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信任問題研究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現代社會信任問題研究

作者:白春陽
出版社:中國社會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01日
ISBN:9787508723259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31元

社會信任問題就是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強烈不滿,也引起了理論界的普遍關注,成為一個熱點問題。白春陽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憑著自己的理論敏感性,選擇社會信任問題作為其博士論文的題目,在廣泛汲取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方法,從哲學價值論的角度對之進行了系統、全面、深刻的討論,提出了不少創新性的觀點,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曾得到評審專家的一致好評,被遴選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的創新博士論文。 信任資源嚴重匱乏已成為時下全球社會面臨的最無奈最痛心的客觀現實,也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因素。本書在借鍪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倫理學等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哲學歷史觀的高度對現代社會的信任問題進行多方位立體考察,以期喚起全社會對信任問題嚴重性的高度關注和重視,為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信任問題的根源、現狀和應對之策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白春陽,1978年生,女,山西大同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現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人文社科部教師,主要從事價值論與社會發展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先後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哲學動態》《天津社會科學》《幸土會科學輯刊》《甘肅社會科學》《河南社會科學》《北京行政學院學報》《理論探索》等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並有數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和《新思路》全文轉載。

序 前言 第一章 社會信任的基本形式和本質 第一節 相關概念的厘定 第二節 社會信任的含義及其分析維度 第三節 社會信任的基本形式解析 一、從信任主體即信任關系的承擔者角度看,有個人間的信任、個人與組織間的信任以及組織間的信任等 二、從信任的內容看,有對品德的信任和對能力的信任等 三、從信任的性質看,有制度信任(系統信任)和非制度信任、計算性信任和非計算性信任等 第四節 社會信任的本質 一、作為一種交往態度的社會信任 二、作為一種價值心理的社會信任 三、作為一種文化模式的社會信任 四、作為一種社會資本的社會信任 第二章 社會信任模式及其歷史變遷 第一節 社會信任模式的形塑 第二節 社會信任模式與交往方式的歷史關聯 一、社會發展與交往的理性審視 二、社會信任對交往方式的依賴性 第三節 傳統的人格信任及其局限性 一、傳統的人格信任模式 二、人格信任的內在局限性 第四節 從傳統人格信任到現代系統信任的歷史變遷 一、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 二、現代系統信任及其優越性 第三章 社會信任與現代市場經濟 第一節 市場經濟的歷史發展和現代形態 一、市場經濟的歷史發展 二、市場經濟的現代形態 第二節 現代市場經濟對社會信任的內在需求 一、社會信任是市場經濟產生與發展的基礎 二、社會信任是市場經濟良性運行的必備條件 三、社會信任是現代市場經濟主體獲取效益的源泉 第三節 現代市場經濟對社會信任的雙重作用 一、現代市場經濟對社會信任的積極推動作用 二、現代市場經濟對社會信任的消極負面影響 第四章 社會信任與現代公共生活 第一節 現代公共生活及其特征 一、交往的廣泛性 二、利益主體多元化 三、自主權利和契約性 四、法制基礎上的秩序 第二節 現代公共生活對社會信任的高度依賴 一、守信和守法︰現代公民的基本素質 二、對各種組織之間基本信任的要求 三、對國家政府機構品質和能力的要求 四、對社會信任的基本綱紀——法律制度的要求 第三節 政府公信力︰現代公共生活的核心問題 一、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體系的核心與支柱 二、政府信用是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礎和職能順利實現的保障 三、政府信用是社會良性運行和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第四節 社會信任度︰現代社會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一、社會信任度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 二、社會信任度也是現代社會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 第五章 國際信任與當代國際秩序 第一節 全球化時代和全球性問題 一、全球化的時代特征 二、全球性問題 第二節 國際信任問題的各種征候 一、國際社會信任問題的種種表現 二、國際信任問題的危害及國際社會的不懈努力 第三節 增強民族信任︰重建國際新秩序的基礎工程 一、以民族信任為基礎重建國際政治新秩序 二、以民族信任為基礎重建國際經濟新秩序 三、以民族信任為基礎重建國際文化新秩序 四、以民族信任為基礎重建國際安全新秩序 第六章 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社會信任問題 第一節 當前我國社會信任的基本情況 一、社會信任資源短缺及其具體表現 二、社會信任問題的嚴重危害 第二節 我國社會信任缺失問題的生成原因透析 一、傳統信任模式的歷史局限性 二、社會轉型期的必然效應 三、信用制度缺失與失信成本偏低 四、官僚主義與腐敗行為的影響 第三節 重建中國社會信任任重道遠 一、重建社會信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重建中國社會信任的有利條件 三、重建中國社會信任的基本路徑 參考文獻 後記

從美國的次貸危機開始,正在演化為一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引起了各個國家的極大震驚和恐慌。這場危機最終會導致多麼可怕的結局,多麼嚴重的災難,至少到現在為止,怕是誰都看不明白,更是說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地說,在現代社會和經濟發展中,信任和信用成為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信任和信用出了問題,輕者會妨礙各種交往活動的順利進行,造成社會秩序混亂和極大的資源浪費,重者則會導致社會經濟危機這樣的非常可怕的後果;為了有效地應對危機,重建信任和信心成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這個道理,經過了這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沖擊或磨難,估計人們會認識和理解得更加清楚更加深刻了。 實際上,無論從歷史上還是從現實中的經驗看,專場經濟從來都與社會信任和信用問題聯系在一定並以後者作為其重要條件的。市場經濟首先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同時也意味著一種新的社會文明形式,它帶動了普遍交往又以這種普遍交往作為條件,全面地摧毀了傳統社會的各個層面的封閉性和停滯性,將人們從封閉、穩定的“熟人社會”置放到一個開放、快速變動的“生人社會”,一個全面陌生的社會︰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各種社會關系都在不停地變化和動蕩,一種新東西還未等到穩固下來就被更新的東西所代替,一個地方一種工作還沒等完全熟悉就主動或被動地被調換到另外的地方另外的工作,周圍總是新面孔,每天都有新變化,人們面對著海洋般的新信息、遭遇著無數個新機會,等著你去選擇,甚至逼著你誘著你去進行選擇,人們獲得了廣泛的選擇自由,同時也意味著必須承擔選擇的責任。這種新的境遇新的挑戰正在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直接的現實生活體驗,成為人們普遍存在的焦慮情緒的直接原因。在這種新的社會條件下,人們發現再依賴原來的那種因熟而悉的個人經驗已經遠遠不能應付了,發現根據傳統的人格信任模式來進行各種交往處理各種事務也已經遠遠不能奏效了,社會信任作為一種簡化程序,必須根據新的變化了的情況,探索其新的形成機制和表現形式。如果說,在傳統社會中,人們都把信任與誠信當作是同一個問題,是一個倫理學的問題,是一個個人道德品質方面的問題,現在則發現,信任和信用已經大大超出了倫理學的範疇,而成為一個普遍存在于經濟活動、社會交往和公共管理各個方面的重要問題,是一個需要通過社會制度安排來解決的問題。用現代系統信任模式取代傳統的人格信任模式,已經成為一種時代的要求。 中國自改革開放,特別是明確提出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目標之後,整個社會轉型的步伐大大加快,我們用二三十年的時間走過了一些發達國家一百多年才走過的路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各種社會矛盾社會問題也集中地爆發了出來。社會信任問題就是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強烈不滿,也引起了理論界的普遍關注,成為一個熱點問題。白春陽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憑著自己的理論敏感性,選擇社會信任問題作為其博士論文的題目,在廣泛汲取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方法,從哲學價值論的角度對之進行了系統、全面、深刻的討論,提出了不少創新性的觀點,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曾得到評審專家的一致好評,被遴選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的創新博士論文。 現在本書即將付梓,作為作者的導師,我自然是非常高興的。我真誠地希望,本書提出的一些觀點能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對我國應對目前正面臨的經濟危機,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也希望作者不要滿足于已有的成就,繼續對社會信任問題進行新的開掘。 是為序。 馬俊峰 2008年11月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