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台灣:六十年的學與思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5月

文明台灣:六十年的學與思

作者:高希均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25日
ISBN:9789864798292
語言:繁體中文

從「白吃午餐」到「溫水青蛙」,
在混亂的世局裡,必須認清——
「少寄望於政府,多寄望於自己。」
「文明」才是追求的標竿。

  一九五九年,一個二十三歲的青年,幸運得到一份獎學金去美國主修經濟發展。受到「新觀念」的衝擊,看到自由、富裕、文明的現代社會,從此決定,一生的職志就是:提倡、傳播、落實進步觀念。

  在前進「文明台灣」的路上,我們的「文明清單」,兌現了幾項?
  □ 社會要擁有現代化的基本設施與生活環境。
  □ 社會要擁有文化、教育、科技、醫藥、環保等高度水準。
  □ 人人要有同等的權力、義務與機會,不能有性別、宗教、膚色、方言等歧視。
  □ 個人不能變成社會的負擔,因此要自立自主。
  □ 個人要變成是社會的資產,因此要分享、分擔。
  □ 沒有戰爭的復活、民粹的恐懼、貧窮的威脅、不公不義的傷痛。
  □ 政府與民間要共有「與時俱進」的危機感及改革。
  □ 政府與民間要共有融入世界的決心與政策。

  六十年來,高希均教書、寫書、編書、評書、選書、出書,做為一名「為書而生」的「書生」,他在西方文明與東方文化間探索,將所學所思寫成《文明台灣》,鼓舞華人世界共同追求文明社會。

文明推薦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用顧憲成這副對聯來描寫高希均教授,可以說是最適當不過的了。高教授是一位讀一流書、寫一流書、出版一流書、做一流人、關心如何建立一個一流的社會的先行者,我要趁這個機會推薦他的書,亦要表示對他崇敬佩服之意。──劉炯朗(中央研究院院士、前清華大學校長)

  高希均先生六十年的學與思,見證了台灣文明興衰的歷程。前三十年,經濟起飛,重大建設開展,政治解嚴,民主激發,令人振奮。後三十年,思想迷惘和失落,禮與理式微,不公不義習以為常,誠信失守,人民似乎離善良越來越遠,而選舉文化充斥仇恨的鼓動,感覺上,台灣的文明在消失中。希均兄及時開出了八項文明清單,期待全民支持。我不禁連連按讚,也要大聲呼應:拾回善良,遠離仇恨,讓文明有希望!──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前教育部長)

  六十年來,高希均教授所提倡的觀念與價值,始終是激勵台灣不斷自我提升的動力,也是指引大中華地區文明轉型的標竿。在一個世界局勢動盪、是非價值迷失的時代,高教授力倡的和平、均富、自由、法治,更是空谷跫音。──江宜樺(前行政院長、國立中正大學紫荊講座教授)

  我認識的高教授似乎一直在超越自己,永不停歇。這本新書集結了他一甲子的學與思,充分體現了他自述「讀的是經濟,關心的是教育,嚮往的是文明,追求的是和平」。最難得的是,他的文字十分簡潔。讀者可以非常輕鬆地享用智慧大餐。──蘇起(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

  這本《文明台灣》集結了高希均教授與台灣菁英們一甲子的覺醒。我很驚訝從高教授這位經濟學家的這本書中,讀到科技人必須具備的智慧 。希望我們能夠打破目前落伍的企業管理,不再侷限於製造、金融等,而能重視現代最需要的、以軟實力為主的成長引擎。──張明正(趨勢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
 

作者簡介

高希均

  南京出生,江南度過童年,一九四九年來台。先後在台北商業大學(原為台北商職)、中興大學(原為省立台中農學院)與美國南達科達州立大學(碩士)畢業,並獲三校傑出校友獎。

  一九五九年赴美讀書,一九六四年獲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發展博士後,同年應聘為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經濟系助理教授,七年後升任正教授,並出任經濟系主任(1971–1980)。曾於一九七一年當選美國傑出教育家,一九七四威斯康辛大學傑出教授獎,一九九八年威州州長卓越貢獻獎,美國傅爾布萊特訪問教授名人堂,二○一三年亞洲大學第一位名譽管理學博士。二○一四年中興大學名譽管理學博士。二○一六年四月總統頒贈「二等景星勳章」。

  曾任經合會人力小組顧問、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中興大學知識經濟講座教授、海基會董事、行政院顧問、經濟部顧問、教育部顧問及國統會研究委員等。

  一九八○年代在台灣發起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包括五本雜誌、三個出版社與遠見民調中心等)與「財團法人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中文著作在台北曾三次獲金鼎獎。二○○二年獲金鼎獎特別貢獻獎。除英文著述外,中文著作在台出版逾二十種;大陸出版七種,包括《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經濟學的世界》等,被大陸媒體評為「你必須知道的101個台灣人」。
 

自序

第一部  與文明世界觀念激盪
01  人生的時鐘正向東移
02  做研究生時寫的第一本書:《經濟發展導論》
03  台灣白吃午餐四十年 ──從小龍年代到溫水青蛙的警示
04  人的幸福來自經濟與教育進步
05  台灣要隨大陸經濟水漲船高
06  二○二○總統候選人的考題
07  走不到盡頭的旅程
08  台灣要變成「被利用」的地方──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的提醒
09   「中華民國」老招牌比新武器有用──兼談五任總統的經濟表現
10  移民如同氧氣──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致信全校
11  兩岸領導人共創新機運──從黃年倡議「大屋頂中國」啟動
12  以色列紀行──沙漠仙人掌的生存奇蹟
 
第二部  經濟是文明台灣的基礎
13  「空」飄蕩台灣天空,「虛」出現四面八方
14  有實力就有尊嚴
15  不要低估川普攪局──兩岸的交流與和平面臨雙重風險
16  天天說謊的川普怎能再創「美國第一」?
17  西方「霸道」催生東方「王道」
18  從政者的「雙缺」:氣度與速度
19  提升「軟實力」,才是小國的生存之道
20  「維持現狀」加快衰落
21  年輕人要出國學習:接觸陌生,改變自己
22  台灣「務實新世代」的崛起
23  一人教兩黨、穩兩岸、救兩代
24  民心在翻轉,政治人物要換腦袋
25  執政者已愈來愈遠離民心
26  看到躍進的上海就為台北愁
27  人文閱讀‧生活美學‧文明播種──「遠見人文生活」在上海金山誕生
28  長者晚年自己顧,年輕人更要靠自己
29  追求「死之尊嚴」──瓊瑤以「生之愛情」提倡善終權
30  韓國瑜解脫了高雄人的「情緒勒索」──外漂哈佛人解讀
31  誰能主導台灣的繁榮與和平?──經濟人和社會人多承擔
 
第三部  學習重要人物的思維與實踐
32  蔣經國  在知所變與不變中,勇敢地積極革新
33  郝柏村  懷抱使命感.迫切感.責任感,寫下百歲回憶
34  星雲大師  不要佛教養我,我要佛教成長
35  錢  煦  誠心和專心結合的輝煌人生
36  沈君山  跨世紀、跨領域、跨地域的學者
37  張作錦  從「姑念該生」到「感念該生」
38  張孝威  「直說」難,「直做」更難
39  鄭文燦  以務實模式超越對立、凝聚共識
40  賴清德  勇於任事,重視操守
41  張善政  科技腦要進入國家決策高層
42  蔡其昌  「做什麼,像什麼」的政治明星
43  黃健庭  從「台東不一樣」出發的台灣經驗
 
第四部  八○年代走訪文明掙扎中的共產世界
44  一層霧、一道牆,但不是個謎
45  蘇俄政府的惡夢成真
46  一個解不開的結
47  與一位莫斯科大學二年級學生的交談
48  波蘭在美蘇對峙中的困境
49  華沙的古老市集來了位東方客
50  一隻燕子帶不來一個春天
 
第五部  文明靠自己,讀「書」不「輸」
51  分享一些書生之見
52  以傳播知識為己任──「天下文化」二十年來的堅持
53  從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到建一流社會
54  追求知識,是一條最可靠的路
55  從生意人到讀書人、天下人
56  遠離知識就是走近無知
57  同一個地球,不同的世界
58  「聽君一席言」不如「手中一本書」
59  一小座書城、一小方淨土──「人文空間」的誕生
60  讀書與教書的幸運
61  知識共享及學以致用
62  盡讀書人的責任──來自父親的勉勵

有實力就有尊嚴☆學與思☆• 我相信一切靠自己:盡一己之力、用一己之強、少一己之私、無一己之怨。自己有本領、品德,就擁有了尊嚴。• 在政黨惡鬥,民主走向民粹的社會氛圍中,經濟衰退看不到盡頭,在內耗中,我們要如何找回理性再出發?• 有實力才有尊嚴,國家若失去尊嚴,就會從國際舞台上被消失。相信自己的爭氣一九六一年一月在美國電視上聽到甘迺迪總統就職演講詞中的名言:「Ask not what country can do for you;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當時來自台灣的青年熱血沸騰,自由民主的美國,就像當年反共抗俄的中華民國一樣,是要求青年為「國家奉獻」的。一九八○年雷根競選總統的二句話:「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是問題製造者。」「我要把權力從政府轉移到人民的手中。」那年我已出來教書十六年,深知政府是一個會講不太會做的、超龐大又複雜的機器。台灣進入民主已三十年。到今天人民的心態還是依靠政府,政府是主人,政府是褓母。政府更自認的有當仁不讓的責任,包山包海,無所不為。大至數百億的軍購,細至核准公私立學校的學費及招生。台灣人民享受了形式上的民主投票與公開批判政策及官員的自由;實質上,特別是大小企業,還是事事仰賴政府的批准、否決、指導,以及接受行政的效率或無效率。王健壯在《聯合報》名人堂(二○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文章標題是:「這個政府像一路狂飆的火戰車」,那麼他是否再補二篇:「這樣的在野黨像一群退縮的綿羊」以及「這樣的人民像一池溫水中的青蛙」。當社會各界對公部門的建言已難以發生作用時,只能鼓勵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公益團體、每一個個人、每一個家庭:自求多福與奮發自強。認清淒涼的長期衰退在溫和成長的二○一八,首先認清痛苦的現實。台灣的黃金時代已過,小確幸也是短暫的自我感覺良好。四面八方的烏雲,構成了台灣必須面對的悲觀趨勢:經濟長期衰退、社會長期虛弱、生活水準長期停滯、兩岸關係長期緊繃。兩岸關係好,台灣有可能水漲船高;兩岸關係不好,台灣經濟無法好。股市過萬點,社會無感。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