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地的構建:華北內地的國家、社會和經濟(1853-1937)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9月

腹地的構建:華北內地的國家、社會和經濟(1853-1937)

作者:(美)彭慕蘭
出版社:上海人民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01日
ISBN:9787208144736
語言:繁體中文

史料豐富,眼界開闊:「人為」打造出來的貧窮腹地《腹地的構建》運用多個國家的豐富史料(包括中、日、美,民間、官方等級別的史料),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清末民初1853—1937年間,華北內地的社會、經濟和生態變遷及其原因進行探索。作者彭慕蘭在書中描繪了華北內陸地區,尤其是河南、山東等一帶當時的社會情形,包括對當地的金融、農作、交通、稅收情況和農民的反抗斗爭進行了全面描述,同時將當時華北內陸與沿海地區的發展作對比。他認為華北內陸在這段時期社會生態與自然生態發展呈現出衰退的跡象。彭慕蘭不僅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波瀾壯闊的華北內陸生態群像,更是運用了社會學理論、歷史地理學、社會區域理論等多重視角,分析了華北內陸衰敗的原因。他指出,在國家退出了對地方社會的經濟以及政策扶持沿海地區的大背景下,此時的華北內陸又遇上戰亂和自然災害,衰敗是必然的結果。中國內陸腹地並非生來「落后」,這一局面更多地是由國家以及時局造成。美國歷史協會費正清獎獲獎作品,全新修訂譯本《腹地的構建》為彭慕蘭1988年博士論文,1993年出版發行之后受到了諸多關注,次年(1994年)榮獲美國歷史協會費正清獎。本次出版為馬俊亞2017年全新修訂中文譯本。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1958— )著名歷史學家,曾任美國歷史學會會長(2013—2014),「加州學派」代表人物。1980年於康奈爾大學獲學士學位,1988年於耶魯大學獲博士學位,師從史景遷。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腹地的構建:華北內地的國家、社會和經濟(1853—1937)》(榮獲1994年費正清獎)、《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榮獲2000年費正清獎、2001年世界歷史協會年度圖書獎)、《貿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與史蒂文•托皮克合着)等。

譯者序 中文版序言 鳴 謝 導 言 區 域 時 段 國家、市場及其在黃運的融合 政治經濟與中國的發展 治水與國家的構建:理論透析 第1章 地方利率的故事:信貸和貨幣市場中的政治勢力和區域模式 山東的地區性信貸市場 地方經濟差異的持久性 信用市場及其他地方經濟邊界 區域性的貨幣市場 經濟地理中的政治:當地的公共財政 經濟地理中的政治:超地方的權威和政治自衛 經濟地理中的政治:私人收益 割裂的市場及其分配:強大的勢力 割裂的市場及其分配:普通百姓 割裂的市場和區域經濟形式 結語:割裂的市場與國家構建 第二章 社區、強制和棉花:農業改良和社會分層 新的農作物品種 拾荒與生存 看青活動與「棉業公會」 區域變化與當地領袖 滲透性、開放性和社會經濟的變遷 第三章 生態危機和「自強」邏輯 市場、國家和生態 封閉、燃料短缺和伐木砍樵 燃料短缺與「自強」邏輯當地的努力:植樹造林及其不滿 生態、交通和邊緣化 第四章 任其自便? 中央政府的退出 中央政府的退出:新的優先、新的緊縮與錯失的機會 輕視的加劇:地方癱瘓的社會和政治基礎 秸稈與石頭:落后技術的循環 黃運的黃河治理 水患的重新分布 第五章 災害應對 水利失修的經濟成本 士紳與外國人 國家的分裂與水利治理:軍閥時代 官府、鄉村豪紳與地方反抗工程師與士兵 結 論 黃運、中國與世界 附 錄 人名譯名對照表 參考文獻 譯后記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