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終極登山裝備指南:上山前一定要認識的工具與技巧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5月

國家地理終極登山裝備指南:上山前一定要認識的工具與技巧

作者:安德魯.史克卡
出版社:大石國際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03月14日
ISBN:9789865918187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468元

  頂尖的極限登山專家安德魯.史克卡根據他以血汗換來的寶貴知識,告訴你登山客必備的各項裝備與使用技巧。被《國家地理》雜誌封為「登山客中的超人」的史克卡,至今已累積了5萬公里的長途登山里程,走過阿帕拉契、太平洋山脊和大陸分水嶺等多條著名的長途步道,以及7500公里的阿拉斯加-育空橫貫步道。
  史克卡詳述他在這些旅程中學到的各種心得。不論你是登山新手、有空才出去走走的玩票山友,還是實戰經驗豐富的老鳥,都能在書中找到你真正需要的裝備和觀念--從衣著、鞋靴、背負、睡眠、煮食等裝備系統的介紹與評比,到足部保護、營地選擇、行走效率、飲食規畫等訣竅--以應付各種季節和環境條件。史克卡本著自身的豐富經驗,能讓你清楚了解如何根據自己的體能與登山目標,選擇你真正適用的裝備,以及如何靈活運用這些裝備。本書絕對是登山客上路前的必讀寶典!
本書特色
  一位風雲冒險家的終極登山裝備指南!  從衣著到徒步,從防衛到野炊,一本囊括各面向的登山器具裝備指南!  「登山客超人」的血淚交織手札,終極登山裝備指南!
作者簡介
安德魯.史克卡(Andrew Skurka)
  畢業自美國杜克大學,不只是一位受到贊助支持的冒險運動員、講者,同時也是一名嚮導及作家。自2002年起已經累計跋涉總長2萬5千多英哩。他最近的一次冒險紀錄是在阿拉斯加及育空地區進行4700英哩的攀登活動。曾獲《戶外》及《國家地理探險》雜誌等提名為「年度探險家」以及美國《背包客》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頭銜,也曾數次接受報紙及電視媒體等的訪問。不背背包的時候,他住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波爾德。
  榮譽紀錄:  獲美國《戶外》雜誌提名「年度探險家」  獲美國《國家地理探險》雜誌提名「年度探險家」  獲美國《背包客》雜誌– 年度風雲人物

前言 6
1.為何、何時、何處你是登山者還是露營者? 10為何我是「終極登山者」 16行前須知 20
2.裝備與技術衣物 30鞋類 64睡袋與睡墊 80帳棚 90 地圖與導航 112 登山杖 122 糧食 128 炊具 136飲水 150必備小物162背包 176
3.裝備組範例美國東部森林 194美國西部山區198美國西南部沙漠地區划充氣艇 202美國北部冬季 206費蒙特童軍牧場 210
推薦路線與專有名詞列表 216 圖片出處 218誌謝 219索引219

前言
  我最為成功的背包旅程,對以下這三個問題都有中肯、精準且正確的答案:(一)我的目標是什麼?(二)我可能會遭遇哪些環境與路線上的狀況,像是氣溫、降雨、水源取得等等?(三)哪些裝備、補給品和技巧最有助於我達成目標,並且能讓我在遇到上述狀況時保持安全舒適?
  以上三點勾勒出本書的主要結構。前兩個問題會在第一章中討論,而最後一個問題會在第二章裡詳加論述。第三章的裝備搭配範例針對不同行程列舉不同的裝備組合,可用以作為行程規畫的參考。
  我寫這本書,是從一個無怨無悔的終極登山者的角度出發,我對這種人的定義,就是純粹熱愛行走的背包客。為了將旅程的舒適度提升到最高,我們輕量打包;我們從天亮到黃昏都快速行進;我們將這種活動形式內蘊的身體與心理挑戰視為野地經驗的一部分。我們的相反是終極露營者,他們只走很短的距離,以便進行其他活動,例如釣魚、寫作或賞鳥等。這兩者沒有優劣之分,純粹是個人喜好問題,但由於形式南轅北轍,我們需要的裝備、補給品和技能也就大異其趣。
  本書的目標讀者是那些至少偶爾會想更像個終極登山者一樣行動的人。你不必將這種方法運用在將來的每一次的行程中,也無須仿效我的極端作法,但你必須期待自己更加享受背包旅行中「徒步」的這個部分。本書對新手和中階登山者最有幫助,他們常被視為逼不得已的露營者。這些背包客缺乏輕量打包、有效行進的知識跟技能,使得登山活動事倍功半。為了逃避這些麻煩,他們寧願選擇露營。
  我刻意避免用「輕量化登山手冊」來描述這本書。雖然重量是終極登山者的重要考量之一,但我們也必須考慮到舒適度、安全性、耐用度、效率,以及裝備的最佳使用方法。此外,盲目地減輕重量也有可能造成「笨蛋輕量」,結果適得其反。
  我希望本書成為登山寶典的入門手冊,承接柯林.佛萊契(Colin Fletcher)的《全方位登山者》(The Complete Walker),成為它在現代的續筆之作。我撰寫這份手稿的時候,書桌的一角就放著那本1968年的經典作品,為我提供靈感。我希望我的書可以取信於人、提供資訊,偶爾還能被當成單純的好書來閱讀。雖然我所作的推薦都是基於我個人豐富的登山經驗,但這不代表我就是背包導師——請記得,評估本書中資訊的可行性與效用時,一定要根據你的能力、經驗與舒適度要求來進行自己的判斷。我也坦率承認,運用不同的工具和技巧也能達到相似的效果。
  儘管冒著不久就會過時的風險,我還是認為將特定廠牌、產品、價格與重量納入本書是很重要的。很多時候,我會推薦使用一些非傳統的裝備——像是無背負系統背包、雨布、雨布外帳以及酒精爐等,這些東西不由傳統戶外用品公司製造,也不在傳統的戶外用品店販售。但我把重點聚焦在器材的種類而非特定產品上,希望即使在產品本身停產、從目錄與貨架上消失之後,本書中的資訊依然能有參考價值。

第一章 為何、何時、何處?10你是登山者還是露營者?16為何我是終極登山者20行前須知在每趟登山旅程中,我都要備齊衣物、鞋子、帳棚、睡袋跟睡墊、食物、飲水,以及其他各式物品。但實際的抉擇——要帶長袖或短袖?要帶屋式外帳還是金字塔型外帳?要帶兩個1公升容量的水瓶還是三個2.4公升的水瓶?——都取決於兩項至關重要的考量:(一)我的旅途目標,也就是「我為何要進行這趟旅程?」以及(二)環境與路線狀況,亦即「何時出發、前往何地?」如果忽略這些要素,就很難做好萬全準備。我可能會在以登山為主的行程中帶太多東西,或是在以露營為主的行程中攜帶太少。我可能會漏掉能讓我更安全、更舒適或更開心的東西,或是帶上一些累贅。在這個章節裡,我提出了不同的可能登山目標,並示範如何判斷環境與路線狀況,這些都會影響裝備的選擇。你是登山者還是露營者?我終於了解到,這些東西不可能全部塞得下。我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被塞爆的背包,以及塑膠袋裡那些還沒擠進去的物品。幸好那時還是星期二的清晨5點半,天還沒亮,所以我應該還有點時間,可以趕在其他人抵達喬治亞州阿米卡羅拉瀑布州立公園遊客中心、發現我這副新手上路的蠢樣之前補救一番。我取出並丟掉了一管多餘的牙膏、一些備用電池、一盞小型夜燈、一整盒藍莓果醬餡餅,以及第四雙襪子。有些東西則因為害怕未知而被留了下來。「雖然不確定,但還是有可能會用到,」我是這麼想的。經過這番去蕪存菁,我的背包從沉重的24公斤減到了沉重的22公斤。我把塑膠袋裡剩下的東西也塞進去——塑膠袋本身也帶上了,因為搞不好用得上——然後背起背包,朝史普林格山山頂邁進。我打算從那裡出發,展開一趟為期三個月、長達3502公里的旅程,沿著阿帕拉契步道走到它位於緬因州的北終點。在2002年3月3號的日記開頭,我問自己:「我是不是把這趟旅程想得太容易了?」我把自己形容成「掛了傷號」:胯下擦傷、腿痠、腳痛。我花了七小時才走完24公里,卻已經筋疲力盡。這個距離重挫了我的銳氣,而我還是杜克大學第一分的校越野田徑隊隊員,往年暑假都以每七分鐘1.6公里的速度在一週內走完129公里。至於晚餐,我只吃了幾把混合乾果,因為「煮晚餐實在太累人」,儘管我原本的計畫是吃拉麵,只要煮兩杯熱水、倒入加了很多味精的調味包就能搞定。接下來的一週裡,我的痛苦跟磨難有增無減。雖然使用的不真的是這些字眼,但我的很多篇晚間日誌都可以總結成「我要媽媽」。到了第七天,我寫得更加直白:「爛斃了。」登山者、露營者,還是逼不得已的露營者第八天,我在喬治亞州海亞瓦夕鎮上的快捷假日酒店大廳裡打電話給我父母,告訴他們我必須作出一個抉擇。我向他們解釋,背包旅行涵蓋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活動:登山跟露營。走極端路線的背包客也有兩種¬¬:終極登山者和終極露營者。他們在六個方面風格迥異:>主要的旅程目標;>對可能遇到的環境或路線狀況所具備的知識;>背包重量;>技術層次;>每日行程;>偏好的樂趣型態。第一種是「做起來有趣,稍後講起來也有趣」;第二種是「做起來無趣,但稍後講起來有趣」;第三種是「做跟講都無趣」。終極登山者終極登山者可以這麼形容:他們的主要目標是一步接著一步走——他們就是熱愛走路。無論是透過從前的經驗還是行前調查,他們對旅途上可能遭遇的環境跟路線狀況非常了解。因此他們有辦法只帶必需物品,而不是帶上一堆東西「以防萬一」。他們會仔細審查背包裡的每一項物品,以將重量減至最輕。在三個常態季節(春、夏、秋),不含糧食和飲水,他們的背包重量通常在七公斤以下。然而,終極登山者不會盲目追求「笨蛋的輕量」:他們了解重量只是裝備的要素之一,性能、舒適度、效率、耐用度、可靠度、使用容易、價值、費用等,也都非常重要。他們的技術層次極高,即使只帶了最少的裝備跟補給品,而且某些東西使用時需要高度技巧,他們還是可以維持安全舒適。舉例來說,由於很會挑選營地,且能搭起如教科書般標準的屋式外帳,他們可以不帶沉重的帳棚。為了避免攜帶過少或過多的食物,他們會根據先前旅途中自己的卡路里消耗量來決定究竟需要攜帶多少食物。他們白天都朝遠方目標穩定前進(constant forward progress,簡稱「CFP」)。關鍵不在於走得快,而是走得有效率。這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者」都早早拔營、很晚才紮營;充電八個小時之後就重複行動。他們運用資料冊來控制自己的行進速度(冊子上只用間單無比的圖表標出重要地標之間的距離),就像田徑選手在練習時留意自己的紀錄。他們的行程上大多是第二型的樂趣──做起來未必有趣,但事後很值得回味。他們把徒步一整天所面臨的身心挑戰視為背包旅行中彌足珍貴的一部分。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