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好:混混乃陰性空間,瀝瀝如母性系譜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5月

原好:混混乃陰性空間,瀝瀝如母性系譜

作者:謝鴻均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01日
ISBN:9789570520620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從她的妊娠期與育兒期,深刻體驗了與女兒原好之間的互動,不論是母體與胎兒的關係,或是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交流,皆凝聚為她這段其間源源醞生的寫作與繪畫趨力。本書分為「陰性空間」的紀錄與「母性系譜」的邂逅,她以生動感性的文辭敘述著當代女性研究與希臘神話故事,以混混瀝瀝的筆法畫出了自己的生命經驗。
  作者自述:「創作有如撥開真相的過程紀錄,層層筆觸所結構的撕裂圖像引出了斑斑傷痕,叨叨敘述如千斤搪搕的煙花弄陣。累進熟悉的?煉,讓痂口凝聚了勝利的微笑,隱性與顯性認知於是得以洗滌,現世生活得以潔淨平和。」
作者簡介
謝鴻均
◎學經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七三級西畫組畢業
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藝術創作碩士
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藝術創作博士
現任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系 / 美勞教育研究專任教授。
◎著作
《陰性?酷語》(2003?藝術家)
《游擊女孩床頭版西洋藝術史》(譯)(2000?遠流)
《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合譯)(1998?遠流),於雜誌期刊撰文二十餘篇。
◎個展
《原好》(2006於伊通公園)
《陰性空間》(2005於交大藝術中心)
《紐帶》(2003於新樂園藝術空間)
《出走》(2002於靜宜大學藝術中心)
《純種》(2001於新樂園藝術空間)
《行篇》(2000於得望公所)
《2000解剖圖》(1998於東海藝術中心)、《寓言式的溝通》(1995於國立台灣美術館)

自序
  二○○二年二月,明白自己體內進駐了小小生命體,對此神秘空間衍生了一湍與它共存的莫名使命。從「陰性空間」的探究中,我摸索著小女兒與母體的能量互動,並進而將知性與感性的過程紀錄在創作裡。妊娠期間,我經常揣測肚裡游動的是什麼樣的空間?是但丁在《神曲》中所擬構的遁世域界?是現世凡胎所逃避的網路虛擬世界?什麼樣的精靈得以進駐其中?從身心的聆聽、觸摸與捉狎中,似乎能夠感應到一縷混沌的「宮籟」正對我呼應著,如女性神漾般的肉身體驗,引領著我在創作上親臨過去曾嘗試探索,但並不純然落實的議題──即超越既存的象徵系統與文本。我試從現世界能夠理解的理性思考途徑來記載被寄生的外來感,由於寄生體時時與主體牽繫著曖昧且混沌的關係,當文字語彙無法傳述的當下,視覺語彙卻讓我貼近了「清晰」的狀態。在混混瀝瀝的溝通中,形象與意圖得以出走於它們原本所附與的認知,自我關照,並重新發聲。此般創作經驗令我經常處流連於「未完成」的游離狀態,有如倘佯在無盡頭的愛琴海,上下盡連一體,自忖此乃小女兒的生存情境。
  二○○五年八月,將滿三歲的好好琅琅背誦著五言絕句,空靈純粹的腦袋有如海綿般急切地吸吮這個世界,與她的環境對話。身為小女兒的母親,我必得正視我們共有的命運史以及即將重新背負的使命。曾祈禱著新生命是女娃兒,當命運允諾了我的期望時,如何能夠在天時、地利與人和的二十一世紀開端,將命運的開導交付到她的手中,已成為我的修行。於是,三千弱水的畫出了全面的航線,我攜她共訪前歷史時期的神話與前神話時期的洪荒太古,在風月杜撰、能量婆娑的顫動敘述中,找尋長久隱藏的母系系譜;從探知眾女神被男性敘述所淹沒的命運中,梳理著我們的命運原型(archetype);紛紛靄靄的繪畫紀錄則乘載著視覺的見證。「母性系譜」的神話認知帶領我從母親曾為我設計的生涯旅線離航,數十年來錯綜著前衛性期望與傳統式禁錮的女性成長歷程,是否能夠藉著好好的現身而獲得重生,是否能為女兒亦為自己許一個共同(再次)成長的未來,我在啟航後感受到了母親沈默的護航。
  創作有如撥開真相的過程紀錄,層層筆觸所結構的撕裂圖像引出了斑斑傷痕,叨叨敘述如千斤搪搕的煙花弄陣。累進熟悉的?煉,讓痂口凝聚了勝利的微笑,隱性與顯性認知於是得以洗滌,現世生活得以潔淨平和。
************************
游走陰性空間
                      林芳玫(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會主委)
在陰性空間旅行與說故事
  謝鴻均是我的小學同學,那時她就積極拜師習畫,看著她畫出美麗的花朵,我們就在一旁讚嘆。鴻均講話輕聲細語,待人極為溫柔。沒想到研究所之後的畫作,內容與畫風前衛大膽,常有一些鮮血淋漓的暴力畫面,這麼限制級的作品,來自一位外表與本質始終未變的女子:外表溫柔年輕,而內在蘊含驚人的創作爆發力與經由時間、知識、人生體驗焠鍊出的韌性。鴻均的創作特色,就是在爆發力與韌性二者間求取平衡。
  本書以妊娠經驗驗證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學者所提出的「陰性空間」概念。一般我們會把婦女懷孕的胎兒視為寄生體,必須仰賴母體提供養分。閱讀鴻均的文字與繪畫紀錄,母親與胎兒的關係反而顛倒過來。母親經過多年社會化與知識的訓練,已然建立自己的理性邏輯與慣性思維。胎兒的存在,其與母體間生化的互動,巧妙的讓母體的神經、肌肉、骨骼、氣血循環都必須重新佈局、重新定位。懷孕的母親不是主體,也不是客體,而是眾多複雜生化機制流動行經的一個「結點」(nodal point)—血液、養分、氧氣、荷爾蒙、神經傳導物質在此穿梭不息,培育一個逐漸長大的新生命,也讓一個大部分已定型的成年母體生命有了新的身心變化與體會。
  鴻均說胎兒才是創作者,那麼母親在此扮演什麼角色呢?我想就是提供一個陰性空間,由母親與胎兒生化機制的互動共同啟動這個充滿液體的陰性空間,母女倆就一起在此遊玩。這個幸福神漾的空間並非沒有危險,反而是因為對母女雙方都隱含危險,更增加了旅程的幸福感與神祕性。
  鴻均引用婦產科「內視鏡」的比喻,將她個人的懷孕與創作經驗提出深刻感人的描述。男性精神學者以鏡子來當作嬰兒學習自我認同的開始,而男嬰外顯的陽具扮演鏡子般的角色,使其易於辨識自我。相形之下,女性沒有外顯的性器官,成為匱乏。女性精神分析學者依蕊格萊提出「內視鏡」來反駁男性匱乏說所隱含的性別歧視。內視鏡看到的是向內的陰道構造,如果我們進一步順著想像,由陰道而子宮,女性可以看見的不只是單純的自己有限的身體內部,還有孕育無限可能的陰性空間,有其自身的韻律、節奏、聲音。換言之,內視鏡看到的不是主體也不是客體,非自我亦非她者,而是無窮浩瀚的宇宙。
  鴻均身為懷孕者∕藝術家∕學者的多重身分,使她向內觀看後又向外延伸為畫作。〈Chora〉一系列的作品主要由黑色線條構成,線條本身似柔軟又似堅韌,在畫布上延展揮灑,有中國書法的飄逸,也像海裡的海葵或珊瑚。我個人特別鍾愛一些手掌造型的線條,既像肥肥軟軟的嬰兒胖手,也像持花微笑的莊嚴佛手,更像海葵與珊瑚,在水中盪漾著優美與頑皮。
  你似乎會被這些線條抓住,但是這些線條真的碰到你了,恐怕也無意糾纏,只會溫柔的再放開,輕輕把你推到另一個向度,誘導你自己再去展開另一段想像之旅。
神話裡的世代殺戮
  鴻均此書另一個主題是希臘神話的多重詮釋。希臘神話諸神,不是父弒子就是子弒父。十九世紀佛洛伊德對「伊底帕司王」弒父與戀母情結的詮釋,造成深遠的文化影響,幾乎使得豐富的希臘神話及其無窮的想像空間就此被定於一尊。伊蕊格萊諸位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學者的翻案,讓我們跳脫男性中心的戀母情結之研究,重新回歸到各種夫妻∕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兄弟姊妹相殘殺戮的人倫慘劇。希臘神話中當然也有親情、友愛、關懷的故事,但整體而言,似乎是一個充滿暴力、亂倫、縱情歡樂的誇張世界。
  我個人對希臘神話並無研究,在此僅以自己對人性的觀察以及多年來觀看鴻均畫風的變與不變,認為細膩的察覺暴力本質就存在我們自己身上,並將之轉化為正面的創作能量,這就是我們所需面臨的嚴肅課題。
  文明社會的主流價值經常是譴責暴力、拒絕暴力;認為暴力存在於不正常的人身上:移民、罪犯、恐怖份子等。善良的人是沒有暴力的,倫理與教化的功能就是去除暴力。
  希臘神話以這麼多親子相殘的故事,具體鋪陳出怎樣的外在內在因素會導致怎樣的殘酷動機與行為。最常見的就是,逃避命運預言卻反而陷入命運預言。逃避暴力的命運,反而更深陷暴力泥沼。希臘神話讓我們面對人性的破壞毀滅慾望,再由這股強大的能量提煉出悲憫、同情、智慧,形成正面的力量。
  伊底帕斯的父親因為神諭說兒子會殺他,他就把兒子送人,反而變成父子不相識,某日狹路相逢互不讓路,年輕人一氣之下就把老人家給殺了。神諭經常是模夌兩可,模糊曖昧。對預言的解釋與反應行為往往是當事人個性與內心狀態的投射。與其說是預言指出張三會被李四殺死,不如說是預言拋出一個模擬情境要張三想想看,自己的個性與環境隱藏了哪些被殺因素,而他如何面對這些因素。伊底帕斯的父親為了自己的性命寧可拋棄兒子,他自己先謀殺了親情,最終也由兒子以身體的謀殺應證了、確認了兩人之間的父子關係。這真是希臘式的弔詭:身體輕易就被殺死,而謀殺卻將原已消逝的關係重新啟動強化。謀殺不是結束,是開始。
  希臘神話殺戮的慘劇多發生於國王、王后等王室貴族,殺戮可看作是權力接班的世代交替;以此為基調,再加上身分迷失與再確認(如伊底帕斯)的其他主題,構成神話世界爭權、嗜權、失權的諸多故事。殺戮暴力則是權力過程最極端的行為結果。
  人類文明的演化早已不再用謀殺來進行世代交替與權力取得。然而,現代社會在科學、藝術、學術、企業產品各方面都強調創新,而現代主義藝術更以挑戰傳統、解構傳統為其中心思想,我們可說現代社會以「象徵性的謀殺」、「創造性的毀滅」來進行世代交替,與希臘神話的暴力世界有相似與相異之處。相似點是人類永恆的焦慮:希望下一代更好,但是又怕太早被下一代取代;希望擺脫上一代的掌控走自己的道路,然而上一代的影響始終存在。相異之處當然就是不再使用直接的身體血腥暴力,更加依賴將原始暴力所形成的充沛動能轉化為文化創作與批判。
  鴻均曾有一段時期的作品富含明顯的暴力主題,令人看了頗有驚悚之感。在〈Chora〉系列,留白部分增加,畫面簡潔,線條柔中帶剛而又有律動感。作品風格有所變化,身為她的朋友,多年來感受到她一貫不變的溫暖與平衡的人格特質。此書有圖片、有理論分析、也有個人經驗分享,整體來看,顯現出作者多年來在暴力血腥、文化傳承與創新、自我認同等方面議題的深入耕耘。
鋪陳下一代說故事的空間
  鴻均的藝術創作以及這本書的書寫,可說是創造出一個陰性空間讓下一代聽了媽媽說的故事之後,可以用她自己的方式把故事重新說一遍。陰性空間也是一個故事館。如作者在書中所說:
  「聰明的母親早在半個世紀前那個保守的年代洞悉了愛情的原型,她為我譜了一曲理想的命運。十五年後,我也將會面臨母親當年同樣的難題,但神話的宿命卻無法說服我,無法讓我如母親對我一般為好好未來的感情譜一齣完美的計畫…」
  在此祝福所有的小朋友,能夠聽媽媽講故事,然後用自己的生命軌跡創造新的故事。期待世代交替權力火拼的成分會少一點,文化傳承、拼貼、改寫取代暴力的毀滅。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