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人文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5月

數位人文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

作者:
出版社:政大圖書館數位典藏組
出版日期:2021年01月06日
ISBN:9789869824798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475元

  2019年12月13日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以「文化思想流變與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為題,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發表相關議題之演講與論文,並進一步討論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以數位方式保存、詮釋、分析史料,進而傳播並創造文化,所開啟出來之嶄新數位人文研究視角,如何豐富史學研究的探索面向。本書特別整理會中演講與發表論文之內容,以期提供國內對數位人文與近代中國文化思想流變、知識分子有進一步的認識與研究。

編者簡介

政大圖書館數位典藏組

  近年來致力於史料數位保存,及促進數位人文學術發展,搭建史料與學術研究結合之平台為期許。「政大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即是落實此目標之具體行動,每年定期舉行,提供研究者利用圖書館所建置之數位典藏之史料,進行研究成果發表與意見交流之平台。為讓更多關心者能參與,特將論壇之文集集結成冊出版系列專書,協助推動史料研究之創新學術發展。
 


館長序
Chinese Text Project:A Dynamic Digital Library of Pre-modern Chinese
Donald Sturgeon──著
胡適與1930 年代北京大學的改革與紛爭:兼論林損辭職事件
潘光哲──著
古漢語主動式學習斷句工具開發與評估
陳志銘、徐志帆──著
基於自動圖像標註之圖像檢索工具發展與應用研究
陳志銘、張志泓──著
觀點變遷和年代劃分工具實作與評估:以羅家倫先生文存為例
陳志銘、林正和──著
錢穆《尚書》學在古史辨風潮下的意義:兼談與乾嘉及近代今文學脈絡的對話
魏綵瑩──著
戰前翁文灝的人才培育思想(1929-1936)
袁經緯──著
從「就場徵稅」到「就場專賣」:清末民初張謇鹽務改革思想的一個轉折江豐兆──著
胡適的第一次政治參與(1922-1923):一個數位人文的觀察
蔡旻遠──著

 



  近二十年來,受到數位典藏以及數位人文迅速發展的影響,人文學科研究者的研究方法有相當大的改變。以筆者在國史館的查檔經驗為例,四十年前剛開始研究生涯,到國史館查閱檔案,一邊讀一邊將檔案內容抄錄在稿紙上,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抄了十幾卷的檔案,成為筆者論文的核心資料。2002年,筆者因為研究需要,到國史館查閱已經開放多年的蔣中正總統檔案,由於規定不能複印,只好一邊翻閱紙本,一邊將內容鍵入電腦;突然有一天館方公告,蔣檔要數位化,停止調閱,筆者就改為申請調閱蔣經國總統檔案,但是對於遠道而來看蔣檔的海外學者卻造成相當大的困擾,提出抗議,館方修正規定,改為蔣檔中進行數位化的部分停止調閱,完成數位化的檔案則只能調閱數位檔。蔣檔數位化完成後,接著蔣經國檔案數位化,漸漸的大多數檔案都放在一片片的光碟中,紙本檔案只剩下還沒有數位化的檔案。閱檔時也改為一邊看著電腦螢幕上的檔案,一邊將所需要的內容鍵入電腦,申請調閱檔案的紙本檔案目錄也逐漸被淘汰,改為在電腦上操作的檔案目錄檢索系統。2016 年之後,國史館把所有完成數位化的檔案,分批上網,透過重新建置的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只要一個關鍵詞,就可以查到館藏檔案中所有相關史料,包括檔案、圖書、剪報、照片等,只要有網路,隨時可以上網查閱,這完全不是四十年前剛開始查檔時所能想像到的情況。面對抽屜中成疊的手抄資料,以及電腦檔案夾中存儲的文字檔,除了感嘆時代的進步外,也必須說數位人文的發展,極大程度改變了以往的研究方法,透過各種查詢系統或資料庫,檢索研究所需的資料,已經成為研究的基本工作。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在推展數位人文工作方面,除了購置教學或研究所需的資料庫,充實電子資源外,也積極推展數位典藏,致力於資料庫的開發與建置,已有相當數量的成果提供師生使用,筆者經常使用的「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即為其中之一。「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收錄自中華民國建立以來,各時期中央政府公報刊載的人事任免命令,除官員的異動紀錄外,並提供政府人事相關資訊查詢及公報影像瀏覽,基本上取代以往翻閱政府公報、報紙或政府職名錄查尋的工作,同時能提供政府官員個人長時段的人事變遷,使用上相當便利。

  圖書館為配合學校學術研究重心以及數位人文研究的發展趨勢,推廣數位典藏成果與相關館藏資料,自2012年起固定每年舉辦「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鼓勵研究者利用數位典藏史料進行研究與交流。2019年適值「五四運動」一百週年及羅家倫先生逝世五十週年,圖書館與歷史學系合作,以「文化思想流變與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為主題,於2019年12月13日假達賢圖書館舉辦「第八屆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同時啟用圖書館以羅家倫先生手稿史料為主,建置的「羅家倫文稿數位典藏」資料庫。

  羅家倫為「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國立中央大學校長,近代中國具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羅家倫與政治大學關係密切,曾長期擔任學校前身中央政治學校校務委員,於教務處主任兼代教育長任內,規劃學校發展方向,以培養法政人材為主,影響深遠;政大於在臺復校初,將建築物之一命名「志希樓」,以玆紀念。羅家倫長女羅久芳教授有鑑於此,多年前陸續將先生遺留圖書、手稿捐贈圖書館典藏,圖書館除將圖書設立羅家倫文庫外,並進行其手稿數位化,建置具有全文及關鍵字檢索功能的「羅家倫文稿數位典藏」資料庫。根據陳志銘館長的說明,未來將發展為「羅家倫文存數位人文平臺」,提供多面向之數位人文研究工具。

  論壇邀請兩位學者擔任主題演講,分別為英國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德龍博士(Dr. Donald Sturgeon)介紹由其所建置,在漢學研究中十分受到重視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平臺,說明平臺設計的使用方式,分析其使用者,並分享平臺的設計概念;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員潘光哲教授以胡適在1930年代擔任北大文學院長參與北京大學的改革及其引起的紛爭,說明胡適透過體制內的人事擇汰,推動中國現代科學/學術之發展,固有爭議,卻是理有應然。並由七位年輕的研究者分為「數位人文」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兩個主題,發表七篇論文。

  本論文集收錄論壇兩篇主題演講及七篇論文,主題演講已如前述,論文七篇,「數位人文」部分,由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兼圖書館館長陳志銘指導該所三位碩士班研究生發表三篇與數位人文技術工具發展相關論文。徐志帆的〈古漢語主動式學習斷句工具開發與評估〉,針對古漢語文本的斷句,發展「基於主動學習的古漢語文本斷句系統」,經由實驗初步證明在輔助人文學者進行古文斷句上已經具有不錯的效能;張志泓的〈基於自動圖像標註之圖像檢索工具發展與應用研究〉,以人文學者探索圖像集中的潛在資訊過程中,對於檢索圖像正確率、解讀圖像之成效進行分析,並輔以訪談與使用者操作,驗證研究發展之「基於自動圖像標註之圖像檢索工具」支援數位人文研究的效益;林正和的〈觀點變遷和年代劃分工具實作與評估:以羅家倫先生文存為例〉,以《羅家倫先生文存》中羅家倫對五四運動的觀點變化為例,證實透過「觀點變遷和年代劃分工具」的使用,可以協助人文學者利用分割時期、探詢各時期中與關鍵字相關的關聯詞彙,分析具有一定時間序及一定關聯性的文本。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部分,四篇論文都是以人物為主題: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魏綵瑩的〈錢穆《尚書》學在古史辨風潮下的意義─兼談與乾嘉及近代今文學脈絡的對話〉,以錢穆對《尚書》的研究,析論其「經學」的觀點;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袁經緯〈戰前翁文灝的人才培育思想(1929-1936)〉,透過翁文灝在從政之前的言論,分析其對於人才培育的想法及從政理念;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江豐兆〈從「就場徵稅」到「就場專賣」:清末民初張謇鹽務改革思想的一個轉折〉,以張謇在清末民初不同時期對鹽務改革的主張,探討其思想轉變的原因;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蔡旻遠〈胡適的第一次政治參與(1922-1923)─一個數位人文的觀察〉,藉由數位人文中的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觀察胡適1922-1923年間參與政治活動前後人際網絡的變化,以及人際關係對於思想、行為的影響。

  「數位人文」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看似沒有關係的兩個主題,實際上仍有其潛在的互動性。數位人文技術工具如論文所提出古漢語斷句、圖像檢索、觀點變遷與年代劃分等的使用者,主要為人文學科研究者,適用的工具能提供研究上的便利性,而數位人文技術工具的開發者亦能由使用者方面獲得回饋,進行修正調整。「近代中國知識分子」部分四篇論文的作者,除了蔡旻遠使用數位人文中的社會網絡分析進行人際網絡的分析外,其餘三位都使用了數位人文中對研究者幫助最大的「資料庫」;運用「資料庫」的檢索功能,搜尋需要的資料,幾乎已經成為人文學科研究者的必要工作。

  當數位人文日益發展,人文學科研究者仰賴資料庫或數位技術工具進行研究逐漸成為日常,也有研究者憂心以關鍵字檢索的結果,會使研究缺乏深度與廣度。蔡旻遠作為一位歷史研究者以及數位人文技術工具的使用者,他的心得是:「數位人文方法作為一種觀察歷史事實的方式,它在視覺化呈現後,我們可以再進一步回應觀察結果、提出結論,甚至是追問新問題。特別是最後一點『追問新問題』更應該是這套工具能給予我們最大幫助之處。」數位人文對於人文研究的影響,除了研究的便利性外,更重要的應該是透過數位人文技術工具的使用,研究上能發掘以往沒有注意到的問題,開拓研究的新視野。

  筆者應圖書館之邀,擔任本屆論壇歷史論文召集人,以論文集即將出版,爰就個人心得略抒數語,以為序。
 
劉維開
2020年9月於政大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