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跡十年之閩粵、南洋記聞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浪跡十年之閩粵、南洋記聞

作者:陳達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21年07月13日
ISBN:9789888763061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為著名社會學家陳達先生的筆記體日記,記錄了其在1934年至1935年間在閩粵、南洋地區和蘇聯的考察見聞。「華僑為革命之母」,書中對於閩粵社會與南洋華僑的觀察敘述,展現了這一群體的風俗民情,及其與國內革命千絲萬縷的聯繫。而1935年作者遊覽蘇聯,細緻記錄下了蘇聯社會的發展形勢及工農生活,亦具珍貴價值。
 
本書特色
 
  ●社會學家日記
  西南聯大系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珍貴價值
  1934—1935閩粵社會、南洋華僑與蘇聯生活
 
  ●精簡有趣
  管窺南洋華僑風俗民情
 
  1. 著名社會學家、西南聯大系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陳達先生的筆記體日記、社會旅行報告,具史料價值。
 
  2. 1934—1935年閩粵社會與南洋華僑的細緻觀察和有趣敘述,展現了這一群體的風俗民情,及其與國內革命千絲萬縷的聯繫。
 
  3. 1935年作者遊覽蘇聯,細緻記錄下了蘇聯社會的發展形勢及工農生活,亦具珍貴價值。

作者簡介
 
陳達(1892—1975)
 
  著名社會學家,長期擔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抗戰時期任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社會學系系主任和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所長。1948年獲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人口問題、勞工問題和華僑問題,代表著作有《中國勞工問題》、《人口問題》、《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等。

序/vii

第一章 粵東、閩南與廣西
一、南洋華僑研究的緣起/1
二、汕頭及其附近/3
三、泉州與漳州/8
四、西江流域/14

第二章 東印度群島
一、爪哇/20
二、網甲/39
三、西婆羅洲/49

第三章 馬來亞
一、星加坡/73
二、馬六甲/82
三、檳榔嶼/90

第四章 暹羅與中南半島
一、暹羅/108
二、中南半島/125

第五章 蘇聯
一、莫斯科社會一瞥/133
二、工人生活與工廠/160
三、集合農場/172

在以往十年裡,我的生活過程中,遭遇着極重要而稀罕的事變。其最顯明的,便是駐華日軍在盧溝橋的挑釁,釀成中日之戰,隨後演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件非常之事,對於我發生了繁雜而難以形容的影響。不說別的,單講我國抗戰開始的時候,我剛是四十有零的壯年。而今白髮頻添,精神漸衰;雖尚非是老者,但體力、毅力與記憶力,已遠不如當年。抗戰不是使我衰老的原因,因沒有戰爭我亦是要衰老的,但抗戰確實催我衰老,使我衰老得更快。所以在抗戰期間,我個人如何生活,是值得分析的,因為由此可以反映出來許多和我相似的個人,或和我相異的個人。具體說來,在抗戰期間,我的心情如何?工作如何?對於抗戰的反應如何?對於社會的觀感如何?對於我國建設的期望如何?見解如何? 為要解答前述的問題,或不勝列舉的其他問題,理應有比較詳盡的記述。記述的方式可以有下列數種:(一)自傳:我還是中年以上的人,不想在這個時候,片段地敘述自己的生活。(二)回憶錄(Reminiscences):英美有些人士,關於追述過去的經驗與事實,往往利用此法。(三)有些人把生活與自己的工作,在同一書內夾敘,例如美國社會學前輩,柯立教授(Charles H. Coeley: Student and Life)。(四)德國人有時採用一種通俗而隨便的撰著,作關於「研究旅行」(Studienreise)的敘述,內中旅行的成分多,研究的成分可多可少。上述數種,我也有局部採用的,但沒有純粹地採用哪一種。我的最後決定,是用本書的方式,分章與節及目。分節的標準或用地域或按題目的性質。節下有目,記載較詳的事情,大致依時期排列先後的次序。目與目之間有時沒有系統的關係。一章之中亦往往缺乏嚴謹的組織。就本書的書名視之,彷彿是一種小品文的著作,細察其內容實是敘述我的見聞、我的觀感、我的工作、我的思想。用隨便的文筆,鬆懈的組織,說些我要講的話,記些我認為有趣或值得注意的事物。我所見的東西如風土人情;我所遭遇的社會境地如討論會;我所接觸的人物如蘇聯勞工,或雲南鄉民,往往隨筆寫出。有些事情是瑣碎的,是無關宏旨的,但亦有比較重要的事實。無論如何,我將所見所聞與所想到的,隨時記下,盼望有些資料或可供參考與研究用的。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