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決定你的世界:31個逆轉人生的新觀點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眼界,決定你的世界:31個逆轉人生的新觀點

作者:何權峰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16日
ISBN:9789861857992
語言:繁體中文

  人們總是說:「我要改變這世界。」但這世界何曾真正改變?  我們連身邊的人都無法改變,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如果我們想的、做的、說的,決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那這些左右我們人生的觀點,究竟是哪裡來的?父母教的?學校教的?社會教的?很少人去質疑:「這是真的嗎?這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愛或想要的?」於是,我們迷失在這些世俗的觀點裡,失去了該有的自信、應有的快樂,還有享受人生的權利。
  這世界如此寬廣,我們卻將自己的眼光放在狹隘的巷子裡?
  其實,苦難可以是人生的挫折,也可以是人生的存摺,端看你能否從苦難中成長。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壞事,即使最後沒有得到、只有失去,也可以把它當作一種學習。
  這個世界依舊,不同的只是我們的觀點。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勇敢打破腦袋裡的想法吧!有錢不一定就是富有;占有不一定是擁有;成功也不只一種定義;快樂沒有條件限制;人生可以有一千萬種過法。張開手,給自己一個機會,接受這些新觀點,早一點開始過你的幸福人生!
  ★最嚇人的貧窮是,寂寞以及沒人要的感覺。  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需要。當一個人無法發揮內在價值,又無法獲得眾人重視時,內心必然會在不知不覺間,日漸遭受侵蝕、空虛,終至沮喪鬱悶。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一個害怕犯錯的人生,像是不曾活過的生命,那就算沒犯錯,也錯過了人生。
  ★生命是一趟旅程,它並沒有最終的目的地,如果有的話,也是墓地。  戴爾.卡內基曾說:「我所了解有關人性中最可悲的事情之一是,我們全都有把生活挪後的傾向。我們全都夢想著地平線上方的某個神奇的玫瑰園,卻不知去享受今天盛開在我們窗外的玫瑰。」
作者簡介
何權峰
  ◎ 最貼近人性的心靈作家
  醫師兼作家,同時也在大學授課,專長是腦神經科學。一九九五年他開始寫作,早期為《聯合報》《常春月刊》《拾穗雜誌》等撰寫醫學專欄。隨後,因接觸「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觸發了他對「心靈層面」的探究。於是何醫師改變了方向,他開始寫一些心靈成長和勵志類作品。目前他所出版的心靈勵志書,已累積至四十多本。
  在台港澳、新馬、中國大陸等地區擁有眾多讀者。他的筆觸細膩,平易中顯哲理,妙趣中見智慧。對問題有很深的洞悉,不單只是「診斷問題」,同時還提供視野將心靈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如此,讀者所獲得的,就不單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全新的人生。」何醫師如是說。
  【近期作品】  《格局,決定你的結局》、《快樂只有自己能給》、《愛,錯在哪裡》、《拉自己一把,這是你的人生》等。

〈作者序〉
PART 1 除了錢,你還看到什麼?1.什麼是便宜?什麼是貴?2.重新定義所謂的成就3.不要錢的往往都是最珍貴的4.選對了價值觀,就是有價值的人生5.什麼是富有?6.擁有、享有、佔有
PART 2 人生最美,是最有感受的人7.世界不為誰存在,也可以為你存在8.你也在繞遠路嗎?9.你在釣魚,還是魚在釣你?10.讓你快樂,也是讓你痛苦的11.你,幸福嗎?12.恆久快樂的祕訣
PART 3 為什麼別人會跑進你腦袋裡?13.別人是別人,我是我14.沒有完美的人生15.為什麼別人可以,我不行?16.偏心其實是好事17.你是「不能做」,還是「不肯做」?18.不同意他的話,又何必在意他說什麼?19.你就是你自己的樣子
PART 4 凡事都是「為自己」做的20.把「為別人」轉成「為自己」21.人最大的需要22.永遠要把人放在第一位23.你給別人,就是給自己的24.你想留下些什麼?25.莫忘初衷
PART 5 雨過天晴,轉念好心情26.你,就是你選擇的結果27.這是什麼世界?28.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29.過錯,別再錯過就好!30.等等!別急著判斷31.這輩子最好的就是現在

作者序
眼界,決定你的世界
  常聽人說,到國外求學,開闊眼界;出國旅遊,打開了眼界。
  有些人則是參與了某項活動、經歷了某件事或是跟某人在一起後,眼界都不一樣了。
  什麼是眼界?簡單說就是看待事物的寬度和廣度。
  從小,在制式的教育體系下,我們不停被灌輸同一套觀念,而這套觀念包括了價值觀、幸福觀、生活觀,鮮少有人可以走出這一個框架;加上社會以及媒體不斷傳遞,不停告訴我們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美的、什麼是醜的,什麼是有價值、什麼沒價值;於是,我們也就限縮了自己的視野,用它們來審視他人、評斷自己,用它們來衡量自己是否幸福快樂、是否富有、是否有成就。
  很少人去質疑:「這是真的嗎?這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愛或想要的?」於是,大多數人便迷失在這些世俗的觀點裡,甚至失去了該有的自信、應有的快樂,還有享受人生的權利。
  很不可思議吧!這世界如此寬廣,我們卻將自己的眼光放在狹隘的巷子裡?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寫這本書。我發現許多人都受自己錯誤觀念的影響,以至於做出一些和追求幸福快樂背道而馳的事。
  譬如,某個人竭盡所能地追求財富,寧願犧牲一切來獲得它,那麼很顯然,此人認為金錢能帶給他快樂。但如果這觀念並不正確呢?或許這人不快樂的原因根本與金錢無關,那麼他努力賺錢有意義嗎?這會給他帶來幸福嗎?
  有位家庭事業兩頭忙的主管,被醫院診斷出罹患癌症,以為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懷著惡劣的心情出國散心。但這趟旅行,不僅讓她開了眼界,也讓她的人生觀徹底改變,不再汲汲營營地追逐金錢與權勢。回國後,她毅然決然辭去工作,打點細軟準備接受治療,結果至醫院複診時,竟發現腫瘤沒了!從此,她學會享受人生,及時行樂。
  我也聽過許多人在經歷某個人生轉折後,開始活出自己;有人從此投身公益,積極行善。這些都是因開闊眼界而提升了境界──從人生的寬度和廣度,轉化到深度和高度。
  當然,人不一定要遇到什麼大災大難或雲遊四海才能「眼界大開」。我們身邊不乏有經常遊山玩水的人,也不乏經歷豐富之人,但其心胸不見得比一般人寬廣多少,不是嗎?重要的是你是否用心去感受每處的風景;是否用心體悟每一次經歷;是否用開闊的視野看待每一件事。
  這個世界依舊,不同的只是我們的觀點。如果能看見更多不同的事物,就表示你的「眼界」變寬了;如果能容納更多不同的意見,就表示你的「心胸」變廣了;如果你能去關心更多不同的人,就表示你的「格局」變大了!
  格局,決定結局;眼界,決定境界。你的眼界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什麼是便宜?什麼是貴?這個世界上價值一塊錢的東西,不會只賣一塊錢,如果價格低於實際價值,就無法獲利。虧錢的事沒人做,為了讓消費者心甘情願掏腰包,就必須刺激他們的購買意願,而最重要的就是讓大家認為商品確實有其價值。反過來,我們在買東西時,多半認為商品所帶來的價值會大於或等於其價格。如果價值低於價格,那就沒有買的動機了。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有人會花冤枉錢?這是因為人們的價值迷思,常以商品價格來認定其價值。所以,想知道一個東西是否有價值,第一步就是先要知道:價格不等於價值。貴的東西雖然通常比較有質感,但更貴未必買到更好的東西。那些背著五萬元包包的人,難道就比背著五千元包包的人有氣質品味?吃著燕窩的人,難道就比白木耳更營養健康?買最貴樂器的人,難道就從只會「小蜜蜂」變成會演奏「大黃蜂」?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是你得到的年僅七歲的富蘭克林很喜歡吹笛子,有一天,他帶著辛苦存起來的錢到樂器行買了他心儀已久的笛子,興奮的富蘭克林連價格都不問,將錢放在櫃台上,拿了笛子就走了。回到家中,富蘭克林高興地吹着笛子,此時,他的兄姊們有人問起他笛子的價格。「什麼,你把存來的錢全都花在這支笛子上?」他哥哥問。「一支笛子根本不需要這麼多錢,你白花了!」他的姊姊說。兄姊們你一言、我一句嘲笑他是冤大頭,禁不起嘲笑的他因此氣哭了。這件事情雖然發生在富蘭克林七歲那年,對他的影響卻無比深遠,不管他活到幾歲,總會記得這件事,還有他因氣憤而失去了擁有笛子的喜悅感。不過,當富蘭克林年紀更長後,他發現世上有很多人其實都在做著超付笛子錢的事情,他說:「人類的悲哀,大部分來自他們對價值觀的估計錯誤,因此付出過多的鈔票!」他説對了嗎?當然不是,用來定義一個東西到底昂貴或廉價,是比較其價格的高低與價值的多寡,而非用其價錢去比較你的存款來衡量。一部新車賣五萬塊是便宜的,不管有沒有錢,這價格都是便宜的;一個包包五萬塊是貴的,不管你存款有再多錢也一樣。所謂的昂貴,意思是說那個東西的價格超過本身實際的價值;如果價值遠超過價格,就是便宜。年輕時,無法感受到自我的價值,想用名牌來表現自己的能力,常買超出價值的東西;等到人生到達了某個階段,已經明白自己的風格與所需,是不是名牌已經不重要,只要穿戴使用的東西,能讓自己舒適,呈現自己特質的即可,才發現真正的價值是買到便宜又好用的東西。記得有個父子對話是這樣。商人父親對兒子說:「物以稀為貴。一匹好馬是稀罕的,因此牠很貴。」「可是,」他兒子反駁道:「一匹便宜的好馬,不是更稀罕嗎?」一點都沒錯,價格往往是由別人掌控,而價值卻是存在於每個人心中。能買到便宜又喜歡的東西,那才是真正的「有價值」。買到「物超所值」有兩種人,一種是聰明,一種是愚民。吃當令、當季的水果,便宜好吃又健康;穿著平價卻是自己喜歡款式的衣服就有個人風格;在地攤上花五百塊錢買的包包,別人都猜是五千塊錢買的,就是物超所值的聰明人。反之,想買的是衣物用品,錢卻花在logo、標誌或品牌;在地攤上花五百塊錢就可以買到的包包,卻花五萬塊到精品店去買,甚至開始崇拜起這包包,這種「物超所值」就是愚民。擁有、享有、佔有你有想過嗎?這一生當中,你究竟「擁有」多少?又「享有」多少呢?在時間上,你「擁有」數十年人生,但是你可曾「享有」幾時的自在清閒?在空間上,你「擁有」好幾棟房子,但是你可曾「享有」多少個歡喜的日子?我有朋友在台中七期買了棟豪宅,加上裝潢花了近一億元,應是人人稱羨了?但是他卻不快樂!因為他覺得他的理想在遠方,還沒有達成,所以他還要去追尋。很顯然他只是「擁有」房子,並未「享有」。我也認識一些「有錢人」,屋裡擁有頂極的廚房,最高檔的廚具、櫥櫃和流理台一應俱全,但屋主卻天天外食;收藏了各種名畫、古董,但是他們卻沒有一件看得懂;經常整棟豪宅空無一人,它的主人哪裡去了?你也知道,他們正忙著賺錢,以支付高額的房貸和管理費。這些人都只是「擁有」卻沒有能力「享有」。真正的快樂是來自於「享有」,而非「擁有」「擁有」與「享有」是有很大不同的。以金錢為例,一個人所擁有的財富,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屬於他的?事實上,一個人的財富,只有他用掉的才算是屬於他的,或者說,才算曾經屬於他。用掉之前,它只是銀行、會計簿上的一個數字。一個富翁之所以富有,也不是在他堆滿貨品的倉庫,以及一本萬利的經營上,而是表現在他是否能享有足夠空間,來佈置庭院,拈花惹草,或者能夠給自己更多的時間享受休閒。現在社會比以前富裕,但絕大多數人比以前不幸福,因為我們誤以為擁有就是享有,而沒有體認到;真正的快樂是來自於「享有」,而非「擁有」。像有人雖「擁有」大宅院,布置了園林景觀,但是自己忙著賺錢,早出晚歸,縱使有綠草喬木,根本看不見;而另有人,雖什麼都沒有,卻以大地為床、日月為燈、星空為簾幕、蟲鳴鳥叫為音樂、以萬有為寵物::。想想,到底誰「享有」比較多?所以,人能擁有未必能享有,沒有擁有卻有可能享有。享有即是擁有,享有不必佔有曾讀過一則故事:有個有錢人家僅有一子,從小嬌生慣養,富翁很怕他將來敗家,所以就將他送去窮人家生活一年,讓他體驗財富有多重要!一年過後,孩子如期歸來,富翁問孩子:你覺得有錢人與窮人有什麼不同嗎?孩子回說:我躺著睡覺時,有錢人的天花板綴滿了水晶燈,而窮人家的天花板是滿天的星斗;我出去玩時,有錢人家是幾公頃的花園圍著圍牆,而窮人家則有一望無際的田野;當我想游泳時,窮人家的池塘卻是有錢人家游泳池的好幾倍呢!富翁原本想讓孩子體驗的是「擁有」有重要,沒想到孩子體驗的卻是「享有」。這讓我想起,我的小舅子明熹剛到屏科大教書時,我問他:「到那麼偏遠地方會不會不習慣?」他笑說,是有點不太習慣,好像每天都在「度假」。怎麼說?因為我們校區依山傍水,視野遼闊,校園裡有牧場和青青草原景色怡人,養數百頭乳牛,還有人每天打掃整理環境,這跟長期住在一個郊區別墅或度假農場有什麼兩樣?他還邀請我說,現在我們校園中有幾樣植物正值開花季節,如阿勃勒、鳳凰木、相思豆和大花紫薇等,看您什麼時候有抽空前往賞花::是啊!享有即是擁有,享有不必佔有。活在世間,我們都「擁有」大地風月,良辰美景,但有幾人真能「享有」它?如果擁有並非享有,它不過是佔有。而人一旦想佔有,就很難享有。有一首詩:高坡平頂上,盡是採樵翁;人人各懷刀斧意,未見山花映水紅。樵夫為什麼無法欣賞映水紅的山花呢?因為他正在「工作」,一心想找到好木材,對水邊的山花就視而不見。就像有句俗話說的:「逐鹿者不見山,拾金者不見人。」拼命追著一隻鹿的人,會忘的欣賞路旁的風景,一個想得到錢的人,就忘了人存在。當人看到樹就想要砍,看到人就想到錢,看到土地就想投資獲利::那麼這些人就很難欣賞和珍惜到樹的雄偉,人的感情以及土地的美。讓你快樂,也是讓你痛苦的每當你因失去什麼而感到難過時,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會痛苦?是因為你曾得到的快樂,不是嗎?你去看車子,那些車子原本與你無關,然後你買了它,你很快樂,但當它被刮、被撞,你就會覺得心疼難過,對嗎?你愛上某人,他對你好你當然快樂,問題是他對你不好你就痛苦啦,別人不理你,你可能都無所謂,可是你愛的人不理你或離你而去,你就陷入痛苦。原讓你快樂的,現在可能讓你痛苦。今天的歡喜,轉眼成明日的悲傷前陣子,有位知名的明星逝世。聽說,她生前因為年華老去、美貌不再,變得極度不快樂,足不出戶。一開始,她的外貌的確帶給她極大快樂,之後卻也帶給她極大的痛苦。快樂隨美貌增加,但太過美麗,紅顏薄命;快樂隨名聲增加,但人紅是非多;快樂隨金錢增加,但錢太多,煩惱也多。有很高權勢的人,心要惦記更多權勢;有很多事業的人,心要惦記更多事業;::霍華休斯,可能是史上用最多錢、擁有最多快樂的人。電影《神鬼玩家》(TheAviator,由李奧納多主演),就是他的故事。他是美國建國以來第一位億萬富翁,事業版圖涵蓋航空業、賭城飯店業和好萊塢電影業。和他有緋聞的明星,包括瑪麗蓮夢露、珍哈露、奧斯卡影后凱薩琳赫本,還有美豔女星艾娃嘉納。但在他擁有快樂的同時,也附帶很多煩惱,像離了三次婚,因財務問題遭到調查、監聽。在試飛FX-2戰鬥機墜毀,多處骨折及大面積燒傷,以及對多種藥物上瘾,過程曲折實非常人能想像。大多數人如果和他相比,生活就平淡得多,沒有那麼多錢獲得那麼多快樂,但相對之下,痛苦也就比較少。我們在擁有的同時,就已經開始失去了曾經有一位女士,多年來奮鬥不懈,工作得很賣力,牢騷也發個不停。有人問她:「你只要養活自己就好了,幹嘛做得這麼辛苦?」她說:「哦!我有一棟五個房間的房子的房租要付。」「五個房間的房子?但你沒別的家人啊!你一個人住個一間房的房子不就好了嗎?」「是啊,」她悲傷的說:「可是我有五個房間的家具呢!」她工作到皮包骨只是為了那些用不到的東西。西方有句俗諺:「屋頂愈大,積雪愈多。」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常以擁有為樂,我們總以為得,就是得意;以為失,就是失意,以致患得患失,殊不知我們在擁有的同時,就已經開始失去。我們擁有了房間,可能失去了時間;擁有了朋友,可能失去了自己;擁有了金錢,可能就失去了單純,像很多有錢人談感情,總覺得別人是愛他的錢;交朋友,總覺得別人是貪圖財富的酒肉朋友。反過說來,他的子孫可能對他的死活也不關心,只關心在他名下的存款、土地、房屋、股票、珠寶要如何瓜分。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必為失去而感慨,因為世間之物本來就是來去無常。我們所能做、所應做的只是在得到時珍惜它。當然,若沒得到也不必難過,因為一個人從來沒有過的東西,就永遠不會失去,也不會因失去而痛苦。有個人向智者訴苦:「唉!白忙了一場,結果卻一無所得。」智者說:「放下來!」「已經一無所得了,還能放下什麼?」「放下所求!」智者說:「當你說自己一無所得時,其實你已經得到了。」「得到什麼?」「得到挫折、失望、懊悔、煩惱,不是嗎?」因為你心有所求,所以才會患得患失、痛苦難過。當你放下所求,你也放下挫折、失望、懊悔、煩惱,不是嗎?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