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酒意趣:提昇欣賞葡萄酒的意義和樂趣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1月
品酒意趣:提昇欣賞葡萄酒的意義和樂趣
把酒會友,讀酒經,上酒課,熟習專家評估,早已十分流行,對增加基於數據的知識當然很有用。可惜目前的途徑大多是分析性,過於深入反會偏離葡萄酒的基本用意──欣賞和享用。除色、香、味之外,不同好酒的個別風格還可以活化為真、善、美,以助識別,加深了解和記憶。本書以務實的整體角度及藝術解讀,啟發與酒交友之道,讓大家提昇品酒的智慧和享受到另一境界。
本書特色
1.主流品酒焦點多基於數據(酸度、酒精量、地質、氣候……)和色香味的分析(花、果、草、木……),最新一代前衛釀酒師強調的是口感和風格。本書推介創新理念,進一步加以性格化,加上地理、歷史、文化,配合視覺協調,讓讀者投入與酒交友的新境界。
2.45年品酒專家何家耀James與前新聞主播、新一代美藝創作人郭詠嘉Wingki,透過文字與水彩交織,在品酒間融入藝術,超越品嚐,啟發共鳴。
作者簡介
何家耀(James K. Ho)
美國伊利諾大學榮休教授,45年品酒經歷,兩屆(1979,1980年)法國政府舉辦全美品酒大賽亞軍。2012年獲世界教育大會的全球最佳信息系統教授榮銜,期間亦籍到處交流,得走遍全球美酒產地。以客觀和業餘的心態,不斷提升對葡萄酒的認識和啟示。以輕描淡寫,樸實無華的角度與美酒愛好者分享一點心得。
前言
第1章 品酒途徑:從「色香味」到「真善美」──上
第2章 氣泡酒 Sparkling
法國 Champagne, Crémant
其他 Proseco, Spumonte, Cava, Sekt , Espumante
第3章 白酒 White
法國 Chablis, Burgundy, Loire, Alsace
德國 Mosel, Nahe, Rheingau, Rheinhessen
意大利 Pinot Grigio, Soave
第4章 粉紅酒 Rosé
法國 Provence
意大利、西班牙 Rosato, Rosado
第5章 紅酒 Red
法國 Bordeaux, Burgundy, Beaujolais, Rhone, Languedoc-Roussillon
意大利 Piemonte (Barolo, Barbaresco), Valpolicella, Toscana (Chianti, Brunello, Vino Nobile)
西班牙 Rioja, Priorat, Bierzo
葡萄牙 Douro, Dao, Alentejo
澳洲 NSW, Victoria, South AU, Western AU
紐西蘭 Hawkes Bay, Marlborough, Central Otago
美國 California, Oregon, Washington
智利 Carmenere
阿根廷 Malbac
南非 Pinotage
第6章 甜酒 Sweet
法國 Sauternes, Loire, Alsace
德國 Riesling
匈牙利 Tokaji
第7章 品酒途徑:從「色香味」到「真善美」──下
後語 更高使命
前言
與酒交友
把酒會友,讀酒經,上酒課,熟習專家評估,早已十分流行,對增加基於數據的知識當然很有用。可惜目前的途徑大多是分析性,過於深入反會偏離葡萄酒的基本用意──欣賞和享用。除色、香、味之外,不同美酒的個別風格還可以人性化,以助識別,加深了解和記憶。本書以務實的整體角度及藝術解讀,啟發與酒交友之道,讓大家提昇品酒的智慧和享受到另一境界。
一杯之緣
根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全球葡萄酒每年產量大約相等於360億瓶(0.75公升瓶)。不管你每天飲多少,也只不過是這大酒洋的一點一滴。任何一瓶酒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某種葡萄在地球某一角落的某一葡萄園,從好幾十年老根藤,循着一年四季長成。經歷漫長的醮釀和陳育流程後,成品入了這一個瓶,再放進某一個箱、某一貨櫃,遠渡重洋,送到某店上架,最後才到手中。所以,每次開一瓶酒,就像邂逅一個新朋友,這亦是一份緣。
酒過留名
蒙瓶品酒是愛好者嚮往的玩意,目的是在不知袋裏乾坤的前提之下,以感覺和經驗評論,甚至猜出嚐的是什麼酒(當然最後打開袋子就能把謎底揭開)。
細想之下,發覺大多數葡萄酒消費者都不外是蒙瓶喝酒,更甚是連袋子都沒打開。酒的名稱、品種、產地、年分,實在太複雜了。既然超越了個人知覺範圍,倒不如置身道外。除了紅、白、便宜、昂貴、又極其量產的地域之外,一概不聞不問。即使日飲夜飲,累積的經驗仍難以構成知識。
本書讀者,興趣當然不止於此。要領悟與酒交友之道,起步就是懂得怎樣稱呼。交朋友如有誠意有禮貌的話,必須把對方的名銜弄清楚,一來可得體地打招呼,二來可幫助記憶,否則很難留下深刻印象,打造增進友情的基礎。
原文正音
實踐「虛擬」蒙瓶的飲客,增進認識的絆腳石就是讀不出酒名。尤其是有所謂資深者在場的話,更恐怕出錯而尷尬。這點容易理解,歐洲的產品都用原文:法、意、西、葡、德,難道要精通多國語文才能正式嚐酒?有說,隨着葡萄酒市場在中國擴展,遲早該有標準翻譯,但看看以下例子,會有任何作用嗎?
「用舍西亞爾和華帝露釀造的馬德拉酒體輕淡,用布爾和馬姆齊釀造的馬德拉則是經典的甜酒。」──隨機引自中文刊物。
即使全部唸熟了,到國際場合又哪有人聽得懂?
最務實的途徑就是把品酒最常遇到的外文名詞,刻意地學好正確原文發音,這就本書的使命之一,保證比想像中容易和奏效。不用懂得任何難學的音符,只需基本英語便能學懂。含糊之處則會再附加相關間單英文字澄清。例如:Côte de Beaune[COAT der(her) BOON(moon)-na]
很多人會把Beaune讀成「BONE」,並不正確;「der」的韻母「er」跟英文「her」的韻母相同;「BOON」不是常見詞,所以用韻母相同的「moon」作提示;大楷諧音字表示重音;小字表示超輕音。本書所有外文名詞均標註了這些諧音。習慣後,定可充滿自信地應用於品酒閒談、酒舖鑒選、餐宴點酒和酒莊評論等機遇。
來龍去脈
一瓶酒的來頭,各國都有法例規管,最普遍是原產地命名制度,法定名字可覆蓋大至地帶、區域、村落;小至個別葡萄園。除確定來源外,還可按品種、產量、酒精度、陳育期和甜度等再分級別。大致來說,因為酒業歷史悠久和產區稠密,歐洲的制度較多細節和複雜;新世界的則到目前仍較籠統,後文介紹酒類時將作個別陳述。
品酒途徑:從「色香味」到「真善美」──上 元素分析 品酒必經之途,也是時下酒經、酒課和專家評論的重點。即使讀者自問已超越這階段,亦敬請留意以下版本,是終極目標的關鍵: 色素 除顏色外,這元素包含所有視覺帶動的觀感。 白葡萄酒從最淺淡的水青至青中帶黃,再由禾稈草黃到金黃; 粉紅酒可用各色玫瑰花形容,帶點橙黃者有桃子和三文魚(鮭魚)等比喻; 紅酒則從較輕的櫻桃(車厘子)至不同深度的紅寶石,到帶紫藍的棗紅。 如何形容任何一種顏色,其實沒有公認標準。當然可以利用光譜儀器作科學分析,但枯燥的數據,在品酒為官感享受前題下不派用場。倒不如憑直覺與聯想,主觀地選擇接近的比喻便已足夠。經驗多了,就會更貼切,甚至進一步介入詩情畫意。 除了色素,還須注意光澤。酒是有機物,在瓶內繼續演變──健全情況下應該清晰鮮明,已經走下坡者就會失色和呈現琥珀黃或磚頭紅的成分。色調深淺亦可提示酒的大概來源──炎熱氣候產品應較濃厚,清涼地帶則較淡薄。此外,酒在杯內流動的痕跡(又稱酒淚或酒腿)是酒精和甜度的約略指標,黏性明顯即暗示兩者的含量均可能較高。於同一酒品而言,以上資料亦可用作推測年分的理據。 色澤是酒的外表,正如交友的第一印象可直接影響正式接觸的好奇、期望或負面的偏見,重點是跟着下來的「交流」,屬於雙面考驗:酒的品質與自己的判斷力。 香氣(aroma) 不少酒界專業者都自豪憑鼻子為生,其實並不誇張。因為在各元素中,香氣是最複雜而最能表達酒的個別風格。同時亦是味道的重要成分。在酵釀過程中,酒精與酸質的化學作用可形成200多種如香酯(esters)等芳香族化合物(aromatic compounds)。酒倒到杯裏,這些香物就跟隨酒精蒸發,飄進鼻孔鼻竇內的嗅覺神經感應。搖晃酒杯,就是促進這個發揮效果。之後酒在口腔動盪和升溫,放出更多香物。吞酒落喉時,它們就從鼻後道升向鼻竇,其實就是再嗅一次。微妙在嗅覺感應並非一對一,而是混合性般送到大腦解釋(所以說複雜),而處理這些信息的腦部跟長期記憶、情緒和意志等區域相連,但與言語部分就不接近。因此辨別香氣,總會受過往經驗、現場氣氛甚至個人心態影響,這亦解釋了為何常有「難以形容」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