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神的信差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5月

飛魚神的信差

作者:迎曦
出版社:台北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5年08月28日
ISBN:9789869131049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78元

  漂流到北台灣的一只神祕防水袋,恰巧被一個過著平凡生活的女孩拾獲。防水袋中,有一封署名為 L 的神祕信函,以及十數張幻燈片、故事冊子與田野調查筆記,L 自稱是為了尋找一種隨光線變換顏色的蝴蝶,來到一座小島。這座島炎熱而四面環海,島上流傳許多鬼靈傳說,但只居住一種膚色黝黑的人種,島上有一種有劇毒但不咬人的海蛇,還有名喚嘟嘟霧的貓頭鷹,森林老樹上長滿了野生蝴蝶蘭……

  L的描述讓打開防水袋的女孩,彷彿置身神祕國度。然而女孩卻發現,她在地圖上遍尋不獲 L 信上,這一座據說位於地表東經121度,北緯22度海平面上的小島……

  打開防水袋的女孩,翻看幻燈片與故事冊子時,並沒有想到她會因此揭開這個橫跨百年,連結南北兩地的故事。是千萬分之一的偶然,還是命運?海上的飛魚神是否正靜靜地凝視著這一切……作者迎曦即將帶您進入一個連結陸地與海洋、神祇與人、文明與傳說的奇想故事

  王筱齊是個平凡的台北女生,跟大部分十一歲女生一樣,喜歡幻想,天馬行空。最喜歡跟好朋友方品瑢在放學路上聊天。

  十一歲的生日當天,王筱齊收到方品瑢神祕兮兮送給她的大禮物—一只防水袋。防水袋的主人在信中希望命運能將這防水袋交到適合的人手上。王筱齊不知道自己是否是命運挑選中的人,但自從她打開防水袋,彷彿跌入一個全然陌生的世界。

  她追尋著小島的身世,好奇島上居民的生活,此時的她並不知道兩年後,自己居然會在台北街頭巧遇防水袋中描述的主角,交換信件,並改變她看待自己與周遭的眼光……

本書重點    

  三聯書店今年再度與新鴻基地產攜手舉辦「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請來兩岸四地十位星級評審為年輕人作出一對一指導,協助有志者實現出書夢。兩年一度的「年輕作家創作比賽」,今年已來到第五屆,更首次將範圍擴大至台灣和澳門。優勝作品將出版成繁體及簡體版書,於香港、澳門、台灣及內地發行。

  今屆的主題為「發現」,評審包括來自香港的朱力行、黃修平、廖偉棠;內地的毛尖、田沁鑫、鄧康延;澳門的李峻一,以及台灣的張艾嘉、黃子欽、鄒駿昇。

  經過一年時間選拔及指導之後,8位作家的著作終於誕生。

  另一種表達──西方圖像中的中國記憶
  那個下午你在舊居燒信——我的復刻青春
  疾病王國中的身體生活
  世界已經變了
  七年
  飛魚神的信差
  阿怪
  人間等活

名人推薦

  《飛魚神的信差》的寫作範圈,看似Tao人日常生活、家庭、父子、兄妹、朋友的情誼,乃至族群的祭典、文化的禁忌、信仰的包容、核廢議題的探究等樣貌,無所不包,而描寫的內容更是多采多姿,讓我讀著讀著,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呢!──王桂清(自然文化專家、作家,達悟族人)

  請讀者讓想像力漂浮在瓶中信的字跡裡﹔刻印在拼板舟造船的圖騰裡﹔奔馳在飛魚鰭上和祖靈的禁忌裡。這裡面的故事時空彷彿一首歌曲,將存在你深深的腦海裡。再踏上蘭嶼的土地時,你會發現蘭嶼是個發人深思、深愛、深夢的島嶼。──邱鴻麟(西湖國小資優班教師、ECO 生態資訊營隊召集人、好野人小學領導者)

  身為母親,我想我能做的是先成全一個生命,它不屬於我,它就是它自己。她摸索,我也需要摸索﹔她若有徬徨,我的徬徨也不會更少。但我願在自己的生命裡努力,在框限裡打開門窗、把擔憂化為祝福……我想那是我能送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本書作者母親

作者簡介    

迎曦

  臺灣臺北人,出生於二○○二年。

  是個天生的「慢食」者,聽到最多的話是「趕快」。追求簡單生活,有顆寬諒柔軟的心,少物欲、少芥蒂,也不曾發脾氣。居住在都市,卻著迷於偏鄉、遠方島嶼和原住民文化。是個閱讀大胃王, 除了遊戲型錄和電玩攻略之外,皆來者不拒,會從每本書的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包括出版社電話和出版條碼。

  本書的雛型是國小畢業時的獨立研究專題。書寫緣起於兩個問號「人類應如何在自然環境中自處?」以及「對每個族群而言,幸福是什麼?」書寫過程發現: 幸福是一個決定, 一個持續不懈的實踐,不是比較,也不是測量。如果能明白達悟人如何把自己放在天地之間,或許就能幫助自己,找到在天地之間的位置。

緣起—— 島嶼它不停地呼喚我二○一三年冬天,一部探討「過漁」問題的紀錄片《魚線的盡頭》和一本敘寫海洋環保的著作《海鮮的美味輓歌》震撼了當時就讀小學五年級的我。我萬萬沒想到,如果人們繼續以目前的方式飲食和捕獵魚類,魚兒們很快就會消逝於茫茫大海中,只剩下生命力旺盛的水母和蝦虎。之後,我讀到李如青老師的《旗魚王》,書中刻畫了一個與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完全不同的海洋風景。《老人與海》中的古巴老漁夫,奮力與大魚纏鬥後,只得到一具骸骨;但是《旗魚王》中的花蓮漁夫,警覺漁場正日漸枯竭時,毅然決定放棄即將入手的大旗魚,而在無數幼小的旗魚苗身上,感受到生機勃發的喜悅。我開始號召身邊的人改變飲食方式來「護魚」。同學們那時人手一本邵廣昭教授寫的《海鮮指南》 01,變身為「海鮮飲食糾察隊」,隨時檢查營養午餐供應的海鮮和媽媽煮的魚,到底是屬於綠區的「建議食用」,或黃區的「想清楚」,或紅色警戒的「避免食用」?有的同學上課時也偷偷研究指南;有的同學書不離身一起進了廁所,深怕弄丟;而有的同學整天糾正媽媽如何買魚煮魚,把媽媽弄得精神緊張。因為我們很憂心啊!我們可不想在三十多年後,去市場買不到海鮮、到海邊看不到螃蟹貝類,更可怕的,是大海裡竟然沒有魚! 可是,就算我們把指南的內容記得滾瓜爛熟,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卻還是對大人世界濫捕的行為無計可施。我看到二○一三年日本築地市場新春開市時,一條黑鮪魚以臺幣五千萬的不可思議價格賣出。屏東東港每年舉行盛大的黑鮪魚祭,可是一九九九年時,漁夫輕鬆便能捕獲萬尾以上黑鮪魚,到了二○一四年,漁夫再怎麼努力,也只捕獲七十一尾!這難道不是一個警訊嗎? 老師帶我們去觀賞《拔一條河》和《看見臺灣》。坐在電影院裡,我們有人啜泣、有人拭淚,有人乾脆眼淚洶洶,不能自已。被八八水災吞噬的甲仙鄉,在楊立州導演的鏡頭下憂愁又美麗。那些從南洋遠嫁到臺灣的新住民媽媽,在碎石滿地的農地裡種芭樂、烹煮美食,溫暖一顆顆受傷的心。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