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曼觀點:拚有感經濟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5月

克魯曼觀點:拚有感經濟

作者:保羅.克魯曼
出版社:時報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31日
ISBN:9789571357003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15元

最高度深刻的人文關懷、最剴切中的的專業論述以鮮明有力的「克魯曼觀點」,期許「懸崖上的榮景」
  2008年的金融危機進入第五年了,仍持續折磨許多國家的經濟。現在,政府能做什麼?我們能做什麼?如何達成復甦?
  本書的主旨就是,如何拼有感經濟!
  作者克魯曼(Paul Krugman)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是《紐約時報》最受歡迎專欄主筆、《時代雜誌》評鑑最佳財經部落格作家,《財星》雜誌讚揚文章寫得最好的經濟學家。
  當各國政府紛紛以削減支出、撙節措施,對抗蕭條景氣之際,克魯曼卻獨排眾議,主張經濟長期衰退會導致工作機會缺乏,進而對人性造成巨大的傷害。財政緊縮等於在沙灘上蓋城堡,要讓失業勞工和閒置的生產線都能盡全力運作,最正確的做法是:
  提高政府支出、創造有效需求。
  也就是以債療債,而振興經濟方案之所以效果不彰,是因為力道、強度、規模都不夠大。
  每位能影響輿論的人都有責任加快經濟復甦,讓長期失業的人得到救濟,現在需要智力清晰和意志力。就是現在,靠我們的力量終結經濟蕭條!
  反觀台灣,有政府部門支出與人事經費不當的問題,同時有證所稅、土地實價申報(課稅)、二代健保、勞退、退撫基金的改革、油電雙漲、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問題,若在此不景氣時,政府也因此採取加稅減支的財政緊縮,那麼台灣可能也如歐盟一般掉入經濟陷井。
  且看被譽為真正的知識分子、自由主義者良心的克魯曼大師,在蕭條經濟大浪席捲之際,以最高度深刻的人文關懷、最剴切中的的專業論述,指出獨特的「克魯曼觀點」和因應對策。
作者簡介
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
  現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的克魯曼,是2008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也是《紐約時報》最受歡迎專欄主筆、《時代雜誌》評鑑最佳財經部落格作家。
  克魯曼的文筆優美,美國經濟協會稱讚足以媲美日本的俳句、狄金遜的詩和馬蒂斯的油畫,《財星》雜誌讚揚自凱因斯以降,文章寫得最好的經濟學家,《華盛頓月刊》稱譽是美國最重要的專欄作家。
  1983年:擔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獲頒美國經濟協會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
  1994年:正確預言亞洲金融風暴而奠定經濟大師地位。
  1998年:榮獲德國柏林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倫敦政經學院百年教授尊榮。
  2004年:獲頒有歐洲普立茲獎之稱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社會科學獎(the Prince of Asturias Award for Social Sciences)。
  2008年:因提出新的貿易理論、解釋全球產業內貿易現象,而榮獲諾貝爾經濟獎。
  克魯曼亦是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成員,曾經擔任紐約聯邦準備銀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以及葡萄牙、菲律賓等多個國家的經濟顧問。
譯者簡介
楊大慶
  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系碩士,現任職於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
審訂者簡介
洪財隆
  德國曼海姆(Mannheim)大學國際經濟關係研究所碩士、奧地利茵斯布魯克(Innsbruck)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處副研究員等職,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研究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推薦序一 克魯曼給我們的啟示    吳榮義推薦序二 「以毒攻毒」終結大蕭條? 吳惠林推薦序三 大師出手,為經濟把脈看診 殷乃平推薦序四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黃春興作者序   現在就終結蕭條導  言   現在要做什麼?
第一章   情況有多糟?就業短缺被毀棄的人生就錢論錢失去未來國外災情絕望政治學不要放棄
第二章   蕭條經濟學一切都是需求問題流動性陷阱是結構性問題嗎?花錢買景氣
第三章   明斯基時刻那一晚他們重讀明斯基明斯基時刻鏡子經濟學
第四章   不受控制的銀行業者不受節制的銀行家瞞天大謊不如此美好的年代第五章   第二次鍍金年代為何有錢人變得更有錢?所得不均與金融危機菁英與糟糕政策的政治經濟學
第六章   黑暗時代的經濟學凱因斯恐懼症特別稀有的例外耳語和竊笑三腳貓的經濟學
第七章   一個不當反應的剖析危機來臨景氣刺激不足刺激方案力道不足的原因房市崩盤未曾走過的路
第八章   預算赤字怎麼辦?看不見的債務義勇軍了解利率債務負擔怎麼辦?只注意短期赤字實屬不智以債療債可行嗎?為何有赤字的執迷?
第九章 通貨膨脹:威脅潛伏辛巴威或威瑪重現?貨幣、需求、通膨及其缺乏通膨有多高?支持更高通膨的理由
第十章   歐元諸國的黃昏只有一種貨幣的麻煩歐元泡沫歐洲的嚴重妄想歐洲最根本的問題拯救歐元
第十一章   撙節論者恐懼因子信心神話英倫實驗蕭條療程魅力何在
第十二章   我們現在該做什麼?情況並未好轉現在花錢,以後再還聯準會應該做什麼住房政策沒有放棄的理由
第十三章   終結這場蕭條一事成諸事順大選的可能結果道德義務
後記   我們了解政府支出的效果?謝辭

推薦序
「以毒攻毒」終結大蕭條?
  二○○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名筆兼名嘴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又出書了,這本名為《克魯曼觀點:拼有感經濟》(End This Depression Now!)的新書,光是書名就很吸引人,畢竟人類目前正惶惶終日,不僅為苦日子煩憂,更不知經濟大蕭條(大恐慌)將伊于胡底,最可怕的是擔心「末日」是否就在眼前,這本書明言要「將大蕭條終結」,不是正可解世人之憂嗎?
  蕭條經濟學再現
  克魯曼明知同類型的書已出版不少,而且還有更多尚未出版,但他信心滿滿,自認本書與眾不同,因為本書試著回答一個不同問題,別的同類書問的都是:為什麼這個經濟災難發生?本書則是要談:現在要做什麼?言下之意要尋得治療經濟病症的葯方。
  克魯曼已名滿天下,與四年多前不可同日而語,而他的上一本書《下一個榮景:當政治遇上經濟》(The Conscience of A Liberal,直譯是「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心」),在二○○八年美國總統大選前不久面世,係以「政治經濟學」描述美國一九三○年代經濟大恐慌以來的政經發展史。他充分發揮以優美文筆說故事的能耐,哀悼美國中產階級的消失、所得分配的極端不均。
  克魯曼認為,全球化和科技變遷這種一般共認的原因無法解釋,應是體制、行為準則和政治力的改變所致,他於是描述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的競合經過,行文中貶抑前者贊揚後者。在克魯曼心中,共和黨偏袒且保護大企業和有錢人,共和黨藉著減稅和取消社會福利,或讓福利民營化,將財富集中在少數人,再依靠他們的大筆捐款、獻金,經由選舉伎倆贏得選戰、獲得政權。他在當時就指出,小布希第二任時,美國人已經覺醒,加上黑人以外的移民人數比重大增,大反轉的日子已到,而那時民主黨獲選人重視並討論全民健保計畫、因應貧窮新方法、協助無殼族的方案,切合美國人需求,因而勝選機率高。
  克魯曼在該書中表明非常懷念三○年代大恐慌後小羅斯福總統實施「新政」的日子,那是中產階級出現、社會公平、政黨間和諧共處、所得分配相當平均、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因此,他期待美國出現「新新政」,主張將「全民醫療」作為重點,就像社會安全制度是「舊新政」的核心一樣,而在成功實施全民醫療後,接著轉而解決更廣泛、更艱辛的「不平等」工程,克魯曼認為這就是「自由主義者」的任務。
  再助歐巴馬連任
  事實顯示,克魯曼的預測和期望都實現了,歐巴馬當選總統,也大力推動全民醫療,向社會主義靠攏,可說完全依照克魯曼指示的道路前進,似已顯見該書的影響力之大。不過,歐巴馬主政近四年,美國經濟不但沒從金融海嘯泥淖中走出來,所得分配更不平均,甚至出現「占領華爾街」抗爭運動,而失業率一再上飆,經濟衰退、蕭條成為二○一二年美國總統大選前歐巴馬連任罩門。
  很巧的,這個時候克魯曼再出版這本書,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針對「經濟大蕭條」這個歐巴馬施政敗筆下手,找尋立即終結大蕭條的良方,所以,可以合理推測克魯曼蓄意再度影響美國總統大選,雖然他刻意保持學者之立場,理性分析問題,但字裡行間仍有意無意拉抬民主黨的歐巴馬、貶抑共和黨的羅姆尼,明顯地支持歐巴馬續任。事後來看,克魯曼再一次成功獲勝,因為歐巴馬勝選了。要問的是,到底克魯曼是如何辦到的呢?想當然耳,「這本書的說服力頗強!」
  沒錯,克魯曼再度施展說故事能耐,以「媲美日本的俳句、狄更遜的詩和馬蒂斯的油畫一般優美又有創意文筆」,娓娓道來當前美國和全球濟大蕭條的現況,以及如何立即予以終止的簡單、有效妙方。和上一本書一樣,他又回溯一九三○年代經濟大恐慌,這一次的主角由小羅斯總統換為凱因斯(J. M. Keynes),這位有「二十世紀最偉大經濟學家」美稱的偉人。克魯曼將當前經濟慘狀加碼到與一九三○年代相當,尤其失業率被他認為嚴重低估。
  回顧三○年代的失業率竟高達二五%,無數的人家無糧可吃、無家可住,當代諸多有名的經濟學家,如二○一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沙金特(T. Sargent),就是孩提時目睹經濟慘狀而發奮研讀經濟以求大恐慌不出現。就是失業的嚴重反映出勞動市場「失衡」(勞動供給遠高於勞動需求),而工資的向下僵固現實導致價格機能或市場機能失靈,於是「均衡」理論站不住腳,凱因斯在一九三六年寫出《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簡稱:《一般理論》或《通論》),指出「失衡才是常態」,將「一般均衡」推翻。
  「政府創造有效需求」再現光芒
  由於「價格機能失靈」,無法藉價格的下調來消除「需求的不足」,也就是說,自由市場中無法提供需求,於是推演出「必須由政府來創造有效需求」。如何創造呢?政府以各種政策增加「支出」,而支出就是需求,於是產品市場活絡並創造就業機會,失業問題就解決了。這一套理論經由一九七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希克斯(J. R. Hicks)以簡要易懂的45°線與「總合支出線」模型加以闡述,再由一九七○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遜(P. A. Samuelson)在其暢銷程度僅次於《聖經》的《經濟學》,這本全球通用的教科書中加以發揚光大,從此「總體經濟學」成為顯學。
  政府能以總體經濟政策對整體經濟體系做「精密調節」的干預,就普遍被接受,政府跳上經濟舞台當主角,逐漸演成「政府萬能」理念,政府管制力開始膨脹,讓政府決策者有「權力」運用「工具」來指導民間經濟行為,即使原本只賦予政府彌補需求不足的責任,也終於演變成政府「主導」經濟活動的局面。
  其實,凱因斯的《一般理論》被認為艱澀難懂,但學者們各取所需予以不同詮釋,也造就不少博士。不過,該書的重點在「極短期分析,沒有時間因素的靜態模式」,社會呈現經濟嚴重蕭條,利率和各種市場的價格極低,於是有名的「流動性陷阱」和「節儉的矛盾」乃站得住腳,而貨幣量的增加和政府大量舉債用來支出,民間在低利率下還是從事存錢的儲蓄行為,而通貨膨脹就不會出現、也不會對民間投資形成排擠效果,政府的支出就透過乘數效果來提升所得,於是有效需求乃被創造出來,供給過剩的現象消失,經濟回復活絡,失業也不見了。
  克魯曼這本書可說是凱因斯《一般理論》的通俗版本,它將當前的蕭條情境以實際數字和優美的文字陳述,再以凱因斯的「短期」、「非常時期」、「流動性陷阱」作為理論基礎,導引出「政府支出創造有效需求」來解決棘手的失業和蕭條問題。他認為短期不救將降低長期產能,而失業也加深美國人內在生命的創傷,而長期失業者自尊受打擊極具破壞性,焦慮症與憂鬱症也出現,因而非以「非常手段」化解不可,而簡單無害的「政府支出大量增加」是最佳葯方。
  克魯曼大力批判主張「撙節」者,並對「賽伊法則」(Say’s Law)的「供給創造需求」極力撻伐,將自由經濟「淡水學派者」指摘為「替共和黨跑龍套」,把「意識型態」、「不食人間煙火」的大帽子套在這些人的頭上。克魯曼甚至認為國債不必還,而房貸契約也可打消,將「以債養債」換為「以債療債」,也就是說繼續舉債是正確的,對於當前各國政府「印鈔救市」、「振興經濟方案」之所以效果不彰,是因為「力道、強度、規模」不夠大,他指責歐巴馬魄力不夠、太妥協。他也認為通膨不會發生,而發動戰爭讓政府支出大增也是解決蕭條、需求不足的方法。對於幾乎是「無所不用其極」的主張及做法,克魯曼或許也察覺不太對勁,因而說「經濟學不講道德」作為防火牆。
  通俗版《一般理論》
  乍看這本書,不得不佩服克魯曼的無礙辯才,也會被深深吸引,本書很可能成為暢銷書,影響力不能小覷,由它幫忙歐巴馬贏得連任可以印證。說克魯曼是「凱因斯再世、還魂」還不夠,他比凱因斯還凱因斯,標準的「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不過,「盡信書不如無書」,而凱因斯被已故的蔣碩傑院士以「野狐禪」稱之,只因凱因斯教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財政部長,以「創造一場激烈的通貨膨脹」作為葯方,而克魯曼對通膨再加碼肯定,若蔣先生還在人世,不知會如何稱呼克魯曼呢?
  蔣先生曾舉兩千年前漢朝儒生賈讓的〈治河議〉這篇文筆佳妙值得傳誦的好文章為例,指出該文所提「不與河爭尺寸之地」的上策主張,為害甚大,而文章寫得動聽,流傳愈廣,為害也愈大。若蔣先生能看克魯曼這本書,是否會再重說這個忠言?
  凱因斯當年和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海耶克(F. A. Hayek)對辯,在其死前三個月(一九四六年)與海耶克最後一次談話時,誠摯地對海耶克保證「如果他這些為一九三○年代之通貨緊縮所切需的理論會發生危險的影響,他將會立即挺身而出,設法改變輿論,使之步上正確方向。」如今,克魯曼也與二○○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費爾普斯(Edmund Phelps)等人,就債務問題究竟是厲行撙節或追求經濟成長針鋒相對,場景類似一九三○年代凱因斯 V. S. 海耶克,只不知克魯曼會不會有一天也追隨凱因斯做相同行為?
  我衷心希望讀者們,尤其政策決策者能精心細讀本書……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了解利率你不能同時成為一位貨幣學派與一位凱因斯主義者,至少我看不出要怎麼做,原因是如果貨幣論式的政策目標是在壓低利率,保持高度流動性,則凱因斯主義政策的效果必然會提高利率。畢竟,在經濟衰退時,新增加的一.七五兆美元國庫券,對債券市場來說是一筆極大的額度,而且我也不知道有誰會去買。肯定不會是中國人。在景氣好的時候可以讓他們買,但是我稱之為「中美聯加」(Chimerica)的中國和美國的聯姻即將終結。或許最後還會以難堪的離婚收場。問題在於,只有聯準會有能力買下這些新增的國庫券,而且我預測在未來的幾週甚至幾個月內,當市場認知到金融體系今年必須吸收多麼大量的債券時,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間將會出現一場痛苦的拉鋸戰。那通常會拉低債券價格,拉高利率,對房貸利率也會有影響。這與聯準會的柏南克試著要達成的結果正好背道而馳。──弗格森(Niall Ferguson),二○○九年四月這段引言來自歷史學者與受歡迎的電視節目來賓弗格森,他寫過許多關於經濟學的文章,以精簡的方式表達人們過往與現在對政府借債的看法,他認為必然會提高利率,因為這是對稀少資源的額外需求(在這裡是指貸款),而這種需求的增加將會拉升價格。基本上,最後會歸結到錢從哪裡來的問題。事實上,當經濟大略處於完全就業狀態時,這是個合理的問題。但即使在那樣的狀態,如弗格森所主張的,赤字支出與貨幣政策目標相違背的說法,也沒有道理。而當聯準會將其能控制的利率一路調降至零、但經濟仍處於衰退狀態,這是個錯誤到離譜的問題。這即是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弗格森在當時做評論〔在PEN與《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贊助的研討會中〕時是如此,現在仍是。在第二章我曾提及,即使是零利率,全世界的人都不願意購買其所生產的所有商品,此時流動性陷阱就會發生。與此相等的現象是,人們想要儲蓄的金額(也就是說,不想用於當期消費的所得),高於企業想要投資的金額。幾天後,我對弗格森的評論做出回應時,試著解釋這個道理:即使是在零利率,我們的儲蓄都還有初期性的超額供給。這是我們的問題。政府支出的作用是什麼?它讓一部分超額儲蓄有地方可去,且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擴展總體需求與GDP。它不會排擠私人支出,至少在超額儲蓄被吸收完之前不會,或者可以說,在經濟脫離流動性陷阱之前。大規模政府借款會有實質的問題,主要是對於政府債務負擔的影響。我不想看輕這些問題,某些國家如愛爾蘭,即使是面臨嚴重的衰退,仍被迫實行財政緊縮。但不變的事實是,我們現在的問題是超額世界儲蓄要尋找出路的問題。在我寫這段話之後,聯邦政府已借入約四兆美元,而利率卻在下降。要對這些借款融資,錢從哪裡來?從美國的民間部門:其對於金融危機的反應是增加儲蓄與減少投資。民間部門的全年金融餘額(儲蓄與投資支出的差額)從危機前的負兩千億美元,增加到現在的一兆美元。你也許會問,如果民間部門沒有決定增加儲蓄與減少投資,會發生什麼事?答案是,如果那樣的話,經濟就不是在衰退狀態,而政府也不會有大量的赤字。簡言之,這正如了解流動性陷阱邏輯的人所預測到的:在經濟蕭條時預算赤字不會與民間部門爭取資金,因此不會造成利率飆升。政府只是在幫民間的超額儲蓄(即在人們儲蓄金額大過其願意投資的部分)找尋用途。而政府扮演這種角色是極為重要的,因為沒有這些赤字,民間部門的消費若小於所得,將引發嚴重的蕭條。對於經濟論述的狀態,與對於經濟政策的現實而言,不幸的是,財政末日的先知們拒絕說不。在過去三年,他們對利率並沒有飆升這件事不斷的換藉口:聯準會把債務買下來、或是歐洲問題造成的等等。但他們態度堅決,就是不願意承認他們的經濟分析有錯。有些讀者可能對圖表六有疑問:哪些因素會讓利率產生像圖中所見的波動?在進一步討論之前,讓我先回答這個問題。答案就在於短期與長期利率的區別。短期利率是聯準會可以控制的利率,且自從二○○八年後期以來已逼近於零(在本文寫作時,三月期國庫券的利率為○.○一%)。但是有許多借款者,包括聯邦政府,想要在較長期的時間裡鎖定利率;而即使短期利率為零,也沒有人會以零利率購買十年期債券。為什麼?因為那些利率可以、也終究將會再升高,由於短期利率再走升造成長期殖利率提高的可能性,將錢放在更長期債券的人一定要補償這種失去的機會。但投資人因把錢鎖在長期債券而要求的補償有多少,要視他們預期短期利率的提升有多早或多高而定。而這又要看經濟復甦的前景如何,特別是要看投資人何時開始相信,經濟會從流動性陷阱中脫離,而且狀態好到要聯準會著手提高利率以消弭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