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記憶與實感經驗:現代中國文學散論集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7月

現代記憶與實感經驗:現代中國文學散論集

作者:金理
出版社: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14年09月17日
ISBN:9789863262763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分為三輯──

  輯一
  以施蟄存與《現代》雜誌為中心討論:知識份子的角色意識;《現代》雜誌的風貌與品格;在分殊與對立之外,《莊子》、《文選》之爭所體現的辯證與暗合;施蟄存的文學實踐之於海派文學──海派文學,不僅指建立在特定地域基礎上的文學空間(包括作家作品、風格流派……),也應包括文學生產和傳播方式以及整個文學生態所構成的文學制度和環境──的代表性。

  輯二
  關照的主題是「現代名教批判」,即:現代中國讀書人與知識份子,在身處名詞爆炸的情形中,在接受新知識、新思潮的過程中,一種反思性的應對與態度。論文中考察現代名教的具體形態、特徵、成因及危害;優秀知識份子對現代名教的警示、洞察與反抗;文學為名教批判提供的可能性。

  輯三
  為一組散論性的學術研究筆記,文中論及:章太炎語言文字觀的辨析;1930年代「青春文學」的讀後感;關於文學理論和方法中「研究的研究」。

本書特色

  民初中國文學史全新觀點研究專著

作者簡介

金理

  1981年生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現任教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兼任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爭鳴》、《文藝理論研究》、《當代作家評論》、《南方文壇》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若干。出版學術專著有《從蘭社到〈現代〉:以施蟄存、戴望舒、杜衡與劉呐鷗為核心的社團研究》、《歷史中誕生:19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小說中的青年構形》、《青春夢與文學記憶》。

  曾獲中國「第一屆全國青年作家、批評家主題峰會」推選「2012年度青年批評家」,「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13年度文學評論家」提名,《當代作家評論》、《南方文壇》年度優秀論文獎。

「秀威文哲叢書」總序/韓晗

輯一  《現代》內外
現代知識份子的崗位:以施蟄存在「文學工廠」與「水沫社」時期的實踐為例
雙向的現代意識:《現代》的品格
「昔之殊途者同歸」:重識《莊子》、《文選》之爭
海派多元文化觀與商業環境中的斡旋

輯二  名教與實感
「名教」的現代重構、討論方法及其批判意義
胡適「名教批判」論綱
在偽士與名教的圍困中突圍
文學「實感」論──以魯迅、胡風提供的經驗為例
語言與「實感」──通過一封家書釋讀胡風的文字與理論形態

輯三  散論與札記
章太炎語言文字觀略說
漢園裡的青春:讀《斷章》和《畫夢錄》
一言何以成新說──關於文學史理論「共名與無名」的學習札記
站在「傳奇」與「詮釋」反面的沈從文研究──評張新穎《沈從文精讀》



現代知識份子的崗位:以施蟄存在「文學工廠」與「水沫社」時期的實踐為例「海派」文學在清末,被視為科場失意的江浙無聊文人在上海小報小刊上的塗鴉。但魚龍混雜中也不乏才學之士(如王韜),他們逐漸在傳統社會讀書人科舉一條路之外,創出另一番事業成就:辦報辦書局,做買辦搞洋務……在古代社會,知識份子的前身「士」是價值世界(即「軸心突破」後的超越世界)的承擔者、支撐者。隨著科舉廢止、社會轉型(日趨多元化、分工日趨細密化),知識份子已不能佔據中心位置而呈現「化整為零」的趨向,演變成各類專家,諸如教授、律師、醫生、工程師、編輯、職業作家等等。形形色色的知識份子依靠其知識技能謀生,而不再依附、借助於統治者「行道」。這批不同於傳統的知識份子大約從19世紀後期開始出現於上海,如鄭觀應、李善蘭、王韜、馮桂芬等。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上海的書報出版行業已經推行稿費制度。出版事業與文化市場的發達,逐步走上正軌的稿酬制度提供穩固的經濟來源,這也許會促生若干「遊戲的消遣的金錢主義的文學觀念」;但更重要的是,由此獲得了比封建社會中人身依附關係自由得多的精神活動場所,給人性提供了相對寬裕和自由的發展空間。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知識份子的成熟期,職業、人格、政治主張與學術均呈現出多元傾向。京海論爭時,杜衡曾回覆沈從文說:「在上海的都市文化與中國現代都市小說文人不容易找到副業,……於是在上海的文人便急迫的要錢。這結果自然是多產,迅速的著書。」 海派文化人較早適應了勞動交換的商品社會法則,絕大部分作家憑自己的寫作才能來維持生計,已不再依附於政黨、宗教、統治者,隨著作家作為社會獨立階層的出現,他們對知識份子民間「崗位」也有了日趨清晰的把握。施蟄存即為其中代表。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