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海運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7月

日治時期的海運

作者:何培齊
出版社:國家圖書館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01日
ISBN:9789576785030
語言:繁體中文

  《日治時期的海運》為本館《映象臺灣系列》4,同為以圖為主以文為輔的圖書。將日治時期所發行的明信片,有關港口海運的影像撰輯成書。使用圖像約200餘幅,文字約5萬5千字,對臺灣港灣口岸及當時的航線發展作一簡略的描述,使用文獻仍以本館臺灣記憶系統中的日文資料為主。

  繼《日治時期的臺北》、《日治時期的臺南》、《日治時期的臺中》後,本書為映象臺灣系列第四輯。有別與以往的系列以臺灣的都會地區發展為主題,本輯以產業為出發,不變的則是裡頭仍以國家圖書館館藏之日治時期風景明信片作為素材。
  在國家圖書館的明信片收藏中,與日治時期相關之藏品約有4千餘張,而這批珍貴的明信片所傳達的資訊不僅僅是單純的風景繪圖亦或是景觀寫真—那些已知的名勝,而是日治時期的庶民生活寫照。在那個缺乏影像工具的時代裡,這些收藏便因此顯得分外珍貴。你可能在求學生涯時自歷史或地理課本中認識到臺灣早期擁有「水果王國」的美名,但總無法想像當時的盛況。那你便可自本書一系列的高雄港碼頭裝卸香蕉的影像紀錄中看到。那盛裝著香蕉的竹蔞正成堆著像多座小山一般序列在碼頭上,被大量香蕉淹沒的擁擠碼頭旁則佇立著戴著斗笠的搬運工人、站板、拒馬等—那使人聯想起「海角七號」裡頭梁文音飾演的友子在碼頭目送日本教師離台時便是被阻擋在這種拒馬之外。碼頭邊停靠著自然是大煙囪正猛烈地吞吐著石油廢氣的大輪船,港口的另一邊則是一列列的蒸氣火車頭載運著另一批貨品等著出海遠航。這一系列的相片的呈現,便不讓人難想像當時遠洋運輸發展的盛況。亦或是沿用至日治時期的清領著名三大港「一府二鹿三艋舺」—所指的分別為安平港、鹿港以及淡水港,其中所屬的鹿港雖為中部開港先鋒,卻由於其灣內水淺,接駁不易,成為三大港中沒落最快的港口,逐漸被後起的基隆與高雄所取代。我們從書中所提供的一張在鹿港等待卸貨的戎克船仍需透過更小的竹筏才能將貨品運送上岸的相片,便不難想見此港運輸的困難,於是更遑論巨大的輪船要如何透過此港運輸貨品了,因而看見鹿港沒落之緣由。
  廣大遼闊的海洋除了是孕育地球生命的搖籃外,對處於海島地形的臺灣來說更具有另一份意義。先民們靠著海洋來臺陸續開墾,藉由海洋捕取魚獲,透過海洋與世界接軌,不怪乎作者何培齊先生在完成日治時期三大都會的專介後,會以海洋運輸為主題再出發。
  本書除有上述所舉例之影像紀錄,更搭配有日治時期海運發展歷史編撰。計有三大主要介紹單元,分別為「臺灣的貿易口岸」、「各口岸的導航設施」、「由傳統到現代的交通運輸」,筆者認為其中最有意思的便屬「各口岸的導航設施」之單元。一般印象來說,提及海運不免是想到那些著名的港灣與船隻,但本書不忘收錄那些幫助迷航船隻的導航燈塔設施,以及設立這些設施的典故,使整個臺灣海運史的紀錄更顯詳盡而完整。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