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全新增訂版】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5月

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全新增訂版】

作者:保羅.艾克曼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21年08月18日
ISBN:9789863572169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432元

看過本書之後,你「看人」的方式會完全改變。

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百大心理學家、時代雜誌世界百大影響人物
心理學界情緒研究第一把交椅
保羅.艾克曼經典之作全新增訂版

  情緒從何而來、可以控制嗎?從五官變化所透露的情緒,是真是假?不同文化種族的人,會有一樣的情緒、一樣的表情變化嗎?

  保羅.艾克曼是享譽全球的心理學家,擅長非語言行為與溝通,特別是受情緒所影響的臉部表情與生理學,以及說謊的表情。艾克曼對情緒與表情的觀察鉅細靡遺,他比對大量的五官照片,深入探索情緒如何牽動五官、聲音、生理上的變化,讓人們更能夠覺察自己的內心,也更了解彼此的內在。

  艾克曼對表情與情緒的研究影響巨大,深受美國軍警界重視,中情局、聯邦調查局、紐約市警局都曾根據他的理論來訓練人員;皮克斯動畫《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中的人物,也是按照他研發的「臉部動作識別系統」而製作的。

  增訂版全新內容
  ▎〈前言〉:作者強調認識情緒的目的,是為了更加了解、促進人際的互動。
  ▎第十章〈謊言與情緒〉:詳述對「說謊」表情的精準觀察。
  ▎〈後記〉:如何覺察情緒性行為,這些方法同時也可增進對衝動的覺察。

  在本書中還看得到
  ▎喜怒哀樂、驚訝害怕等的細微表情示範。
  ▎掌握自己或他人的情緒後,與他人互動的技巧。
  ▎收錄表情判讀測驗,測試自己在閱讀本書之前與之後,對辨識細微臉部表情的能力是否提升。

本書特色

  .中文全新增訂版,收錄全新內容:〈前言〉、第十章〈謊言與情緒〉、〈後記〉。
  .內有最精闢又不失科普趣味的情緒與表情研究。自第一版出版以來至今已十多年,作者提出「表情是普世共通」的論點雖具爭議,但依舊不減本書的經典性!
  .有助更深入了解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以及受情緒牽動的「極細微」表情差異,進而懂得覺察自我情緒與他人自在交流。
  .全書譯文皆重新修訂、校正,提升本書的閱讀舒適度與理解度!

名人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吳家碩|好夢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洪 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許木柱|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榮譽教授
  黃天豪|新田/初色心理治療所首席顧問臨床心理師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與《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

專文導讀

  潘怡如|亞東紀念醫院主治醫師

  精采絕倫的傑作!看過本書之後,你看別人的方式會完全改變。──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作者

  全世界沒有人像保羅.艾克曼那樣把臉部表情研究得如此深入。他在《心理學家的面相術》中,以清晰、生動、最容易了解的方式,呈現出他對或明顯或隱微的情緒表情的精彩觀察,這是我們每天會遇到千百次的表情,卻往往誤解其意或無法看見。自從超過一世紀之前的達爾文著名的《情緒的臉部表情》以來,沒有一本書可以像此書一樣如此廣泛而深入的探討這個主題。——奧利佛.薩克斯(Oliver Sacks),《鎢絲舅舅》(Uncle Tungsten)、《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作者

  保羅.艾克曼是情緒表情的大師,本書是他這個領域的大師之作。他甚至提出我們可以如何運用情緒在表情上的發現,來引導並改善我們的生活。——約瑟夫.李竇(Joseph Ledoux),紐約大學教授,《突觸的自我》(Synaptic Self)與《情緒大腦》(Emotional Brain)作者

 

作者簡介

保羅.艾克曼 Paul Ekman(1934-)

  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精神醫學部的心理學教授。他曾得到許多榮譽,最著名的是1991年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以及1994年芝加哥大學頒發的人文文學榮譽博士。最近一項關於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的研究中,艾克曼名列前一百大。

  艾克曼的興趣集中在非語言行為與溝通,特別是情緒的臉部表情與生理學,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欺騙。1970年代,艾克曼與心理學家衛理.弗瑞生發展出一套測量臉部表情的工具──臉部動作編碼系統──目前被世界各地數百位科學家使用。艾克曼是十四本書的作者或編者,包括《說謊》一書,並發表過百篇以上的科學論文。他是政府機構關於情緒的臉部表情的常任顧問,比如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煙酒槍炮與爆裂物管理局,也是律師、法官、警察,和一些私人公司的諮詢顧問,包括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與光影魔幻工業公司,也常在英美的電視節目上現身。

譯者簡介

易之新

  神經內科醫師、費登奎斯老師(GCFP)、身心靈書籍譯者,譯有《超個人心理治療》、《榮格心理治療》、《疾病的希望》、《當下覺醒》、《費解的顯然》、《成為有能的自己》、《生命的禮物》(心靈工坊出版)與《身體的智慧》、《存在心理治療》(張老師文化出版)等三十餘本書籍。
 

來自各界的讚譽
致謝辭
推薦序一▎用科學的方式了解情緒的本質/洪蘭
推薦序二▎當情緒與文化相遇/許木柱
全新增訂版推薦序▎表情真的反應情緒?/謝伯讓
全新增訂版導 讀▎發現情緒/潘怡如
全新增訂版▎前言
 
引言
第一章‧跨越文化的情緒
第二章‧情緒的產生
第三章‧改變情緒誘因的影響力
第四章‧情緒性行為
第五章‧哀傷與悲痛
第六章‧生氣
第七章‧驚訝與害怕
第八章‧嫌惡和輕蔑
第九章‧愉快的情緒
第十章‧謊言與情緒
結論:與情緒共處
後記
 
附錄一‧表情判讀測驗
附錄二‧註釋
附錄三‧圖片來源
附錄四‧延伸閱讀
 

推薦序

用科學的方式了解情緒的本質

  在一個領域要找到一個大家都公認的開山始祖非常不容易,幾乎每次名字提出來都會有爭議,總會有人說已經有別人在他之前做出貢獻了。只有在「情緒」這個領域,艾克曼的名字提出來不會有爭議,大家公認他是以科學的方式研究情緒的第一人。事實上也沒有別人像他這麼清楚的知道臉上每一條肌肉跟表情的關係,更沒有人敢像他一樣用針刺穿皮膚,以電流刺激肌肉,看產生的是那一種表情。他一九七八年出版的「臉部動作識別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我們實驗室有買一套供作實驗用,到現在為止快四十多年了,全世界還是除了他,沒有別人。讀者可推知他在這個領域的地位。但是名聲的得來是沒有偶然的,艾克曼曾經坐單引擎小飛機深入不毛,去到新幾內亞,研究還生活在石器時代,不曾受到文明污染的原住民的表情,發現基本的喜怒哀樂情緒是全世界所有人都有的,不論這個表情叫什麼名字,所有民族都一眼都就能辨識,但是其他的表情如輕蔑、厭惡就比較困難了,依民族性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讀。臉本來是洩露內心感覺的一個窗口,中國話也有「翻臉如翻書」、「頓時拉下臉來」的說法,艾克曼認為應用他的臉部肌肉的辨識方法可以在十五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判斷出這個人有沒有說謊,這點很讓人驚奇,果真如此,一些冷面殺手就法「眼」難逃了。

  書中談到各種情緒的生理機制,也區分出心情和情緒的不同(情緒是暫時的,來來去去,心情是較長期性的感覺),因為情緒會在出現後,很短的時間之內掌控我們的行為,所以很多國家都投下大量的資源來了解人是否可以預知情緒,阻止悲劇的發生,或是事先做好準備以處理重大事件,當然更想知道的是,我們是否可以改變引發情緒的因素。目前因為腦造影技術的精進,已經有很多神經學家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直接觀察受試者在不同情緒時大腦線上工作情形,比如說,一個人在看到情人相片時,大腦活化的地方與接受海洛英刺激時是同一個地方,難怪戀愛中的人如痴如醉,夏天不怕熱,冬天不畏寒,連墳墓都敢去。也有一個實驗是給男受試者看美麗女明星的相片,結果發現大腦受刺激的地方與吃巧克力等美食在同一個處,印證了我們老祖宗所說的「秀色可餐」。

  本書最好的地方是用科學的方式讓你了解情緒的本質、來源、大腦機制以及表現出來的方式,釐清了過去的一些迷思,例如,驚嚇和驚訝的表情不一樣,而且是正好相反。這點很多人沒有想到,因為我們常把它們交互替代使用。艾克曼發現他用沒有裝子彈的槍頂住受試者時,那個人臉上的表情(不用說,這絕對是驚嚇)與驚訝有三點不同:第一,驚嚇的時間比驚訝短,表情只維持四分之一秒左右。我們在好的偵探小說內會看到某個以為已死的人突然出現時,兇手臉上會閃過驚嚇的表情。第二,驚嚇不因事先知情而不出現,我們在看到別人放鞭炮時,雖然已知會有巨響,但是當巨響出現時仍會驚嚇,只是強度沒有完全意外時那麼大而已。但是事先知情的話,就不會出現驚訝,所以,一個好的警察非常需要有辨識臉部表情的能力,使他在辦案時能對兇手故做驚訝的表情有正確的解讀。最後,驚嚇是身體反應,不是情緒反應;而驚訝不是身體反應,只是情緒反應。許多人在看過電影《油炸綠蕃茄》(Fried Green Tomatoes)時,都會對片頭那個穿了新鞋的男孩,腳卡在鐵軌裡,面對急駛而來的火車臉上的表情無法忘懷。艾克曼告訴我們為什麼有人遇到危險會僵住無法反應,眼睜睜地看著悲劇發生。因為人是演化來的動物,遇到潛行的掠食者突然出現時,第一個保命動作是僵住不動。眼睛的演化對會動的東西特別敏感,馬上會被吸引,但是對不動的東西常視而不見,所以,動物面臨危險演化出的第一個反應便是僵住不動,以期能騙過掠食者,假如掠食者更靠近時,就表示他沒有被這個「擬態」所騙,這時必須拔腿就逃才能保命。艾克曼接著指出生氣的目的,一個不生氣的人是不會打架的,戰士要上戰場之前,指揮官一定要讓他們心中充滿了憤怒,打仗才會贏,所謂的「同仇敵慨」。電影《鯨騎士》(Whale Rider)中,毛利人武士要出征前跳的勇士舞,吐舌頭、做出兇惡的表情、用力拍打胸脯、發出巨大聲音都是恐嚇對方,做出生氣的樣子要使勇士生氣。艾克曼告訴我們臉上的肌肉可以帶來情緒,每天強迫自己微笑的人的心情,會比每天哭喪臉的人好。其他如輕蔑、嫌惡表情的觀察更是現代婚姻中的男女不可不知的部分。的確,如果沒有「敬」,這個婚姻是維持不下去的,不論其他的條件是多麼的優厚。古人說「相敬如賓」是非常地正確。

  這本書將每一種情緒的生理原因,臉上肌肉表情都做了詳細的說明。我們以前一再說年輕人沒有涵養,喜怒形於色,現在終於有了一本好書教我們如何控制情緒了。「了解」一向是所有學問的開始,要修身養性就從先了解自己的情緒開始吧!
 
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導讀

發現情緒

  情緒,其實無所不在。

  在一個眼神,一句冰冷的話語裡。當氣惱的戀人轉身離我們而去,情緒,化作飄散空中決絕的髮梢。

  體重計上晃動著的指針,緊急煞車,一片枯葉,一隻蘊含溫度的柔軟小手;鄉愁的曲調,或者,一隻跛腿小狗歪歪斜斜地踅過街角;凡此,都能誘發人的情緒。我們都曾感受到情緒,確知它的存在,但當我們試圖為它命名,卻忽然詞窮。

  於是,我們在詩歌、哲思、文史、小說與媒體中尋找情緒。

  不同於愛情與罪疚的古老主題,如此旗幟鮮明地、堂堂走入史詩篇章;情緒,從未高舉旗幟,卻一言不發、悄悄蔓延佔領整個王國。沿著作家的疆土蜿蜒前行,峰迴路轉、驚鴻一瞥處,盡是情緒的風景。透過閱讀與觀看,我們展開了自身情緒的文本再書寫。

  情緒,從來只在感官中醞釀,在文字裡繾綣;當它置身此以科學為名的陌生時代裡,終究也羞澀開口,用陌生的科學語言敘說。

  這條人類試圖探索並證實自身獨特性的歷史長路上,於是,加入了情緒科學(affective science)。在不遠處的上一世紀後半,情緒,繼認知(cognition)之後,成為行為科學及社會心理研究的重鎮。

  本書作者保羅‧艾克曼,在情緒研究的時代浪潮上,是奠定以臉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作為研究情緒方法的重要人物。直到現在,以臉部表情辨識,加上神經影像學或其他工具為主的研究方法,仍是情緒研究的主流。

  自達爾文以降,情緒學者一直試圖在演化的地圖上,將情緒定位。

  他們認為,情緒是與生俱來的,具有普世共通的特性(參閱第一章)。不同的情緒(包括快樂、悲傷、害怕、生氣、厭惡等),相應地會有不同的臉部表情及生理變化,在演化上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例如害怕時的僵住不動或逃離反應;生氣時相應的準備攻擊狀態),這些功能,往往與種族或個人的生存利益息息相關。動物實驗學者,嘗試在其他物種身上,找出相應的情緒模式,例如約瑟夫‧李竇(Joseph LeDoux)著名的害怕制約(fear conditioning)研究,證實了某些生死攸關的情緒反應,在人類及其他物種身上,並未有根本的不同。

  每個領域的情緒研究者,各自從自身的觀點出發,展開屬於他們的情緒之旅,皆為給予情緒,一個遲來的身份證明。

  社會認知學者,除了研究情緒對個人經驗和訊息處理過程的影響,同時也關注情緒所傳達的訊息,如何形塑人的社會行為;行為科學的研究,重視情緒對於大腦其他功能,諸如記憶(memory)、注意力(attention)、甚至是作決定能力(decision making)的影響,並藉由研究工具及方法的不斷改良,漸漸釐清情緒的知覺生成(perception)、經驗(experience)、以及行為反應(behavioral response)間,相關的不同神經迴路;至於精神醫學領域,格外著重在探討情緒調節失衡,與臨床精神疾病之間的關聯,在研究上,期待進一步探索精神疾病的發生原因,和可能的治療模式。

  所幸,在記述已然繁瑣之餘,艾克曼未曾想在一本書裡,曠日費時地,將半世紀以來,各領域的努力同時一網打盡。

  本書中,艾克曼先從演化的觀點切入,指出各種情緒在演化上的意義,並提出自動評估機制(參閱第二章)。他認為情緒是一套關乎生存的緊急應變系統,需在很短時間內,辨識環境中可能的危險,或其他有意義的刺激,並隨時準備反應。在綜說之後,他接著分述各種不同的情緒(參閱第五到第九章),在整個書寫過程裡,作者始終堅定不移、清楚地關注其自身對於臉部表情辨識的專門研究。在每個情緒章節中,他提供了各種情緒、從隱微、曖昧、到極度強烈的臉部表情照片,並仔細解釋其間的細微差異。他關注於詮釋每種情緒,可能有哪些不同的情緒誘因,以什麼形式出現在現實生活裡,以及可能相伴發生哪些情緒性行為。

  作者使用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的部分技巧來教導讀者,如何在生活事件裡,分辨情緒誘因,觀察自身及他人的情緒,控制不當的行為表現,並減少情緒可能帶來的傷害。除此之外,他引用動作模仿理論(motor mimicry),教導讀者,藉由模仿各類情緒表現於臉部不同肌肉的細微動作,體會不同的情緒經驗,並學習各種不同情緒所伴隨的特殊身體感受。作者期待,透過理解自身及他人的情緒,讓我們更能與自己的情緒愉快共處。

  即便決心客觀的書寫,作者本身的個人性,依然在字裡行間顯現。最終,作者在最後一章裡,除討論情緒的共通性外,更提及每個人情緒經驗的個別差異。

  透過本書,我們彷彿看到年輕時的艾克曼,為了研究情緒,隻身前往新幾內亞蠻荒未知之地的那一天;在字與字間,我們可以瞥見他與妻子、女兒、研究夥伴及競爭對手的蹤跡;透過他的評論,我們得以了解他的一些看法及價值觀;最重要的,還有他的情緒,關於他為何書寫,為何此刻書寫,為何如此書寫;我們試著去想像、拼湊,或者是再造,半世紀以來,他對於情緒研究的追求。

  閱讀本書後半時,有一天,恰巧接到數月前與我發生擦撞的車主電話,內容是關於一些繁瑣事項的討論。空氣中,有一言沒一語地,乾澀飄蕩著我冷淡異常的語句,拿著電話的那隻手一直發熱,控制不住微微地顫抖,忽然間我發覺,原來自己正在生氣(參閱第六章生氣)。與舊時如出一轍的情緒,卻被十分新穎地再發現,一種荒謬的心情,讓人幾乎想要微笑。

  本書是作者為自己半世紀的浪漫追求所下的註記,也是一本實用的小書。藉由關注體會自己及他人的情緒變化,人得以了解靈魂某處,深刻卻無法言語的那一面。

  增訂版的結論中,作者提到「我們對情緒的經驗,好像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而不是出於我們的選擇。」多年後再收到親切的編輯來信說要出增訂版時,心中除驚喜外也浮現了一種多愁善感:「原來已經過了這麼久了啊。情」緒就是這樣突如其來的發生在我們的身上。

  增訂版的前言裡,作者強調了用以改善我們情緒生活的四種基本技巧:除了覺察自身情緒外,作者也提到了發現「他人」情緒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學習對他人的情緒更敏銳,在許多重要的關係當中,謹慎運用這些資訊。此外,作者再度提到了「選擇」,雖然我們不能選擇情緒,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去表現,能更好地達到目的並且不要傷害到他人。

  期許大家不只用科學家的眼睛來看這本書,更能以一個平常人的心去感受充滿酸甜苦辣的人生。
 
潘怡如(亞東紀念醫院主治醫師)

第一章 跨越文化的情緒我決定投入臉部表情的研究,去新幾內亞找出證據,支持我已知道是正確的事:至少某些臉部表情的情緒是有共通性的。由於表情是不需要學習的,天生失明的人才會表現出和明眼人一樣的表情。 這本書涵蓋我過去四十年對情緒的研究,我相信有助於改善人的情感生活。我寫的內容大部分根據自己的科學實驗,或是其他研究情緒的科學家。我自己的研究專長是發展專門技術,以解讀和測量情緒的臉部表情,在這個前提下,我能看見陌生人、朋友和家人臉上細微到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忽略的差別,藉此我學到許多事情,但因為個人時間有限,有些還沒有得到實驗的證明。當我所寫的內容只是根據自己的觀察時,會加入下述之類的話,「我觀察到」、「我相信」、「我覺得似乎是……」。如果我寫的內容是根據科學實驗,則會在書末的附錄具體註明相關的研究。 本書的內容大部分和我對跨文化臉部表情的研究有關;我對心理學的整體看法(特別是關於情緒的部分),因為出現新證據而徹底改變。這些發現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美國、日本、巴西、阿根廷、印尼和前蘇聯,我因此發展出自己對情緒本質的看法。我在一九五○年代末期開始做研究時,對臉部表情並沒有興趣,當時引起我興趣的是手部動作。我為手部動作分類的方法,可以分辨憂鬱的病人屬於精神官能症還是精神病,並顯示病人接受治療後進步的情形。1到一九六○年代初期,還沒有發展出任何工具,可以直接精確地測量憂鬱的病人複雜而快速變化的臉部動作。我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所以沒有做這方面的研究。二十五年後,我發展出一種測量臉部動作的工具,於是重新觀看那些病人的記錄影片,找出重要的發現,我會在第五章討論這些發現。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