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財務理論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公司財務理論

作者:王斌
出版社:清華大學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01日
ISBN:9787302386360
語言:繁體中文

圍繞公司融資這一核心對公司財務基礎理論進行學理分析、討論。全書由三部分內容構成:一是闡述公司財務理論的基礎邏輯、共通學術語言和前提假設;二是對公司融資活動涉及的核心議題的系統梳理與邏輯分析,這些議題包括融資契約與證券設計、債務融資與資本結構、公司融資與股利政策、外部融資與公司治理等;三是對投融資價值與公司成長等相關內容的理論歸納與探討,重點分析中國企業集團財務管理中所涉及的特殊問題。王斌,先后畢業於北京商學院會計系(學士、碩士)和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財務系教授、中國會計學會理事兼管理會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成本研究會常務理事、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IMA)中方顧問、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博士生導師、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兼職教授,同時兼任多家國有大型企業集團外部董事和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主要研究領域為財務理論與公司治理、企業集團財務管理、管理會計與控制等;主要講授「公司理財」、「財務基礎理論」等課程。已出版《股權結構論》、《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預算管理研究》、《戰略成本管理》等專著或譯著,並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會計研究》、《中國會計評論》等主流刊物發表學術性論文40余篇。

第一章 公司財務理論的邏輯與結構 一、從金融看公司財務 (一)交易、金融與金融經濟學 (二)金融經濟學與公司財務 (三)市場—組織間互動關系:公司財務邏輯 (四)對經濟理論研究范式的簡要討論 二、西方財務理論發展脈絡的簡要回顧 (一)現代工商業興起、外部融資與證券監管(20世紀初 40年代) (二)經濟增長、投資與資本市場風險定價(20世紀50—70年代) (三)並購重組與代理問題的引入(20世紀70—90年代) (四)公司治理、投資者保護與價值管理(20世紀90年代至今) 三、公司財務理論的兩大邏輯體系:分野與融合 (一)基於資本市場的財務理論 (二)基於組織管理的財務理論 (三)引進、吸收、消化西方公司財務理論時的反思 (四)公司財務理論:目標定位及內容拓展 本章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章 公司財務理論的核心術語 一、價值(value) (一)資本的天然屬性:逐利性與流動性 (二)時間序列下的價值:財務「尺度」 (三)價值增值函數:現金流、時間與風險 (四)會計賬面價值、計價屬性與市場價值 二、現金流(cash flow) (一)公司現金流的「源頭」:營業活動與營業現金流 (二)剩余現金流量:財務含義及財務等式 (三)剩余現金流與公司成長:現金流與增長率的關系 (四)剩余現金流與自由現金流:兩者間差異 三、信息不對稱性(information asymmetry) (一)基本概念 (二)信息不對稱性與公司財務 四、控制權(control rights) (一)所有權的本質:剩余控制權 (二)控股股東與控制權收益 (三)兩權分離度(disparity) 本章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章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與有效市場 一、關於研究方法的一般討論 (一)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research) (二)實證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三)實地研究(field study) 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 (一)預期收益與風險:單一證券情形 (二)兩種證券的組合 (三)多種資產的組合 (四)無風險資產引入與資本市場線(CML) (五)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推導 (六)相關爭議 三、有效市場假說(EMH) (一)有效市場假說及市場有效程度 (二)增量信息與有效市場作用機理 (三)有效市場的檢驗及其悖論 (四)有效市場假設與行為金融研究范式 (五)小結 本章主要參考文獻 第四章 金融合約及證券設計 一、基本概念的解釋 (一)關於合約問題的基本討論 (二)金融合約及其類型 (三)證券設計理論:與公司控制權配置有關 二、債券合約及其設計 (一)最優金融合約的基本模型 (二)A的道德風險問題:債務合約的激勵屬性 (三)A的逆向選擇問題:資產替代效應與債務合約 (四)管理層內部股權及市場信號效應 (五)為什麼有信貸限額? (六)破產與清算機制 (七)貸款期限結構安排:一次或連續多次 (八)債務合約中的「過程中條款」 (九)債券的可轉換性 三、股權合約及其設計 (一)股權合約及其存在性解釋 (二)股權契約:兩類代理沖突 (三)股東—經理人之間的權力配置 (四)股東的投票權安排 (五)混合證券:優先股及其治理作用 本章主要參考文獻 第五章 債務的價值:資本結構理論 一、資本結構理論:討論的前提 (一)公司融資問題討論的各種緣由 (二)基本問題:債務與公司價值的關系 (三)視角位移:基於融資需求方角度 (四)關鍵轉變:從「債務融資的價值」到融資決策背后的「權利與行為」 (五)資本結構理論發展路徑:簡要梳理 二、早期資本結構理論 (一)凈收入法:公司債務與公司價值相關 (二)凈營業收入法:公司債務同公司價值無關 (三)傳統理論 三、傳統的資本結構理論:M—M理論及其修正 (一)M—M理論(公司財務中的「價值守恆」定律) (二)靜態權衡理論(static trade—off theory) (三)傳統資本結構理論的終結 四、債務融資、代理成本與資本結構模型 (一)J—M的經典模型:代理成本研究框架 (二)J—M模型的拓展:債務融資作用的其他解釋性理論 (三)簡要的結語 五、信息不對稱性、信號機理與資本結構模型 (一)負債及其信號作用 (二)投資與融資優序理論(pecking—order theory) (三)信息不對稱下的資本結構理論:小結 六、資本結構理論:其他解釋 (一)基於控制權的資本結構理論 (二)產業視角下資本結構理論:由「財務」向「經營」拓展 (三)基於行為金融的市場擇時假說(market timing hypothesis) 七、投資、資本供應方的融資約束與資本結構 (一)外部融資約束:公司特征及其測度 (二)金融危機下的融資約束與投資:一項全球調查(2010)與最新證據(2012) 八、小結 本章主要參考文獻 …… 第六章 公司融資與股利政策 第七章 外部融資與公司治理 第八章 項目投資、並購與公司價值 第九章 企業成長與企業集團財務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