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你康健:病中關懷實用寶典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7月

祝你康健:病中關懷實用寶典

作者:楊淑欣
出版社:橄欖
出版日期:1992年03月01日
ISBN:9789579186216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98元

  探訪者是病床邊的天使,對於探訪與協談的原理以及必須注意的事項,瞭解越多,愈能幫助病人早日康復。
  而本書也有探訪時所需要的祈禱文,可以適切地供應病人及其家屬心靈的需求。
 
聯合推薦
 
  「本書是楊淑欣牧師幾年來在嘉義基督教醫院作醫療傳道的工作實踐,所以寫出來的內容有骨有肉,理論實際均作了密切的配合。」──陳誠仁 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
 
  「如何幫助生病的人參透苦難的意義,並且體會主耶穌基督賜予生命的意義。本書實在值得推介給每位牧者以及關懷病患的長執和信徒們參考。」──羅榮光 台灣基督教長老會總會總幹事

羅序 羅榮光 2
陳序 陳誠仁 3
前言 4
第1章 病患與家屬的心理需求 5
第2章 如何就診? 29
第3章 病人的照顧與關懷 47
第4章 保健和重建 75
第5章 教牧關懷與健康神學 95
第6章 醫院文化面面觀 119
第7章 醫院教牧的關懷技巧 135
第8章 本土教牧關懷如何落實? 157
結論 177
附錄 康健的第一步 181
註釋 198

羅序
 
  楊淑欣牧師曾經在教會牧養過信徒,又在基督教醫院擔任院牧多年,加上她的心性敏銳,依據實際探訪病人的經驗所累積的心得,寫成了本書,是一本値得推介給每位牧者以及關顧病患的長執和信徒們參考的好書。
 
  如何幫助生病的人參透苦難的意義,並且體會主耶穌基督所言:「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十六章33節)探訪者必須要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更需富有信仰之愛與關懷的心志,陪伴病人及其家屬走過艱難的旅程,邁向平安、健康與喜樂。
 
  探訪者是病床邊的天使,對於探訪與協談的原理以及必須注意的事項,瞭解愈多,愈能幫助病人早日康復。而本書也有探訪時所需要的祈禱文,可以適切地供應病人及其家屬心靈的需求。願楊牧師這本著作,給您更多的裝備,更願上主賜福您愛心的事奉。
 
台灣基督長老敎會總會總幹事 羅榮光
 
陳序
 
  馬雅各、馬偕等先人田歐美渡海來台,開始從事醫療傳道的工作迄今已百餘年。台灣的基督教醫院在這百餘年中也越作規模越大。但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醫療資源的普及,當年馬偕博士時代的醫療傳道模式也產生很多的變化,甚至醫院規模越大,傳統醫療傳道模式所面臨的挑戰也越大,但是我們相信我們所信的是真的神,既然歷經漫長的歷史及不同文化的國家,祂仍屹立不搖,我們就有信心,當社會及醫療環境改變時,祂必爲我們開出一條醫療傳道的新路。
 
  楊牧師有深厚的牧養經驗,所以在投入醫院的醫療傳道事工後,她能很快的用靈性眼光看透醫院與醫療的本質。事實上這不僅是一篇論文,它也是楊牧師這幾年在「嘉基」作醫療傳道的實踐工作,所以寫出來有骨有肉,理論與實際均作了最密切的配合,讓我們爲她祝賀!
 
嘉義基督敎醫院院長 陳誠仁
 
前言
 
讓高牆倒下吧!
 
  「讓高牆倒下吧!」是一篇由李家同先生所寫,描述1948年德蕾莎修女離開她住了二十多年的修道院,她脫下那套厚重的黑色歐洲式修女道袍,換上了一件像印度農婦穿的白色滾藍邊衣服,表示從此她要走出高牆,走進入一個貧窮、髒亂的悲慘世界的報導。高牆在今天的世界中依然存在,可是對德蕾莎修女而言,高牆已經消失了,她不再過舒適安定的生活。德蕾莎自此創立了垂死之家,在這裏的人,必需是病危無家可歸的流浪者。
 
  德蕾莎修女的禱文這樣寫著:「窮人餓了不僅只希望有一塊麵包而已,更希望有人愛他。窮人赤身露體不僅希望有人給他一塊布,更希望有人能給他應有的尊嚴。」任何人都需要尊嚴,不論在任何地方,—位病人到醫院看病不只是希望將病醫好,更期望在就醫過程中得到應有的尊嚴,讓身、心、靈得以痊癒。本書的目的便是期待醫療的高牆倒下,讓耶穌的愛觸摸每一位到醫院就醫的病患;也讓醫院工作人員心中的高牆倒下,改變服務品質,讓人的生命更加地豐盛。

第1章 病患與家屬的心理需求 病人為一完整的個人,不僅需要身體方面的治療,同時更需要精神上的協助。 每一位生病的人所面臨的情況都不盡相同,乃因個別差異與所處的外在條件皆可能有不同的反應。比如急性與慢性病、急診和門診、住院和住宅療養、一般住院與開刀、長期病患與癌症病患,其心理狀況和需求就會有不同。 病患和家屬的心理需求 人的需要 馬斯洛(Maslow,美國心理學家)的需要理論顯不人類需要和潛在順序的模式。認爲人的需要是有層次區分的,而且必須在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才會在意更高層次。他將人類需要分成五個層次:即生理的、安全的、愛與歸屬感、自尊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 1.生理需要:有如食物、醫護、睡眠、性滿足、心理平衡和免除疼痛等都是一些常見的生理需求,這些需求對人類都是必須的。若未獲得滿足,可能導致死亡。 2.安全感的需要:是指所有人類的共同需求,即免除被傷害和處於可預測之社會和物理環境的安全感,如果這個需要僅只部份獲得滿足,人類將由於長期性的害怕導致情緒上的障礙。 3.歸屬感的需要:人類渴望有家庭、朋友,被社會接納,並經此而獲得親密感。這個層次對社會發展是屬必要,但並非所有人皆可達到。 4.自尊的需要:如工作的滿足、自我的肯定等等,若缺乏這些,人將會因對自己的角色不滿意而活在不安定中。 5.自我實現的需要:乃指個人能充分發展潛能的需求,是人類的主要生活力或驅動力。當我們的需要有障礙或被忽略時,可能將造成身心上的不平衡,以致產生非適應行爲。 病患常發生的非適應行爲 1.焦慮 焦慮對身心可能造成影響,如緊張、坐立不安、疲倦、心驚、心跳、出汗、頻尿等……,認知功能會減低、注意力不集中,認知範圍狹窄,感覺混亂與無助。 2.憤怒 憤怒極易產生暴力行爲和攻擊性行爲,造成日後適應不良。憤怒極易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噁心、消化不良、瞳孔放大等應變性的生理反應。憤怒是自然的情緒反應,但具有建設性與破壞性的效果。 醫療關懷者若能具有非常敏銳的觀察力,並適時地評估憤怒行爲之前的狀況,將可預防暴力事件之發生。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