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實論藝術管理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1月
格物致知:實論藝術管理
這本書系統整理了2016 年度「創藝館」的研習成果,內容覆蓋藝術管理領域的十大主題板塊,整理了「專業場」十位來自海內外的藝術管理精英與我國藝術管理人才的深度探討:Benson Puah 就藝術場館運營做出了多方面的示範;朱宗慶打擊樂團與其教學系統的運營經驗為藝術教育提供了模式借鑒;鄭新文針對藝術機構的戰略管理進行了系統的理論梳理和經驗傳授;Henry Fogel 以案例生動地講述了如何進行藝術籌資;崔德煒則進一步探討了藝術行業的財務管理;謝嘉哲和鄺華歡分別就溝通和資源整合、搭建網路,以及舞臺管理和製作人的重要性等作了具體闡述;而梁麗珍則著眼於觀眾拓展的方向,講述如何為藝術搭建更廣大的平臺;Pete Dyson 向藝術工作者普及為藝術創意保駕護航的法律知識;至於夏學理則更是另闢蹊徑,提出如何借創意推動藝術行銷。這十大主題板塊為藝術管理學科建設提出了新問題,理出了新思路,尋找了新方向。
從劇碼製作、劇院運營、籌資捐贈、舞臺管理、藝術行銷、財務管理、藝術教育到劇院與城市社區的關係、觀眾體系培育……林林總總,大戰略和小細節、形而上和形而下、理論分析和實際操作,娓娓道來而忠懇平實,相信對從事劇院工作的人士大有脾益。
作者簡介
Benson Puah
從1998年至今任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總裁,負責藝術中心的全面管理及節目指導。自上任以來,Benson 和團隊使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成為「一個屬於大眾的表演藝術中心」。2010 年,為表揚Benson在新加坡藝術領域的突出成就,法國政府授予其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2013年後,作為由國際藝術界的行業領先者組成的國際表演藝術協會(ISPA)的首位亞裔主席的他,被ISPA 授予派翠克海耶斯獎(Patrick Hayes Award),以肯定他對藝術管理的持續投入與驕人成績。2016 年,Benson 更從結緣11 年之久的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AAPPAC)處,獲得了該機構頒出的首個終身成就獎。同時,Benson 亦擔任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董事會成員、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執行委員會會員及審計委員會主席等要職,積極投身醫療、教育、旅遊和城市規劃等領域的建設。
朱宗慶
為臺灣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創辦人、打擊樂演奏家、藝術及教育行政工作者,是獲得奧地利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打擊樂演奏家文憑的華人世界第一人,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高階公共管理碩士。曾任臺北藝術大學校長、音樂系教授兼主任暨研究所所長、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臺灣中正文化中心主任暨改制行政法人首任藝術總監、第四屆董事長,臺灣愛樂樂團團長,2009 年擔任高雄世界運動會開閉幕式總導演。曾獲頒「青年獎章」、「十大傑出青年」、「金鼎獎」、「金曲獎」等獎項。為表彰他對打擊樂藝術的貢獻及突出成就,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授予他「傑出貢獻獎」及「終身教育成就獎」。2016 年,朱宗慶入選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名人堂。
鄭新文
鄭新文教授從事藝術行政工作超過30年,曾擔任多個香港藝術機構的主管工作,包括1988年獲香港藝術節委任為首位華人總經理(後更名為行政總監)、香港管弦樂團助理總經理(市場及發展)(1982-86)、香港電台第四台台長(1994-97)、香港藝術發展局秘書長等(1997-2001)。熱心推動藝術管理業界事務,1991至1994年出任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會長,現仍為多個藝術機構擔任董事或顧問工作,其中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節目及發展小組委員和藝術節演藝小組委員、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顧問(藝術行政)、香港舞蹈團、香港兒童合唱團和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董事。自2004年開始在內地工作,曾任汕頭大學行政總監。2005年至2008年任上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系主任、學科帶頭人、教授。任內年替上海音樂學院開辦及統籌藝術管理研究生進修班課程,學生來自全國各地、香港、澳門、臺灣和新加波。2008年年底回到香港後,繼續教學及顧問工作,一方面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演藝學院、香港大學校外進修學院任教研究生課程,另一方面繼續替上海音樂學院擔任教授和統籌研究生進修班,並出任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課程顧問。2007年榮獲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計畫《推動文化藝術發展傑出人士》。
Henry Fogel
現任羅斯福大學芝加哥表演藝術學院院長。自2008 年起,出任巴西聖保羅交響樂團的藝術顧問。2009 年,擔任美國交響樂團聯盟高級顧問。2012 年,擔任皇家蘇格蘭國家交響樂團的總顧問。同時,作為凱薩琳法國集團的成員之一,他也為世界各國的重要音樂組織做諮詢。1997 年,由於他對音樂領域的貢獻,他得到了芝加哥音樂學院(Music Institute of Chicago)所頒發的「Dushkin」獎項。1999 年,Henry Fogel 得到了耶魯大學授予的文化領袖稱號,以褒獎他在美國文化方面做出的貢獻。2003 年,他被伊利諾伊藝術聯盟命名為伊利諾伊藝術聯盟的傳奇人物。2007 年,美國國家音樂教育協會評價他:「在音樂教育方面有著傑出貢獻和成就。」
崔德煒
澳大利亞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學碩士,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博士。崔德煒在商業機構和藝術機構行政管理領域經驗豐富。2001 年起,開始在內地與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機構從事行政管理工作,曾任香港話劇團財務及行政經理、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行政總監兼辦公室主任,後被轉聘為藝術設計學系副主任、創意產業策劃與管理專業方向學科主任。2004 年開始,在香港中文大學兼任教授文化及藝術管理相關課程。2014 年至今,任香港舞蹈團行政總監。崔德煒現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同時還是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理事。崔德煒亦致力於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教育工作,在內地與香港的教育機構教授文化創意產業課程,同時亦為兩地的文創組織提供顧問服務。
梁麗珍
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香港教育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企業行政人員文學碩士、群眾文化副研究館員職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文化市場與產業專家庫專家、廣州市天河區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天河文創協會副會長、廣州市2017年度產業發展和創新人才(緊缺人才)、廣州大劇院童聲合唱團、廣州大劇院少兒芭蕾舞團、廣州大劇院青少年行進管樂團創辦人暨團長。策劃組織廣州大劇院開幕式,組建廣州大劇院藝術教育中心,創立了「交一天時光給藝術」公共藝術教育品牌,「課堂X舞臺」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創藝館」藝術管理人才培養平臺,以及為本土青年藝術家提供舞臺的原創實驗劇場《水墨與絲竹的對話》等。其創立的以「培養觀眾、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三位一體的劇院藝術教育模式在國內外受到廣泛關注與認可。
謝嘉哲
臺灣著名演出製作人。現任財團法人高雄市藝起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星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特聘教授。謝嘉哲致力於舞臺管理方向的研究,在表演藝術節目製作與管理、舞臺管理、劇場管理、藝術節制作與管理、跨文化表演藝術研究,以及演藝活動國際交流規劃與整合等領域有相當成果。謝嘉哲同時活躍傳統戲曲、現代戲劇、舞蹈、音樂性節目等多項跨領域活動的舞臺。擁有寬闊藝術視野和扎實理論基礎的謝嘉哲,多年來駐守演出製作業界前沿,具有豐富舞臺監督與製作人經驗。
鄺華歡
澳門獨立製作人、資深策展人、亞洲製作人平臺(APP)活躍成員,主要從事推動跨界藝術創作及藝術推廣工作。於澳門特區政府機構從事文化推廣工作超過十年,擁有文化場館運營及節目製作等領域的豐富經驗,曾參與策劃、運作許多藝術節慶活動,為澳門藝術交流打造堅實平臺,同時鼓勵了澳門本地藝術家、製作人及藝術工作者的藝術創作發展。鄺華歡現以獨立製作人的身分活躍於粵港澳等地,策劃多項跨國藝術交流活動,致力推動亞洲藝術家之間以及與其他各洲藝術家之間的合作。多個作品巡演國內以至亞洲、歐洲及非洲等24 個城市,海外演出超過200 場,並被提名2014 年度愛丁堡藝穗節「亞洲藝術大獎」。
Pete Dyson
現任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高級講師、英國倫敦都市大學音樂產業管理碩士生導師,專注於知識產權與娛樂法相關領域;並創立經營唱片公司,熟悉藝術行業的各個相關流程及律法;過去十餘年間,曾以獨立法律顧問的身分為Coldplay、Elbow 等著名音樂人提供法律諮詢服務。自20 世紀90 年代末進入法律諮詢。從2004 年開始,Pete Dyson 投身學術領域,探討法律與藝術管理的聯繫,任教於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致力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興商業模式,同時積極構建校園課程和音樂產業之間的互動聯結,深受學生的喜愛與行業的歡迎。他同時出任英國倫敦都市大學音樂產業管理碩士生導師,教授音樂產業的法律環境、藝術家與劇碼以及音樂產業的全球化和新興市場等課程。
夏學理
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營銷及產業組)、表演藝術學士學位學程,以及文化創意產業學程專任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時尚」GFEMBA高級管理碩士在職專班首任執行長,著有(含合著)多本與藝術管理和文化產業研究相關的書籍,是臺灣第一位在藝術管理領域發表相關專著的作者。夏學理教授也擁有豐富專案行銷經驗,1995 年起,連續 5 年應台灣教育管理機構之邀,成功打造「博物館創意加值整合行銷計畫」、「博物館營運管理人員培訓計畫」、「社教機構服務升級計畫」;1998 年,憑藉商業創意深挖文創衍生品,為臺北「故宮」打造「品牌授權計畫」 、「文創發展研習實施計畫」,開發歷史資源寶庫,煥發文物新的生命力,為臺北「故宮」文創綜合能力的迅速成長奠定堅實基礎。發展至今,臺北「故宮」文創實力位居全球第四位,僅次於法國盧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目前,文創衍生品已成為臺北「故宮」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總序
編者序
第一章 潘傳順場館運營工作坊:以人為本,心系社區
編者語
主講介紹
藝家之言
第一節 藝術場館運營:以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為例
一、場館定位:人人可及的藝術場所
二、節目策劃三大重點
三、人才管理經驗
第二節 品牌多元輻射,優化管理服務:濱海藝術中心運營經驗
一、靈活運用空間,展現精彩活力
二、創建文化平臺,促進行業成長
三、透明化管理,無特權運作
四、產品分級制介入,實現服務定制化
藝論紛紛:關於藝術場館運營與藝術推廣之討論
一、劇院應成為公共藝術空間
二、重新定位,以服務社區為目標
三、活化場地,加強聯動
四、強調場館因素平衡
五、社會關懷與藝術教育
結語:深化運營,打造公共藝術文化傳播平臺
第二章 朱宗慶藝術教育工作坊:讓藝術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編者語
主講介紹
藝家之言
第一節 藝術教育:一種心靈的美感教育
第二節 全球化背景下的藝術教育:傳統與世界的聯結
第三節 藝術教育在朱宗慶打擊樂團:一種全面性志業
藝論紛紛:藝術教育的實踐與推廣
一、把握藝術教育的多元化趨向
二、藝術教育與考核模式
三、將藝術教育融入通識教育結語:讓藝術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第三章 鄭新文藝術機構戰略管理工作坊:戰略思維——管理者
的核心能力
編者語
主講介紹
藝家之言
第一節 戰略管理思想解析
一、戰略管理理論研究概況
二、戰略管理的作用
第二節 實施戰略管理的五步流程
一、戰略思考:指定宗旨,明確使命目標
二、戰略分析:理論及框架運用
三、戰略制定:戰略管理的目標指定
四、戰略執行和監管
五、策略反思
藝論紛紛:藝術機構戰略管理的多元化應用
一、廣州市青少年宮:藝術教育機構的績效考評(KPI)
二、安徽大劇院:發展目標及運營宗旨分享
三、南方歌舞團:文藝樂團的辦團宗旨與發展願景
四、交響樂團的績效考核標準(KPI)
結語:戰略思維——管理者的核心能力
第四章 亨利•福格爾藝術籌資工作坊:建立關係,把握方向
編者語
主講介紹
與談人介紹
藝家之言
第一節 美國藝術捐贈概況
第二節 藝術籌資的兩條黃金戒律
一、正確看待以募捐為主的藝術籌資方式
二、放寬眼界,籌資與客戶拓展並行
第三節 具有針對性的籌資方式:以芝加哥交響樂團為例
一、個人捐助:以提高客戶體驗為前提
二、企業捐贈:根據需求靈活制訂方案
第四節 中國藝術籌資稅收政策與私人捐助概況
一、我國稅收政策中的相關條款
二、本土文化類基金會發展概況
藝論紛紛: 拓寬中國藝術籌資管道的策略
一、眾籌
二、新型籌資方式
三、小眾藝術項目的籌資方式
四、在藝術氛圍不濃厚的大環境下吸納贊助
結語:建立關係,把握方向
第五章 崔德煒財務管理工作坊:為機構管理未來
編者語
主講介紹
藝家之言
第一節 財務管理的意義和重要性
第二節 協作互補:財務管理與其他管理系統的關係
第三節 財務管理的流程
第四節 財務管理的關鍵:有效利用資金
一、資本是財務管理的物件
二、藝術機構的資金來源
第五節 正確解讀財務報表,密切關注資金流向
第六節 完善資金管理系統,提高財務管理水準
一、重視原始材料,妥善記錄備用金使用明細
二、合理分配現金,提高資本營運能力
三、創新財務管理方式,實現應收賬款效益最大化
第七節 預算:財務管理的重要工具
藝論紛紛:開源節流,有的放矢的財務策略
一、維持良序運營,申請政府資金支持
二、合理制定市場預算,提高市場敏感度
三、活用資產,拓寬收益管道
結語:為機構管理未來
第六章 梁麗珍觀眾拓展工作坊:用藝術積累人心
編者語
主講介紹
藝家之言
第一節 觀眾拓展的概念
第二節 觀眾拓展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三節 觀眾拓展的受眾分析
第四節 觀眾拓展策略
一、藝術行銷
二、節目規劃
三、藝術教育
四、觀眾維繫
五、跨界拓展
六、科技手段
藝論紛紛
觀眾拓展方案設想
一、2016年上海夏季音樂節MISA:跨界音樂節的觀眾拓展方案
二、烏鎮戲劇節:「藝術節+」的觀眾拓展方式
三、廣東現代舞周:小眾藝術的觀眾拓展
四、廣東粵劇院:傳統藝術的觀眾拓展
五、廣州話劇藝術中心:較貼近民眾生活的藝術類型的觀眾拓展
五、結語:用藝術積累人心
第七章 謝嘉哲舞臺管理工作坊:打造舞臺管理的溝通之橋
編者語
主講介紹
藝家之言
第一節 舞臺管理:群體藝術的連接體系
一、舞臺演出範疇界定
二、舞臺管理的必要性
第二節 以「一體化」為目標進行舞臺管理
第三節 明確服務意識,奠定管理基礎
第四節 溝通是舞臺管理的關鍵所在
一、舞臺監督應具備優秀的溝通能力
二、建立標準化技術資料包,完善溝通管道建設
藝論紛紛:舞臺管理實踐:掌握技巧,提高溝通效率
一、以信任為基礎,提升溝通能力
二、保證資訊準確性,完善溝通路徑
結語: 打造舞臺管理的溝通之橋
第八章 鄺華歡製作人工作坊:以人為本,資源至上
編者語
主講介紹
藝家之言
第一節 製作人的角色與職責:「第一個」與「最後一個」
第二節 製作人的思維與視野:立足本土,放眼國際
第三節 製作人的資源與網路:以人為本,搭建藝術資源網路
第四節 他山之石:製作人體系
藝論紛紛:製作人模式的實踐探索
一、建立有效的製作團隊
二、積極開拓籌資管道
三、多元的觀眾拓展能力
結語:以人為本,資源至上
第九章 皮特•戴森法律事務工作坊:以法律為創意護航
編者語
主講介紹
藝家之言
第一節 西方版權法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版權侵犯與保護
一、版權侵犯的常見情況
二、合法使用他人作品的兩種途徑
三、公開播放授權獲取方式
四、委約創作作品的版權歸屬問題
五、藝術作品的版權歸屬問題,以音樂作品為例
藝論紛紛:完善網路服務商責任制度路徑
一、明確網路服務商的網路資訊審查義務
二、應用線上偵察技術,加強網路著作權保護
結語:以法律為創意護航
第十章 夏學理藝術行銷工作坊:跳脫框架,創意行銷
編者語
主講介紹
藝家之言
第一節 表演藝術產業概況
第二節 推動表演藝術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藝術行銷
一、藝術行銷三部曲:資訊碰撞、資訊接收、資訊決定
二、藝術行銷六元素
三、藝術行銷的6P 理論
四、藝術行銷的獨特性
五、藝術行銷的執行手段:創意行銷
六、藝術行銷的秘訣:Standing Out 跳脫框架
七、藝術行銷的思維:典範轉移
八、藝術行銷的發展趨勢
第三節 藝術行銷:創造「眼中之光」
藝論紛紛:充分發揮無形資產在藝術行銷中的作用
結語:跳脫框架,創意行銷
序
賀詞--由簡入繁一線牽
承蒙鄭新文教授邀課,個人始能於2014年8月23日在香港教育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企業人員文學碩士班(EMA/AME)與廣州大劇院梁麗珍副總經理結緣,從而促進了「創藝館」的興辦,並於2014年12月12日,有幸成為「創藝館」第一個工作坊 -「夏學理藝術行銷工作坊」的講者。
在「創藝館」入選中國大陸「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專案」,得到了國家藝術基金的認可與支持後,個人又榮幸成為「創藝館」、「十大主题」工作坊的講者之一。
做為「創藝館」的催化者與講者,個人首先由衷讚佩梁麗珍副總「學而思、思而信、信而行」的專業精神。再者,梁副總的「與同業群體資源共享」理念,也是「創藝館」暨《格物致知:實論藝術管理》之所以問世的根本原因。
在梁副總暨團隊歷經一整年的不懈籌備與辛勤綜整後,全書35萬字、首刷2,000冊的《格物致知:實論藝術管理》於2018年1月正式出版。1月2日,個人基於《格物致知:實論藝術管理》係集眾名家智慧、經驗,且「創藝館”實可持續擴大品牌影響力,乃為梁副總與臺灣致力以學術著作、大學用書為出版重點的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牽線。今喜見兩方與所有講者在開放性的合作下,順利完成《格物致知:實論藝術管理》在臺灣的出版發行。
《格物致知:實論藝術管理》在中國大陸出版後,「創藝館」曾以專書為行業平臺,分別舉辦了「創藝館2018」-「引導與自省:藝術管理人的修習談」暨新書分享會,以及「創藝館2018」-「Stand Out and Shift:跳脫框架,釋放創意」,深化了「創藝館」作為行業學習、交流、諮詢平臺的地位與影響力。期待《格物致知:實論藝術管理》在臺灣的出版,將可使「創藝館」展翅跨海來台,促進兩岸行業更綿密的鏈結。
夏學理謹識於台北
臺師大表演所行銷及產業組教授兼所長
第六章 梁麗珍觀眾拓展工作坊:用藝術積累人心 觀眾拓展歸根結底是讓更多人為藝術所感染,並將藝術融入生活,藝術管理者應以此為信念,用藝術積累人心,並以人心積累藝術。——梁麗珍 編者語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 中所提出。他在書中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在自我實現需求之上,還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 前兩種需求屬於物質層面,其他則是屬於心理層面。需求層次理論有兩個基本出發點,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一層的需要獲得滿足後,另一層需要才會出現;二是在多種需要未獲滿足前,首先滿足迫切需要;迫切需求滿足後,後面的需要才會顯示出其激勵作用。馬斯洛和其他的行為心理學家都認為,一個國家多數人的需要層次結構,是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準、科技發展水準、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關的。在發展中國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占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大,而高級需求占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小;在發達國家,則剛好相反。 藝術審美作為一種精神需求,屬於更高級的心理層面需求。英格蘭藝術委員會 將觀眾拓展概括為「開展以滿足現有和潛在觀眾的需求,並幫助藝術機構發展與觀眾的關係的活動」。人們藝術審美需求的高低,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準而變化。近年來,內地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水準迅速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已經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基本物質生活,進而追求更高層次的文化精神上的滿足,文化事業亦因此得以蓬勃發展。不少大、中型城市在近年紛紛斥鉅資建設劇院,但劇院行業在硬體建設高速增長的同時卻也面臨著專業管理上的不足,其中在觀眾拓展方面,觀眾的遞進開發明顯滯後於劇院建設。以山東省煙臺市膠東劇院為例,劇院在2014年演出場次不足40場,2015年為52場,2016年的上座率僅為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