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泰斗︰季羨林傳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平民泰斗︰季羨林傳

作者:郭梅 楊溢
出版社:江蘇人民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1日
ISBN:9787214056023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78元

農家少年,求學清華;留德十年,梵文專家;海歸學者、執教北大;不喜不懼,三辭桂冠——他,就一帶平民泰斗季羨林。 《季羨林傳(平民泰斗)》主要講述了季羨林先生從山東臨清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孩子,一步步成長為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大師的人生歷程,記述了他九十多年來所遇到的人和事,見證時代的變遷,展示他個人的奮斗經歷和情感世界。 內容摘要︰(P1~P5) 100多年前,山東省的西部有一個清平縣(今臨清縣)。當時清平縣縣政府所在地是一個叫康莊鎮的地方,大概是取“康莊大道”的意思吧。而在康莊鎮的附近有一個叫官莊的村莊,官莊並不能如其名那樣盛產官員,相反,它是山東省西部最貧窮的村子之一。村子里的人家大多非常貧苦,村南頭的季家最為貧窮。用官莊村民的話來說,老季家窮得連貧農都算不上,可見這家的經濟狀況算是底層中的底層了。 這家男主人叫季老苔。過去在山東農村,為了顯示家族的勢力,往往用大排行。季姓在官莊又是小姓,就更需要借助大排行來壯大家族的聲勢了。季老苔一輩統共只有3個男丁,這三兄弟共生下了11個兒子,這樣第二代用大排行稱呼後就蔚為可觀了。可是這麼窮,如何填飽這一大家子的肚子呢?季老苔膝下有3個兒子,老大叫季嗣誠,老二叫季嗣廉,老三剛生下來就因為家里實在沒有能力撫養而送人了,可見多子並不一定多福。而季嗣誠和季嗣廉的同輩兄弟中,有6人因家貧下了關東,無不客死異鄉一一那個年代,人命真是賤如螻蟻! 季老苔夫婦不到50歲,就在貧病交加中撒手人寰,留下兩個兒子孤苦伶仃、寄人籬下。兄弟倆餓得實在吃不消時,甚至撿村外棗林中的干棗果腹。後來兩人合計決定去外面闖蕩世界。 闖蕩世界說得輕巧,光是路費就已把兩兄弟難倒了。但憑著一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 勁,也不知經歷了多少的艱難困苦,最後他們終于到了山東首府濟南。生活自然不會像他們想象的那般順利,為了生計,他們扛過大件,當過警察,賣過苦力,受盡煎熬。後來在偶然的機會下,兄弟倆一起報考濟南武備學堂,弟弟幸運地考上了,而落榜的哥哥只能回鄉務農。 弟弟季嗣廉畢業後在濟南黃河內務局找了個差事,總算在濟南站穩了腳跟。哥哥季嗣誠回鄉後,憑著自己的辛勤勞動和弟弟的接濟,生活勉強也上了正軌。幾年後,季嗣誠娶了一個與他一樣貧窮的姑娘做媳婦。可是在城里的弟弟卻遭逢劫難,失業了,剛剛在城里站住腳的根基又垮掉了。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走投無路的季嗣廉用身上最後的五毛錢買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災獎券,居然就中了獎,而且還是頭彩,6000兩的雪花紋銀頓時令季家成了暴發戶!弟弟帶銀子衣錦還鄉,與哥哥一起以高得離奇的價錢買了60畝帶水井的地。為了炫耀財富,他們決定造房子,一時找不到足夠的磚頭,竟在村里宣布,誰家願意拆掉自己的房子,季家就用高出幾十倍的價錢收購磚頭。就這樣,季家迎來了他們家族最風光的階段。有了錢,哥哥喜歡上了趕集,經常在趕集時請全席棚的人喝酒吃飯,因此季嗣誠聲名遠播,慕名來趕集吃飯的人越來越多。但這樣的風光日子沒能維持多久,因為季家除了那6000兩銀子外,沒有別的穩定收入,坐吃山空,勢必很快敗落。季家不是那麼辛苦得來的田地房屋等不動產,也在幾年中陸續易主,最後只剩下半畝多救命田。 現在想來,當時的季家窮怕了,猛然間得了那麼多錢,很缺乏安全感,于是便在揮霍中享受著金錢流失的真實感。最終老季家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重又回到了破落戶的境地。 在季家升上雲端,很快又衰落,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幾年後,季家的第三代降生了。1911年8月6日,也就是辛亥革命發生的前兩個月,一個男孩呱呱墜地,取名“季羨林”,他也就是後來成為北京大學教授,為中國文化乃至東方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作出杰出貢獻的文化大師季羨林。 雖然現在距離季羨林出生的那個時代已近一個世紀,但季羨林本人的回憶錄和一些旁人的佐證材料使我們對那時的狀況並不陌生。季羨林自己常常開玩笑說,托賴著那兩個月,自己好歹也算是個“滿清遺少”——其實在臨清鄉間,大家對所謂的革命無不將信將疑,他們對朝廷、皇帝也並非很有感情,所以皇帝在不在位對他們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的。總的來說,他們是一批不了解政治的人,也是被政治遺忘了的人。 季羨林小時候家里窮得揭不開鍋,每天端上飯桌的都是“紅的”,也就是紅高粱做的餅子——在當時的飯食中,最高級別是“白的”,就是白面粉做的餅子,這種面食季羨林一年中只能吃上幾次,對他而言,這好比龍肝鳳髓。其次就是玉米面做的黃餅子,俗稱“黃的”。就是這次一等的“黃的”,季羨林想吃也得費上一點心機。到了春、夏、秋三個季節,草和莊稼都長起來了,他便去割草或是高粱葉子,然後背著一捆高過頭的草或高粱葉去他二大爺家,把草放進牛圈,扯幾根草喂喂牛,然後就自恃有功,賴著不走,等著蹭一頓“黃的”吃——小小年紀,為了肚皮生計問題如此煞費苦心,想來也讓人心疼。 但是,“黃的”還是比不上“白的”,怎麼樣才能吃上一頓“白的”呢?季羨林從小就知道美食要用勞動來換的道理。 季羨林四五歲的時候,每到麥收時節,對門的寧大嬸和寧大姑總會帶著年幼的季羨林,到別人收割過的地里去拾一點別家掉下的麥穗。那些麥穗都很細小,都是別家不屑于拾起來的,這給了小季羨林吃白面的機會。不過通常拾上半天電不過只有半籃子,這樣拾上一個夏天,也只有十斤八斤的麥粒,所以想要用來填飽肚子是不可能的,只能解解饞。所以每次麥季過去以後,就是小羨林最幸福的日子了,他總是看著母親將麥子磨成面,再做成死面餅子——什麼是死面餅子呢?就是沒有經過發酵的餅,因為面太少,不值得發酵。當餅子蒸熟時,那陣陣的香味真是誘人啊!雖然面很少,但因為家里實在太窮了,所以這點死面餅子也要細水長流地吃,每次季羨林只能吃上一點。季羨林那時畢竟還小,饞勁上來以後忍不住又偷吃了一塊,母親看到了,就追著要打他。季羨林就往水坑里跳。母親沒法下水,于是他就站在水坑里,把那一點點餅子享用了。小時候的季羨林與其他孩子一樣,非常調皮。 除了自食其力以外,季羨林偶爾還有不勞而獲吃“白的”的機會。 季羨林的父親有一個堂伯父是前清舉人,季羨林從懂事起就沒見過他。不過父親的堂伯母還活著,按輩分季羨林應該叫她大奶奶。大奶奶的親孫子早夭,因此非常喜歡季羨林這個本家孫子。季羨林何等聰慧,看得出大奶奶喜歡自己,于是他每天一睜眼就往大奶奶家跑—一通常這時候大奶奶已經在那兒等著他了。他脆生生地叫上一聲“奶奶”,把大奶奶逗得眉開眼笑了,就會看到大奶奶像變戲法一樣變出半個饅頭——只見她的手伸進了寬大的袖子,等再伸出來時,手里便多了半個饅頭。這半個饅頭在當時就成了季羨林每天最高級的享受。 6歲以前,在季羨林記憶中,印象最深的都是與吃有關的細節。而所有的回憶畫面中,最溫馨,也最讓人心酸的故事發生在某一年的中秋節。那天,季羨林的母親不知從哪里弄來一塊月餅,這在當時,不要說是季家,就是整個官莊都算是稀罕物。季羨林的母親掰了半塊給丈夫,剩下的就全給了兒子。小羨林生平第一次吃到月餅,舍不得一次把它吃完,于是就蹲在一邊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地品味。母親站在一旁,默默地看著心愛的兒子,心中如打翻了五味瓶般那樣難受。而心思全部被月餅吸引的兒子卻全然沒有想到,在他眼中這比龍肝鳳髓還要好吃的月餅,母親同樣也從沒有吃過。正如中華民族所有勤勞善良的母親那樣,季羨林的母親也是任勞任怨、全身心地為兒子和丈夫付出的傳統女性,所以不要說是月餅,就連“白的”她一輩子都沒有沾過,她賴以糊口的,永遠地拿回家,就會換來令他心醉的母親的笑容了。

第一章 農家少年 1.故鄉與母親 2.學海始航 第二章 此情可待成追憶 1.乘風破浪 2.奠定基礎 3.婚姻與愛情 第三章 清華園中的歲月 1.初識清華 2.難忘恩師 3.良師益友 4.兩位“喬木” 5.淚別清華 第四章 留德十年 1.離家赴德 2.初抵德國 3.路的選擇 4.有家難回 第五章 艱難回國 1.哥廷根的中國人 2.回國之路 3.北大執教 第六章 浩劫之後 1.坎坷遭遇 2.《羅摩衍那》 3.老知識分子的心聲 第七章 老驥伏櫪 1.寫作《糖史》 2.學術大成 3.重返德國 第八章 先生瑣事 1.童年兔友 2.甘為貓“奴” 3.布衣泰斗 4.三辭“桂冠” 5.“粉絲”眼里的季羨林 6.纏綿病榻 7.桑榆晚景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