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刺綉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7月

中國刺綉

作者:王亞蓉
出版社:萬卷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01日
ISBN:9787547046951
語言:繁體中文

王亞蓉關於中國傳統刺繡的學術專著已完成,值得祝賀。她囑我作序。
  
我與王亞蓉在考古學術上共事,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已逾40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裡,她先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技術室從事考古繪圖,繼之協助王(予予)對田野考古發掘中發現的紡織遺物進行清理、保護、提取、修整、復原、研究工作。後來隨王(予予)一起到歷史研究所,協助沈從文從事中國古代服裝史研究。王(予予)逝世後,王亞蓉繼續將重點放在田野考古發掘中出土紡織遺物的保護、提取和修整、復原方面。這是需要極為仔細、耐心而精緻的工作,要有高度的責任心,王亞蓉堪稱具有“大國工匠”精神①。雖然她早已過退休年齡,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其精神值得敬佩。
  
對田野考古發掘所獲得的有關服飾、織物的科學標本的研究工作,不斷反映在有關中國古代服飾史和中國古代絲綢史等專著之中,考古工作者進行過全面系統的分析、研究,唯有其中有關刺繡遺物的科學標本,一直缺乏全面深入系統的梳理和探研。
  
提起田野考古發掘中獲得的關於中國古代刺繡的科學標本,就必須回溯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的成就。在20世紀初,人們瞭解中國古代的刺繡,只能從傳世的文物去觀察。但傳世的都是很晚的標本,一般只是遲至明清時的刺繡品。至於先秦至漢魏的刺繡,只能依據文獻的記錄來想像其華美形貌。只是在氣候條件適宜保持紡織品的新疆地區,一些外國探險家發現過一些殘片。
 
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新中國成立後田野考古發掘的發展,古代刺繡的標本才逐漸被發掘出土。在50年代,大量獲得的考古標本還是晚期的製品,主要是在北京明定陵發掘中出土所得。隨後在新疆、甘肅等省區對漢代墓葬的考古清理發掘中,不斷獲得漢繡的實物標本,特別是新疆民豐尼雅的出土品,使人們得以重見漢繡的真實風貌。
 
到70年代至80年代,更不斷有關於漢繡和更早的先秦時期的重要考古發現,豐富了人們對先秦至西漢時期刺繡的認識。其中對漢繡標本重要的發現,是對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的發掘,此墓內埋葬的是西漢時軑侯的夫人,隨葬的衣物保存完好,其中有許多刺繡品。


楊泓,1935年12月12日生於北京,滿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2013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授予其“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榮譽稱號。
 
主要從事中國漢唐考古學、美術考古學和古代兵器研究。著述有《中國古兵器論叢》(1980,文物出版社)、《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2015,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2007,文物出版社)、《中國漢唐考古學九講》(2015年,文物出版社)、《中國美術考古學概論》(合著,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


代序

中國刺繡古今

上篇 中國刺繡概述
一 古樸瑰麗的先秦刺繡
文獻以佐:文字中的先秦刺繡
考古以證:自地下而來的絕美華彩
二 風華絕代的兩漢刺繡
對外交流:“絲綢之路”上大放異彩
地下輝煌:舉國流行的刺繡紋樣
三 以信仰為主導的魏晉南北朝刺繡
四 不拘一格的隋唐刺繡
貿易流通:“錢帛兼行”促進發展
從宮廷到民間:奢華有度的刺繡藝術
五 文藝氣息濃郁的宋代刺繡
精益求精:手工業中的繡藝發展
文人格調:精美的畫繡結合
六 精緻秀麗的遼金刺繡
融會貫通:技藝嫺熟的遼代刺繡
開拓奠基:影響後世的女真人刺繡
七 華麗粗獷的元代刺繡
八 大繁榮的明代刺繡
遍地生花:民間刺繡的崛起
與先人共舞:文物複製中的研究收穫
九蓬勃發展的清及近代刺繡
競新鬥奇:皇族貴胄的好尚引領潮流
婦無不巧:近代民間刺繡中的技藝比拼

中篇 中國刺繡技藝
一 傳統刺繡針法及材料
(一)傳統刺繡材料
(二)基本刺繡針法
二 在文物修復與鑒定中探尋中國刺繡技藝
(一)楚風悠揚:文物修復始知針尖下的震撼
(二)關心所致:一件應帝王要求完成的繡品

下篇 中國刺繡賞析
一 傳統刺繡在衣飾、佩飾中的表現
(一)腰間雜佩
(二)繡衣
(三)衣飾佩件
(四)挽袖及裝飾繡片
(五)肚兜
(六)其他
二 禮儀、日用及裝飾性繡件的刺繡技藝展示
三 中國刺繡在宗教信仰中的表現

後記
前行者,盼後來人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