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牠」者再定義:人與動物關係的轉變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0月

「牠」者再定義:人與動物關係的轉變

作者:陳燕遐潘淑華巢立仁盧淑櫻盧玉珍謝曉陽鄭家泰黃豪賢邱嘉露張婉麗黃繼仁張婉雯Frédéric Keck
出版社:三聯
出版日期:2018年10月26日
ISBN:9789620443404
語言:繁體中文

  現今社會動物的處境似乎改善了不少,但動物受虐的事件還是時有發生。社會對買賣動物、動物表演等也有不同看法。人類應該怎樣跟動物相處,人為干預到什麼程度應停止,各界一直爭論不斷。
 
  本書以「人與動物」為主題,分「文學歷史篇」和「動物倫理篇」兩部分,一方面從縱向的文學歷史出發,追蹤人與動物關係的變化軌跡與文化意涵;另一方面探討當代香港動物保育運動的發展,以見這種關係在特定的歷史橫切面的發展面貌,希望為關注人與動物關係的讀者提供歷史分析的向度,以及運動實踐的倫理與策略思考。本書名為《「牠」者再定義》,正希望探討在不同的歷史時空,「我們」如何思索及理解與「牠們」的關係。通過重新理解與認識「牠們」,我們也重新認識自己。

  ●分「文學歷史篇」和「動物倫理篇」兩部分,全面探討動物保護議題。
  ●從縱向和橫向追蹤香港動物保護發展,清晰梳理脈絡。
  ●豐富知識分享,深度分析,多角度思考。
 

作者簡介

潘淑華/策劃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香港史及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著有Negotiating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State and Common People in Guangzhou及《閒暇、海濱與海浴:香江游泳史》等書,現正進行民國時期耕牛的研究。

陳燕遐/策劃

  香港中文大學高級講師,研究香港文學,關注動物權益,「動物公民」成員,從動物身上經驗豐富的情感世界,體會信任、守候與寬恕。編著《反叛與對話:論西西的小說》、《二十一世紀中大的一日》、《西西研究資料》等書。現正研究香港後殖民文學寫作與教育,以及兒童文學與教科書裏的動物呈現。

巢立仁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現職香港中文大學高級講師。研究興趣包括中國古典文學、中國語文教育及語文自學方法,曾任教育局中文科普教師培訓課程講者多年。

盧淑櫻

  現職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研究興趣為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

Frédéric Keck

  法國「社會人類學實驗室」(Laboratoire d’anthropologie sociale)研究員,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研究部主管。

盧玉珍

  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畢業。相信藝術和文字是種子,往人們心坎播種,點滴改變社會。現於NGO界遊走,默默耕耘;亦開展了「紙上城市 illustrate the city」,以繪畫和紙品刻劃及訴說動物與我城的故事。Facebook & Instagram@紙上城市 illustrate the city

謝曉陽

  香港野豬關注組幹事。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博士。主張動物平權。相信跨越不同學科及社會位置,才能真正理解動物和人關係之演變。長期撰寫動物文章,散見於《明報》、《信報》、《新生代》等刊物。

鄭家泰
 
  香港海洋保育學會會長,在主題樂園工作時見盡動物慘況,於心不忍,辭職後遇上大海中的鯨豚,踏上保育鯨豚之路。自此一直將水族館和海洋裏海豚受的苦銘記於心,不敢稍忘。

黃豪賢

  「豚聚一家」及「香港野豬關注組」幹事,動物解放主義者。追求公義、普世平等價值。認為動物不屬於我們,厭惡動物表演,反對任何形式動物圈養。一生虧欠動物,無懼與海洋公園結怨,對民間野豬狩獵隊「千刀萬里追」。主張純素,每天清早起來,相信這一天終會來臨。

邱嘉露

  嶺南大學歷史文學士及哲學碩士。生於鄉土,成長於城市,喜愛觀察生命與生命之間的故事。就讀哲學碩士期間,有幸獲得「嶺南貓」的准許,進入牠們的生活圈子,成為「貓分子」。在人貓互動的過程中,牠們教懂人類反省自身的角色。

張婉麗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哲學碩士,幾年前起充當貓義工,同時也是城鄉動物隊成員,關注社會裡各動物(包括人)的角色。

黃繼仁

  「動物地球」創辦人,被一則虐畜新聞喚醒對動物的關懷,繼而再被紀錄片Earthlings一夜轉化為拒肉者,展開了追求公義和宣揚眾生平等的旅程,更把質疑和抗衡傳統價值和習俗融為血液裡的一部分。

張婉雯

  動物權益關注團體「動物地球」與「動物公民」成員,語文導師,香港作家。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