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圖解】從海洋看世界經濟:從海上貿易、領海攻防,到石油、天然氣、水產資源的爭奪戰,看懂世界經濟全貌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4月

【完全圖解】從海洋看世界經濟:從海上貿易、領海攻防,到石油、天然氣、水產資源的爭奪戰,看懂世界經濟全貌

作者:山田吉彥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19日
ISBN:9789864891986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10元

  台灣與世界的連結就在海洋,掌握21世紀最重要的國際觀!
  讓你更了解經濟新聞、國際情勢的36個觀點
  
  ◎新聞背後,你了解多少?
  正上演激烈攻防戰的南海,實情是如何?
  撼動世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爭奪的真相為何?
  威脅世界經濟的海洋紛爭與恐怖組織也有關係?
  觀光郵輪會帶來令人想像不到的經濟效果?
  
  連結五大陸的海洋是最重要的交易路線!
  了解「海洋」就能了解「世界」
  
  地球約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自古以來人類因飄洋過海,帶動了文明交流、文化傳播、宗教傳布,進而拓展經濟往來,世界各大洲因此連結起來,海洋可說是促成全球化的重要通道。
  
  隨著陸地資源逐漸緊縮,海洋產業對國家經濟的貢獻日益顯著,海洋經濟的地位更形重要,開發海洋資源和依存海洋環境所進行的生產活動,已成為中、美、日、俄等主要國家及海島國家最重視的焦點。
  
  面對複雜混沌的世界局勢,若是從「海洋」的角度開始理解,包括:石油、礦產資源、海運、造船、漁業、海權糾紛等去理解海洋經濟的變化與數據背後的意義,其實就等於掌握全球的脈動。
  
  作者山田吉彥是日本頗富盛名的海洋專家,書中內容涵蓋政治、經濟、安全保障、新聞事件說明等面向,展現作者受到媒體歡迎的實力。雖是以海洋與經濟為主軸,讀來卻簡明易懂,並搭配清晰的圖解,提綱挈領地分析海洋經貿活動、領海爭議、海底資源開發,以及與海洋相關的經濟議題全貌。
  
  ◎海洋經濟的真相不可不知  
  了解「造船」,就能了解全球的動態──中、日、韓造船量占全球90%,海運需求大增,代表經濟規模擴大。  
  三大海峽與二大運河掌握世界局勢──認識麻六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土耳其海峽、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等海洋要衝的重要性。  
  南海經濟坐擁20億美元的貿易圈──成為中、美、日、東協各國在主權、石油、戰略位置必爭之地。  
  世界三大漁場的競逐──西北太平洋、紐芬蘭大淺灘、北海周邊海域影響全球水產資源布局。
  
本書特色
  
  分析新聞背後的數據與因果關係
  簡潔明瞭的內文重點標注
  一看就懂的圖解化數據與知識

作者簡介

山田吉彥

  1962年生於千葉縣。現為東海大學海洋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

  學習院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先進入金融機關任職,再轉至財團法人日本船舶振興會(簡稱日本財團),負責海上安全、造船技術振興、及海洋環境保護等職務,曾規劃國際海盜防制政策、企畫北韓間諜船展示、提出沖之鳥礁的有效利用方案等,為這些前所未有的海洋相關事務奔走。在過程中逐漸產生「以經濟觀點研究海洋」的念頭,並利用業餘時間,在琦玉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

  離開日本財團後擔任東海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活用親身體驗,以橫跨經濟、政策、外交、環保、安全保障等觀點進行海洋相關研究,為「海洋與經濟」的權威,並常應邀上電視擔任評論家。

  著有《海洋政治經濟學》(成山堂書店)、《日本的國境》(新潮新書)、《國境的人們──島國日本的肖像再考》(新潮選書)、《全球第四的海洋大國──日本》(講談社)、《海洋資源大國 從「海洋」振興日本》(海竜社)等書。

譯者簡介

劉名揚

  1968年生於台北。美國紐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畢業。曾長年旅居美、日,現專職從事設計與英、日文翻譯工作。譯有《完全北野武》(紅色文化)、《GO》(麥田)、《電子之星:池袋西口公園4》(木馬)、《秋葉原@DEEP》(木馬)、《給我搖擺,其餘免談》(時報出版)、《續巷說百物語》(台灣角川)、《後巷說百物語》(台灣角川)、《與小澤征爾共度的午後音樂時光》(南海出版)、《圖解資本論》(漫遊者文化)、《圖解心理學》(漫遊者文化)、《美國海豹特種部隊教你反恐逃生密技100招》(本事出版)等書。

【序】了解「海洋」,就能了解世界
 
第一章 世界經濟因海洋而成立
沒有海洋,人類將無法生存
從數據看海洋與經濟的關聯
從船舶檢證全球經濟規模的擴大
了解「海運」就能了解市場
國因海而富──活用海洋的國家
「海洋與經濟」的規則①領海及排他性經濟海域
「海洋與經濟」的規則②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制定
 
第二章 稱霸海洋,就能稱霸世界
連結世界的三大海峽與二大運河
二十兆日圓的貿易圈──南海
由海路擴散的華人資金史
長年的海洋爭奪戰──俄羅斯 vs 歐洲
航道開拓史──從哥倫布到北極航道
威脅世界經濟的海洋紛爭
全球海軍兵力與經濟活動
 
第三章 海上爭霸戰──海洋資源開發
撼動世界的「石油‧天然氣」的真相
油價如何決定的?
甲烷水合物能否取代石油?
海底金山銀山爭奪戰即將爆發
蘊藏在深海六千公尺處的稀有金屬
沉眠於日本海底的珍貴資源
 
第四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水產業發展
全球目光聚焦「魚類」
全球進口最多海產的國家──日本
競爭力下滑的日本漁業。需要解決哪些課題?未來有哪些展望?
漁業國際化為日本帶來了什麼?
日本北海道的漁業為什麼能獲利?
 
第五章 七大洋上的水產資源爭奪戰
全球漁船競相前往「三大漁場」
全球排行第一的漁業大國──中國的背後真相
全球排名第二的漁業大國──印尼
印度及祕魯──漁業國家的煩惱
 
第六章 從海洋誕生的文化與財富
跨越「海洋」連結世界
向新加坡學習資本主義
捕鯨所帶來的「財富」與「契機」
開拓航路與擴大貿易的海盜
源自航海的「保險」概念
觀光郵輪今人意想不到的經濟效益
現在最需要拿出「島國根性」!
 
【後記】人類之母──大海的魅力
 


  
了解「海洋」,就能了解世界
  
  二○一五年,日本制定了平和安保法制。
  
  平和安保法制的討論重點,就是確保日本的生命線——「海上航路」。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世界情勢變得益發渾沌。想要理解錯綜複雜的背景,關鍵字就是「海洋」。
  
  坐擁大量的石油、天然氣等海洋資源的阿拉伯半島,如今因IS(伊斯蘭國)的武裝活動、敘利亞政府與歐美各國的對立,以及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斷交等,狀況可謂一觸即發。
  
  此外,在南海一帶,也因中國大陸挾軍事力進出本海域,造成東南亞的混亂。而美國為了確保「航海的自由」,也派遣艦隊赴南中國海牽制中國。
  
  這些問題的背景,及各國的盤算,只要從「海洋」的觀點來看,必能讓大家恍然大悟。
  
  本書從「海洋」的觀點檢視現代的世界局勢和經濟情勢。只要知道全球各海域的海洋資源、海運、水產等情況,便能掌握世界經濟的走向,預測全球的未來。
  
  海洋與經濟的關係
  
  自古以來,每逢劇烈的氣候變遷,人類便會出海尋找新天地。文明的交流、文化的傳播、宗教的傳道,以及豐富民生的經濟交流等,世界隨著這些跨越海洋的文化而成為一體。
  
  即使如今科學如此進步,海洋對人類而言,還是不可或缺的。
  
  沒有海運(海上運輸),世界經濟的交流,也就是貿易,就無法成立。而作為供給最穩定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魚類」的產地,海洋也保障了人類的生存。
  
  此外,今後海洋所能供給的能源──礦物資源,更是人類進步所不可或缺的。
  
  再者,海洋還充滿著許多尚不為人所知的魅力。例如海中尋寶,也就是尋找沈船。打撈公司或海洋調查公司,紛紛在全球各海域積極搜尋海中的沈船。
  
  海洋是「誰的」?
  
  二○一五年十二月,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宣布,在哥倫比亞海岸發現了約三百年前沉沒的西班牙戰艦「聖荷西號」(San Jose)。
  
  一七○八年,運載一百萬枚金幣等金銀財寶的聖荷西號在加勒比海沉沒。據說聖荷西號上的財寶,價值可能高達一兆日圓(約三千億台幣),因此找到這艘沈船,一直是世界各國尋寶家最大的心願。
  
  聖荷西號沉沒時,西班牙和英國正處於戰爭狀態。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五世為了籌措軍費,便從當時轄下的玻利維亞或祕魯搜刮金銀運送到西班牙,但這艘船出港不久便告沉沒。接下來,夢想找到這艘滿載寶物的沉船的尋寶者一直絡繹不絕。
  
  近年隨著海底調查技術的進步,找到埋藏於泥沙下的沉船可能性大增,最後終於找到了這艘傳說中的船。
  
  聖荷西號的沉沒標誌著帆船時代航海的艱難,同時也昭告著「越過海洋,縱橫天下可能獲得龐大的利益」。
  
  而且也留給了世人一個難題:「沉睡海中的金銀財寶,應該屬於誰」。如今,聖荷西號上滿載的財寶歸屬權,就是不小的爭議。
  
  桑托斯總統宣布:「船是在哥倫比亞海岸被發現的,船上載的是被帶離南美的財寶,因此屬於哥倫比亞政府。」但西班牙政府提出異議:「它是西班牙的軍艦,應該物歸原主。」此外,第一個發現聖荷西號的美國打撈公司也主張自己擁有所有權。
  
  有人說,我們對海洋的認識比宇宙還少,海中還有太多謎等著大家去發掘。相信藉由調查、認識海洋,將有助於進一步活化世界經濟。
  
  在這種情勢下,理解海洋與經濟的關聯,將成為催生新商機的契機。
  
  期望本書在這方面能有所助益。書中內容若多少能讓讀者作為生活與經濟的參考,將是筆者最大的榮幸。 

從數據看海洋與經濟的關聯 連結全世界的「海洋」概況 即使現代社會日益資訊化,海運依然是支撐世界經濟的骨幹。 約自八世紀時起,進出東南亞的波斯人等伊斯蘭商人在中國與阿拉伯世界之間往返經商時,除了利用陸路的絲綢之路,也開始利用海路。 「一艘阿拉伯船堪與六百頭駱駝匹敵」。 阿拉伯船(dhow)是阿拉伯沿海使用的貨運船。一艘阿拉伯船可運送需要六百頭駱駝背負的貨物,是更有效率的運輸手段,海運因此得以普及,海路也成為連結亞洲與阿拉伯世界的中心路線,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 海運的重要性 現代人類社會所需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礦物資源、穀物、汽車,或電器等貿易物資,幾乎都需要以海運輸送,因為航空貨運無法因應這麼大量的運輸。 跨越海洋,連接世界 二○一四年全球海上貨運量約為一百零五億噸。相較於一九九○年的約四十三億噸,這二十五年裡增幅超過二•四倍(詳情參照本書二十六頁)。 其中尤以貨櫃貨品(日用品等)的運輸量成長最為快速,相較於二○○○年的六•一億噸,二○一三年已經增加到了十五•三億噸。貨櫃貨品占海運整體的比例已高達十五•一%,依賴海運的物資也變得更為多樣化。 看看世界貿易排名(二○一四年),出口金額最高的是中國的二兆三千四百二十二億九千萬美元,第二是美國,第三是德國,第四則是日本的六千九百零二億零二百萬美元。至於進口金額,第一是美國的二兆四千零九十三億八千萬美元,第二是中國,第三是德國,第四又是日本的八千一百一十八億八千二百萬美元。 沒有海洋,日本便無法立足 日本四方均為海洋所圍繞,因此九九•七%的貿易物資必須仰賴海運。(編註:台灣與日本同為島國型態,日本經驗可以借鏡。) 而日本的出口貨品排行依序為:機械類二千四百七十億美元、汽車一千四百六十八億美元、鋼鐵三百八十七億美元。至於進口貨品,則依序為:機械類一千六百零一億美元、原油一千四百五十七億美元、液化天然氣七百二十三億美元。 機械類方面,日本進口構造較單純的產品,出口構造複雜且附加價值高的產品。而且進口資源、出口產品也是一大特徵。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