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4月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作者:汪培珽
出版社:時報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26日
ISBN:9789571348667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21元

◆《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作者汪培珽2008年最新作品◆一本陪您共商生育大計、討論手足相親的幸福教養書
「生?不生?我的人生,到底希望有幾個孩子呢?」這是組成家庭時最初、也最重要的一件事。其他事情都可以稍等,生養孩子、陪伴孩子,卻要即時。希望父母們都不要錯過這份人生最美好的工作,用心去體驗——養育新生命最單純的滿足和快樂。
到學校當愛心媽媽完畢,正好趕上搭女兒的校車一起回家。上車前,媽媽趁便在販賣機買了罐可樂。其實,媽媽很少喝這種含糖飲料,只有偶而興起為之,姊姊也不喜歡,但這卻是兒子的最愛。校車開了,媽媽根本喝不完可樂,但在車子上,只能丟也沒地方、喝也不是地尷尬拿著。校車在山路間蜿蜒,不時在轉彎處丟下個孩子,好似郵差投包裹,將媽媽最心愛的禮物送到家。我們是最後幾站下車,不經意又拿起可樂喝了一口的媽媽,卻被姊姊看似就要出手阻止的緊張語調嚇到:「不要——再喝了。」她不是不喜歡可樂嗎?「快到家了,留給弟弟啦!」手足之情,足以感動父母的人生……
如果,您是那種——好愛孩子,好喜歡孩子,也願意養孩子的父母,但是,卻只生了一個孩子就不生了。為什麼?怕經濟能力養不起?怕社會環境不理想?還是怕生活品質會降低?
如果,您已經有了兩個孩子,或是決定再接再厲生第二個、第三個……媽媽們,可要好好照顧自己啊!現在的孩子,難養矣,如何讓手足相親、不相爭?絕對是您要好好研究的課題。
在本書中,汪培珽以時而溫馨感性、時而幽默輕快的筆調,分享生養一對兒女的甘苦體驗,和轉換跑道成為全職媽媽的心路歷程,陪伴現代父母一起思考、釐清「生兒育女」的人生大計,並提供一連串「如何讓兄弟不鬩牆?」的手足教養叮嚀,鼓勵父母「行有餘力,多生孩子、多回家照顧孩子」,因為手足的相親相依,是孩子學習分享、尊重、關懷與愛的重要力量,而養兒育女的喜悅與滿足,更是每個父母生命中無可取代的禮物。
寫給父母的幸福教養密語
★父母的憂慮,很多是不必要的、或是想像而來的,多數只是自己嚇自己。★孩子能有媽媽的陪伴,是最幸福的事。誰最幸福?孩子嗎?不!是媽媽最幸福。★三餐原本就要煮,故事書原本就要唸,別上什麼才藝班,全部都念公立學校。多個孩子,不過——多雙筷子。★當我們習慣用物質來餵養孩子,孩子可能不吵不鬧地活著;等我們覺得準備充分了,要來好好愛孩子——他們已經不要了。★生一個孩子,看似輕鬆;事實上,父母沒能給孩子一個伴的不輕鬆感,卻是無所不在的。★手足的爭吵,父母不必「未雨綢繆」地憂心忡忡,父母的處理態度,其實才是事情的關鍵點。★「媽媽生個弟弟,以後就有人陪你玩了。」懷老二時,這種空頭支票別亂開。★父母的不明事理、沒有耐心,隨意妥協於「會吵的孩子有糖吃」,才叫真正的不公平。★對於孩子,許多時候,我們只能看著、聽著。父母的干預,不只於事無補,還可能愈幫愈忙。★「大的要讓小的」、「小的要聽大的」,這些話其實都沒錯,但前提是,這樣的想法必須發自孩子的內心,而不是父母想快速解決手足紛爭的萬靈丹,而強迫孩子接受。
作者簡介
汪培珽
  十六年前自美取得MBA學位歸國,她原本該是事業順遂的新時代女性,卻在進入銀行工作九年後,心甘情願辭職回家帶孩子,進而走出人生的另一條路。在用心陪伴一對兒女成長的過程中,深覺在親職教育上「用對方法」的重要性,於是將親身的教養經驗整理研究,自創「愛孩子也愛自己的7堂課」理論,定期開辦課程,與重視幼兒教育的父母們分享。
  2006年出版《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美好生活書獎、「金石堂網路金書獎」親子類年度榜首,2007年繼續推出《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掀起「唸故事書給孩子聽」的幼兒教養風潮,成為深受歡迎的親子教養作家,更有父母稱此二書為幼兒教育的「倚天劍和屠龍刀」。
  汪培珽鼓勵父母「行有餘力,多生孩子」,不為國家民族、不為孩子寂寞,只是她活在當下的肺腑之言,希望父母把握人生稍縱即逝的機會,體驗養育新生命最單純的滿足和快樂。目前隨先生工作舉家移居香港,她說: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走到天涯海角都可以。
【汪培珽「愛孩子也愛自己的7堂課」教養理論】★Lesson1: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已出版)★Lesson2: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已出版)★Lesson3:沒有電視機的孩子★Lesson4:孩子知道你愛他嗎?★Lesson5:世界是自信心創造出來的★Lesson6:起跑點和終點雙贏的健康基石★Lesson7:好習慣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愛孩子也愛自己的7堂課」部落格】www.wretch.cc/blog/wangpeiting

【自序】沒有它,就沒有人生   汪培珽
您不生,誰該生呢?◆您不生,誰該生呢?◆不要讓時間決定答案 ◆不生老二的33種理由◆我養不起啊!◆因為別人也這樣◆生不生,聽誰的?◆幫媽媽加油◆為什麼一定要生男的?◆有生男壓力的,請舉手!
要生兩個孩子的18個理由◆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生兩個,比生一個輕鬆◆手足能給的,你不能◆兩個孩子,可以玩出什麼花樣?◆太傷心的事,不要告訴媽媽◆姊姊高興,我就高興◆未來的新擇偶條件◆只生一個的變通方法◆寫給頂客族的話◆請獨生子女做問卷◆愛說話與不專心◆兩個孩子要差幾歲?◆要有競爭才知媽媽好◆我不是你媽媽◆第二個孩子是潤滑劑◆上帝都不知道的事◆不要勸人生孩子◆一盆水的耐心
您願意,辭職回家,帶孩子嗎?◆我的人生,從回家帶孩子才開始◆孰輕?孰重?◆工作,當然也是人生的選項◆心甘情願,擦窗戶才不會扭到手◆給爸爸的雙贏建議◆後顧之憂◆媽媽的競爭力◆人生最美好的工作
如何兄弟不鬩牆?◆不鬩牆者,非兄弟◆君子動口不動手◆滿臉的豆花◆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幫孩子做公關◆媽媽只是一根線◆三姑六婆別進門◆老大不必讓老二◆小的不用聽大的◆口可以不服,心服就好◆老大更需要愛◆爸爸的內衣◆能閃則閃◆當孩子需要幫忙時◆不患寡而患不均◆男女教養都同調◆為什麼兄弟姊妹要相親相愛?◆微笑的媽媽的臉◆父母早該知道的事
【後記】停下來等等孩子【附錄】汪老師部落格問答集

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這件事,現代父母,沒人不懂;簡單明瞭,不需要解釋。只要有「同理心」的人都應該知道,萬萬不可以做。可是,有多少父母明瞭,不做這件事對手足感情的重要性嗎?我不做。我打死不做。盛怒之下不做,氣急敗壞不做,無可奈何不做,無計可施也不做。反正我知道,我不能做。孩子已經超過十歲了,我一次也沒做過。「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姊姊都自己上廁所。」三歲時……「不要這麼膽小,你看弟弟都自己睡覺。」七歲時……「你的字怎麼像鬼畫符,你哥哥參加書法比賽得獎耶!」八歲時……「你為什麼不好好讀書?看姊姊成績多好!」十歲時……還需要我繼續說下去嗎?這些其實都只是基本句型,每句後面如果再加上「羞羞臉」「愛哭鬼」「長不大」「真丟臉」「沒出息」……是不是聽來也很耳熟呢。這些拿手足之間做比較的話,我們可能從小聽到大,雖然厭惡卻又無可奈何。但更可怕的是——自己可能又擺脫不了宿命的糾纏,不自覺地再從嘴巴裡冒出這樣的話,一代傳一代……我常有這樣的想法: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會遺傳的。今天如果我會用這種方式對待我的孩子,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經被以同樣的方式對待過呢。但是,這不是做父母可以拿來搪塞的藉口。擺脫不良宿命循環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要很有自覺地起來「對抗自己」。明知是不好的教育方式,就不要以「我也是這樣長大的」當成因循苟且的藉口。如果您說:「用手足做榜樣,有何不可?」可是我說:榜樣,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嚮往。父母開口的重點不是榜樣,只是批評、貶低、毀損,甚至只是出氣。如果只是單純的批評,應該是對事不對人。如果我們只保留這種句型的前半段,將後面比較性的字眼拿掉,雖然我也不是很贊成,但至少破壞手足感情的殺傷力就不見了。這種拿手足當比較的批評,真的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潛在兇手。說到這裡,如果您還是無法體會不要這樣對孩子說話的重要性,試試將心比心看看囉:「爸爸,你每個月賺多少錢,你看王小明的爸爸都開賓士車。」「媽媽,學校營養午餐真好吃,比妳做的便當好吃多了。」「先生,早點下班回家,張忠謀不用上班也賺得比你多。」「太太,少吃一點,你看隔壁太太的身材多妖嬌。」其實,這裡一樣可以將其後比較性的字眼拿掉,就是最正常不過的對話,也並無不妥。然而一旦加入了比較,對事情不但沒有幫助,還有你看不到也摸不著的嚴重反效果出現。我們家姊姊水性極好,五歲就可以往三米深的泳池向下跳;弟弟,快七歲了,連洗澡水沖到頭上都要哇哇叫半天。我們家弟弟從小自己睡一個房間,不哭不鬧;姊姊八歲了,只差沒開探照燈睡覺,卻還常半夜喊叫找媽媽。這時我在情急之下,什麼不該說的話都可能說。但脫口而出的絕不會是「你看姊姊如何如何」、「你看弟弟如何如何」。孩子是多麼清楚明白的動物啊!姊姊如何,弟弟會不知道嗎?弟弟如何,姊姊會不清楚嗎?還等得到父母來多嘴?說了也是白說的話,為什麼父母不能忍住不說呢?甚至,手足之間原本就存在的模仿和榜樣,反而就被父母這麼一說給搞砸了。看看自己生活周遭的例子就該明瞭,多少弟弟在哥哥成就的陰影下掙扎,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偏愛下喘息。父母一定要設身處地想想,如果哪天老闆對你說:「你看隔壁主管做事多有效率,你看你……」恨不恨?這樣態度的老闆可以得人心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父母種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反映在言語上,不僅可能傷了手足感情,更可能傷了孩子的心。勇敢、不哭、字寫整齊、好好讀書、多運動……父母要表達的東西,愈單純愈好,別把別人牽扯進來。哪個孩子不想贏得父母的心呢!別拿兄弟姊妹當武器來批評孩子,就是讓「兄弟不鬩牆」的第一個基本功。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