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莉史翠普:永遠的最佳女主角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1月
梅莉史翠普:永遠的最佳女主角
★《紐約時報》暢銷書
★ 當今最完整梅莉・史翠普傳記,紀錄其演藝事業與情感生活
★ 首度詳細介紹成名前的早期表演,收錄八頁珍貴歷史照片
★ 大量好萊塢與百老匯側寫,一窺美國電影及劇場圈內幕後
★ 《紐約時報》知名藝文作家麥可.舒曼精彩執筆,亞馬遜四顆半星超高評價
一個天才演員的專業養成,一名成功女性的人生扮演
女人,比起男人更會演戲。為什麼?因為我們必須如此。
成功說服一個比你有勢的人相信一件他不想知道的事,是女人在這數千年間存活下來所依賴的生存技巧。偽裝不只是扮演,而是去想像出一個新的可能性。去偽裝自己或演戲都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而我們一直以來都在做這件事。我們不想被抓到在偽裝,但這是我們的物種為了適應環境而演化出來的。我們改變自己,只為了符合時代的索求無度。
——梅莉・史翠普
「世界上最偉大的女演員」的封號加冕於梅莉.史翠普已久。她是表演之神,能夠讓自己消失在任何角色裡、掌握任何類型的戲劇、精通任何口音。一般演員必得面臨的五十歲大限在她身上並不適用,她打破好萊塢的法則,逕自登上事業高峰。人們仰望這樣的成就,卻忽略了背後的努力,而她明白天賦從不對人生做任何保證,在很年輕時便告訴自己:「我到了一個未知的臨界點,接下來會很可怕、很美好。」
中學時期的她夢想成為雜誌上的完美女孩,運用偽裝的天賦去成為校園裡的萬人迷;大學接觸劇場後,初次認識自身的情緒與慾望,決定全心投入表演、到耶魯戲劇學院繼續深造。畢業後,她背著一身學貸到百老匯闖蕩,第一年就獲得東尼獎提名,並與《教父》中的演員約翰・卡佐爾陷入熱戀,在這段短暫而悲劇的情感殞落後,遇見攜手一生的伴侶:雕刻家唐.剛墨。
梅莉・史翠普說,演戲的魅力和「成為一個女人」這件事密不可分。青春正盛時,她便拒絕被定型為芭比娃娃般的金髮美女,轉而挑戰更複雜、更令人意想不到的角色。她擅長呈現人性真實的厚度,並琢磨出光彩奪目的姿態;她的表演次次使人驚艷,也勾人沉思:經典的女貴族角色、八十歲的瘋癲翻譯家、體重破百的密西西比蕩婦、莎劇裡的修女、在家鄉等待情人的小鎮姑娘、為追尋自我拋家棄子的年輕媽媽……
本書不去特寫史翠普身為電影明星的華麗身份,而是帶領讀者去看一位年輕女子,如何覺知天賦與熱情,在一次次挑戰與挫敗中逐漸褪去徬徨、找到自我定位與認同;深刻探討表演的意義不僅是娛樂,更反映了時代對女性的期許和投射。
名人推薦
★謝盈萱、蔡柏璋、膝關節、陳玉慧、馬欣、唐綺陽、個人意見 一致推薦
國際好評
「終於,我們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那無與倫比、史上最偉大的演員——從她讓世人屏息的第一天,到眾人紛紛回望、為其演技心碎的每一階階梯,直到她走上表演藝術的萬神殿。」——《永恆的優雅:奧黛麗.赫本、第凡內早餐與好萊塢璀璨魔法》作者 山姆‧華森
「這不僅是針對一個年輕藝術家的側寫,更對那支離破碎的七〇年代紐約社會、文化氛圍有著生動描繪。這是即將成為史翠普的史翠普:一本名人傳記,但以感動人心、引人入勝的成長小說形式來呈現。」——作家 蘿貝卡‧米德
「所有對梅莉、對好萊塢、對劇場有興趣,或單純想變得不可思議地青春洋溢的人,都得讀這本讓人愉快、敬佩的書。」——《修女也瘋狂》編劇 保羅‧魯德尼克
「這不僅是一本迷人的傳記,也讓人一窺精彩表演所產生的化學反應。」——時尚部落客 妲薇・蓋文森
「針對梅莉早期生活及事業一本發人深省、充滿洞見的編年計事。」——《克拉瑪對克拉瑪》 珍・亞歷山大
作者簡介
麥可・舒曼Michael Schulman
在《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擔任表演藝術線編輯,並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浮華世界》雜誌(Vanity Fair)、《信仰者》(The Believer Magazine)…等知名藝文/演藝刊物撰寫文章。現居紐約市。
譯者簡介
溫若涵
台大外文系畢。在出版社當過行銷企劃,編過書,做過採訪和編輯,不小心成為各種文字工作者。和所有人一樣喜歡電影。
[email protected]
給繁體中文版讀者的一封信
序 曲Prologue
瑪 莉 Mary |偽裝與轉變的天份
茱 莉 Julie |瓦薩學院的劇場啟蒙
康士坦絲 Constance|耶魯戲劇學院的天才學生
伊莎貝拉Isabella|拿到百老匯第一個角色
佛雷多Fredo|與《教父》男演員約翰.卡佐爾的熱戀
琳 達Linda|成為眾人皆知的電影明星
喬安娜Joanna|拿下第一座奧斯卡
最佳配角們Supporting Characters|梅莉.史翠普身邊的關鍵人物們
謝辭Acknowledgments
附錄Notes
給繁體中文版讀者的一封信
親愛的讀者們:
很高興看到《梅莉・史翠普:永遠的最佳女主角》遠渡重洋,有了中文版。對所有作者來說,作品若能在他生命航線之外的地方、以他不懂的語言被閱讀,都是件讓人感到振奮刺激的事。不過,我也希望我在寫這本書時的快樂及投入的努力,能在任何語言中被翻譯出來。
為什麼我會決定要寫一本有關梅莉・史翠普的書呢?一直以來,我都很仰慕她的電影作品,尤其是《穿著 Prada 的惡魔》以及《克拉瑪對克拉瑪》(Kramer vs. Kramer)。年過六十歲的現在,她在電影產業中有著罕見、重要的位置,幾乎全世界都承認她是最偉大的女演員。但同時,她的人生故事又鮮為人知。我不禁開始思考:她是如何成為現在的她?早年的她是被怎樣的外力雕磨?梅莉・史翠普已經被確立在崇高的萬神殿太久,以至於沒人記得她是如何走上去的。
於是,和寫出她完整生平相比(值得稱幸的是,這件事還遠未達成),我決定要關注她的出發點:她如何成為一位演員,以及如何成名。我非常喜歡把現在我們所認識的無敵史翠普,和當年那個還在摸索、涉世未深的年輕女子並置對照。當我更仔細檢視二十餘歲的梅莉時,我漸趨發現這和我感興趣的其他主題多有重疊:七〇年代骯髒油膩的曼哈頓、女性主義、新好萊塢⋯⋯。我也知道她曾和約翰・卡佐爾(John Cazale)有過一段悲劇性的、狂熱的戀情,而這是她生命中鮮少被了解的一章。當那個年輕的梅莉・史翠普形象浮現出來——那個熱戀中,在紐約翠貝卡區(Tribeca)晃蕩,正準備席捲世界的身影——形成一股我無法抵擋的寫作衝動。
調查過程就像是個龐大又有趣的尋寶遊戲,費時約莫一年半。幸運的是,大約九成的人都答應受訪。最終有八十餘位受訪者:導演、演員、同學、教師、前男友⋯⋯所有我能找到的人。有些人記憶模糊,有些記得清清楚楚。有些人是好萊塢重要人士如羅伯特・班頓(Robert Benton),其他人則不為大眾所知——例如,「公園裡的莎士比亞」劇組的其中一人——但他們依然回憶起一個小細節或一小段對話,讓整個故事更為豐富。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紐約客及劇場愛好者,也因此被許多和梅莉有關的紐約在地元素所吸引,像是她如何參與備受尊崇的公共劇場。對離曼哈頓、波契浦西(Poughkeepsie),或紐哈芬(New Haven),有點遙遠的讀者來說,有些地方和名字可能有些不熟悉,但我希望這本書的主題是無遠弗屆的。對我來說,這是個關於一位年輕女子如何以不可思議的才華發現自己在世界的歸屬之處的故事。她從一個有天賦卻還彷徨的青少年,在歷史生涯的交叉點做出選擇,成為一個成熟的大藝術家。
請好好享受。
麥可・舒曼 2017年9月4日於紐約
序曲Prologue 梅莉・史翠普的得獎感言本身就可以被稱為一種藝術形式:有些彈性,也有些正式;謙遜但又不失高度;表達感激的同時又保有適當距離。當然,得獎感言居然多成這樣,這件事本身就有點好笑。除了她,誰的得獎次數會多到能把自虧的冷笑話變成連載? 如今,「世界上最偉大的女演員」的封號加冕於她已久,大概和伊麗莎白二世在位時間差不多。形容詞總是以最高級被釘在她身上:她是表演之神,能夠讓自己消失在任何角色裡、可以掌握任何類型的戲劇,以及精通任何口音。一般演員必得面臨的五十歲大限在她身上並不適用;她打破好萊塢的法則,逕自登上事業高峰。除非她放棄,出生在1960年以前的女演員根本得不到什麼角色。 七O年代末,她以幾個突破性的角色嶄露頭角,因精細的角色塑造功夫為人稱道。在八O年代,她是跑遍全球的女英雄,演出史詩澎湃的劇情片如《蘇菲的抉擇》(Sophie’s Choice)、《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九O年代,以她的話來說是個停頓點(即使如此,她還是在奧斯卡獎被提名了四次)。她在採訪中幾次提到,剛滿四十歲那年有三個戲約找上門,都是問她願不願意演女巫。2002年,她演出史派克・瓊斯( Spike Jones)難以歸類的電影《蘭花賊》(Adaptation)後,似乎從當時日復一日的泥濘中解放。自此之後,她可以隨心所欲參加有興趣的拍攝計畫,並且得到好評。隔年贏得金球獎時,她反而還有些困惑:「哦,我什麼也沒準備,」她侷促不安地撥了一下被汗水浸潤的瀏海:「上次得獎好像已經是更新世的事了。」 到2004年梅莉以麥克・尼可斯(Mike Nichols)改編的電視劇《美國天使》(Angels in America)獲得艾美獎時,她慣有的謙遜已經轉化成幽默的自信(「我偶爾會覺得自己被謬讚了⋯⋯但今天不會。」)成功和得獎感言川流不息地到來:她以《穿著Prada的惡魔》贏得金球獎(「我覺得自己和在場所有的人都一起工作過」),以《誘・惑》(Doubt)拿下美國演員工會獎(「我甚至沒為頒獎典禮買件洋裝!」)。很快地,她掌握了致詞的藝術:以她特有的精力來挑戰世界、將眾人隱約感覺到的優越感先安撫著,但也華麗展演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