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錢游戲:關於投資的22個真實故事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5月

「快」錢游戲:關於投資的22個真實故事

作者:春曉,馬賽客
出版社:機械工業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ISBN:9787111567936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57元

兩位作者遍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等10余座城市,實地跟蹤采訪數百位金融市場交易者,從中精選出22個典型人物故事,著成此書。這里有牛市的瘋狂、股災的慘烈、熊市的掙扎,有「高大上」的基金經理,有財務自由的勵志榜樣,有身陷泥濘的投機客,還有交易生活最深刻痛徹的領悟、資本市場最鮮活真實的人性。置身於震撼激烈的「快」錢游戲,跌宕起伏的交易人生,股票、期貨、衍生品市場,他們和你一樣,徘徊於天堂和地獄之間。圈子里傳言,徐寧在這波牛市中從80萬掙到8000多萬。他是一個賭徒。他說:「我們這些人,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獄!」—— 滿倉狂徒 (第1頁)查爾斯對內地和國企的理解,給了他巨大的投資先機。「比如中石油,我比巴菲特買得還低。」查爾斯說。——「香港(股市)就是我的提款機」 (第37頁)「剛開始一天賺的錢是(以前)一個月賺的錢,后來有一天賺的錢相當於(以前)一年的收入。」—— 爭分奪微秒的游戲 (第49頁)「全世界找不到散戶參與人數遠遠超過機構的狀況,這也是大家選這個市場的原因——世界上沒有另外一個地方有這麼多錢。」婷姐說。—— 婷姐的高頻人生 (第98頁)趕上多個客戶手持多單,一致看漲,他們會在「股指吧」的辦公室圍着牆上的大屏幕顯示器齊唱:「起來!……」——「囚」室里的北京夢 (第223頁)春曉,金融紀實新媒體「交易門」聯合創始人,駐香港獨立撰稿人。春曉畢業於北京大學英語系及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曾供職路透社北京分社、香港《南華早報》、紐約《世界日報》,還曾擔任《財經》雜志和《FT睿》北美撰稿人,獲得過紐約獨立媒體社(IPA)頒發的最佳移民報道獎。馬賽克,金融紀實新媒體「交易門」聯合創始人。馬賽客2006年畢業於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同年涉足媒體工作,近年來專注於敘事性非虛構寫作。

序前言滿倉狂徒/ 180萬到6200萬!一波牛市,徐寧徹底改變了自己的財務狀況。股災來臨,不到一個月他就被「腰斬」,資金回撤過半。他是堅定的多頭派,一度股票(只能)做多,股指期貨也做多。2015年下半年對資本市場的投機客來說可謂風雨交加,市場行情不好,政策變幻頻仍。徐寧剛站穩陣腳,2016年的熔斷又讓他回撤超過20%。徐寧不喜歡大談「投資」「資產管理」,他用「賭博」來定位自己的行為。他說:「我們這些人,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獄!」市場給我一切/ 12關工目前管理的資金超過兩億,他1998年年初賺到80萬,那一年重慶市城市最高收入戶的人均年收入只有一萬出頭。但是在幾個月時間里這筆錢就虧完了,之后他一直境遇不佳,一度靠給報紙寫股評補貼女兒的奶粉錢。「那段時間真的是太艱難了,現在想起來兩眼淚汪汪。如果2005年那波行情晚來一個月,我們這些人都得死。」20多年的市場經驗,關工把「資金、技術、策略、心態」總結為投資四要素,其中「心態」是最微妙的。「心態就是人性,前面的工作做得再好,可能上趟廁所回來主意就改變了。」關工說,「萬事都在變,人性永不變。」這個「賭徒」不太冷/ 25YY先從金融機構辭職,去澳門做了一名職業德州撲克牌手,后全職做股票投資。德州撲克帶給他的收獲是人要對自己百分之百的誠實。「我必須要客觀、誠實,任何欺騙和掩飾都解決不了問題,最后輸贏的數字無比殘酷和真實。」另外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緒。當然,「你知道一個道理和你可以做到,這之間的距離有這—麼—大」。講到這里,YY張開雙臂,比畫出五個大西瓜的距離。「香港(股市)就是我的提款機」/ 33查爾斯1993年年初到香港,做電子零件的進口貿易賺到第一桶金。亞洲金融危機時,香港政府在恆生指數8000多點入市對抗以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為代表的炒家,穩定香港金融市場。查爾斯在6000多點時入市投資港股:「我那時運氣好,正好有錢。」查爾斯是忠實的巴菲特信徒,在2015年的采訪中,他提到自1997年以來,自己在港股的投資收益率超過了巴菲特的28%。他說:「有時候香港(股市)就是我的提款機,我知道它能給我瘋狂的投資回報。」爭分奪微秒的游戲/ 45高頻交易員李奧曾供職於微軟亞洲研究院、迅雷、穆迪(Moody)、香港富達基金、摩根士丹利(香港)等,始終沒有感受到跟自己價值相匹配的成就感。交易市場的反饋機制比機構來得及時,犯錯就接受懲罰,正確就得到獎勵。「剛開始一天賺的錢是(以前)一個月賺的錢,后來有一天賺的錢相當於(以前)一年的收入。」李奧有非常重的「碼農」情結,財務自由后他組建了自己的私募基金,招的基本上都是程序員。他希望自己的經驗,能幫助這些程序員也實現財務自由。爆倉洗禮/ 53收市那一刻,王軒一個人坐在辦公室里,股災后扛了兩個多月,他的資金和精神都崩潰了。他那天在辦公室抽了兩包煙。「看着辦公室的裝飾、茶具,虧那麼多錢,欠一屁股債,感覺很恍惚,不相信這是真的。」王軒說。這一切都發生得太快了。大牛市起來,沒有資質,沒有公開業績,甚至沒有從業經驗的王軒通過信托公司發出產品。股災來臨,沒扛過第二波暴跌他就爆倉了。他賣掉房子來填平虧損,組建團隊謀求東山再起。棄業律師/ 6341歲的李雲專注美股多年,他2008年賣掉了自己在上海浦東新區的三居室住房,還一度注銷律師執業證。有兩年,「他吃飯的時候會思考這個事情,說話的時候會思考這個事情」。在家吃飯時,他甚至每次都只吃離自己最近的菜。他的太太說:「這個人好像就不在現實生活中落地的感覺,完全像一個外星人一樣,整天就是思考、思考、思考。」到今天,李雲依然堅信,「堅信」自己的策略能夠取得成功。「冥冥之中我就覺得這條路可以走出去,沒有理由。」「殺人」現貨/ 78墨有魚在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現貨交易平台做分析師。這是個灰色行業,充滿了對賭、誤導、暗箱操作。客戶把錢轉入賬戶,想着怎麼戰勝市場謀取暴利;平台往往步步為營,吞噬客戶的本金。多次采訪后,墨有魚談道,2015年公司決定關閉,他留到最后做掃尾工作,「客戶就是以怎麼弄死為原則」。這個行業有句黑話:「把客戶拖出來殺一遍,放點血。」他們可能換了公司名稱,換了交易品種,但商業邏輯不會變。婷姐的高頻人生/ 92婷姐坦言自己去美國這種成熟的資本市場,可能也是傳說中的「韭菜」。但在國內就不一樣,在國內他是割韭菜那批人。「國內流動性太好了,全世界找不到散戶參與人數遠遠超過機構的狀況,這也是大家選這個市場的原因—世界上沒有另外一個地方有這麼多錢。」婷姐說。只要具備基本的硬件,很多教科書上面的策略拿過來用,系統比較穩定,風險控制好一點,就可以輕松賺錢。挑戰私人銀行/ 102曹晉波擁有傲人的海歸背景和一份看上去無可挑剔的履歷。在投行的銷售崗位,曹晉波的年業務量曾達到數十億美元,他幫客戶買過飛機,看過移民項目,還幫客戶買過足球世界杯的球票。但私人銀行為了賺取佣金,很多時候會推銷一些「非常爛」的產品給客戶,這讓他內心不安。他辭掉投行的工作,做起自己的財富管理辦公室,想要挑戰私人銀行的財產管理模式。為「債」痴狂/ 108Alan專注做債,他的角色有點像買方里面的賣方,要做基本面研究、橫向比較、縱向比較,看公司業績,挑選出有投資價值的公司債,並給客戶提供債券的投資建議和策略。電視台英文記者出身的Alan認為,金融業是為數不多的讓參與者觀察到這個世界變化趨勢的行業之一。入行17年,金融給Alan的感覺跟他的預期一致—很酷。知乎「大神」/ 117董可人在高頻交易領域有不俗的人氣,他的科普解讀為很多人了解高頻交易這個神秘世界打開了一扇窗,他的粉絲會稱他「大神」。董可人原本是個碼農、半職業競賽選手,后留學英國成為高頻交易工程師,目前在國內一家私募基金從事交易系統開發。董可人的業余生活非常豐富,他要學拳擊、帆船和劍道,練習中經常被打得鼻青臉腫。數字游戲/ 123交易場上的天文數字,很多人覺得酷,但小薩知道,這些數字跟自己關系並不大。25歲生日的那天晚上,小薩在北京跟兩個同事一起做了近20億美元的交易。從那之后,再大數目的錢對她來說就是一個數字而已。香港社會價值高度趨同,小薩身邊的人大部分都做金融,當律師、醫生,追求賺錢、養家、成名。她想跳出這樣的單一性,找到一條自己的路,能在這個世界上「留個印子」。在自己的平行宇宙里,小薩覺得自己可能是《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像師,或者是一位服裝設計師。奮進的保安/ 134蔡慶進城的前幾份工作做得顛沛流離,他做過保安、電焊工,開過錄像廳,做過門童,后又做回保安。2005年,蔡慶從期貨公司出市代表做起,做到經紀人、營業部總經理,現在是一家證券公司營業部總經理。十多年來,蔡慶身邊掠過太多起起伏伏的財富故事,但他堅守本分,不做交易。「我從農村出來,一步步走過來,我不願意全部賭在這上面,哪天傾家盪產,這是不可能的。我要知道哪些事情是我該做的,哪些是我不該做的。」蔡慶說,「90%的客戶都虧錢,我不會是那10%。」「野生」女交易員/ 143慧哥依然記得,在成都時她曾經想過到上海的畫面,陸家嘴的豪華夜景、同行的聚會交流、步步逼近的私募夢。豪情萬丈里帶着點對不確定的未來的害怕。真正到了上海,她的世界不過是交易、吃飯、睡覺和起伏不定的凈值。她每天早上8點半准時坐到電腦前,次日凌晨3點左右睡覺。「夜盤收盤,能睡得着就睡,反正睡得着睡不着第二天都要准時到崗。」慧哥以交易員的身份跟私募基金合作,沒有工資,沒有社保,收入全靠管理資金的利潤分成。她說這種身份,在行內叫「野生交易員」。享受孤獨/ 153在市場五年多時間,韓超經歷了團隊的聚散離合;做過私募,進過券商;經歷過光大烏龍指、股災;經歷過兩周狂掙40%的驚喜,隨后一天回撤,盈利吐掉一半;他也看到這個市場里面形形色色的人來人往。但他依然覺得五年時間太短,自己沒有資格說話。在韓超看來,交易也是一個平凡的職業。他說,交易員需要學會享受孤獨,而不是陷入寂寞。「享受孤獨是一件很爽的事情。」該我們了/ 169張展第一次接受交易門采訪是在2015年8月,當時他正在成都忙着籌備自己的私募基金,忙於聯絡投資人,裝修公司以及注冊、備案等事務性工作。一年后,張展和新的合伙人在上海成立新公司,管理的資金規模迅速增長。他現在的目標是國內做量化趨勢CTA的私募機構,短期目標是三年做到十億規模,拿到金牛獎。2016年夏天,我在交易門下午茶中問張展,什麼時候回成都。他大概誤會了我的意思,回答道:「不回了啊,之后就在上海買套房子,就兩千萬嘛!」永不嫌多/ 183王磊在香港某外資投行負責股指期權交易,部門做三億歐元的業務,他負責三分之一。剛入行時,王磊每次賺到錢都很有成就感,覺得這個市場上虧錢的人都傻。現在他賺了錢卻不再有多余的情緒,只是想想自己能拿多少就好了。王磊的個性色彩鮮明,他跟老板「每天都吵架」。給前女友買鑽戒時,他找了十多家店詢價。同樣一筆交易,其他交易員可能覺得價格差不多就行了,但王磊會「fight for every penny」(錙銖必較)。采訪中被問到賺多少錢才夠時,他說:「Never is enough(永不嫌多)。」擺脫「安全感」,走出「動物性」/ 191從政治學轉到金融,從美國到中國香港,從量化到基本面,從工程師到基金經理,從毛頭小伙子到邁過三十而立,思凱不斷提醒自己隨時「保持學生心態」,不斷學習,就像史蒂夫·喬布斯所說的那樣,「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他花了很長時間擺脫「安全感」對自己的束縛,辭職創業,從舒服的「買方」到磨人的「賣方」。作為曾經的基金經理、跨國公募基金「買方」,思凱之前去上海出差至少也要威斯汀級別的五星級酒店。現在,公司出差的標准定在每人每晚250元。為速度而戰/ 201快速、准確的信息是金融交易的基礎。彭博的生存之道就是提供這樣的信息給交易者、基金經理等業內人士。彭博新聞在全球72個國家有2000多名采編雇員,其中就包括比歌。比歌是爭分奪秒的速度記者,他每天要關注所有香港上市公司的動態。很多時候他只有五秒來讀一篇通告,再花十秒鍾來發稿,再慢就可能出局。四年半做下來,比歌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和可替代性。「彭博是台非常大的機器,而我只是里面的一顆螺絲釘,或者說是螺絲釘上面的一小塊鐵。」以期貨為生/ 2111994年入行的童威目前揣着十多萬的本金在期貨市場謹慎游走,一家人在成都過着平靜的生活,偶爾開車到成都周邊轉轉。周邊國家的出國游他都不願意去。「不見得真拿不出這筆錢,但花了我會心痛。」童威說,「因為我用的每一分錢,都是我的『生產資料』。」童威的太太深知他長年交易,承受了外人難以想象的壓力,但偶爾還是會跟他抱怨:「以你的能力,至少我們現在應該有舒適點、大一點的房子,中等車,稍有積蓄,過點中年人無憂無慮的生活。」「囚」室里的北京夢/ 220金融市場到處是財富的神話,但2008年入行到現在,楊春沒掙到什麼錢,至今依然沒有積蓄。他把掙到的錢都寄回老家,給老婆孩子,自己只留點生活費。緊要時,再讓老婆打一兩百元錢給他。他總結自己近20年的北京生活:不得法。在「股指吧」工作期間,楊春甚至並不想在睡覺時間之外回到住處。他說每次回到出租屋,關上房門,就想到一個漢字—囚。

我們開始做金融新媒體—「交易門」的2015年6月下旬,股災已經悄然來臨,但市場反應還比較遲鈍。不管你走到街邊的咖啡館、鬧市區的快餐廳,還是候機樓的吸煙區,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人談論股票。一位基金經理告訴我,6月份一位物業公司的工程師到辦公室維修空調,還就着屏幕上的K線跟他的同事聊了半天。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