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數據」:民國證券市場之量化研究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7月

歷史「大數據」:民國證券市場之量化研究

作者:李丹
出版社:北京大學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01日
ISBN:9787301276013
語言:繁體中文

金融史研究是運用計量經濟史研究方法最合適的領域。民國時期,上海是中國乃至亞洲的金融中心,當時的金融報刊記載了大量的金融數據,而對其研究卻很少。對這些數據的整理、收集和分析將大大提高對民國金融市場的了解,對歷史學及經濟學的研究將都有所貢獻。  作者從民國金融市場的角度,對三個歷史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第一,中國國民的賭博性。無論民國還是當今股票市場,都發生過股票價格上揚,到達頂峰,泡沫破裂。很多學者的判斷之一是中國國民賭性非常強。作者就從上海1921年股災分析是否確實如是。第二,歷史事件的重要性。金融市場可以提供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歷史事件。《歷史「大數據」:民國證券市場之量化研究》將提供一個新視角。第三,弱政府如何發行公債。當今許多發展中國家由於自身資金缺乏,政府比較孱弱,如果能發行民眾能夠接收、流通性又良好的公債,對其意義巨大。作者將以民國政府發行公債為例,分析一個弱政府是如何吸引到民眾來投資其公債的。  篇章結構:1.計量經濟史方法來研究中國金融史的新啟示;2.民國金融市場發展概述;3.從1921年上海”信交風潮”看中國人的”非理性”;4.以史為鑒:中國公債市場1921-1942;5.人們為何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投資政府公債?6.總結。李丹,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2008年獲美國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經濟學博士學位。作者從博士學習期間就一直從事有關中國經濟史及發展經濟學的相關研究。博士學習期間,其有關中國經濟史的研究受到美國經濟史協會「博士生論文」及「年會會議」資助。作者曾在美國經濟史協會年會、亞洲經濟史年會、英國經濟史年會等各類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近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國時期的金融市場。

第一章 引言第二章 從1921年上海”信交風潮”看中國人的”非理性”第三章 搖搖欲墜的政權如何能讓公債在證券市場上上市? --構建信譽的作用第四章 以史為鑒:民國1921-1942年間的公債市場第五章 結語附錄一 數據說明附錄二 檢測多變量的結構突變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