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7月

清明上河圖

作者:本社編
出版社:天津人民美術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01日
ISBN:9787530512838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60元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創作問世以來,有過許多的摹本和偽造本,人們爭相購置,引起了許多波瀾,名震中外。今藏故宮博物院的這一卷,是張擇端的原作,絹本、淡著色,高二十四點八厘米,長五百二十八厘米。卷後有金人張著的題跋,是張擇端的惟一可靠材料。根據這個材料,我們大致地知道︰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先是一個士人,曾到京師(北宋都城汴京)游學,後來學習繪畫,擅長于畫舟車房屋、城郭橋梁,並具有自己的風格。所創作的作品,除了這卷《清明上河圖》之外,還有《金明池爭標圖》等。由于他在繪畫方面的才能,因而被吸收進了宋徽宗趙潔時代的皇家畫院,任職為“翰林待詔”。 《清明上河圖》,很有可能就是他在畫院時期所創作的。 清明節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傳統的專為紀念先人的節日, 但是人們除了祭掃先人的塋墓之外,還趁此大好春光出郊游玩。唐代詩人杜甫在《清明》一詩中, 就曾這樣描寫過︰“著處繁華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媚,爭道朱蹄驕嚙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諸軍亦算軍中至。”北宋時代的汴京,市民們在清明節時喜歡到汴河上去游玩,與杜詩中說的長沙人“好游湘西寺”的習俗,大致是相同的,張擇端就是選取了這個題材來作畫。 畫面的內容,可以分為三個大的段落。 首段描寫的是郊區農村景色。疏林蕭瑟,薄霧迷蒙,靜靜地隱伏著幾家農舍,一小隊馱著木炭的毛驢得得而來,使人感到乍暖還寒,略帶些涼意。接著是一片柳林,老干新枝,剛剛吐綠,春意漸濃。在綠柳叢中,有一乘轎子,頂子上有著楊柳枝條之類的裝飾,其後跟隨著數人,有的肩挑著擔子,叫做“門外土儀”,還有一個騎著馬的官人,大概轎子中的婦女就是他的眷屬。他們匆匆向城內進發,估計是掃墓踏春歸來。張擇端僅通過這樣的環境和人物活動的描寫,就把清明這一特定的時間和特有的風俗表現了出來,起到了點題作用,也為展開以後更加壯闊的場面做了準備。 中段主要描寫的是汴河以及汴河上的橋梁。在汴河中,船只一艘緊接一艘。有的滿載著貨物,或縴夫們牽引,或船工們搖槳,都是吃力地逆流而上;有的已經派岸,或搬運夫們去張地有卸貨,或空船等待著返航。這中既有官船,也有私商。真是“舳艫相餃,千里不絕。越艙吳艚,官艘賈舶。閩謳楚語,風帆雨楫”這一派篆刻的運輸景象,說明著汴河對汴京的重要。 “京東養甲兵數十萬,居人百萬家,天下轉漕仰給,在此一渠水”,汴河自隋大業初疏“通濟渠”引黃河通淮。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陰縣南為汴首,“受黃河之口,屬于淮泗。歲漕江、淮、湖、浙米數百萬,以及東南之產,百物眾寶不可勝計。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輸京師之粟,以賑河北之急內外仰緶焉。故于渚水,莫此為重”。如此汴河的暢通直接關系到北宋王朝經濟的鞏固。另外由于水運促進了南北貿易的發展,又使汴京成為全國最大的商業都會。因此汴河作為北宋漕運樞紐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汴河,正是這一歷史的紀實。 橫跨汴河,張擇端畫了一座規模宏大的拱橋,“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彤,宛如飛虹”,因此, 這種形式的木結構橋梁,都可以稱之為“虹橋”。在當時汴京城內近郊共有三座,從汴京直到泗州,那就建造得更多。張擇端選擇這種形式的橋來描繪,在汴河上是具有典型代表的。據《澠水熟談錄》記載,這種既美觀實用又有獨創性的木結構橋梁,它的創始人是青州(今山東益都)一個不知名姓的“牢城廢卒”。可惜到今天沒有實物保存下來。橋下有一只大船下在過洞,船夫們在與急流搏斗;橋面上,車水馬龍,行人稠密。這是全幅畫的最高潮處。突出了汴河上運輸的緊張氣氛。 後段描寫的是城市街道,屋宇一棟緊貼著一棟,商店一家緊挨著一家。這中間有茶坊、酒樓、腳店、肉鋪、廟宇、公廨;有的專賣羅錦疋帛、沉檀香料;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有算命攤子、理發敞棚……無所不有,一應懼全。一些較大的店鋪門首,有的還扎結著“彩樓歡門”,以招攬生意。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往來絡繹不絕。有正在交易的商賈,有閑看風景的士紳,有騎著高頭大馬的官吏、奴僕扈從,有肩挑貨擔的小販苦于奔波,有乘著轎子的大家閨秀,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正在問路的外地行客、有听說書的涂巷小兒,有高樓中狂飲的貴家子弟,有城門邊行乞的殘廢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無所不包。城市中交通運輸工具有轎子,有駝隊,有人力車,有驢馬車。車夫,人扛肩抬,前拉後推,十分吃力和辛苦。 《清明上河圖》所畫的汴河及與汴河相連的這一帶街市,在當時汴京城里,還不是最繁華熱鬧的地區,但也足可以看出當時汴京商業經濟的發達,統治階級的奢華。正像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所押寶的︰“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朱簾,雕車競駐于天街,寶馬爭馳于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八方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花光滿路,何限春游,簫鼓喧空,幾家夜宴……”此文孟元老是站在地主豪紳的立場所描述的,只是封建統治奢侈享樂的一面。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卻能較全面地反映當時城市居民的生活,突出地描寫了在同一市井中的兩種不同的人們的生活。正如前人曾說的那樣,“眼中苦樂各有情”。圖畫中那些船工、篙師、縴夫、車夫、轎夫農夫、水夫以及小商小販、理發師、車匠等等,一個個都是忙忙碌碌,勤奮勞苦。那此官僚、士紳、吏役、商賈及他們的眷屬則不是騎騾乘轎,便是狂游浪飲。張擇端把前者作為畫面的主體人物來描繪,也就能較真實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本質,因而使他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歷史的價值。 張擇端創作《漬明上河圖》的背景,也是有實地作根據的。據《東京夢華錄》中對當時汴京城區的記載,我們知道他是攝取了汴京內城東角子門內外一帶的景物,因為這里既有汴河,又有汴河上獨具特色的橋梁,還有代表大都市的高大城門樓,這些在表現汴京的商業交通和城市特點上,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不但使當時熟知汴京的人一看就知道畫的什麼地方,就是我們今天的觀者,根據文獻資料,也能加以識別。張擇端創作《清明上河圖》是從城市一直畫到郊外的,郊外部分作者是參照了外城東水門外的景色大膽地進行剪裁和省略,把這二者結合起來,因而使畫卷更集中、更概括了。 在安排作品中的人物活動時,有那麼多的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有那麼多的社會生活內容,如果張擇端不是多次去實地進行細心的觀察,憑空是不可能畫得出來的。就拿表現汴河上的船夫們來說,張擇端在“虹橋”(應該準確地說是上土橋)兩側的河心,巧妙地安排了三條大船。一條大船船身大部分為岸柳所遮掩,突出地描寫了船尾的八個艄工(另外船頭的八個人也為柳樹所掩,只是一二人),正齊心全力地劃動著大槳,從他們的身子前後有節奏地擺動著,可以想見這只船正在平穩地前進。第二條大船正在過橋洞,由于橋面低、水流急,槳也不能劃,縴也用不上,船上的艄工有的人人在放倒桅桿,有的在用篙竿向橋頂上支撐,以防沖撞,有的則在船側撐篙掉頭,橋上和橋下人行道上,也有人在拋下繩索,船上有人在接……總之各盡職責,緊張而不亂。第三條大船已經平安地過了橋洞,剛剛露出船頭,艄工們又回到了原來的位置,稍加整理,扶著大槳,可以想見,他們剛才也是經過緊張的搏斗,現在似乎可以喘一口氣,回過頭來關注後邊的同伴了。同樣是三條大船,處理得十分有變化,突出了人物的描寫,就像是連續的幾個畫面,使觀者仿佛親臨其境,在封建社會中,像張擇端這樣,來描繪真正的勞動人民勞動場面的作品,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由此我們可以推知張擇端當年在創作這一作品的時候,一定是多次地、反復地到汴河一帶去觀察過和體驗過,因而與最底層的人民有所接觸,了解他們的生活疾苦,因而也就自覺不自覺地反映在《清明上河圖》中。 《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現今最寶貴的偉大藝術作品之一。但是,在歷代的封建統治者中,雖有一二人是出自對藝術的偏好,而大多數卻是把《清明上河圖》視為奇貨可居,爾虞我詐,巧取豪奪,一旦得手,便秘不示人。縱觀《清明上河圖》的流傳過程,便可清晰地看出這一丑惡的社會現象。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