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與人生:從權力與道德,到商業與性愛,十座建築、十個文化面向,解構人類文明的發展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1月

建築與人生:從權力與道德,到商業與性愛,十座建築、十個文化面向,解構人類文明的發展

作者:湯姆.威金森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04日
ISBN:9789865722579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78元

 人類形塑建築,建築也造就了我們
建築的一磚一瓦,堆疊而成文明的發展史

  權力、道德、記憶、商業、殖民、娛樂、工作、性、健康、未來
  十座建築,十種面向,
  觀看建築,思索自身,了解人類文明的全貌

  這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建築文明(化)史,也是談論建築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

  建築學給人一般的刻板印象,往往不脫外觀和形式的專業探討。但你可曾想過?建築與我們的生活,其實比想像中更加緊密?

  建築並非僅供觀賞。從出生到死亡,我們的生老病死、愛恨嗔痴、工作享樂,人生所有重要階段都在建築中度過。人活在建築之中,建築也存在我們之間,構成社會、生活、思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有偉大文明都有代表性建築,說明了建築與人類發展史的重要關聯。

  了解建築及其影響,有助於理解我們的生活與世界。

  本書分為十個章節,從歷史取材,放眼文化層面。以不同角度與年代,探討十座不能不深入了解的經典建築:從古巴比倫的巴別塔、現代初期的圓明園,到當代里約的陸橋等等。它們體現了政治、商業、權力的脈絡,或者反映工作與性,並透露出社會與建築的密切關係。

  文化與建築可以推動歷史。人與建築,建築之於人的影響,和建築本身一樣深遠。無論是宏觀或微距,透過這些觀看建築的角度,可以對建築長久以來的角色產生更清楚的概念,對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並思索最重要的問題:建築是否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好?

  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展開一場關於「建築」與「人生」的精彩旅程。

本書特色

  1. 以十座歷史上的經典建築為主,同時援引許多耳熟能詳的知名建築例證加以比較。
  2. 搭配超過六十張珍貴建築照片、有趣的建築軼聞、歷史事件與社會思潮。
  3. 以十座建築,包羅人類文明的十個面向;以十個面向,開展社會文化的十種想像。

  談論建築的十個面向:

  1. 權力:高塔建築代表建築有賦予權力的潛能,人也有權利傾覆之。從巴士底監獄、巴別塔、紐約世貿中心談權力與自由雙重象徵。

  2. 道德:羅馬金宮誇張的怪異是暴政的象徵;納粹公路的優雅曲線靠猶太人死亡所造就。如果建築的興建目的並不良善,還能算是好建築嗎?

  3. 記憶:清真寺、凱旋門、泰姬瑪哈陵──所有紀念性建築都象徵國家與社群的記憶,卻常又被群眾賦予新的意義。紀念性建築如何代表永恆、飄忽與潰敗?

  4. 商業:從十五世紀的魯切萊宮,到大都會人壽大樓、洛克斐勒中心;工業建築甚至開啟後世的包浩斯建築和柯比意。建築如何推銷企業形象,重新建構城市?

  5. 殖民:滿人皇帝將漢文化地貌和西方建築元素納入圓明園,目的是殖民。當代北京鳥巢體育館,再度由專制獨裁的帝國所興建,幾百年來人類進步了多少?

  6. 娛樂:從古希臘的圓形劇場、華格納節日劇院、世博會、迪士尼樂園、到電玩裡的虛擬建築,幻想國度與居家空間如何融合?

  7. 工作:福特車廠簡潔的幾何形式,對歐洲現代主義影響深遠。當工廠成為住家,如何導致勞動與休息、家庭與工作之間界線的模糊?

  8. 性愛:為愛侶建的房子、阻擋愛情的結構體,及迷戀建築物本身的人。房子不是居住的機器,而是人的軀殼的延伸與釋放。建築對人類原欲有何影響?

  9. 健康:醫院建築從十四、十五世紀與宗教建築相連,到民族國家興起後為君主和軍隊服務,現代設計蘊含社會意識與衛生觀念,目的卻是讓生產力最大化?

  10. 未來:都市化模糊了鄉村與都市,建築最大挑戰是如何提供住宅給平民百姓。從里約的陸橋,看建築如何連接階級的兩端,讓更多人生活得更好?

【國際評價】

  豐富、跨越數世紀的偉大建築巡禮。──波士頓全球報

  本書可能會讓你對那座你居住在裡頭、工作在裡頭、生活在裡頭的結構更有自覺。──經濟學人

  《建築與人生》帶來一次環遊世界的契機。帶著這本旅行指南,裡頭包含不凡的智慧,和探索建築如何造就我們自身的才能。──水牛城新聞報

  揉合對建築的洞見、觀察和不受拘束的歷史分析,作者誠實地觀看建築,並寫下他的觀察。我認為他想要喚醒讀者去思考建築遠不僅是幾塊石頭、幾塊面積、幾個響噹噹的名字和幾塊受人尊崇的紀念碑而已。──新共和雜誌

  作者機智博學地論述,毫不畏在書中加入自己的看法,他利用自己對藝術、文學、都市計畫、社會學和文化的廣博知識,去探索建築和人類社會的密切關係。──出版者周刊

  生動地統合了關於建築的學術、文化史和犀利的社會評論。行文風格學術中閃耀著有姿態的敏捷。──科克斯評論

  豐富、有思想、有洞見地叩問,為什麼人類要先於建築、建築需為人類而造。作者的文字聰明、機敏,充滿真知灼見。輕而易舉地從建築跨足大眾文化、哲學、歷史領域。作者啟發性的評論和探問,揭露了社會自覺,相當傑出。──Shelf Awareness網站

作者簡介

湯姆.威金森 Tom Wilkinson

  《建築評論》(Architectural Review)的歷史編輯,在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建築史、撰寫藝術史的博士論文,其中特別鑽研德國的現代化建築,並於該校大學部教授建築史。曾在牛津大學以及考陶德美術館設有講座,講授建築藝術史的課程。威金森曾住過上海、柏林,現居倫敦東區。

譯者簡介

呂奕欣

  師大翻譯所筆譯組畢業,曾任職於出版公司與金融業,現專事翻譯,譯作囊括建築設計、文學小說、語言學習、商業管理、旅遊知識、健康養生等領域。

引言
最早的小屋:建築與起源

第一章
巴別塔,巴比倫:建築與權力

第二章
金宮,羅馬:建築與道德

第三章
津加里貝爾清真寺,廷巴克圖:建築與記憶

第四章
魯切萊宮,佛羅倫斯:建築與商業

第五章
圓明園,北京:建築與殖民

第六章
節日劇院,德國拜洛伊特:建築與娛樂

第七章
高地公園汽車工廠,底特律:建築與工作

第八章
E.1027,法國馬丁岬:建築與性愛

第九章
芬斯伯里保健中心,倫敦:建築與健康

第十章
陸橋,里約熱內盧:建築與未來

第五章圓明園,北京(一七○九─一八六○年)建築與殖民 我們自以為歐洲人文明,中國人野蠻;瞧瞧文明人對野蠻人幹下的好事!──維克多.雨果,一八六一年 在北京北方沙塵漫天飛揚的郊區,有一處廣大園區,少數來到此地的西方人稱之為「古夏宮」。放眼望去,灌木叢圍繞大片水域,而過去人居的痕跡如今徒留殘柱。(在你開始幻想浪漫的荒煙漫草之際,得先說明,這地方近年來設置了吵鬧的遊樂園騎乘設施、漆彈場與卡丁車跑道。)那就是圓明園。中國官員對這些斷垣殘壁非常惋惜,那曾是世上數一數二的大型宮殿,如今僅留下這些遺跡。圓明園興建於中國末代王朝的五名清代皇帝,耗時一百五十年,事實上不是避暑行宮,而是五位皇帝的重要住所,藏有大量的書畫與藝術品。若要對它的重要性有點概念,可想像凡爾賽宮、羅浮宮、法國國家圖書館結合為一(選擇法國為例,是因為白金漢宮、國家藝廊與大英圖書館相較之下實在寒酸。)佔地一.三平方哩(約三百三十七公頃)的園林裡興建了許多結構物:富麗堂皇的謁見廳、亭閣、寺廟、藏書閣、畫坊、行政辦公室,甚至還有模型村莊,裡頭由太監扮店老闆,供皇親國戚體會平凡百姓的生活況味。早期歐洲旅人對如此陌生的壯麗奇景讚嘆不已。 以享樂場所來說,圓明園著實迷人。其佔地龐大,有二十到六十呎高的山丘,其間有許多小谷地。⋯⋯谷地中,有流水環繞的寓所,布局精心,有不同院落、開放與封閉式門廊、花壇、園林與瀑布,放眼望去,實乃視覺饗宴。 來自法國的傳教士與宮廷畫家王致誠於一七四三年如此寫道。然而在一八六○年十月,竟在短短幾天付之一炬,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軍隊已將此處的珍寶洗劫一空,後來乾脆焚為平地。諷刺的是,唯一倖存的建築結構是斷裂的柱子與巴洛克花飾—耶穌會傳教士設計的西洋樓。這些建築的故事把文化互動野蠻地反轉,成為建築與殖民主義歷史的特色。在這些故事中,「西方」常很適當地被描述為惡霸的帝國勢力,但在此同時,往往對不幸得接受歐洲擴張的「蒙昧國度」的主體性,過於輕描淡寫—這一點我想要重新處理。燒毀圓明園的固然是西方殖民者,然而興建圓明園的,是中國(或滿族)殖民者。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