|創造美好吸引力,擺脫抱怨惡勢力
當我們開始抱怨,就是將焦點放在不如意、不快樂的事情上,我們說的話表明了我們的想法,而我們的想法又創造了我們的生活。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也是一種負面的吸引力法則:你發出的抱怨和牢騷越多,你所招惹來的抱怨、牢騷和負面能量也會越來越多……

我曾經讀過這樣一則古老的寓言:
  一頭母獅的孩子被一個獵人捉走了,感到不幸的牠憤怒咆哮,整個叢林中的動物都嚇得戰戰兢兢。夜裡又黑又靜,彷彿妖魔正在施展各種法術。母獅一聲聲淒厲的哭嚎,使得森林裡的動物們都不能安然入睡。
  最後,一隻母熊實在忍不住了,開口說:「我想請教一個問題,那些被你吃掉的動物寶寶們應該都是沒有媽媽的吧?」「不是的,牠們當然都有媽媽啊!」「這樣的話,牠們被你吃掉後,怎麼沒有發現誰為了孩子被你吃掉而大聲哭鬧呢?既然這麼多的媽媽們面對牠們的孩子被你吃掉的事情都能忍氣吞聲,你難道就不能安靜一點嗎?」「我慘遭如此不幸,要我完全不作聲?我失去兒子之後,我的晚年將是多麼的痛苦和孤獨啊!」「請你告訴我,是誰讓你遭受這樣的痛苦啊?」「這是仇視我的命運女神故意和我作對,他們成心想和我過不去。」,母獅仍然不停地抱怨著。
不知道你看完這個寓言有什麼樣的啟發?
  我的感悟是: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像母獅一樣生活在一個「抱怨的世界」裡。問題是:抱怨又有什麼用呢?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管你相不相信,放眼望去,社會上有太多的「抱怨先生」與「訴苦女士」!
  「可惡!今天做什麼都不順利!」
  「那真是令人討厭的傢伙。」
  「我沒有才能。」
  「我是個做什麼都不行的廢物。」
  諸如此類。
  有時朋友一起聚會,經常能聽到有人長嘆一聲,然後振振有詞地數落起這個社會的種種不是:自己發展不好是因為沒有一個好爸爸;找不到女朋友是因為自己長得不帥,如此種種,好像這個世界欠了他很多似的,好像他本應該享受著如意的生活。
  這些人在嘴上不停地咒罵著,傾訴社會是多麼不公平,認為自己是多麼「不幸」,而別人憑什麼就能有錢有閒;同時,這些人在內心裡又不斷地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來,從而認定自己是個「受害者」、是個「控訴者」、甚至是個「乞憐者」,於是責怪主義橫行、藉口專家充斥、抱怨之聲連連。
  按照那些抱怨者的觀點,尼采應該要抱怨他的長相醜陋;拿破崙應該要抱怨他的個子矮小。可是,這些人的成就,哪一位是因為抱怨而獲得的?當別人在拼命工作的時候,你在做些什麼?當別人在努力學習的時候,你又在幹嘛?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遇到挫折的時候,需要發發牢騷、排解生活的壓力,這個本來是沒有錯的。問題的關鍵在於,一旦嘴上養成「抱怨」的習慣、心裡形成「抱怨」的思維,那就非常可怕了。
  當你投資股巿不利,你可以抱怨自己「生不逢時」, 遭受這次百年難得一見的全球金融危機;當你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時,你可以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沒趕上當年「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當你想購屋卻無力籌措高額的頭期款時,你可以抱怨自己「生不逢親」,沒有一個「富爸爸」;甚至當你找不到與你真正投緣的「知音」時,你可以抱怨自己「生不逢人」,而終身要與孤獨相伴。
  可是,就如同電視劇《流星花園》裡,道明寺說:「如果道歉有用,那要警察幹嗎?」同樣的道理,「如果抱怨有用,那要努力幹嗎?」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總是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羈絆和束縛,對於它們,我們有時是毫無辦法的。但是,無法選擇環境,可以選擇態度。在很多時候,囚禁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正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不健康的心態和偏激的態度。我們很少有人會去主動反省自己在個性上有什麼問題或者工作中有什麼毛病。因此,在抱怨一番之後,情況依然沒有什麼改變。我們身邊經常可以看到這種事情不斷在發生。
  生活不如意、社會不公平、命運不由人,這些都是已經發生而且無法改變的事實,如果你還一味地抱怨,那得到的只會是越來越多的痛苦。對於那些雖然是現實但卻可以透過努力而改變的事實,我們可以放下抱怨,主動去努力,那麼,一樣可以創造出「公平」來。
  社會沒有絕對的公平,最好的辦法是:對於那些已經發生卻無法改變的事實,接受之;對於那些已經發生卻可能轉化的事情,改變之;對於一些你傾盡一生努力也達不到的高度,承認之;對於你只要努力就可以達到的成就,奮起之。
  我們要是仔細去研究那些成功的人,就能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堅信方法總比困難多,抱怨不如去改變。生活中的失敗者,則認為倒楣的事總讓自己遇上了,抱怨命運不好,抱怨社會不公。這也就是為什麼「幸運的人總是幸運,倒楣的人總是倒楣」。
  美國黑人億萬富翁強森曾經說過一句名言:「遇到障礙我會詛咒,然後搬個梯子爬過去。」的確,人生中不可能沒有挫折,沒有阻礙,關鍵是你如何對待障礙。與其試圖去改變世界和別人,不如改變自己。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某些觀念和做法,以抵禦外來的侵襲。心若改變,態度就會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就會改變;習慣改變,人生就會改變。當自己改變後,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著改變了。少抱怨他人和社會,多反省和改變自己,這才是人生的真諦。
  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的作者張德芬說過一句話,我甚是贊同。她說:「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著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著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著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你的生活會有想像不到的大轉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美好和圓滿。」
  同樣的道理,我認為人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愚者多怨,人人退避三舍,他卻依然在嘮叨中爭取廉價的同情。
  仁者不言,他們保持緘默,懂得這才是一種是自我尊重的方式。
  智者不記,他們懂得淡忘,絢爛綻放之後煉出處變不驚的恬然。
  那麼,你是想做「我的事」?還是「他的事」?抑或「老天的事」?你是想當「愚者」?還是「仁者」?抑或「智者」?我相信,選擇的「權杖」就掌握在你手中。一個有想法、有能力又努力的人,怎麼可能不成功呢?一個敢於負責、勇於承擔、從不抱怨的人,人生路上有什麼能夠阻擋他前進的腳步呢?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