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要有學習單:學習單設計的原則與實例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假如要有學習單:學習單設計的原則與實例

作者:林玫伶
出版社:幼獅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22日
ISBN:9789575747190
語言:繁體中文

  學習單是目前學校老使用最頻繁的工具,同時也是測試學生程度最實用的教材。但是學習單要製作得有趣、切合主題又要吸引學生興趣,卻是件不簡單的事。林玫伶校長以多年的教學經驗,與聰慧的創意,為同在教學現場的老師們提供製作學習單的竅門,讓製作學習單不再是老師們的困擾,書寫學習單也不會再是學生的壓力。
  本書分為5單元,分別為撰寫適合「繪本」、「童話」、「詩歌」、「散文」及「少年小說」的學習單。每個單元,再針對主題與閱讀目標緊扣,作細部的分類探討,讓老師對規畫、撰寫學習單更有方向,不再手足無措;讓學習單不再是孩子的夢靨,反倒充滿著遊戲性與樂趣,更能誘發孩子獨立思考及發揮想像及創造力。
作者簡介
林玫伶
  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系、教育研究所碩士。曾任國小級任導師、輔導組長、教學組長、訓導主任、教務主任、台北市立大橋國小校長,目前為明德國小校長。
  著有多部校園暢銷作品如:《童話可以這樣看》、《換個角度看童話》、《笑傲班級》、《小一,你好》、《我家有個小學生》、《終身教育學習叢書--心心相映》、《紫微阿斗數》、《我家開戲院》、《小耳》等。並曾獲第十三屆台灣省兒童文學創作獎童話類首獎、第五屆陳國政兒童文學獎兒童散文類優等獎、台灣省教育廳教育人員專題論文優等獎、全國國小數學教學設計優等獎。

推薦序∕一場閱讀盛宴--愛書創作者的導讀智慧∕蘇蘭推薦序∕閱讀教學,又添良方∕廖文斌自序∕學習單之為數,小數也......∕林玫伶適合繪本的學習單注意用色的表現找出文字沒說的地方比較圖與圖之間欣賞書裡的聲音呈現動人的一幕本節小叮嚀
適合童話的學習單汲取童話的內涵鼓勵批判的態度享受改編的樂趣發揮無限的創意本節小叮嚀
適合詩歌的學習單尋找創意的身影提煉詩歌的美感傾聽詩歌的音樂感受詩歌的留白學習詩歌的語言本節小叮嚀
適合散文的學習單建立明確的主題學習對世界的關心學習寫作的技巧體會散文的境界本節小叮嚀 適合少年小說的學習單確認小說的主題掌握人物的刻畫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知識與資訊本節小叮嚀

推薦序一場閱讀盛宴--愛書創作者的導讀智慧∕蘇蘭語文教育工作者、專欄作家
  連玫伶校長都說:「學習單在閱讀活動裡其實是很小的『伎倆』!」有趣的是,很多數的老師喜歡用學習單,但也有更多數的學生討厭學習單。問題在哪裡?
  1.老師設計的學習單不夠多元,反而像「小張的考卷」,學生必須寫個不停。
  2.老師使用學習單的態度過於草率,以為學習單填好、改好,就等於閱讀完成。
  針對上面兩個問題,這本書做了一些回應與處理:
  1.習單要能「促進學習」,因此在設計上要掌握「閱讀目標」,層次上要能「促進理解」,方式上要「多元活潑」。
  2.學習單不宜單獨使用,因此在每一份學習單後,都有設計的理念與導讀的方式,提醒老師正確的使用之道。
  您我共同的疑惑,有了這番釋疑的放心開場,我們就可安心的盡情享受作者為我們張羅的這場閱讀盛宴:用精挑細選的營養食材──「風格多樣、一時之選的童話、詩歌、散文、繪本、少年小說五類作品」;佐以各類適合的美味調味料──「抓住不同類型文章的不同特色」;秀出作者五顆星大廚的烹飪技術──「提供有見地的解讀、有方法的剖析、有成效的深度閱讀路徑」;最後端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全書讓人驚豔一名愛書的創作者,處處展現有實務經驗的導讀智慧。
  在童話的天空:提供讀者無垠的想像空間;天馬行空的創意居間流動、價值觀也建築成立。
  在小說的部分:學習人物的刻畫、掌握獲得的知識與資訊、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詩歌的世界:經歷「觀察→體驗→想像→斟酌修辭」的體驗學習歷程;兒歌有趣的猜謎,允許有標準答案之外、更多的思考揣測......
  在散文的篇章:舉詩人向陽的《記得茶香滿山野》點化「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五官描寫事物的軌跡;以〈草地之歌〉說明作者桂文亞如何取材、建立主題、將文章「結構化」的過程;玫伶自作的《我家開戲院》為古典三幕劇「鳳頭」、「豬肚」、「豹尾」範本;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朱自清〈背影〉帶出採訪實務學習。
  在繪本的段落:以朱里安諾繪圖的《一片披薩一塊錢》為例,提醒用色的表現;以《十二生肖的故事》為例,找出文字沒說的地方;以《挖土機年年作響》為例,比較圖與圖之間;用《讓路給小鴨子》「發聲」,欣賞書裡的聲音;《蝴蝶與大雁》則呈現動人的一幕。
  要說服讀者,介紹有趣的閱讀方式固然重要,所推薦能引以為例的書更重要;而童話、  詩歌、散文、繪本、少年小說五篇後貼心附上的本節小叮嚀,親子共讀或師生同步學習時最受用,像「要建議的是,不管設計怎樣的學習單,都不要忘了先吟誦,因為詩歌光用看的,大概只能體會五成的美;反覆吟詠之間,常常能幫助我們進入詩歌的世界。」便是朗讀與朗誦教學出身的我,深有共鳴的提醒。再進一步說,不只是詩歌,所有好文章一定都能琅琅上口。不信玫伶的文字,您讀讀看......
推薦序閱讀教學,又添良方∕廖文斌台北市國小推動兒童深耕閱讀計畫總召集、新湖國小校長 
  「閱讀是新一代知識革命」,它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一個喜好閱讀的孩子通常具有邏輯清晰、思慮順暢的特性,較能有系統的思考,是以無論兩岸三地,甚且連新加坡,都相當重視學童閱讀能力之培養。
  台北市政府前教育局長吳清基博士曾表示:「教育做得好,閱讀不可少。推動終身學習,應從小養成閱讀習慣。」因此自92年起推動國小深耕閱讀,至今已邁入第二個四年計畫。本人承命擔任深耕閱讀推動工作的總召集,和工作小組的成員積極推廣,一方面希望透過市長親自導讀提倡、各項競賽、推廣、觀摩等活動,蔚為風氣;一方面也希望透過研究發展,尋求有效的閱讀推動及教學策略。其中,研究發展組就以林玫伶校長為召集,最近兩年她完成了《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深耕閱讀成果彙編(民92-95)》,把台北市第一個四年計畫推動閱讀的運作軌跡有系統的做了整理,對於檢討過去、策勵未來,具有重要的價值;此外,林校長也主持完成台北市中高年級學童「閱讀興趣不足及閱讀偏食情形研究」,對於閱讀教學現場的了解有一定的掌握,也對未來推動方向提出具體的建議。可以說,林校長在深耕閱讀的領域煞費苦心,投入甚多,也成為各方請益的對象及重要的閱讀推手。
  回到學校推動閱讀的現場。
  常常為老師大量運用的,莫過於閱讀教學時所仰仗的學習單:好的學習單能導引學生,提供可依循的思路,和文本閱讀發揮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然而,設計不良的學習單,卻常迫使學生流於抄寫、停留在低層次的填白,或是抓不到重點。更嚴重的是老師對學習單的誤用,以為學習單完成,閱讀也跟著完成。學習單的「設計不良」和「運用不當」,造成大多數學童即使喜愛閱讀,但只要談到學習單就眉頭深鎖,本是愛之卻足以害之,居於第一線的老師必須引以為鑑,並儘快謀求解決之道。
  林校長顯然看到了師生這樣的困擾,根據她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研究背景,著手出版《假如要有學習單:學習單設計的原則與實例》,整本書共分五大篇,分別是「適合繪本的學習單」、「適合詩歌的學習單」、「適合童話的學習單」、「適合散文的學習單」和「適合少年小說的學習單」。其編次以文學類別區分,其撰寫和閱讀目標緊扣,而其用意似乎在談學習單,卻透過導引、舉例、觀察、體會、想一想……等方式「學習」,遠遠超過學習單的扁平設計,直指學習單的使用方法絕不只是「寫完」而已!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能激發學童擴大閱讀的向度、能幫助學生讀出文章的深度與美感,這樣的學習單才能真正「幫助學習」。值此出版之際,對林校長為深耕閱讀之用心,深致敬意;更為閱讀教學增添良方,深表慶幸,特為之序。
自序學習單之為數,小數也......◎林玫伶
  推動閱讀不一定非得學習單!
  不要懷疑,你沒有看錯。雖然這是一本以「學習單」為「賣點」的書,我還是要強調:「推動閱讀不一定非得學習單!」
  我曾經在2007年主持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台北市中高年級各班閱讀困難學生之所以對閱讀興趣缺缺,有高達72.65%的比例是因為「不喜歡閱讀伴隨而來的紙筆作業,包括心得報告、學習單等」!
  這個發現提醒所有的閱讀推動者要正視「學習單」的問題,包括學習單的設計、使用方式、頻率與時機。
  究竟學習單是什麼時候「登堂入室」的呢?依我的印象,大約是1998年教育部推動「小班教學精神」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從那時候起,學習單有如雨後春筍般的在校園大量出現。數量多到當時有人在報上為文戲稱,如果在西門町撿到一張紙,那麼它「八成是學習單!」
  我想,學習單一定有足夠的魅力,才能讓老師那麼喜歡使用。如果要列出學習單的好處,我可以找出十點:(1)幫助學生有結構的學習;(2)提示學習的方向與重點;(3)幫助學生兜攏注意力;(4)為了完成學習單,學生較投入學習活動;(5)每個學生的學習都均等;(6)落實形成性評量;(7)產出作業易於評量;(8)方便作為學習檔案;(9)方便家長了解孩子平時學習狀況;(10)某種情況下可代替教案。學習單好處這麼多,難怪老師樂此不疲,一張又一張如雪片般的出爐。
  然而,教學現場卻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容我也列出10點:
  (1)有的學習單只不過是縮小版的考卷。
  (2)設計的層次停留在低階的「標準答案題」。
  (3)制式化的學習單,學生看了就膩。
  (4)每張學習單都要寫字,學生看了就煩。
  (5)只要求學生完成學習單,沒有導讀,遑論討論。
  (6)忽略學習單以外的學習。
  (7)老師不讀文本,過度仰賴別人設計的學習單,自己也缺乏感動。
  (8)學生不讀文本,片段的從書中找出答案,把學習單完成,交差了事。
  (9)一書一單,倒盡孩子閱讀的胃口。
  (10)陷於「學習單越多,老師越認真,學生成績越好」的迷思。
  學習單老師愛用常用,但副作用也不少,這本書就在這樣的考慮下誕生了。
  書裡共舉了43本書的例子,示範了44份學習單,由於每種文類都有其獨特的閱讀功能,因此本書以「繪本」、「童話」、「詩歌」、「散文」、「少年小說」區分章節(當然,有些設計原則也可以通用,但我認為該文類的基本特質應優先加以掌握)。
  每一份學習單的設計都扣住閱讀教學的目標,切入角度力求多元活潑,形式上包括著色、繪圖、連連看、迷宮、摘要、調查、訪問、角色扮演、模擬、對照、內外部比較、觀察、朗讀、仿作、編導、吟唱、猜謎、問答、查資料、結構表、心智圖......等,除了考慮讀者的身心發展外,也避免流於紙筆抄寫,試圖結合閱讀策略,讓學習單變得更可愛,能真正扮演「促進學習」的功能。
  學習單更非憑空出現,每一份學習單都會說明紙本的導讀重點、設計緣由、運用方式,我認為這比學習單本身更重要。學習單是「扁平的」,配合體驗、互動、討論,才能將閱讀教學「立體化」;反之,如果老師只是發下書和學習單,要求學生看完書、完成學習單,不但窄化閱讀學習,扼殺閱讀興趣,更間接促使學生發展出一套「應付策略」,實在得不償失(大多時候,我認為書和學習單不要同時發給孩子,才不會限制孩子的思考)。
  此外,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設計時也有所考慮。每份學習單上頭有動物標示:青蛙代表適合低年級;魚代表適合中年級;海豚代表適合高年級。
  有人形容學習單是「必要之惡」,我倒不這樣認為。第一,它並不必要;第二,就算使用它也不惡。我個人是「學習單的愛用者」,但我也敬佩不使用、或少使用學習單的人。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孟子?告子》篇上的一句話:「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也許,我可以剽竊這段話為此書下一個注解:「學習單之為數,小數也;不用心設計,則不得也。」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