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2020):百年一遇之大變局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1月

中國經濟(2020):百年一遇之大變局

作者:王德培
出版社:中國友誼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11日
ISBN:9787505748583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03元

中美貿易摩擦尚未停息,香港暴亂行為持續升級,第四次金融危機逐漸展開,資訊文明進入高級階段,數位貨幣走上歷史舞臺,產業領域面臨大洗牌……“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抬頭黑天鵝漫天遨遊、低頭灰犀牛滿地撒野”,極度不確定的外部環境讓人焦灼感更甚,對中國經濟走勢的認知也愈發迷茫。
 
本書旨在對2020年的中國經濟進行深入解析和預測,探討究竟是誰開啟了破碎化的序幕,指出中美貿易衝突既是終極也是過程,提出中國“三個世界”觀點,帶領讀者穿越重重迷霧,尋找中國經濟新亮點。

王德培

福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客座教授,領銜完成各級政府、各類企業等一千多家單位的諮詢課題。

著有《中國經濟2016》《中國經濟2017》《中國經濟2018》《中國經濟2019》《金融原罪與金融文明》《人民幣的未來》《第四次金融大爆炸》《再平衡——中國的優勢與美國的強勢》等備受關注的預測專著,常年為全國各級政府、著名EMBA學院、央企、大型集團企業開設宏觀經濟形勢、國家地方戰略佈局、頂層設計規劃等前瞻性課程。
 

前言:經濟學:算命、預測、腦洞?——社會需要第一性原理

01  百年一遇之大變局”
誰開啟了破碎化的序幕? /003
中國崛起是最大的變數 /007
資訊文明進入高級階段 /010
跨國企業全面脫離國家 /014
全球墜入環保“陷阱” /018

02 中國經濟向何處去
多空“6 1”變數博弈 /025
中國經濟面臨四大拐點 /030
GDP 發生“顏色變換” /033
中國形成“三個世界” /037

03 中美貿易戰走向何方
貿易衝突既是終極也是過程 /043
貿易戰折射美國困境 /045
貿易戰觸及中美技術經濟之根 /047
貿易戰前景:“上甘嶺”化 /049

04 中國5G“彎道超車”
4G 是顛覆,5G 是革命 /055
中國5G 彎道超車憑什麼 /060
6G 存在天然局限性 /063
5G 讓國家重新洗牌 /066

05 貨幣“變天”
發幣權轉移:從政府向數字世界 /073
數字貨幣緣何走上歷史舞臺 /077
數位貨幣能否成為理想的未來貨幣 /081
Libra 面臨八大悖論 /084

06 牛市還將姍姍來遲
科創板的突破與局限 /091
證偽“股市是經濟晴雨錶” /095
股市的底部究竟在哪裡? /098

07 產業之變
產業新方向——體力切換腦力 /105
創業追風口時代結束了? /109
新零售大洗牌——死得慘烈,生得瀟灑 /113
健身市場難逃“中年危機”? /118
服務業品牌信任危機 /122
白酒時代消退 /126
化工行業洗牌與質變格局——前有堵截,後有追兵 /130

08 房地產S 形走勢
房地產成一門“玄學”? /137
2020 年房地產分化趨勢 /141
房價進入長橫盤週期 /144
開發商:搶地還是搶產業? /148

09 汽車產業大洗牌
汽車產業“天塌地陷” /155
三大過剩疊加三大經濟文明 /158
汽車產業陷入失去方向的大爭論 /160
汽車產業裂變、分化、演化 /164
新能源車三大方向性變局 /168

10 文化產業進入長週期
“文化”究竟如何定義? /175
文化已成21 世紀國家戰略 /179
文化產業六大爭議 /182
特色小鎮玩文化難持久 /186
文化產業如何玩? /190

11 尋找中國經濟新亮點
夜間經濟:城市經濟增長新引擎? /195
會展作為時尚產業崛起 /198
會議是會展業的皇冠 /200
陰謀論、道德論難阻生物文明 /203
新製造:縱向整合還是橫向突破? /207
睡眠經濟——經濟發展“唯快不破”? /210
“懶人經濟”新機會——懶惰是人類進步的源泉? /215
萌寵經濟的“錢”景 /218
閒置經濟爆發前夜? /222

12 城市發展大調整
城鄉並重,還是重回都市圈 /229
前工業經濟:收縮型城市,後工業經濟:升級型城市 /233
特大城市群第一梯隊:內在差異度 /236
全球城市的本質:超級樞紐 /241

13 地方經濟變局
城市競爭進入最後瘋狂 /249
地方人才紅利“惡化” /253
舉國體制與地方體制權重之變 /256
地方經濟發展邏輯之變 /259

14 東北振興拐點
東北打響一場經濟突圍戰 /265
全面突破“胡煥庸線” /269
東北從後隊變前隊 /271

15 企業N 次反覆運算
企業面臨時代性機緣切換 /275
面臨內外衝擊的雙重再造 /278
企業創業N 次反覆運算 /280
四大能力與八大模式 /282
抓組織還是非組織? /285
 

經濟學:算命、預測、腦洞?——社會需要第一性原理
 
經濟學“科學中毒、量化成風”,走火入魔,竟將人的面相也與業績掛鉤進行量化分析。頂尖雜誌《經濟學人》曾刊登一篇文章,研究的是基金經理面部寬高比對業績的影響,得出的結論是基金經理的臉越大,業績越差。“大臉貓”們震驚之餘,紛紛表示“躺著也中槍”,網友調侃《經濟學人》成了《神學人》。本以為這只是一次嚴謹的玩笑,誰承想,沿著這個套路,竟又有了新的“研究成果”。《行長的面部寬高比影響銀行績效的路徑研究》——南開大學和天津外國語大學的學者研究發現,銀行行長面部寬高比通過體現出的權力感影響銀行內部績效;高面部寬高比的分析師,預測準確度更高——西南財大、上海財大、南洋理工的學者合作論文被頂級會計期刊JAR 接受;更有《窄臉當道,寬臉當家》一文紅爆網路,該文聲稱窄臉在全世界都更受歡迎,甚至憑藉畫作就得出結論:就連悲憫的耶穌都是巴掌臉,而寬臉的人則被形容為攻擊性、統治力都更強,並因此得以掌控世界,例子竟幾乎都是影視化的文學形象。從論點到論據,無一不令人瞠目結舌、哭笑不得。本屬科學的經濟學,為何一夜之間竟異化成了算命、相面的行當?
 
直觀來看,人類本身就是一種感性與理性並存的生物。感性是人類區別於其他生物及機器的最大不同之處,感性也鑄成了人的性格與行為的多變與不確定性。然而,刻意忽視人類思維方式中的非理性成分,將人的外貌與成績全盤量化、強行掛鉤,並以此分析人類的做法,毫無疑問是“為了科學而科學”,內裡卻是“算命”一般的套路。殊不知“前半生風波坎坷,後半生飛黃騰達”的算命公式,恰恰是“順毛摸”式的主觀臆斷、信口開河。誠然,科學需要量化分析,然而科學與量化之間從來不能簡單地畫上等號。若經濟學僅需相面就可以預測,那麼通過固定的面相範本篩選從業人員,是否就能夠規避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了呢?忽略資本原罪(逐利性)與政府原罪(超發貨幣)而將責任歸咎于命理學、面相學,強行將科學“迷信化”,無疑是荒謬的。具體到中國,曾幾何時,多少在A股封神的“股神”們,趁著特殊國情的東風扶搖直上,卻熱衷於披上科學的外衣,信誓旦旦地為其股市神話構建一整套“科學體系”以贏得“韭菜”們擁躉。但最終,所謂的“股市科學”卻如大廈轟然倒下,“大神”們被撕下畫皮現了原形,徒留雞毛滿地。如今,更是連經濟學家都“下海”做起了神棍,也就難怪英國“神劇”《是,大臣》中諷刺經濟學家“恐怕他更不可能懂經濟”了。
 
現代經濟學雖脫胎於古典政治經濟學,但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的產生,其核心即是研究工業經濟時代人們生產生活中的經濟規律。殊不知,任何經驗、知識一旦落紙成文,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天然的滯後性。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已經從工業文明快步進入資訊文明乃至更新的時代,然而不僅經濟學,當前諸多學科的邏輯與理論卻仍然停留在工業經濟時代,滯後的理論難以對當下做出解釋與預判,以致陰謀、陽謀、道德甚至算命等諸多論調甚囂塵上。披著科學、政治、人性的外衣,“腦洞”一個賽一個的大,語不驚人死不休,今天“馬雲實際上是發國難財”,明天“特朗普內閣全員‘通共’”,後天“某某明星又如何如何”。只是苦了“吃瓜群眾”,今天看這個,明天看那個,甲說“貿易戰中國贏了”似乎有理有據,乙說“美國還有後招不可輕敵”似乎也很有道理,缺乏自身觀點與判斷的人,最終要麼徹底淪為某一論調、某一作者的信徒,要麼在爆炸式的資訊與觀點中惶惶度日。
 
究其根本,當前正處於時代和社會的大拐點時期,世界前所未有地複雜混亂。從世界範圍看,國家、企業、資本、科技四大象限攪得天翻地覆。一方面,第四次金融危機正式展開,中美貿易摩擦持續,世界經濟普遍陷入低迷,疊加債務危機、難民問題,再加上特朗普這位“朝三暮四”、到處惹禍的美國總統,全世界的國家都沒了方向;另一方面,科技發展日新月異,AI(人工智慧)取代人工、生命科學的“上帝之手”等都成為正在進行時,底層人民的被剝奪感日漸加重,不安全,很慌張。從國內社會看,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成果斐然,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主要矛盾也已經轉化,但中國的發展具有非典型性,時代、互聯網、地域、貧富等因素切割出太多群體。從耄耋老人、“失落的一代”到“垮掉的一代”,再到身為互聯網原住民的新生代青少年,其中的代溝有如天塹,更不必說群體內部也是千差萬別。一線城市高企的房價是趕上順風車的“70後”、“80後”“平步青雲”成為千萬富翁的助力,卻被“90後”、“00後”視為“豺狼猛虎”,就連在北上廣深“蝸居”都成為遙不可及的奢望。再加上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平臺顛覆了資訊的單向線性傳播,變為網格式甚至病毒式傳播,渲染不安,行銷焦慮。大拐點時期內外急劇變化,社會經歷系統性的震盪,人們愈發看不懂形勢,由此帶來內心的不安全感也在所難免。人們急需一套方法和理論加以收斂安定,對現實做出合理解釋。
 
事實上,越是拐點時期,越要穿透複雜混沌的表像,擺脫認知歸因偏差,回歸事物本質去探索其中的真實聯繫,社會迫切需要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本義是一個計算物理或計算化學專業名詞,通俗地講,即破解複雜、回歸本質,對一系列現象與問題進行收斂。打破知識藩籬,回歸事物本質,去思考最基礎的要素,從事物本源出發尋求突破口,才能快速、直接地尋找到答案,不致落入窠臼。另一方面,第一性原理也促使人類疾速創新,帶來科技革命。
 
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就對第一性原理思考法極為推崇:“通過第一性原理,我把事情昇華到最根本的真理,然後從最核心處開始推理。”第一性原理可以說是馬斯克在網路支付、電動汽車、航太運輸、新能源應用等諸多領域取得顛覆式創新的方法論源泉。另一方面,第一性原理的本質導向性在學科理論創新中顛覆了原有的認知,帶來了認知革命。地緣政治學先驅麥金德以地緣為國際關係的核心本質,從空間革命的角度考察地理對人類歷史的影響,開啟“麥金德時代”,其基本理論範式在1900年後的人類歷史中一次次被印證;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更是洞穿人類文明更迭的本質,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神預言”特朗普將成美國總統;在物理學領域,人類對世界本質的探索腳步從未停歇,從分子到原子,從原子到量子,再到暗物質,每一個“微乎其微”的發現都掀起科學狂潮;生物學界對膽固醇、垃圾基因等的刻板印象,也在一次次尋根溯源的認知探索中逐漸改變。
 
當科技革命與認知革命齊發,原本工業文明的規律與邏輯下的許多學科基礎面臨被釜底抽薪的局面,現有的學科壁壘將被打破,迎來跨學科的交融發展時代。經濟學也許將掙脫“經濟活動規律”的桎梏,與心理學、人類學、倫理學、歷史學等領域相互交融,洞穿人性或將成為經濟學的重要分支。畢竟,在未來的體驗經濟時代中,“人”作為體驗的主體,將成為時代主題詞,破解人性的複雜也將成為體驗經濟時代的關鍵。當然,這絕不意味著披上科學的外衣玩迷信的一套。相反,以第一性原理洞穿事物本質,是一種科學理性的思維,可幫助人們坦然面對大拐點,迎接大時代的到來。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