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工作,你真的想做一輩子嗎?最勵志的轉職指引,讓你的職涯下半場更加閃亮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1月

這份工作,你真的想做一輩子嗎?最勵志的轉職指引,讓你的職涯下半場更加閃亮

作者:麥克‧路易斯(Mike Lewis)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18年07月07日
ISBN:9789864774869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66元

 ◆Amazon網路書店職涯指南類TOP9
◆《赫芬頓郵報》阿瑞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臉書營運長暨《挺身而進》暢銷書作者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Kara Sandberg)推薦
◆《紐約時報》《時代雜誌》書摘推薦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2018年17本必讀的商業書之一」

──寫給正為目前工作前景感到迷茫的你──
當職涯漸漸邁入下半場,
緩慢成長的薪資、一成不變的任務、海市蜃樓的前景,
這份工作,你真的想從事一輩子嗎?
轉換跑道,真的就能獲得你想要的生活嗎?
從熟悉的領域中抽身,真的可能在另一個領域獲得一片天嗎……?
當眾多的問號環繞著你,你可以只問自己這麼一句:
「如果現在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你願意再為自己做一次選擇嗎?」

坐擁近兩百萬年薪的債券交易員,順從渴望成為作家,締造了國際暢銷書《魔球》;
垃圾清運人員在工作中,意外點燃對斷木殘屑的熱情,變身為精品家具設計師;
相中一家充滿機會的公司後,廣告業務員脫胎換骨,以銷售分析員的角色獲得成功……

如果現在的工作讓你感到窒息,未來的前景讓你感到迷茫,
為什麼不從現在開始摸索下一個可能?
即使轉換跑道暗藏風險,但是太晚覺醒,又何嘗不會造成下一波人生的驚濤駭浪?

「離職,還是不離職」(To jump or not to jump),
幾乎是所有上班族的共同心聲,
目前的工作總有那麼幾個讓自己不夠滿意的地方,
但是離開之後又該何去何從?下一個工作真的會比目前的更好嗎?

作者在24歲時,進入了美國私募巨頭貝恩資本(Bain Capital),
開啟了一段光鮮的職業生涯,但在三年後發現這裡並非自己心之所嚮,
於是決定離開,追求更能讓自己開展熱情與野心的地方。
為了探索如何「跳槽」,他蒐集了眾多真實的案例,
採訪那些從原先安逸的職業中破殼而出的前銀行家、前銷售員、前員警,看他們如何重新發現自己想要的職業與生活,
並歸納出一個「跳槽曲線」(Jump Curve),包括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聆聽內心的細微聲音
◆第二階段:擬定計畫
◆第三階段:成為幸運兒
◆第四階段:別回頭追憶過往

書中提醒了轉職前的摸索準備與心態建立、轉職時如何維繫人際與尋求支援,以及如何在轉職後確立自己的人生跑道,
為茫茫職海中浮沉的每一個靈魂,提供了明亮的指引與暖心的鼓舞。
從客服人員躋身銷售工程師,從機械工程師化為健身房老闆,
44個翻轉人生的勵志案例,讓你每次轉職都勇敢轉出最理想的舞台!

作者簡介麥克‧路易斯(Mike Lewis)在美國大型私募基金公司──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工作三年後,轉而追逐職業壁球選手的夢想,現在是全球When to Jump社群的創辦人暨執行長。When to Jump是一個全球的社群組織,這群人離開原本的職涯,追尋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人生,該組織目前已經透過媒體曝光、實體活動與品牌合作影響了上百萬人。本書是作者的第一本書,集結了在各個領域轉換跑道的故事與清楚的轉職指南,告訴人們該如何「起跳」、以及選擇何時「起跳」。擁有常春藤名校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學士學位,現居舊金山。譯者簡介張明心台師大英語系、輔大翻譯所口譯組,曾前往加拿大打工度假,期間任職於法式香氛品業,現從事口譯、筆譯與英語教學工作,偶爾兼差英語導遊。喜歡舞台劇。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16在公司裡尋找自信,重新認識另一個自己──雅坎夏‧阿格沃(Akansha Agrawal),內部轉職:LinkedIn廣告業務助理→市場調查分析師→銷售分析專業人員我一直覺得自己會很幸福,只是不知道要怎麼做。我的故事並不是關於追求人生的熱情,也不是終於拋下朝九晚五的生活,而是在公司裡尋找自信,從兼職的副業和支持我的同事中認識自己。我沒有離開公司,但卻轉職了不只一次,而且才只是開始。我來自傳統的印度家庭;父親結束在美國中西部的大學學業後,經由相親認識母親,並在學校休假時飛回印度與母親見面,一週內訂婚,再一週就結婚了。結婚後回到美國,開始構築美國夢,有一間房子、一個庭院、孩子和穩定的工作。父親一開始並沒有太多的錢,但是在就讀工程學時找到立足點。工程師的工作很安穩,這就是目標。一開始,父母的計畫就很清楚:提供充滿鼓勵和關愛的家庭環境。家庭的簡單目標是賺錢和追求安穩,那樣的方式很單純也沒錯。那是溫馨的養育環境,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我總覺得家裡缺少對於孩子真正想要追尋什麼,關於熱情和興趣的對話,尤其是可能有別於家庭、庭院及「穩定」工作的事物。但是對雙親來說,這條路是他們在乎的路,也預設是我在乎的人生道路。在高中前,我的目標就是父母的目標:拿到好成績、校外表現出色,達到進入好大學的標準,然後就會自己找到出路。然而,當我上了大學後,看到周遭有好多人在做好棒的事,於是就想著:「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創業、組樂團、興建學校,我想做什麼呢?」這個問題是自我不斷的鬥爭,要找出自己擅長什麼,在壓力下尋找自己對什麼事物懷有熱情。我從未想過這個問題,長久以來都把這個問題擱置一旁,覺得就是要拿高分,而不是要培養熱情與興趣。暑假要打工時,我迷失了。實習的徵才招募會在我大三那年開始,我看了徵才公布欄,去了財經和企業實習的說明會,卻發現那不是我想要的。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