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設計學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劇本設計學

作者:林黎勝
出版社:北京聯合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01日
ISBN:9787559646361
語言:繁體中文

這是一本探索與發展“劇本設計”理念的劇作書,傾注了作者二十五年的教學與實踐經驗。寫劇本是一個設計故事的過程,本書從故事、人物、結構、視點、時間、空間及類型七個方面,將電影劇本與建築設計圖紙進行類比,闡釋如何利用劇本這一“設計圖紙”建構想像中故事世界。書中提供了豐富的影片案例分析,既有摘得國際獎項的華語電影,如《活著》《霸王別姬》《重慶森林》《臥虎藏龍》《三峽好人》,也有備受追捧的影史經典,如《羅生門》《末路狂花》《低俗小說》《羅拉快跑》《鋼琴家》等。通過理論探析與文本細讀的雙重指導,本書旨在幫助創作者快速且精准地把握劇本設計工作的構成。

前言 編劇——劇本設計者
第一章 故 事
第二章 人 物
第三章 結 構
第四章 視 點
第五章 時 間
第六章 空 間
第七章 類 型
後 記
出版後記

對電影劇本的所有描述中,最錯誤的莫過於:電影劇本具有文學性,寫電影劇本是一個類似文學創作的過程。

對電影劇本最恰當的比喻是建築設計中的圖紙。寫劇本是一個綜合設計的工程。這個工程不是靈感橫飛的產物,而是經過仔細計算,對未來影片的光影、表演和聲音等進行細緻想像,並在兩個小時左右的框架內,建造出一個自給自足想像世界的過程。

基於這樣的理解,我給創作劇本的程序定義為設計,而並非寫作。

電影劇本從來只存在于編劇的想像之中,並不存在於可見的文字之上,就像建築從來不存在於圖紙之上一樣。電影劇本跟建築圖紙一樣,本身並沒有美學意義。電影劇本唯一的意義,就是拍成電影,就像圖紙存在的意義,是形成建築。

沒有拍成電影的電影劇本,就是一堆文字廢品。沒聽說過建築圖紙沒有形成建築還有什麼存在意義。

所以電影編劇像建築設計師,重要的不是靈感的寫作,而是理性的設計。設計中間會有靈感的存在,但統治這一過程更多的是艱苦的工作及計算。編劇應該像建築師一樣控制著情感的源泉及去向,精密計算著未來電影的框架與節奏。

電影劇本的文字強調邏輯性、直觀性及可呈現性。文字的文學表現力實際上已退居第二位。對於編劇來說,應更重視文字上的兩種能力,第一是白描能力,第二是將臺詞生動化的能力。可以下一個粗暴的結論,電影劇本中如果有文學性,那主要也是體現在人物臺詞上的。按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的說法:“故事天才是首要的,文學天才是次要,但也是必需的。”但“手藝能將天才推向極致”。

關於電影劇本寫作的書,對劇本創作一直存在著藝術化、靈感化和感性化傾向。但我更相信手藝的論調,在悉德·菲爾德(Sid Field)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他同樣指出美國小說家菲茨傑拉德“始終堅信電影劇作是一種技藝(craft),一種可以學習、把握的技藝”。

電影劇本的創作是一門技藝,一門可以學習的技藝。

建築的形式要服從於功能。設計一個電影劇本要考慮它的功能:商業盈利、影展獲獎或者意識形態目的。電影的不同類型以及不同的製作目標,會直接反映在電影劇本的設計上。電影劇本從來都是有目的的創作,並非興之所至的發揮。

那麼電影劇本究竟是什麼?
菲爾德總結說:“一部電影劇本就是一個由畫面講述出來的故事,還包括語言和描述,而這些內容都發生在它的戲劇性結構之中。”

電影劇本不是私人化的文學作品。一個電影劇本,第一,它是能跟人交流的;第二,它是可以讓未來影片按它的形式實施的;第三,它要有獲得投資的能力;第四,它應該是全體電影參與者的工作指南。

電影劇本本身要具有魅力,這包括三方面:對投資人的吸引力、對觀眾的吸引力、對未來合作者包括演員主創的吸引力。適當的文學吸引力有利於劇本更快拍成電影,但絕不能因為追求文學性,而放棄電影劇本的圖紙特性。

電影劇本最終的存在形式,只能是電影。電影編劇一直不被認為是純粹的藝術家,他們的地位也不如建築師在建築中那樣重要,一個主要原因是電影編劇並沒有完成他的作品。劇本設計跟圖紙設計一樣,是為了最終的電影或建築。電影劇本跟圖紙一樣,永遠只是半成品,它並非獨立存在的作品。電影劇本需要另一個創作者來實施完成,才能成為最終的作品——電影。導演就是那個最終實施者。

這決定了在行業中,電影編劇與導演永遠成不了朋友。

單純創作劇本是一個極端被動的行為,對編劇最負責任的建議是:爭取在編劇導演一體化下進行劇本設計。編劇首先要學會編劇創作,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做導演的能力,即把劇本文字轉化成影像的想像力及執行力。

編劇應該設計電影劇本,然後自己按照設計完成現實拍攝。

編劇導演一體化的另一層含義是:如果你當編劇,那你一定得先擁有導演一部電影的能力。與優秀的導演一定會是優秀的編劇一樣,優秀的編劇也一定會是優秀的導演。因為在設計一個電影劇本的過程中,編劇應該完成了對這個電影的所有想像,包括畫面、聲音、表演、剪輯、音樂等一切。

設計電影劇本是一個擁有正常智商的人就能完成的工作,無關智力,有關毅力,當然也有關技巧。本書的目的是想與讀者分享設計一個電影劇本的過程。所以在本書中,我在大部分時間裡會把編劇稱為劇本設計者。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通過區分言語及語言來研究人類語言現象的符號系統,他認為,言語是個人語言方式,而語言是每個社會成員共同具有的約定俗成的習慣,言語行為只有遵從這種習慣,正常溝通才能進行。人們談論電影劇作理論,其實也是探究劇作中約定俗成的習慣。

本書分為七章,故事、人物、結構、視點、時間、空間及類型,從這七個方面來討論電影劇本的習慣,或者說劇本設計理論。差不多一小時可以讀完一章,共需七個小時。如果七小時搞不定劇作理論,我認為你可能永遠也搞不定劇本寫作應該遵從的習慣。

瞭解完這些基本的劇本寫作習慣,立志成為編劇的你要做的只剩下一件事:花大量時間來完善你的寫作技巧,發自內心地設計你的電影劇本。無須諱言的是,那將是一個漫長孤獨甚至絕望的過程,但當你在銀幕上看到你設計的畫面如期展現,心情會像丹麥建築設計師約恩·烏松(Jørn Utzon)親眼看見他設計的悉尼歌劇院,雖然歷史上烏松從來沒有親眼見過悉尼歌劇院。

但這已經無關緊要,設計師烏松早在腦海中幻想過無數次悉尼歌劇院了。同樣,電影上映之前,你的電影也早已在作為劇本設計者的你的腦海中完成過無數遍。
雖然最終完成的電影,大多數並非劇本設計者本意。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