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依戀關係療法:找出你的依附類型,改變互動方式,讓你們的關係更有安全感,更親近、更持久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情感依戀關係療法:找出你的依附類型,改變互動方式,讓你們的關係更有安全感,更親近、更持久

作者:安妮.陳
出版社:本事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26日
ISBN:9789579121743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16元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與他人產生數十種重要關係,
  其對象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夫妻、朋友、師長、同學、同事……等等,
  如果在關係中的安全感得到保障,會不會以不同的方式體驗世界,與人親近呢?
 
  一個人在與他人關係中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稱之為依附類型(attachment style),
  這是決定關係成功與否的重大因素。
 
  你覺得自己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嗎?
  你是屬於哪一種依附類型?
  是焦慮依附型?逃避依附型?還是安全依附型?
  這些類型的互動方式如何進行才是正向的?
  怎樣避免掉進人際關係的惡性循環中?
 
  有一種方式能夠確保你擁有穩定、持久的親密關係──
  那就是找到你自己與你所愛之人的依附類型,
  學習以更健康的方式跟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們和睦相處。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是近年來探索情感關係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理論,
  這個理論最早來自於嬰兒和母親的互動關係,
  隨著心理學家的研究,漸漸地被帶到了成人伴侶世界當中,
  並成為當代探索成人感情與人際關係最重要的理論之一。
 
  本書以依附理論領域的核心見解為根據,提供大量的練習,
  除了幫助你了解自己的依附模式與傾向,
  也會提供你如何識別最親近者所表現的模式。
  請把你在本書中做的練習視為投資在更健康、更穩定的未來。
 
  在本書中,你將學習到:
  依附理論101──學習依附理論的基礎知識及其對自己的意義。
  你的依附類型──了解自己對人際關係的想法和感覺如何導致焦慮、迴避,甚至對安全的依附行為造成衝擊。
  如何療癒──使用練習和問卷調查以增進自己對人際關係的理解、親密感和穩定性。
 
  無論你是獨自一人或跟親愛的人一起完成這本書,
  希望到時候你能夠更了解自己以及你所在乎的人。
  藉由在書中學到並與所愛之人分享的新技能,
  你就可以開始營造更健康、更親密也更穩固的關係。
 
名人推薦
 
  「生物心理學派伴侶諮商」(PACT)創始人史丹・塔特金(Stan Tatkin)──極力推薦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莊博安 諮商心理師
  曾心怡 臨床心理師
  黃柏嘉 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依姓氏筆劃排列)──齊聲推薦
 
  「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探索工具,幫助讀者可以檢視自己的需求,伴侶的需求,以及雙方互動的樣貌。」──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這本書很適合正對感情迷惘,卻又不知道從何開始學習的人」──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本書好適合當作大腦依戀障礙的延伸工具書,裡面大量的工具、列表清單和問卷,讓我得到很多諮商上實務的靈感。我非常樂意為本書推薦,也會極力推薦給困在關係當中的個案們。」──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作者簡介
 
安妮.陳(Annie Chen, LMFT)
 
  加州奧克蘭的執業婚姻與家庭治療諮商師,其主要業務為伴侶治療,擁有諮詢與過程工作(Process Work)的碩士學位。會讓她開心的事物有蘑菇、亞麻布、照料自己的花園、冥想,以及做些小事情來擾亂壓迫系統。
 
  讀者可上她的網站了解更多依附理論,並測驗你在關係中的依附類型:www.attachmentquiz.com
 
譯者簡介
 
彭臨桂
 
  喜愛閱讀、音樂,全職老爸,兼職翻譯。
  [email protected]

前言:運用依附理論改善人際關係
Chapter 1 認識你的依附類型?
你想從人際關係中得到什麼?
練習單:誰對你很重要?/各種關係的現況
什麼是依附理論?
練習單:依附類型測驗/焦慮依附評分/找出你的焦慮依附模式
依附理論有什麼用處?
找出你的依附類型
如何利用本書
 
Chapter 2 焦慮依附型
焦慮類型的特徵
自我覺察
練習單:焦慮依附評分/找出你的焦慮依附模式
覺察他人
練習單:認識關係倦怠/緩解焦慮依附情況
學習接受
練習單:描繪你的情緒/自我疼惜/以同理心對待不安全感
良性溝通
練習單:取得同意再表達/安全與安全感需求
加強聯繫
練習單:感激日誌
 
Chapter 3 逃避依附型
逃避類型的特徵
自我覺察
練習單:逃避依附評分/逃避清單/逃避的正反兩面
覺察他人
練習單:逃避反應對你的影響/處理負面反應
學習接受
練習單:探索逃避型的內在小孩/發揮同理心
良性溝通
練習單:探索需求與要求/主張問題
加強聯繫
練習單:觀點矩陣
 
Chapter 4 安全依附型
安全類型的特徵
自我覺察
練習單:促進安全關係的技巧
覺察他人
練習單:安全依附與不安全依附的態度/想像衝突中的安全互動
學習接受
練習單:接受自己「完美的不完美」/看見這份關係的優點
良性溝通
練習單:這句「我」開頭的陳述句有意義嗎?
加強聯繫
練習單:取悅某人
 
Chapter 5 依附類型互動
你能從本章學到什麼
練習單:我最愛的遊戲
焦慮─焦慮型互動
練習單:「不,不,好」遊戲
逃避─逃避互動類型
練習單:確認感受
焦慮─逃避型互動
練習單:扮演動物
安全─焦慮型互動
練習單:建立儀式
安全─逃避型互動
練習單:親密討論
安全─安全型互動
練習單:安靜的愛
 
Chapter 6 建立安穩的未來
長遠之計
治癒焦慮的自我
治癒逃避的自我
長久安穩的關係
練習單:展望你的未來
前方的路
 
空白練習單
資源
參考資料
致謝
索引

前言
 
  在你最親密的關係中,你最想要的是什麼,而你得到了嗎?如果你跟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那麼問題的答案或許不會呼之欲出。這本練習手冊以心理學所謂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為基礎,旨在幫助你回答這些問題,並且協助你跟你最在乎的人建立起更加穩固持久的關係。
 
  我身為處理伴侶關係問題的諮詢顧問,曾經看過依附理論中的概念付諸實現,也親自見證本書中的工具能夠治癒人們並為其拉近距離。然而這本書並不只是寫給伴侶的;你可以利用練習和測驗更加了解所有重要的關係,不管對方是父母、兄弟姊妹或密友都適用。我在此提供的練習與策略全都有證據及實務經驗的支持;這些內容經過實證對許多人都能發揮效用。無論你是一個人或跟親愛的人一起完成這本書,我希望到時你就能夠更了解自己以及你在乎的人。藉由在書中學到並與所愛之人分享的新技能,你就可以開始營造更健康、更親密也更穩固的關係。而我相信這正是我們大家最想要得到的。
 
  如何利用本書
 
  除了協助你了解自己的依附模式與傾向,這本書也會協助你識別你最親近的人所表現的模式。如果你在依附測驗第二部分的焦慮型或逃避型其中一項得分較高,那麼你可以先跳到相關的章節進一步了解其中的意義,並知道你可以做些什麼。
 
  為了讓本書對你發揮最大的效用,請規畫學習完所有的章節。跟你有關係的人們可能會屬於各種依附類型,從安全型到不安全型,從焦慮型到逃避型都有,所以其他章節會幫助你了解那些類型。除此之外,依附類型是息息相關的,例如你的分數從整體上看來是屬於安全型依附,但或許你在不安全焦慮型這方面的分數也會滿高的。最後,不同的人(例如兩位愛人)可能會帶出你不同的傾向,而這有一部分是向對方依附類型做出的反應。仔細研讀所有章節會對你最有助益。
 
  這本練習手冊中的練習,是為了促進你察覺並了解自己與他人。完成練習時,如果過去經歷引發了你困擾的回憶或難以承受的感覺,請停止閱讀或書寫,去做些能夠幫助你穩定下來的事情,無論是洗碗、散步、打電話給朋友,或者來一場迅速專注的冥想。你可以稍後再回來練習,不過你要先平靜下來,或是獲得了諮詢顧問的支持,繼續探索本書的主題以及你對書中內容的反應。
 
  最後,我建議你為自己安排休息時間。別試著一口氣完成整本練習手冊!請你一定要睡得飽、吃得好、喝水、見見朋友,並且出去休息做點活動。休息不只能讓整個過程變得更有樂趣,也會讓你在研讀本書時有時間沉澱心得。

Chapter 1 認識你的依附類型? 你想從你的關係中得到什麼? 身為成人的你,這些年來大概有過數十種重要的關係。我指的不只是戀愛關係──我指的對象也包括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導師等。在那些重要的情感依附中,有多少能真正讓你感到滿足、穩定與持久?或許不如你想要的多。不過倘若我告訴你,有一種方式能夠確保你擁有穩定、持久的親近關係呢?如果在關係中的安全感得到保障,你是否會以不同的方式體驗世界並與人親近?結果證明,一個人在與他人關係中的安全感──心理學家稱之為依附類型(attachment style)──是決定關係成功與否的重大因素。這本練習手冊以依附理論領域的核心見解為根據,要幫助你發現自己以及你所愛之人的依附類型,目標則是學習以更健康的方式跟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們和睦相處。 過去十年,我在私人執業期間遇過數百對伴侶,而依附類型的問題幾乎總會以某種形式出現。這些伴侶面對的挑戰讓我應用了在研究所學到的知識。本書提供的工具和教學就是我所有相關經驗的精華,其中的練習則是為了引導你徹底了解你在關係中獲得的經驗,並且協助你在最理想的關係中找到安全感。 若你跟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那麼你在回顧某些重要關係時會想起美好的回憶,但同時也會有懊悔:可能是你處理不好的事,或是其他人並未支持你。雖然你無法改變過去,但好消息是你可以改變過去沒為你帶來好結果的模式(patterns)。擁有完美父母或無瑕關係的紀錄,並非建立持久、穩定聯繫的必要條件。要營造安全感與親切感,唯一的需求是你願意誠實看待自己的行為,而且相信你可以改變。我們有許多證據證明認真投入發展關係就會有好的結果。研究顯示,親近、有意義的關係能夠讓我們更健康、適應力更強,整體而言也會更加快樂。請把你即將於本書中做的練習視為投資一個更健康、更穩定的未來。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