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0月

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

作者:李潼
出版社:幼獅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ISBN:9789864490882
語言:繁體中文

  素有「臺灣少年小說第一筆」之稱的李潼,致力為兒童、少年創作,文體類別包含少年小說、散文、童話、繪本、評論等,作品七十餘本,尤以少年小說為最。

  本書採取一問一答方式,試圖分享創作經驗與技巧、創作實務與思維,提供清晰的創作條理。李潼一生創作的全部理論與原則,可說是盡在此書。有志於文學創作者、或對兒童文學賞析與研究有興趣者,可以從中得到某些啟發與興味。

名家推薦

  李潼家中有塊木匾「蓬萊碾字坊」,這五個字是他對文學的赤忱承諾,本書即為見證;一則則問答如魔法帽般,翻頁變出少年小說的該懂與必懂,是解答,也是更深的叩問。─王淑芬(兒童文學作家)

  認真的一問一答,誠懇的無私分享,是解惑,也是思辨,有著作家李潼一貫的氣度與幽默。對於喜愛閱讀、執筆創作者,這是一本提升向上、向善能力必備的好書。─汪詠黛(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理事長)

  李潼藉由答客問,展露他在少年小說的練功心法。一問一答之間,既導覽、解惑,也將讀者迎入創作的後舞台,窺見了作家在作品背後的創作思維。─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家)

  透過實際創作者、有志創作者的提問,李潼以慣有的清朗幽默風格,宏闊且立體地描繪出少年小說的全景;包括意涵上的、理念上的、技巧上的,亦有容易混淆的觀念之澄清。不論深耕者、初探者,讀來皆有助益。─周姚萍(兒童文學作家)

  誰有資格暢談某種文類的創作?自認為評論者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扮演這樣的角色。他閱讀量可觀,熟悉不同作家的特色,當然言之有物。但如果創作經驗豐富的作家自我檢視的話,或許對其他作家更具啟發鼓勵的作用,李潼的這本書就有這種功能。他毫不藏私的自述他的創作心路歷程,給後學者參考,但並不擔心被取而代之,因為想像力是獨特的、無法抄襲的。─張子樟(青少年小說研究專家)

  18年前,我買了這本書,現在還在書架上。這是一本完全沒有時間距離感的寫作解惑書,任何關於少年小說的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李潼迷人的書寫風格,就算是文學論述,都會讓你覺得正在品嚐一杯既營養又爽口的葡萄棉花冰。─張友漁(兒童文學作家)

  這是一本好書,每個對少年小說有興趣的人,手上都應該有的一本好書。對初學創作的人來說,它是入門的地圖;對有創作經驗者,它是前輩的促膝長談。對評論家而言,它是了解作家的門徑。對廣大讀者而言,它是深入閱讀的鑰匙。感謝李潼先生金針度人的大肚情懷!─陳素宜(兒童文學作家)
(依姓氏筆劃排序)

  *注音:無

作者簡介

李潼

  本名賴西安(1953~2004),李潼為作詞者與兒童文學作家。年輕時以本名賴西安創作多首歌詞,其中以《廟會》、《月琴》、《散場電影》最為膾炙人口。從「唱自己的歌」到「寫自己的故事」;文體類別包含少年小說、散文、童話、繪本、評論等。

  李潼關心自然、土地、生態,也細緻的觀察人性、人生。以觀照少年閱讀的角度,述說他對人與自然以及台灣的過往史實,以文字為現實的環境帶來愛的力量。

  曾獲中山文藝獎、宋慶齡基金會文學獎等五十多項文學重要獎,連續三年得到「洪建全兒童文學少年小說首獎」。作品並被翻譯成英、日、韓等多國語文,或改編為偶劇、舞臺劇與動畫影片;散文〈老榕樹下讀報紙〉、〈油條報紙.文字夢〉、<破紀錄>、<熱荔枝>、<做人做事做長久>、<努力愛春華><收集喜悅>等,選入國小國語課本。

  作品有:《台灣欒樹和魔法提琴》、《包場看電影》、《少年噶瑪蘭》、《太平山情事》、《遊俠少年行》、《噶瑪蘭有塊救人地》……等。

﹝自序﹞分享

(一)鋼筆與稿紙對話,有玉蘭花香和曙光介入。
1成為一名少年小說作家,應具備什麼條件?
2少年小說(兒童文學)在許多人眼中,是「小兒科」文學,您有什麼認定和對應之道?
3我喜愛寫作,常買稿紙,但寫不滿意,常撕稿紙,消耗量很大。不知您如何處置這種稿紙?
4 參加少年小說研習營,對於少年少說創作真的有幫助嗎?能否直截了當說出您的看法。
5 寫作很痛苦,寫小說一定更辛勞,您是怎麼刻苦耐勞?
6  作為一名少年小說作者,該有什麼信仰理念?
7少年讀者為什麼「會看這本」小說?他想獲得什麼?一個少年小說作者又怎麼知道?
8 「文如其人」的成分高嗎?因此,少年小說作家的性格該較具「向陽性」嗎?
9 作家必須是個「歷史通」,才能創作歷史小說?
10 少年小說可以向其它藝術形式學習技法?如電影、美術、音樂、戲劇、舞蹈……
它們的呈現差異這麼大,有可能嗎?
11 成人作家不可能返老還童,只會逐日老去,在創作少年小說時,如何縮短與
現代少年讀者造成的差距?
12 一位少年,忽而被看作「小孩」;忽而被叫「你已經長大了」,那樣不確定的     身分,該怎麼磨蹭過來?一位少年小說作家如何去看待他們和自己的作品?
13 《順風耳的新香爐》作品中,男主角順風耳離廟出走,身上卻沒帶半毛錢,這種疏忽或安排,會不會太脫離現實?換了我,要是身上沒帶錢,一步都不敢出門的。
14 鄉土少年小說中,該把客語、臺語翻譯成國語再寫嗎?
15 創作鄉土少年小說,方言的掌握應如何?
16 少年小說的情節,如果有太多的衝突、高潮、低潮,是否會影響青少年讀者     的情緒?
17 少年小說隱惡揚善的特質,似乎粉飾太平。少年讀者看多了這種虛構的、偏離現實的美好世界,在他們成長後,會不會有上當的感覺,並失去了面對殘酷世界的免疫力?
18 從事少年歷史小說創作,若從田野調查做起,有哪些必要的注意事項?
19 為什麼以都市生活為題材的少年小說這麼少?
20 如何縮短少年歷史小說「相隔的時空感」?
21 少年喜歡做「閱讀冒險」,少年小說如何布置迷宮,還要避免少年入歧途,而能找到出口?
22 少年小說情節也包容暴力、血腥和殘酷嗎?

(二)當溯源香魚,遇上攔砂壩及探尋魚梯。
23 一篇少年小說落筆之前,是先設定一個主題,還是先想好創作的技巧──表述程序:是使用時間的順敘或倒敘……等?
24 小說中的地理背景,作家不可能一一親自去觀察,若是描寫作者本人沒去過的地方,該如何揣摩及描述?
25 少年小說的故事背景,一定要清晰到有真實地名、有路徑讓讀者去光臨對照嗎?
26 少年小說創作的敘述觀點是什麼?能不能自創新的敘述觀點?
27 傳記小說採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敘述觀點比較妥當?
28 許多老、中代的少年小說寫作人,喜歡以自己的童年往事為寫作題材「原型」,   勉強現代的少年兒童看這種作品,合適嗎?
29 少年小說評論中,常提到小說基調的處理,何謂「基調」?基調可以用什麼方式表現出來?
30 如何刻畫少年小說中的人物?
31 如何訂一個吸引人的少年小說題目?
32 沒錄取的少年小說應徵作品,能否修改後重投?
33 我常獨坐書桌前,凝視稿紙卻進不了狀況,很生挫折感;我有一些寫作經驗(曾獲校內文學獎),也並非沒有題材,怎會常陷窘境?
34 少年小說的情節安排很重要,請問這方面有什麼訣竅?
35 試寫少年小說,自覺只像成人文學的「現代小說」,沒有兒童文學味道,請問如何把握?
36 初試少年小說寫作,對較長篇幅常感怯懼,請問您有何建議?
37 如果以平常閒談「故事」的方式,用文字表現出來,會不會降低了文學意味?
38 如何在少年小說觸及「死亡」的問題?
39 如何寫現實生活小說?創作時,如何取材?有沒有特別該注意的要點?
40 小說創作者是不是具備複雜的思緒?
41 請舉例說明創作小說如何選擇場景、設計情節讓讀者身歷其境,引起共鳴?例如《少年龍船隊》一書,很多讀者對划龍船並不深入了解,作者應如何帶領大家去認識,且應從哪裡切入?
42 請問您如何安排寫作時間?
43 少年小說為了生動傳神的真實感,人物對話中難免夾雜許多髒話或難聽的口頭禪。出現太多,擔心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全部捨去又恐失真,請問該如何取捨?
44 在成人小說中,純粹以「閩南語」寫成的鄉土文學作品並不多見,請問是否也有值得推薦的「方言少年小說」?在本土意識抬頭的今日,「方言小說」的運用,是否值得在少年小說領域推廣?
45 真實的人物傳記中,能否添加虛構的角色和部分虛構的情節?

(三)南向避冬的黑面琵鷺,在座頭鯨背歇腳。
46 是否「按準時代脈動」的文學作品,更容易受到讀者注目及獲得文學獎評委們的青睞而得獎?
47 讓少年讀者看得迷迷糊糊,甚至看不懂的小說,是否已喪失了好小說的基本條件?
48 有人說:「閱讀是創作的必備糧食之一」,我們和孩子正學習創作,請問該如何挑選好書來閱讀?
49 我讀過幾篇臺灣省兒童文學獎短篇小說獲獎作品(萬字左右),發現其內容和敘述技巧多屬傳統,主題也脫不了教化意味。我個人較偏好「魔幻寫實主義」風格的作品,這風格的天馬行空、時空錯置,是否較不適合青少年閱讀?難道現代青少年小說沒有閱讀這類作品的能力?
50 依你所言,少年小說的思維面似乎比技術面更重要:意即其隱含的教育意義,更甚於呈現真實的世界(包含正面的及負面的),是嗎?那麼就《悲慘世界》及   少年偵探小說類帶給青少年的價值又在哪裡?
51 〈帶爺爺回家〉這篇小說,無論題材和技法都像成人閱讀的現代小說,請問作者怎麼認定它是一篇少年小說?
52請以《少年噶瑪蘭》為例,歷史小說、科幻小說和少年小說如何密切的結合?
53對於童話有所謂的改寫──濃縮、刪節、延伸或逆反顛覆等等「再創作」;對於少年小說也可行?
54為考慮少年讀者閱讀時間及耐性,少年小說的字數是否應有限制?
55初學少年小說寫作,能否找一篇作品來模倣?這樣做,值不值得?還是直接創作,才不致成為剽竊者?
56以歷史上著名人物為背景的小說,對該人物的描寫塑造,能否異於一般的歷史評價?例如將岳飛寫成懦弱又貪功,將秦檜寫成忠心愛國?
57少年小說的篇幅較長,很少能不眠不休、一氣呵成的完稿;每次停筆後再銜接,總是很傷腦筋,有時竟接不下去。請問有無克服方法?
58當代少年的流行用語,該否出現於少年小說?
59曾有評論家稱許您是「臺灣少年小說第一筆」,又是華文少年小說作家的「四    大天王」之一,請問您有何感受?
60 少年小說創作有必要考慮文本的性別類型嗎?也就是有少男小說與少女小說分野之必要?
61一位成熟的少年小說作家,如何認定作品的「風格」和創作的「窠臼」?我對    「風格」的界定是指創作中不斷出現引人注目的、獨特的表現;而「窠臼」是指作品中反覆出現的模式。
62創作少年歷史小說或非現代少年小說,除了從生活細節來呈現它們的時代感,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63能否將中外歷史典故改寫為少年小說?

(四)諸葛亮陪劉備、關羽和張飛,看望不明飛行物。
64少年小說應如何批評?(臺南/張清榮)
65我聽過幾位兒童文學工作者對《再見天人菊》的批評,他們同時提到「那群少    年有意黏合破碎的陶瓷筆筒」的安排,「顯得幼稚可笑而不太可能」。身為作者,您怎麼說?
66古人曾崇尚「文以載道」;針對現今青少年犯罪日益高漲的時刻,少年小說該怎樣切入,較能讓青少年讀得下去,並收教化之功?
67如何界定一部少年小說的「好」或「壞」?
68有心從事少年小說創作的人,對於相關的學術研究理論,應該抱持什麼樣的看法?
69少年小說應如何挑戰電子媒體的吸引力?少年小說能和電子媒體結合,創造文學的另一個春天?
70 少年小說的主角一定是少年嗎?
71《創世紀》那幅畫,上帝與亞當的指端觸及的剎那,令人想起少年伸長的手指,作家是否有能力去碰觸到?
72少年小說與兒童小說、現代(成人)小說的差別在哪裡?
73 既有少年小說,為何沒有少年童話?少年小說一詞的出現,是否只為凸顯兒童文學中從此誕生了小說一類?
74 臺灣的少年小說作者為什麼這麼少?
75 我預定在教職退休後,專心投入兒童文學(少年小說)寫作,現在應有什麼準備?
76 少年小說應如何導讀?
77 少年小說呈現的地域性或國際性,何者為重?
78 小說家從事創作時,心中要有讀者?

﹝附錄﹞尋根者進入太空迷航與發現
永遠少年的路
臺灣的兒女自得其樂
《少年噶瑪蘭》的背景故事

自序

分享
李潼

  自一九八○年以來,我從事的文學創作以少年小說為主要,這方面的寫作量和思考也相對較多。寫作期間,每年總有五至十五場不等的各式演講,主要的講題也在少年小說創作方面。慣常的,主辦單位會要求在演講後段開放為「答客問」時間,作為講師的我與學員即席公開問答;即使主辦單位不要求,這也是我極為樂意的「任務」。

  這項「任務」,因為學員在少年小說創作經驗和對少年小說認知上,差異不小。我手持麥克風自說自語了大半時間,的確有責任義務在自由開放的「答客問」時間,設法滿足不同的需求。儘管有些問題龐大得一時說不清,若干徵詢讓我覺得無趣;更有些疑惑我也答不上來,但我的率直和誠懇的答覆,滿足了部分學員的求知,當我坦承不明白時,也得到令人釋懷的諒解。

  為預留「答客問」時間長短,我通常在演講序言便預告所有題綱、演講重點和時間的大致配當,並建議學員以書面便條將問題在任何時間傳遞到講臺來,便於調控。這些問題的部分,收錄在《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中,讓我在這次的書面答覆時,再度想起當年言說的有趣情境。

  書中的提問,來自遍及臺灣北、中、南、東與若干大專院校師生座談及與報刊雜誌、電視、廣播的編輯、記者和主持人的對談。

  有張子樟先生安排的花蓮師院語教系藝文夜話、李麗霞女士主持的新竹師院少年小說座談、張湘君女士促成的國北師兒童文學講座、徐守濤女士熱情開展的屏東師院語教系師生少年小說座談,及許建崑先生邀約的東海大學日夜間部中文系少年小說夜譚……以及李倩萍女士擔任總編輯的《兒童日報》編輯成長營,和《國語日報》、《幼獅少年》、《中華日報》、《臺北電臺》、臺灣電視公司等等採訪。

  這次重看訪談紀錄、聆聽錄音帶及篩選各式紙張的「發問單」,那些隻身遊走南北,與舊友新知群聚一堂的熱烈景況,竟比細看「問題」更「歷歷在目」,心神飄回那種歡笑和亢奮的美好氛圍。

  當年的即席回答,與今天的書面作覆,儘管綰結著相似的氛圍,但內容會完全一樣?

  時隔日移,縱使有紀錄和錄音帶為依憑,其中若干說法,我竟已不再認同。我對少年小說創作的理念,縱有脈絡可尋,但也做了若干修正,調整為能說服

  我自己的所謂正確。

  正式動筆那天晚上,我又連夜向多位少年小說創作作家、學者和兒童文學研究生發出「徵題函」,懇請他們就「少年小說創作的疑惑、質問及應當包含的任何問題」提供十至二十則問題,三天後,我每天收到幾封限時信函,多數的朋友都「違約」提出超過二十則問題,他們以此表示了大度與熱忱,及對這一寫作計畫的關切。其中以張清榮先生的三十五則問題居於領先、吳燈山先生的回函最迅速、游鎮維先生回函兩次最積極、洪志明先生的電話傳真最即時、馬來西亞愛薇女士的來函最遙遠、而王淑芬女士的問題則數「最標準」,她和林世仁先生、周姚萍女士的提問,相當切合鎖定「少年小說創作」的主題。

  為表示我的感謝與尊重,在篩選出來的每則問題,亦附上提問人所在區域和大名,佚名者也按上當時聚會座談的地點和名稱,因為這些標註也同時透露某種訊息。

  蒐集來的眾多問題,我只能選出七十八則公開回覆,原因在於:

  ‧類似問題加以統合。
  ‧以「少年小說創作」切合度較高問題優先。‧ 捨去比較性的專有名詞界說和歧異等問題。
  ‧坊間少年小說論著已透析的問題不再重複。
  ‧要求對特定文友作品簡約月旦的問題不予置評。
  ‧個人家庭、情感或成長過程問題不必涉及。
  ‧龐大的難以千字回覆的問題另文作答。
  ‧不能確認的理念待充實思維再細談。
  ‧整體篇幅所限,它日另行結集出版。

  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容我留待另一個更合適的來日,再行答覆,也許改變另一種作答方式,可能以口頭或較大篇幅提出一己之見,希望屆時的自己,一樣保持清明,甚至有更為精進的見解。

  從事少年小說創作二十年,累積了三十多部長、中、短篇少年小說集作品,也存藏一些有趣經驗。某些脫稿當時覺得滿意的作品,才出版便有了另樣評價;某些作品的處理手法,日後再看,竟對其中的高妙,擊掌稱好,完全忘了「莫道己長」的儒家教誨;某些寫作當時無能解決的心理刻畫,至今仍莫可奈何;更有些微妙情境的安排,試想今日再重寫,竟已沒有絲毫把握了。

  這些經驗,無關「悔其少作」;無關「敝帚自珍」,因為今日畢竟不是昨日,昨日之作在脫稿完成的一刻,是真誠、珍重的端捧面世的。所有回顧,唯有「趣味」而已,更該使力的是今日與明日之作。

  創作實務與創作思維,總是互依共生,它們互為發現與驗證,在腦中生出一些條理;在稿紙上生出若干作品。

  這些創作條理,除了從創作實務出發,也本自閱讀體會─中外少年小說作品和理論研究的閱讀心得。這些創作條理,可以是清晰的,但一位創作人卻寧可對它保持隱約的清晰或清晰後的朦朧,以防它成為創作的骨鯁或框限。所以,只有極少的創作人如同研究生般鑽研理論著作,創作人尊重專業的研究,但保持審慎選擇的空間,因沒有一論著可當寶典來用,其中不乏還有些偏漏和盲點。

  本書《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亦可作如是觀。

  《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比較偏重在創作思維與創作技巧的分享。這些具個人色彩的思維和技巧,我希望能含有共通經驗,也就是能讓不小心讀到本書的文友、理論學者、修研兒童文學的學生,有些適切的察見,若是好奇心較重的文本讀者,能從我的作品中得到某些發現的趣味,也是不錯。

  不過,有識的讀者當知道,儘管這些作答內容是我「自以為是」的,是我寫作經驗的累積,並願以此為基礎,在未來的寫作生涯繼續調整與琢磨;卻不表示我已完全達到那種思維的境界、那種技巧的熟練,所以,不必以我過往的作品來檢驗它們的正確,甚至作為你同意與否的標準。

  就像念過幾年書也熟知某些格言家訓,並在今時今地仍確定它們值得尊崇的我們,往往還不能「澈底執行」;但「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的繼續鼓勵自己能那樣合度。我分享的創作思維和創作技術,一部分對我也如同我願遵循的「格言家訓」,只是努力合度而已。

  讀者對它們的「正確」或「同意」標準,理當回歸創作務實,回歸自身的體會,不必以我過去乃至未來的的少年小說作品可能的缺漏,而半絲半毫的影響它們存在。

  在這種種心情寫成的《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朋友們將會如何解讀,我是無從揣測;但我坦率、誠懇的將多年琢磨的心得分享,卻先嘗到喜樂的滋味。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