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測設計(第2版)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道路勘測設計(第2版)

作者:楊永紅,劉遠才(主編)
出版社:中國電力
出版日期:2015年08月01日
ISBN:9787512382732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19元

《全國高等院校土建類專業實用型規劃教材道路勘測設計(第2版)》以現行道路工程技術標準和規範為依據,系統地介紹了道路路線勘測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針對每個章節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通過示例予以重點闡述。
 
全書共11章,包括緒論、汽車行駛特性、平面設計、縱斷面設計、線形設計、橫斷面設計、總體設計與選線、定線、道路平面交叉設計、道路立體交叉設計、道路排水設計等內容。

《全國高等院校土建類專業實用型規劃教材道路勘測設計(第2版)》可作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公路與城市道路方向)、交通工程、城市規劃、測繪、採礦工程等專業的本科和專科教材,也可供從事公路與城市道路設計、施工和管理等的技術人員學習參考。

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交通運輸系統及道路運輸 1
1.2 道路現狀與發展規劃 3
1.3 道路的分級及技術標準 7
1.4 公路工程基本建設程式 11
1.5 道路勘測設計的依據 13
1.6 本課程的內容 26
複習思考題 27

第2章 汽車行駛特性 28
2.1 概述 28
2.2 汽車行駛的條件 29
2.3 汽車的動力特性 33
2.4 汽車行駛穩定性 38
2.5 汽車的制動性 42
複習思考題 43

第3章 平面設計 44
3.1 概述 44
3.2 直線 46
3.3 圓曲線 48
3.4 緩和曲線 53
3.5 道路平面設計成果 59
3.6 案例分析 62
複習思考題 68

第4章 縱斷面設計 69
4.1 概述 69
4.2 縱坡設計 70
4.3 豎曲線 78
4.4 爬坡車道與避險車道 82
4.5 縱斷面設計方法及縱斷面圖 87
複習思考題 91

第5章 線形設計 92
5.1 概述 92
5.2 平面線形設計 92
5.3 縱斷面線形設計 98
5.4 平縱線形組合設計 102
5.5 線形一致性檢驗與評價 108
5.6 案例分析 114
複習思考題 117

第6章 橫斷面設計 119
6.1 道路橫斷面組成 119
6.2 車道寬度 126
6.3 路肩、分隔帶與人行道 134
6.4 路拱及超高 140
6.5 行車視距及其保證 150
6.6 路基橫斷面設計及計算 156
6.7 路基土石方計算及調配 160
6.8 橫斷面設計成果 164
複習思考題 167

第7章 總體設計與選線 168
7.1 概述 168
7.2 路線方案選擇 171
7.3 平原區選線 178
7.4 山嶺區選線 181
7.5 丘陵區選線 198
7.6 特殊地區和不良地區選線簡介 201
7.7 案例分析 208
複習思考題 211

第8章 定線 213
8.1 紙上定線 213
8.2 直接定線 228
8.3 案例分析 234
複習思考題 243

第9章 道路平面交叉設計 244
9.1 概述 244
9.2 交叉口的交通組織設計 253
9.3 交叉口視距與緣石半徑 258
9.4 交叉口平面設計 263
9.5 交叉口立面設計 270
9.6 環形交叉口 281
複習思考題 286

第10章 道路立體交叉設計 287
10.1 概述 287
10.2 立體交叉的類型及特點 289
10.3 立體交叉的佈置與形式選擇 294
10.4 匝道設計 297
10.5 匝道端部設計 307
10.6 案例分析 313
複習思考題 324

第11章 道路排水設計 325
11.1 概述 325
11.2 公路排水設計 326
11.3 城市道路排水設計 336
11.4 設計流量及水力計算 344
11.5 雨水管道設計 349
複習思考題 355
參考文獻 356

本書是為適應教學改革後專業課時大量壓縮,以及普通高等院校擴招後,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方向主要是面向生產一線人才的實用型需求而編寫的。全書以現行道路工程技術標準和規範為依據,結合2010年4月第1版在教學中師生提出的回饋意見,為便於學生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對第1版教材內容做了較大的修改,重點突出了技術的應用,適當減少理論分析內容,並通過示例及案例分析對每個章節的重點、難點問題予以重點闡述。本版圖書刪掉了第1版的道路勘測設計新技術,並根據教學順序把章節位置進行了調整。
 
本書由華南理工大學楊永紅博士、西南林業大學劉遠才教授擔任主編,內蒙古科技大學游潤衛副教授擔任副主編,華南理工大學符鋅砂教授主審。全書共11章,其中:西南林業大學郭春麗、劉遠才編寫第1、2、10章;華南理工大學楊永紅編寫第3、4、5、7章;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董曉進編寫第6章;內蒙古科技大學游潤衛編寫第8、9、11章。本書大量的資料收集、整理與校核工作由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苑苗苗和內蒙古科技大學張玥承擔。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有關標準、規範、設計手冊、教材和論著,在此謹向有關編著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準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足和疏漏,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