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

作者:楊寒
出版社:釀
出版日期:2012年01月11日
ISBN:9789866095702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88元

  「愛」是貫穿本書的抒情主題,或許有些悲傷,  如冰涼水湄邊的蘆葦,兀自迎風……
  他就讀東華大學中文碩士班時開始發表詩作,表現了他異於同年代青年詩人的強烈個人特質:一種兼具熱情與冷靜的思辯傾向,以及微帶憂鬱、沉思的內在性思維。透過作品,使他很快就獲得詩壇的肯定,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與創世紀五十週年詩創作獎等重要獎項。他的詩,出於抒情,又能跳出抒情之外,探問現象之存有、時間之層次,而總綰於詩的形構之中,表現出一個青年詩人對於生命意義的探問及究詰。
─向陽
  我曾經以為詩可能是信仰,是一種至高的美善,縱使我追尋不到……。  知道那些可能的美善必然存在,但卻也曾經動搖,沮喪地背離那些隱喻,而且背離一些情感。  等到現在,我確定我的沮喪其實也可能是一種追尋。
─楊寒
本書特色
  1.本詩集共五卷、八十四首詩。楊寒在同年代的青年詩人裡面,個人風格顯得較為強烈。本詩集走抒情風格,他對愛情反覆的憑弔、低迴,讓人想到屈原的楚辭,也是那麼地情感強烈、反覆吟誦、低迴不已,只是楊寒寫的是愛情;屈原則表達對君主的忠貞。
  2.除了愛情之外,本詩集還以哲學思維入詩,如卷二「還現象之本然」,這在六年級的世代詩人之間屬於少見。
作者簡介
楊寒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創世紀詩社同仁。曾經獲優秀青年詩人獎、創世紀五十年詩創作獎等獎項。曾出版詩集《巫師的樂章》、《楊寒短詩選》、《與詩對望》及小說《巫師的樂章》、《大刀歌》等。

由「不確定」進入「確定」:楊寒詩新變小識∕余境熹在說與不說之間──序楊寒詩集《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向陽抒情的在場∕嚴忠政
卷一 開抒情之法眼
蘆葦地帶1蘆葦地帶2蘆葦地帶3蘆葦地帶4蘆葦地帶5蘆葦地帶6蘆葦地帶7蘆葦地帶8蘆葦地帶9多洛莉絲,你必然是南方我所陌生的神祕盛夏──給Y.Y.盛夏──給S.T.盛夏──給Y.S.在廣袤中,芊芊在時間裡,芊芊今日,不宜等你下課
卷二 還現象之本然
現象詩∕形構──的本質是一種逐漸的死時間目次給未來的自己(一)給未來的自己(二)道歉原諒抒情玫瑰的意義芙蓉學派的誕生──仿楊澤〈薔薇學派的誕生〉致S.T.
卷三 逗浮生之妙趣
我們宅,我們對自己的宅致意咳嗽──給S.T.我,我應該要整理房間的如果失戀了又怎麼辦我們總有一部份是肥胖的我們書寫的是我們的缺乏我們有悲傷的認證嗎?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記得你曾說過想養麝香豬你的生命總有某些悲憫存在成為陌生人死後書有人她說我愛得太苦,不如去跳大甲溪如果我是你的輸贏,我認輸如果大黃蜂的飛行最初的斑斕爸爸,我回來了一首很強的詩
卷四 窮情理之幽微
紫色的約定請眼神不要那麼悲傷彷彿讓我們是蝴蝶懷人二首與你對坐替換晦澀故事──給失眠的S.T.前進中途祕密那些年的錯過在每個出口的地方出口先後自大門口出來──致小框可能我有憂傷告別(一)告別(二)佛前你的練習你總會有情人的
卷五 飲世界之太和
哪日我們一起去撿松果你知道我家的松針牡丹開花了嗎?花蓮,北濱的燈塔,二○一一八月十三日蘇花公路見太平洋八月二十日,台中市黎明路二○一一、告別、高雄南方澳,二○一一初鹿牧場,二○一一二○一一年七月二日北上高速公路所見玻璃瓶桌墊下的老照片七夕命題,二○一一挨過七夕七夕不雨
後記 我們無法理解到詩的心事和我們的心事


在說與不說之間──序楊寒詩集《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
  詩,是石頭嗎?  有時候是……  但有時候,我不說,難道就不是了?
─楊寒〈詩╱形構〉
  楊寒,台灣「六年級」詩人,著有《巫師的樂章》、《楊寒短詩選》、《與詩對望》等詩集,他就讀東華大學中文碩士班時開始發表詩作,表現了他異於同年代青年詩人的強烈個人特質:一種兼具熱情與冷靜的思辯傾向,以及微帶憂鬱、沉思的內在性思維。透過作品,使他很快就獲得詩壇的肯定,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與創世紀五十週年詩創作獎等重要獎項。他的詩,出於抒情,又能跳出抒情之外,探問現象之存有、時間之層次,而總綰於詩的形構之中,表現出一個青年詩人對於生命意義的探問及究詰。在台灣年輕詩人的後現代書寫主流下,他的詩宛如一個異數,一冷硬的石頭,堅持著現象學大師胡塞爾(E. Husserl, 1859-1938)所稱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e)(或譯「主體間性」)的主體意識,不為時潮所動,不為詩風所動,在詩的抒情表象之後表現他特有的沉思。於是,詩成為他內在的、本我的領域的展示,詩是石頭,表面所見的石頭,但也是不被「所見」的石頭,在說與不說之間、在顯現與不顯現之間、在公開與私密之間、在同一與差異之間,詩的多重樣態(一如石頭的多重樣態)方才齊備而足以探微。
  楊寒這本詩集《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計收「開抒情之法眼」、「還現象之本然」、「逗浮生之妙趣」、「窮情理之幽微」與「飲世界之太和」等五卷,依照卷序主題,可以很清楚看出抒情、現象、浮生、情理與世界等五個書寫題材。表面上看,這無非詩集作品主題的呈現,可能並無必然關聯。但如就五卷內容細看,則又相互呼應、互為腳注,通過不同面向,試圖闡發詩人對於生命與存在的意義探究。從現象學的認識論看,詩人一方面意圖透過認識本我的身體、感官、意識,認識並詮解外在世界的現象;另一方面則又試圖透過既存的現象的書寫,來表現「我」所認識的現象之顯現與不顯現的面、面向與輪廓。因此,這五卷之間,產生了流動的、互文的混合狀態。一如我們觀看一顆石頭,假設它有「抒情」、「現象」、「浮生」、「情理」與「世界」等五面,我們實際觀看到的,都不可能是全面性的,因而是片面的現象;但只要我們轉動石頭(或移動身體) ,則可觀看到原來不顯現的面,原本顯現的面雖轉而不見,但仍可通過記憶(或回憶)加以連結,而成為這顆石頭的總體(顯與不顯、實在與潛在、識與不識)。換句話說,這五面,作為主題分類,或作為現象分類,都有意無意地彰顯了楊寒融現象學於詩學之中的企圖。
  以哲學思維入詩,這是楊寒異於同年代詩人的特質之一。而此一特質,又特別表現在詩集卷二「還現象之本然」所收十首詩作之中。卷首詩〈現象〉討論外在物象的多層次時間面向:
  曾經歷過的,漸次轉移至  已消失的星座後方,在早期  辯證過的思維逐漸拔高  那些你有的我也將要有  證明一切都是無法抗拒  :時間的敵意  我們失去了最初的原貌
  選擇主要,排除次要的  在時間中證明一些固執  意識在你我積極的構圖裡熠熠發光  我預見這次的儼然,用  最寂靜的一刻來述說  述說那些:  愛、真以及美善
  你我視域裡最誠摯的現象
  空間至四方逼至  這是我們預言過的一刻  先來的,後到的  都依序投設自我內心  感受屢屢未曾預料的恍然  情感如風中的落葉,狂喜,暴怒  或僅追尋一種尖銳的追尋  我曾經懷疑  但此刻是  最寂靜的一刻:  我們的時代正在逝去  也正在構築我們的未來
  此詩觸及現象學最常被討論的「時間」課題,從現象論,時間是流動的、不居的,但同時又是具有不同指涉的層次的。現象學將「時間」分成「世界時間(world time)」、「內在時間(internal time)」與「內在時間意識(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l time)」這三個層次。楊寒在這首詩中幾乎都觸及了。作為客體時間,世界時間是刻板的、具有準確刻度,逝去就不再回來,萬物(連同我們的青春)在世界時間中必然腐化、逝去,使「我們失去了最初的原貌」,這是本詩首段的寓意。
  然則,在世界時間之外,還存有私己的「內在時間」,透過我們的記憶、想像或預期,它自有「主要的」與「次要的」、先前的與未來的次序,不為世界時間所界定、所拘限;而「內在時間意識」則是人對內在時間的察覺與選擇。本詩第二段以「選擇主要,排除次要的」來展現這種內在時間的存在;進一步又以「在時間中證明一些固執╱意識在你我積極的構圖裡熠熠發光」闡明「內在時間意識」的力量。詩的末段,以「風中的落葉」象徵世界時間與內在時間的雙重消逝,但內在時間意識則是「此刻」,當下,「最靜寂的一刻」,成為終極,成為最後的界域,凝定不動──這首詩,可說是以詩詮釋現象學的一首佳作,也可說是現象學和詩學的互文本。
  〈現象〉詩之外,〈時間〉也是一首可以用現象學融通的詩,比較起來,〈時間〉通過「依序輪迴的十二個時辰」來暗示現象的變化無窮,也通過「紫葡萄在不遠的莊園抽芽」、「陽光驅趕室內的掛鐘」、「白色蝴蝶沾黏上╱粉紅色的玫瑰」、「而陽光,正在你的髮間,嬉戲。」等自然現象的排比陳列,象徵時間與現象之間的流動關係,這些自然現象是客觀的存在,卻是依靠主觀的內在時間意識方才鮮活起來,並且足以召喚那些在世界時間中曾經存在的、以及即將發生的現象的連結──詩,何嘗不然?詩以具體的物象(那些日常存在的、人人可以看見的)徵顯我們的內在性及其意識,時間的力量(如詩句「虛構一些彼此凝視的時間╱讓我活在你的文字或日記裡」)才具有義意。
  在這裡,我看到了一個青年詩人,如楊寒,的深刻思維和細密邏輯,來自胡塞爾,而顯出了自身對於生活現象的體悟。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現象學的「當下(the living present)」,指的也就是這樣的體驗。當下被視為任一個時刻的整體時間。當下即是永恆,正是此義。佛家也強調「活在當下」,這是內在時間意識的凝定、專注。楊寒在另一首詩〈給未來的自己(一)〉中有這麼一段:
  但此刻,你安靜  等待你的季節風轉向  即使天空多麼陰鬱,但這個城市必然也有陽光  斜灑在某座教堂,某條街  你總會遇到,那個想見的人。
  你會擁有一個不再危殆不安的宇宙  而那個人,現在  是你的宇宙
  「那個人,現在╱是宇宙」,是模稜兩可的語態,既指「那個人」,也指「現在」,是宇宙。  此卷中的〈抒情〉一詩,試圖透過「文字,符號都有它們的註腳」來探問現象和意識的關聯:
  你嘗試將抽象的──  具象化為夏天的響音,那些日光曾經垂憐的草原  記憶是水湄上的蜻蜓停留在蘆葦,你看見  你看見璀璨的姿態,生命枯榮,綻開  我們的憧憬,你嘗試演繹一首歌曲的誕生  你嘗試──
  這其中你可以剝離些什麼出來?
  文字,符號都有它們的註腳了  而你的註腳呢?  讓當下的流水停滯在你的意識裡,有什麼讓我操心了些  關懷了些,想必你聆聽音樂時也會念起我的不安  彼此的血脈幻化為抽象的意識  我嘗試將具象的──  抽象化為意識的風景,重新編織  並且對你訴說:  現在,過去,未來……
  ……………
  我躊躇不安地,看著夏日的光影  在窗檯嬉戲;
  楊寒在這首詩中,以「我嘗試將具象的──╱抽象化為意識的風景,重新編織╱並且對你訴說:╱現在,過去,未來……」,借「當下」所見凸顯時間的整體。整首詩結束於「我躊躇不安地,看著夏日的光影╱在窗檯嬉戲;」之後則是空白,顯現了語句的不完整,詩的「未濟」──這暗示了甚麼呢?  我們不妨先看胡塞爾在論及人的知覺與當下之關係的這段話:
  倘若我們僅只抽象地考慮知覺,我們發現他的意向性成就在於當下呈現,讓某個事物呈現於現在:物件讓它自己「在那裡」,原本在那裡,現在。但是,在此一當下呈現之中,作為其來有自且將繼續存在的物件,存有一個我仍然意識到的連續體(temporal continuity),已經流逝而不再直觀得到的「回顧」(retentions)的連續體──以及,在另一端,有一個「前瞻」(protentions)的連續體。
  詩中末句,「在窗樓檯嬉戲」,呈現的正是剛剛消逝的當下,接下來「; 」則是持續中的當下經驗的回味以及對未來的想像。用胡塞爾的講法,「夏日的光影╱在窗檯嬉戲」是當下時間的「主要印象」(primary impression),「; 」是當下時間的「回顧」(retentions)與「前瞻」(protentions)。這三者,於是共同構成了當下時間的總體,它既是現在的,也是過去的與未來的。這首詩,前後呼應,貫串的,正是當下時間性的連續體的呈現。楊寒卷二諸多詩作,扣合在胡塞爾現象學的時間概念有上,如是妥貼,如是精準。從這裡,我們看到詩人楊寒現象詩學的具體存在。
  在我來看,卷二之外,「開抒情之法眼」、「逗浮生之妙趣」、「窮情理之幽微」與「飲世界之太和」等四卷詩作,縱使書寫內容、題材稍有小異,但整體上不脫離對當下(時間)事物(現象)的反覆探索、不斷究問。卷一「開抒情之法眼」收有〈蘆葦地帶〉系列詩作九篇,〈盛夏〉系列三篇,表面上這卷都在抒情,實質上仍是圍繞在當下情境的捕捉,留存當下,延續當下的時間意識之上,進而發揮。表面上看,這是延續了抒情傳統的抒情之詩,但在楊寒試圖捕捉當下所見的現象,進而突出現象之本質與存在的思維之中,已經超越了抒情傳統的刻版格局,而呈現了時間的某種哀傷、遺憾,與夫凝定。消逝的當下,消逝的情愛,仍然纏綿地纏繞在時間的老樹之上;並且,在日升月落的原野中透過回憶來延續它的存在。其他各卷,也可如是觀。
  我很高興看到楊寒在這本詩集中展現的新氣象。他跨出了自己的格局,也跨出了抒情傳統的格局,通過現象學的啟發(以及暗示),他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新詩壇宣告了一個「現象詩學」的可能──超越象徵詩學的唯象徵論,他從日常生活的細微處(愛情、生活、現實、情理、世界)發現了現象事物的深層肌理,也找到了當下時間的永恆持續。他通過不同素材的書寫,究問時間的印記及其存續,進而使得他的詩不僅止於現象的描述、意象的標舉,還鏤刻了心象(內在時間意識)的深化。這使他的詩因此異於同年代與前行代詩人,顯映了一個具有哲學思維的詩人的臉顏。
  詩是石頭嗎?詩是石頭。詩是表面可見的石頭,也是側面與背面不可見的石頭,《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在說與不說之間、在顯現與不顯現之間、在公開與私密之間、在同一與差異之間,已經透過當下時間的捕捉,將詩作為現象,以及現象作為詩的多重樣態表現得淋漓透徹。
向陽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