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硬體技術基礎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計算機硬體技術基礎

作者:柳秀梅(主編)
出版社:清華大學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01日
ISBN:9787302536499
語言:繁體中文

《計算機硬體技術基礎/高等院校計算機教育系列教材》共分為8章,以馮·諾依曼計算機模型作為教學起點。第1章介紹計算機的系統組成,包括物理組成和邏輯組成。第2章介紹計算機系統的運算功能,包括算數運算與邏輯運算。第3章介紹CPU的功能及組成,剖析了Intel 80x86、Pentium系列及Core系列微處理器的體系結構與關鍵技術,解析了8086/8088的程式設計結構、引腳信號與功能、系統工作模式、記憶體與I/O組織以及系統的時序操作。第4章介紹處理器的指令系統及組合語言程式,講解了RISC和CISC兩大指令集的派系、常用彙編指令及基本組合語言程式設計方法。第5章介紹計算機系統中的記憶體,按記憶體的分級管理模式分別介紹半導體主記憶體、高速緩衝記憶體、虛擬記憶體,並介紹了新的記憶體技術及外存技術的發展。第6章介紹計算機系統中的數據傳送,包括輸入/輸出介面、數據傳送方式,並詳細介紹了計算機系統中的中斷技術及中斷控制器8259A。第7章介紹計算機系統中的定時計數裝置8253,以及其內部結構、工作模式和其在計算機系統中的應用。第8章介紹介面晶片,講解了各種介面技術及常用介面晶片。

通過對《計算機硬體技術基礎/高等院校計算機教育系列教材》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從計算機的組成原理和系統結構角度,完整分析和說明計算機的工作過程,並編寫出更加高效的程式,為分析、設計、開發和使用計算機系統奠定基礎。

第1章 計算機系統組成
1.1 計算機的發展概況及應用領域
1.1.1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
1.1.2 CPU的發展與製造簡介
1.1.3 計算機的應用領域
1.2 計算機系統的物理組成及特點
1.3 計算機系統的邏輯組成及特點
1.3.1 計算機系統的層次結構
1.3.2 馮·諾依曼體系結構
1.3.3 計算機系統的兩大功能控制與運算
1.3.4 計算機程式的執行過程
1.4 計算機系統的主要性能指標
1.4.1 計算機的主要性能指標
1.4.2 CPU的主要性能指標
本章小結
複習思考題

第2章 計算機系統的運算功能
2.1 數值資訊與文本資訊的表示
2.1.1 計算機中常用的計數制
2.1.2 數值資訊
2.1.3 文本資訊
2.2 算數運算
2.2.1 進借位
2.2.2 溢出
2.3 邏輯運算
2.4 運算的電路實現
2.4.1 門電路
2.4.2 典型邏輯器件
本章小結
複習思考題

第3章 中央處理器
3.1 CPU的功能和組成
3.1.1 CPU的功能
3.1.2 CPU的內部組成
3.2 8086/8088的程式設計結構
3.2.1 執行單元
3.2.2 匯流排界面單元
3.3 Inte180x86微處理器的演進之路
3.3.1 80286微處理器
3.3.2 80386微處理器
3.3.3 80486微處理器
3.3.4 IntelPentium系列微處理器:
3.3.5 Core系列處理器
3.4 Itanium 64位元微處理器
3.5 8086/8088的寄存器
3.6 8086/8088 CPU的引腳及其功能
3.6.1 8086/8088的引腳信號
3.6.2 8086/8088的最小模式
3.6.3 8086/8088的最大模式
3.7 8086/8088記憶體組織與I/O組織
3.7.1 8086/8088的記憶體組織
3.7.2 8086/8088的I/O組織
3.8 8086/8088的CPU時序
3.8.1 匯流排操作週期
3.8.2 匯流排讀操作週期
3.8.3 匯流排寫操作週期
3.8.4 空閒週期
3.8.5 中斷回應週期
3.8.6 系統重定和啟動
本章小結
複習思考題
……
第4章 處理器的指令系統與組合語言程式
第5章 計算機系統中的記憶體
第6章 計算機系統中的數據傳送
第7章 可程式設計計時器/計數器8253
第8章 介面晶片
參考文獻與連結

《計算機硬體技術基礎》是面向理工科非電專業開設的一門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的配套教材,也是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國家級精品線上開放課程“計算機硬體技術基礎”的配套教材,主要討論單機系統範圍內計算機各部件的組成及其內部工作機制。通過學習,學生將瞭解計算機各大部件的工作原理、組成方法以及相互關係,掌握計算機系統的層次化結構概念,熟悉典型的計算機結構,理解硬體與軟體直接的介面介面,最終建立起計算機系統的整機概念,為後續的學習提供硬體方面的基礎知識。

本書定位準確、內容先進,結構嚴謹、特色突出,條理清晰、實用性強,選材精練、篇幅適中。

本書由柳秀梅副教授擔任主編,徐彬、張昱、張恩德、李封、焦明海擔任副主編。其中,第1、2章由李封編寫,第3章由徐彬編寫,第4章由張昱編寫,第5、7章由柳秀梅編寫,第6章由焦明海編寫,第8章由張恩德編寫。柳秀梅、張恩德負責全書的統稿。在此對參與編寫及出版的各位老師表示深切謝意。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