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輔導入門:輔導原則與實踐的基本指南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聖經輔導入門:輔導原則與實踐的基本指南

作者:偉恩.麥克
出版社:橄欖
出版日期:2003年06月01日
ISBN:9789570471342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堪稱基督教輔導者所面臨各種議題的最佳指南及最完整教科書。能幫助教會離棄屬世智慧所提供謬誤的輔導,回歸聖經話語純全的靈奶;並有效裝備受現代心理學阻嚇迷惑的基督徒輔導者,指引、協助已委身於聖經的輔導者,使之成為更有效能的輔導者。

編者序5
引言9

第一部 聖經輔導的歷史背景
第1章 再探聖經輔導
小約翰‧麥克阿瑟(John MacArthur, Jr.)17
第2章 英國清教徒 聖經輔導的歷史典範
肯˙薩爾斯(Ken L. Sarles)39
第3章 廿世紀的聖經輔導
大衛‧鮑理森(David Powlison)65

第二部 聖經輔導的神學基礎
第4章 聖經與聖經輔導
道格拉斯‧布克曼(Douglas Bookman)89
第5章 輔導與人的罪性1
小約翰‧麥克阿瑟(John MacArthur, Jr.)129
第6章 「與基督聯合」在聖經輔導中的含意
大衛‧梅鐸克(David B. Maddox)151
第7章 聖靈的工作與聖經輔導
小約翰‧麥克阿瑟(John MacArthur, Jr.)169
第8章 屬靈的紀律與聖經輔導者
羅伯‧史密斯(Robert Smith)183
第9章 以上帝為本的聖經輔導
道格拉斯‧布克曼(Douglas Bookman)197

第三部 聖經輔導過程
第10章 建立良性輔導關係
偉恩‧麥克(Wayne A. Mack)219
第11章 幫助被輔導者建立盼望
偉恩‧麥克(Wayne A. Mack)239
第12章 建立被輔導者資料量表:資料收集
偉恩‧麥克(Wayne A. Mack)263
第13章 詮釋被輔導者資料
偉恩‧麥克(Wayne A. Mack)287
第14章 以聖經輔導提供指引
偉恩‧麥克(Wayne A. Mack)309
第15章 聖經輔導與誘導
偉恩‧麥克(Wayne A. Mack)329
第16章 實踐聖經的教導
偉恩‧麥克(Wayne A. Mack)349

第四部 聖經輔導實踐
第17章 聖經輔導與地方教會
威廉‧古帝(William W. Goode)367
第18章 屬靈的恩賜與聖經輔導
小約翰‧麥克阿瑟(John MacArthur, Jr.)379
第19章 傳道與聖經輔導
小約翰‧麥克阿瑟(John MacArthur, Jr.)393
第20章 聖經輔導參考資源
丹尼斯‧史旺森(Dennis M. Swanson)偉恩‧麥克(Wayne A. Mack)405
第21章 聖經輔導問答集
丹尼斯‧史旺森(Dennis M. Swanson)443

附錄
個人資料量表475
作者簡介479

引言

  九九三年十一月廿九日出刊的「時代雜誌」有一系列的專題報導,內容為介紹現代心理學的混亂跌宕。該期雜誌的封面是一張修改過的西蒙‧佛洛依德照片  圖中佛洛依德的頭腦空洞、不完整,就如一個三度空間拼圖  圖片的標題寫著:「佛洛依德死了嗎?」

  其中一篇報導提出了這個問題:「如果佛洛依德錯了呢?」在提到廿世紀目睹馬克斯主義的突然潰決後,這篇文章指出,我們很可能就要見證「複雜的佛洛依德之碑」倒塌。1

  若是在不久之前,基督徒將為這個消息大感振奮。可嘆的是,我們活在一個弔詭的年代。很諷刺的,當世俗世界開始對專業心理治療感到質疑不滿時,福音社群卻陷入了結合心理學與聖經真理的狂潮當中。當這個世界對心理學產生越來越多的懷疑時,基督徒似乎越來越投入其中。若說許多教會成員接受心理治療上了癮,或許並不為過。

  在教會裡一窩蜂擁抱心理學理念,很明顯是迷惑人心之舉。打從一開始,心理學就與基督教福音為敵。佛洛依德理論的前提乃是憤世嫉俗的無神論。他稱宗教為「普世的偏執性精神官能症」。2對他而言,宗教是根植於人類本能非理性、一廂情願的想法所製造出來的假象。3起初追隨佛洛依德的人,清一色都與聖經信仰為敵。這個心理學運動的教義基礎因而明顯地建立在反基督教的前提之下。對佛洛依德及其信奉者而言,人不過是受性驅力與其他自我需要驅使的動物。

  過去教會很自然以謹慎的態度處理佛洛依德的理論  這本該如此。與達爾文主義、馬克斯思想相仿,佛洛依德理論也屬於無神論假設,在十九、廿世紀之交開始受到普遍歡迎。然而在當時,教會最大的屬靈敵人是另一個詭譎的學說:自由神學(Theological Liberalism),也就是一種否定聖經權威、質疑超自然現象的偽基督教教義。這是另一個加速社會世俗化的學說教義。

  在當時只有自由派神學的信奉者與無神論心理學家結盟。卡爾‧榮格寫了許多關於宗教的論述。然而,在他的理論系統中人類的潛意識受到神化。現代實用主義(Modern Pragmatism)之父威廉‧詹姆士,也將行為理論與宗教融入人文主義信條,其中宗教詞彙的使用相當氾濫。然而這些人壓根兒不是基督徒。他們完全否認超自然主義、拒絕聖經的權威、摒棄傳統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教條。

  為此緣故,心理學完全迎合一個日益世俗化的社會。到了廿世紀中葉,這個新興學科已獲得普遍接受,被視為一門成熟的科學  即使當時的心理學已經開始分裂,衍生出幾種相競的不同理論學派;即使它的假設無法獲得驗證、它的結論無法受到正規科學研究法的證實。這些顧慮都無法讓一個不相信絕對真理的世代對心理學感到遲疑。

  有短短的幾十年,心理治療業與基督徒維持著一種或多或少警戒的共存狀態。基督徒似乎對於這個世界普遍接受心理學為科學一事感到憂懼。心理治療者相信自己擁有較傳統屬靈輔導更高度的知識、更有效的療法。他們堅定表示,屬靈的輔導者與神職人員應該遠離專屬心理學的地盤。

  一本一九五○年代出版的教牧心理學教科書,歸結了專業治療師對於教牧輔導所持的態度:

  不嘗試扮演精神科醫師,是〔牧者〕的責任,他應作的是盡快將病人轉介給專業人員。對於求助者所表現的症狀,他經常需徵求精神科醫師的診斷。不僅如此,在這種情況下,當精神科醫師認為神職人員能提供幫助時,神職人員須聽從精神科醫師的指引。心理治療與宗教治療需要一致、有耐性、長時間的療程,但神職人員卻少有這樣的時間提供治療。因此在其教會或會堂同工中,必須有一位專家可供他轉介個案。如果這樣的專業人員不屬於同工成員,那麼就必須是牧者的朋友及必要時的顧問。這也意味著需考慮時間與金錢上的花費。我們要記得,雖然神職人員願意白白地給予自己的時間,專業精神科醫師卻必須計時收費。太多時候,挫敗的求助者在精神科醫師的輔導未獲成果時會來找神職人員,然而一位機敏的牧者將立刻將他交回給精神科醫師。

  很多時候神職人員與精神科醫師可以合作同工,特別是對教區居民的協助而言,這些人有時接受神職人員的帶領,有時則接受精神科醫師的引導。這種方式已經讓許多夫妻和好。有時候精神科醫師會建議牧者接受處於康復期的年輕人,成為青年宗教團體的會員,期望更多的人際互動可以加速療程。有時候精神科醫師也能肯定參加崇拜、閱讀宗教文學,以及舉行傳統儀式的價值。在以上所說的各種情況中,精神科醫師必須是治療過程的指導者與顧問。4

  太多牧者屈服於這種說法。在過去四十年之間,輔導一步步脫離教會,進入診所。今天,「基督教」心理學已成為上億元的生意。然而,這種風潮真的改善了信徒的靈命與情緒狀態嗎?很顯然沒有人會認真的同意。

  如今,福音世界裡前景看好的潮流之一,是重新強調符合聖經的輔導  這不是以聖經詞彙作裝飾的心理學,而是將人引入聖經客觀、改變人的真理當中,助人解決問題的誠摯努力。

  畢竟,聖經宣稱它本身才是我們解決靈性問題唯一可靠的資源:

  「少年人用什麼潔淨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你的話」(詩一一九9)。
  「你的法度是我所喜樂的,是我的謀士」(詩一一九24)。
  「你的命令長存在我心裡,使我比仇敵有智慧。我比我的師傅更通達,因我思想你的法度;我比年老的更明白,因我守了你的訓詞」(詩一一九98-100)。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

  我們還可以引用許許多多類似的經文來說明聖經所宣稱其本身的優越性與充分性。我們有兩種選擇,不是相信上帝在這方面的教導,就是對於這個世界各種敗壞的思潮大開門戶。就是這麼簡單。

  見到相當多基督徒回歸聖經,將它當作指正人心的唯一智慧來源,我深受鼓舞。我感謝上帝使用祂的子民喚醒教會在這方面的需要。

  偉恩‧麥克(Wayne Mack)多年來一直是這個運動的先鋒。在他睿智的領導下,「基督學院」(The Master's College)建立起最為完善的聖經輔導訓練課程。在學校工作的同時,麥克博士另外花時間彙整、編輯此書。這本書實現了我長久以來的願望:擁有一本完整的教科書,來探討基督教輔導者所面臨的各種議題  一本指南書,給期望提供真正聖經輔導的人,而不是世俗心理學殘垣碎片的堆砌。我相信這本書能有效裝備受現代心理學阻嚇迷惑的基督教輔導者,讓他們得以放膽服事。它也能指引、協助已經委身於聖經輔導的人,使之成為更有效能的輔導者。

  無論你是經驗老道的聖經輔導者,或是剛剛投入其中的新血,我知道你都會在這本書中獲得許多幫助與鼓勵。我祈禱它能成為一個催化劑,幫助教會離棄屬世智慧所提供謬誤的輔導,回歸聖經話語純全的靈奶。

小約翰‧麥克阿瑟
(John MacArthur, Jr.)

  【註釋】
  1Paul Gray, "The Assault on Freud," Time 29 November 1993:47.
  2Frank B. Minirth, Christian Psychiatry (Old Tappan, N. J.: Revell, 1977), 27.
  3Sigmund Freud, New Introductory Lecures on Psychoanalysis, lecture 35 (New York: Norton, 1977).
  4Vergilius Ferm, A Dictionary of Pastoral Psychology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55), 208。

第1章再探聖經輔導小約翰‧麥克阿瑟  (John MacArthur, Jr.)1導,從使徒時代開始即是教會靈性生活中自然衍生的一種功能。畢竟,新約聖經裡面清楚要求信徒要「彼此勸戒」(羅十五14)、「天天彼此相勸」(來三13)、「用這些話彼此勸慰」(帖前四18)、「彼此勸慰,互相建立」(帖前五11)、「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五16)。使徒保羅說:「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羅十五1);並且「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六1-2)。這些教導是給教會裡的每一個人,而不是神職人員或專家的特別責任。輔導,特別是巧妙地運用上帝的話語來勸慰扶持的這種輔導,是基督徒生活與團契中不可避免的責任,它同時也是成熟靈命所展現的必然成果:「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西三16)然而近幾年來在教會裡興起一股強大且極具影響力的運動,試圖以「基督教心理學」  一種拾世俗心理學牙慧、主要由收費的專業人員所提供的技巧與知識  來取代聖經輔導。這個運動的擁護者所提出的主張聽起來依稀有些聖經根據。也就是說,他們引用聖經,將神學理念與佛洛伊德、羅傑斯、榮格或任何他們追隨的世俗心理學家的理論混和。然而,這樣的作法斷不能將教會導向以聖經為本的方向。因它使基督徒們以為輔導是留給專業人員做的事;它對各式各樣聖經以外的理論與治療方法大開門戶。它確實給人一種感覺,覺得上帝的話語是不夠完整、充分,也不夠洗鍊精密,而無法對人類深層的情緒及精神問題帶來助益。它已使上百萬尋求精神扶持的基督徒離開牧師和屬靈的朋友,轉而踏進心理治療診所。許多人因此認為運用世俗的方法,諸如痊癒十二步驟(twelve-step recovery plans)等,在使人與罪斷絕上,會比屬靈的方法有效。簡單地說,這樣的運動大大削減了教會對聖靈藉著聖經、禱告、團契及講道來改變生命的信心。如果這個運動的假設前提正確,我們應可期待這樣的結果:這一代的基督徒將是有史以來適應最良好、心理最健康的一代,畢竟他們能從好幾代宣稱可以融合聖經真理與心理學專長的人所累積下來的知識中,獲得最大的益處。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