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值的籌碼:歐盟對中國武器禁運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貶值的籌碼:歐盟對中國武器禁運

作者:梁正綱
出版社: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12年01月05日
ISBN:9789862218723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52元

  歐盟對中國武器禁運,自1989年起實施已逾20年,成為歐盟對外執行為時最長的制裁。
  中國與歐盟儘管在2003年即已同意建立戰略伙伴關係,但武器禁運仍具體而微彰顯兩大強權間,欲進一步深化合作存有障礙,無法成就完整之伙伴關係。中國抗議武禁是歧視、過時的政策,強烈要求解除;歐盟則搖擺於人權、經濟及安全等因素爭論不休。2005年6月後解禁案擱置,實質冷凍。
  從歐盟對中武器禁運,可以窺見後冷戰時期中歐互動模式、利害關係、戰略著眼,及歐盟在安全、外交決策制定及執行上遭遇的挑戰。本書亦專章檢討台灣於解禁立場說明及權益爭取之作法與成效,提供施政建議。
  全書引據豐富,另實際訪談歐洲戰略學者、歐盟執行武禁之政府官員。對探討歐盟戰略、中國崛起之研究者,係極具價值之參考文獻。
  全書內容依序分為七章,各章節概要如下:
  第一章 引言: 主要闡述全書撰寫動機、目的,作通盤介紹。
  第二章 背景: 冷戰後新世界戰略格局的變動、歐盟與中國相互的外交政策、歐盟對台海情勢的觀點、中國與歐洲關係發展的縱向敘述。
  第三章 演進: 將1989 至2010 年間,歐盟對中武禁發展劃分為3 個階段,俾突顯各階段之特點。
  第四章 特性:介紹武器禁運一般特性,以及歐盟對中武禁與眾不同之處、複雜難解原因。
  第五章 評析: 從各方立場、正反辯論及影響因素,深入評析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
  第六章 前景: 分別自可能解禁與維持禁運的原因探討前景。
  第七章 結論: 從歐盟、中國-歐盟、美國-歐盟、中國-美國四個面向相互對照,提出研究發現及建議事項。
  附錄加入兩份作者赴歐洲工作期間,與解禁案有關政府官員及智庫學者會談紀要。其一係綜合多次與歐盟成員國承辦武器禁運及軍備管制幾位官員之談話摘要;其二是與荷蘭智庫「國際關係學院」(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lingendael)學者專就解禁案進行之會談紀錄。
作者簡介
梁正綱
  中華民國軍官,海軍軍官學校畢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 服務艦隊期間,歷任飛彈快艇艇長、「成功」級艦成軍訓練小組、戰鬥系統長、副艦長等職;曾派赴歐洲及東南亞擔任駐外武官,遍遊美、歐、非、亞近卅國。
  樂於迎接挑戰,好窮理研幾。諸如:「臺海衝突中的戰略資訊戰」、「潛艦軍購延宕的國內因素」、「美維吉尼亞軍校OGA與GC制度研究報告」等論作散見於各軍事期刊。
  長年的軍旅生涯及駐外經歷,使其具備外交、國家安全、戰略及軍備管制等多方面的實務經驗,對於寫作《貶值的籌碼》乙書立下深厚根基,立論有據。

  「歐盟對中國武器禁運」議題迄今仍是進行式。2011 年6 月,正在德國進行官式訪問的中國總理溫家寶再呼籲:「希望歐方(歐盟)能真正相信中國的發展對歐盟各國是機遇而不是挑戰,中方之所以要求軍售解禁和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實質上是相互信任的問
題,希望歐方早日做出正確的政治判斷」。因此,三不五時就會聽到新聞主播報導的「解除軍售禁令」,仍將是一項有價值的「籌碼」,而非無味的「雞肋」。武禁議題吸引我的關注,要溯自2007 年因公與歐洲國家前政府官員的晤談起始。此後,即特別留心蒐集相關資料,亦有幸遠赴歐洲國家任職,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及探討。「歐盟對中國武器禁運」儘管與我國安全處境切身相關,但在研究之初,發現很難獲得太多可供參考、具系統的資料或文獻,特別在台灣本島「歐盟武禁」僅如一現即逝的火花,未獲太多注意;這似乎也說明台灣與歐盟在政治、外交上確實有某種程度的疏離。2011 年1 月,國人獲得歐洲地區申根免簽證待遇,亦期盼歐盟與台灣在各層面的交流都能夠持續擴大及提昇。
  本書要獻給恩師林中斌教授,沒有他的敦敦指導與不斷鼓勵,不會有這本書的問世。他的治學態度、言行風範,只能用「仰之彌高」堪與形容。
  感謝黃介正教授、陳永康校長的專文推薦。黃教授迅速掌握事件關鍵的功力,最叫我佩服;陳校長則一直是我最敬仰、開明豁達而有遠見的長官,能獲得他們首肯作序,本書立即增加可觀的份量。
  全書的完成,獲得許多貴人相助,感恩他們的付出。包括:前西歐聯盟秘書長Dr. Willem Frederik van Eekelen 的指導;荷蘭國際關係學院Dr. Frans Paul van der Putten 提供寶貴的建議及接受訪談;李曙光學長慨然交接人脈;劉金鵬兄的鼓勵;湯成、馬立德學長、黃引珊、簡瑛蓁學姊在行政上的諸多協助;賀理民的校對;謝凱蒂的翻譯;李昱成的代勞文獻蒐集;梁業承的插畫;還有默默支持我的家人Lucy、Luby 及Anne。
  本書謬誤之處,祈不吝指正。特別是歐盟「里斯本條約」生效後,許多規章、制度正快速變化中,有待持續觀察並據以修正。

第二節 歐盟的中國/兩岸政策 歐盟的外交政策由下列4項組成:對外貿易政策、對外發展政策、「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CFSP)以及會員國自身的外交政策。由於歐盟國家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作為基督教文明國家的集聚區,歐盟領袖強調推行所謂「價值觀外交」,近期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就是一例。歐盟外交政策的基礎根植於西方社會的人文理念與宗教價值,以及國內政治生態與國民倫理,常體現出濃厚的「傳教士情結」,表現在對中國政策上,就是民主、人權、宗教等領域比重增大。 歐盟對中國的外交具備超越傳統的特性,因為中國既非希望加入歐盟的候選國,不是地理上接近歐盟須實施睦鄰政策的對象,不像是對歐洲有野心的侵略者,也不是伸手待援的失能國家(failing state)。中國本身作為一個新興崛起的強權,已足夠使歐盟對中國政策既重要又特殊。「歐盟對外事務部」(EEAS, 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 公開文件中顯示,歐盟「中國政策」的主要目標在於: ■ 擴大及深化與中國的對話,在雙邊及全球議題(如共同努力以因應氣候變遷等全球挑戰),同中國保持進一步的接觸。 ■ 協助中國朝向以法治及尊重人權為基礎的開放社會轉型。 ■ 鼓勵中國繼續融入世界經貿體系,支持經濟及社會改革進程。 ■ 提高歐盟在中國的聲望形象,增進彼此瞭解。 在台海議題上,歐盟立場基於地緣與利益等因素,以和平穩定為前題,以經貿發展為核心;並認為兩者係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歐盟支持兩岸以和平方式解決台海兩岸差異,拒絕任何一方以武力或威脅之方式解決問題。歐盟期盼兩岸能進行建設性的對話,避免固執己見。歐盟認為:任何解決方案都必須建立在雙方可接受的基礎上,同時尊重台灣人民的意願。 2007年間,台灣推動「入聯公投」,中國國台辦主任陳雲林造訪歐盟「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索拉納(Javier Solana deMadariaga),隨後發表聯合聲明:反對「入聯公投」。歐盟態度十分明顯,就是不希望兩岸擦槍走火,尤其期盼台灣多所節制。歐盟對於兩岸和平有高度企求,認為如此才符合歐盟在本區域的利益。 歐盟對台海兩岸政策有四大支柱: ■ 「一個中國」政策。 ■ 兩岸問題應經由和平方式解決,反對使用武力或威脅。 ■ 鼓勵兩岸建設性對話。 ■ 有關兩岸之任何安排皆應立於相互接受之基礎上。 歐盟在「一個中國」政策下,僅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權,並不承認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國家,因此與台灣並沒有正式外交關係。歐盟視台灣為一個經濟與商業實體,與台灣強化非政治領域關係,在其他領域(如:經貿、科學、教育與文化)維持良好合作。 幾個例子可以看出歐盟緊抱「一個中國」的立場,如:台灣2008總統大選後,歐盟就兩岸關係發表聲明:歡迎大選結果也支持台灣民主價值;但在聲明中也重申信守「一個中國」政策、堅持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另強調:歐盟不會支持台灣加入以主權國家為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7。又如:2010年6月,在兩岸恢復對談、開放直航及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時,歐盟發表聲明歡迎兩岸推動和平進程,同時仍不忘重彈「一個中國」政策。 在統獨問題上,歐盟不似美國有其牽制中國的戰略考量,故只要符合和平與發展的原則,兩岸是統是獨對歐盟而言似鞭長莫及、無由置喙。 歐盟與台灣經貿關係深厚,台灣在2009 年是歐盟第19大貿易國,是歐盟在亞洲繼日本、中國、韓國後的第4大重要貿易夥伴。除開歐盟本身,歐盟成員國對兩岸關係也各有獨特的觀點。德國在1990 年實現兩德統一,對未來兩岸關係前景,傾向套用自身「統一」的經驗模式。該模式不認為海峽兩岸台灣與中國的互動是「國際關係」,但相信雙邊政府應可和平共存,並且支持可分獲國際社會承認。大多數德國政治人物也主張在時機成熟時(中國大陸民主化),兩岸最終能走向「統一」。德國政府有時也表現出對下列說法的肯定,即:台灣未來唯一的前途,是接受類似鄧小平所設計「一國兩制」的統一模式。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