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應該說出口的話:該說什麼,能安慰所愛、讓人釋懷;什麼話可以停止爭吵、挽回一切,或是成功告白,改寫那段人生結果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1月
當時應該說出口的話:該說什麼,能安慰所愛、讓人釋懷;什麼話可以停止爭吵、挽回一切,或是成功告白,改寫那段人生結果
《紐約時報》選為當月矚目新書,出版一週空降非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
《喧鬧》(TheBustle)雜誌選為年度好書
《歐普拉雜誌》(O:TheOprahMagazine)譽為「這個世代的心聲」。
◎想給對方鼓勵,但一句句「加油」,聽在對方耳中卻是滿滿的壓力!
◎想不出安慰的話?說兩個字就夠。
◎說「不」,很不禮貌,卻最能保護你自己。
◎為什麼我們遭遇任何事,都想要個答案解釋?殊不知「不知道」才能釋懷。
在人生的很多關鍵時刻,你是否曾後悔:早知道當時這樣回他就好了,
這樣說……就能停止衝突、停止悲傷、讓我產生自信,甚至告白成功。
本書作者凱莉‧柯利根是兩個女兒的媽,擁有人人稱羨的生活。
但她年輕時打工被開除、競選學生代表落選,
過三字頭才結婚的她,讓媽媽成天提心吊膽;
但父親的一句「相信我,妳已經夠好了,而且遲早會成功」,
就是這句「妳已經夠好了」,讓她的人生重拾自信……
如今,她是《紐約時報》暢銷書#1《中間地帶》、《升空》、《閃光與膠》作者,
亦被《赫芬登郵報》譽為「平民桂冠詩人」。
本書取自12段作者在婚姻、工作、友情、經歷生老病死之後,
在某些關鍵時刻,該對我們所愛的人(包括自己)說什麼?會讓事情變得美好:
◎「然後呢?」這就是最好的建議
作者總是給兩個女兒很多建議,妄想改變她們的行為,但後來發現,一堆建議
不如說三個字就夠。然後,你,只要專心聽。這樣反而輕鬆很多!
◎「我懂」,安慰別人,最好的話
作者罹癌,遇上朋友、爸爸相繼離世,關心的人總說「很遺憾」、「至少他不痛了」、
「去你的癌症」……直到有一次作者參加治療團體,
萍水相逢的女孩對她說了兩個字,她才終於感受到極大撫慰而落淚。
◎訂出極限,守住你的私人領域,這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
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好好說「不」,卻又得人喜愛?
有,作者的母親,就懂得何時該勇敢說「不」,反而換得自由的人生。
◎真正愛你的人,會找出「你夠好」的證據
作者年輕時的失敗讓她不相信自己有什麼價值──
工作被開除,還酗酒過度。
但父親總回她三個字,這三個字力量之強大,時間一久,會讓你願意相信自己。
某些時候,刻意找話來形容自己的感受,其實非常可笑。
只要簡單的幾個字,然後「靜默」,最有撫慰人心、挽回一切的力量。
推薦者
臨床心理師、作家蘇益賢
親子專欄作家陳安儀
諮商心理師瑪那熊
雷娜‧丹漢(LenaDunham),《女孩我最大》(NotThatKindofGirl)作者
格萊農‧道爾(GlennonDoyle),《為愛而戰》(LoveWarrior)作者
英柏蘿‧慕布(ImboloMbue),《看見夢想家》(BeholdtheDreamers)作者
愛麗兒‧李維(ArielLevy),《派不上用場的規則》(TheRulesDoNotApply)作者
賈德‧阿帕托(JuddApatow),《腦中之病》(SickintheHead)作者
作者簡介
凱莉‧柯利根(Kelly Corrigan)
曾被《歐普拉雜誌》(O: The Oprah Magazine)譽為「這個世代的心聲」,也被《赫芬登郵報》(HuffPost)譽為「平民桂冠詩人」。
她的著作《中間地帶》(The Middle Place)、《升空》(Lift)、《閃光與膠》(Glitter and Glue),皆為《紐約時報》暢銷書。她也擔任「南塔克特計畫」(The Nantucket Project)的創意總監,主持座談會,暢談何謂人生最重要的事。
她與幾位朋友共同創辦「Notes & Words」──每年一度的慈善義演,作家與歌手會在臺上共同演出。截止目前為止,這項義演活動已替加大舊金山分校貝尼奧夫兒童醫院(UCSF Benioff Children's Hospital)募得了800萬美元。她目前與丈夫、兩個女兒住在加州奧克蘭附近。
譯者簡介
廖桓偉
淡江大學經營決策系、東吳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
曾任網路電玩編譯。現任出版社編輯,希望引進更多有趣(且暢銷)的書,透過翻譯來感動讀者,譯有《第三波數位革命》、《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讓人無法拒絕的神奇字眼》(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空降《紐約時報》非文學榜最受矚目新書
推薦序一 重要的話,要溫柔的說/蘇益賢
推薦序二 讓交談的對方恨不得將祕密娓娓道來/陳安儀
第一章 「人生不就是這樣。」
我們總妄想能改變別人的行為/「失去」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第二章 「然後呢?再多說一點。」
「願意告訴我怎麼了嗎?」/假如一直問下去,對方會講出什麼鬼來?/不留一點空隙
第三章 「我不知道。」
我們為什麼愛聽簡單的答案?/正視傷痛/人生在世,就是一個謎/「好好陪他度過最後一年吧。」/你無法知道,以後也不會知道
第四章 「我懂。」
走出傷痛,也沒什麼道理可言/只要懂得說「我懂」就行了
第五章 「不。」
隨口說出的「好。」/人各有所好!/說「不」,有個很重要的意義/只須勇敢說不,才能相伴一生
第六章 「好。」
第七章 「我錯了。」
萬一我個性其實沒那麼好?/「我錯了!」
第八章 「你已經夠好了。」
妳,已經足以應付往後的人生/被開除,他卻說「妳已經學成出師」
第九章 「我愛你。」
第十章 靜默
現在不是介入的時候/其實,對方受傷的原因並不重要/兩個人就算沒有接觸,還是能擁抱彼此
第十一章 繼續向前
他當時不知道,妳可能撐不了幾週了/他在學習怎麼成為妳
第十二章 這樣就對了
後記
致謝 我的救火隊
推薦序一
重要的話,要溫柔的說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在某些困頓的時刻,某個人對你說了某些話,也許短短幾字,又或者長到已忘了全文。就在那瞬間,腦中斷掉的線彷彿被重新接了回來。你想通了一些事、看清了原本混沌的局面。你覺得自己被了解了、被看見了;失聯的自己被找到了。於是,你開始能原諒自己、包容自己、替自己拆下原有的束縛。
坐在諮商室裡,心理師專注的聆聽眼前個案傾訴的每一句話。我們期待自己能成為一座燈塔,讓在汪洋大海上迷途的個案,可以在霧茫茫的困頓中找出方向。透過個案的字字句句、透過語言,我們陪伴,一起重新理解與建構,是什麼將個案困住的點點滴滴。
語言賦予人類特有的思考能力,我們因為思考而能成為所謂「萬物之靈」。但也因為這項天賦,我們有著其他動物或許不曾有過的痛苦,難以停止的憂慮、鋪天蓋地的自責、越陷越深的負面思考⋯⋯這些內在的苦痛,彷彿流沙一樣,不會因為我們「努力」就不見了。很多時候,我們越是努力,反而陷得更深。
我們都知道生命的無常,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但當這些無常發生在自己身邊時,苦苦掙扎、不知所措,其實更是人生真實的樣子。我們內心不斷的問:「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做錯了什麼?」
這時,能將我們「拉出」這人生流沙的,其實還是語言。只不過,我們需要的是適當的語言,是在對的時間與地點、和對的人、用對的方式,輕輕說出口的語言。
「你願意多告訴我一點你的感受嗎?」
「你有權利放棄,不會有人責怪你,也沒有人可以這麼做。」
「你已經夠好了。真的,這樣就好,辛苦了。」
諮商不只是透過這些語言給予個案力量的過程,更是一種類化學習,鼓勵個案在未來更多時刻,能試著對自己說出這些話,成為解救自己的那個人。
走過許多生命片刻,作者翻起了過去的日記,她自問,如果當時她能勇敢開口說出某些話,那當時的故事會不會有所不同?這本書是作者人生的故事書,其實也是一本勇敢面對過去生命經驗的懺悔錄。說是懺悔,似乎沈重了些,但生命的本質何嘗不是如此?
讀著書稿時,YouTube 自動播放起張懸的<親愛的>:
「深深的話要淺淺的說,長長的路要揮霍的走。大大的世界要率真的感受,會痛的傷口要輕輕的揉。」
雖然不容易,但有些話確實應該好好、溫柔的說。世界很大,人生很難。越是在困難的時刻,我們更應該好好的說出適當的話,溫柔的接住對方,慈悲的接住自己。
謝謝作者用她的生命經驗,告訴我們許多「當時應該說出口的話」。讀畢此書的我慶幸,雖然我們也有許多沒有好好把握的「當時」。但從這一刻起,我們也還有好多好多、現在就可以珍惜的「此時」。
每一個此時,我們都可以好好說、溫柔的說。
臨床心理師、作家/蘇益賢
(本文作者專長為心理治療、心理評估,喜歡扮演「心理學知識/理論」與「實務/應用」間的第三者。透過廣泛閱讀、接觸新知,期許自己扮演民眾與心理學之間的「知識傳導者」(knowledge transmitter),幫助每個人找到更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生活方式。著有《練習不壓抑》。)
推薦序二
讓交談的對方恨不得將祕密娓娓道來
十幾年前,我在報社當記者。採訪線上有好幾位篤信「沉默是金」的藝人,偏偏都是我的好朋友。尤其是要讓隱身在新聞事件之後、委屈不能見光的當事人說話,往往需要極大的耐心與談話技巧。報社主管每每拿到我的獨家採訪稿時,總是十分好奇:「妳到底是怎麼讓那些不講話的人開金口的啊?」
十幾年後,我開設戶外寫作課,寒暑假帶著一群學生外出時,總能見到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圍在我身邊,七嘴八舌、說個沒完。有一次,我和課堂老師一起帶隊,她嘆為觀止的對我說:「安儀老師,那些小孩真的一直圍著妳耶!妳走到哪裡,他們就跟到裡。妳到底是怎麼能讓他們有那麼多話可以對妳說啊?」
事實上,我的法寶也沒有什麼了不起。讀完這本書你就會發現,只需要簡簡單單的「三個字」(tell me more),任何人都有本領,讓與你交談的對方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恨不得將他的祕密心事,都挖心掏肺的娓娓道來。再加上作者凱莉.柯利根豐富的人生經歷,一個個生活中的小故事搭配令人捧腹的「人生箴言」,更讓本書成為一本好讀、易懂,充滿「妙招」的哲理小書。
說「對的話」比「好聽的話」更重要
除了真心誠意、同理與了解,漂亮的言語勝仗,往往立基於領悟「人性」之上。一句簡單至極的讚美、一句恰到好處的認錯、一句正向回答的「好」、一句委婉拒絕的「不」;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說;什麼時候有用,什麼時候無益……多年來我深深的體會,說「對的話」比說「好聽的話」更重要。一場訪問、一場邀約、一次推銷……有時候成功在於一句話,失敗也出自一句話。
「當時我這樣回他就好了。」人生當中,恐怕無數次午夜夢迴時,我們會這樣後悔。然而,既知如此何必當初?作者凱莉用短短的幾個字,就教會你如何善用語言的力量。她有兩個青春期的女兒、經歷過生老病死,以敏銳的觀察力、輕鬆幽默的文筆讓你體會,關鍵的說話力量是多麼不可忽視。
說話,是一種態度
說話的方式代表著一個人的內心、代表一個人的性格。「巧言令色」、「花言巧語」、「言必有中」、「口蜜腹劍」、「言不由衷」、「言簡意賅」、「言語無味」、「句斟字酌」、「疾言厲色」、「吞吞吐吐」……形容表達的成語是如此之多,可見得說話對日常生活影響之大。我很喜歡作者凱莉所提出的說話方式,也贊同她的人生態度。
我認為,讀一本書,只要能得到一個你覺得有用的道理,並且真真切切的實踐就值回票價了。《當時應該說出口的話》一共有精彩的12個段落、12句重要的話,值得讀者慢慢去品味。
親子專欄作家/陳安儀
(本文作者為資深媒體人、親職教育專家、兒童閱讀與寫作老師、知名部落客。創辦「媽媽PLAY親子聚會」及「陳安儀多元寫作班」。部落格「陳安儀的筆下人生」,在網路廣受歡迎。著有《分數之外的選擇》、《窩心!父母最想知道的親子聊天術!》等書。)
第一章 「人生不就是這樣。」我們總妄想能改變別人的行為我媽大概七十幾歲,但她沒特別在意年齡。她熱愛博弈,可以從紙牌遊戲「金拉米」(gin rummy)一路賭到國家大學體育協會(NCAA)籃球賽的複雜籤表。她通常都很快就小額下注,但總是賠錢。有一次她跟我最親近的朋友傑米(Jamie)打賭1美元,賭的是某場大學足球賽,結果她賭輸,還真的寄了一張一美元新鈔給傑米。她是個半退休的房仲,以前是金髮、穿衣服只求舒適,這陣子的身高是160公分。她在費城的維拉諾瓦(Villanova)的繁木巷(Wooded Lane),養大我的兩個哥哥與我;至於房子,是我爸在《畢業生》(The Graduate)上映那年買的。《畢業生》本來是我媽最愛的電影,但幾十年後卻被《麻雀變鳳凰》(PrettyWoman)擠下去。他們搬進這棟房子49年以後,我媽再度從廚房打電話問我,要怎麼把老爸的飛行里程數轉給她?我老爸(我正穿著他的睡衣)在美國飛了3,300英里之多,足以免費換一張機票。我媽從朋友那裡聽說,里程數在顧客過世後可以由別人繼承,所以她想給我帳號,看我有沒有辦法處理。其實我非常樂意幫忙她,但不是幫這種事。我跟老媽一樣,超討厭合約的附屬細則、永遠記不起密碼,而且害怕所有表格。其實此時,我寧可放著過期的駕照不管,也不想面對車輛管理局的法規;愛德華就一直催我去線上預約換新,他實在太信任公家機關。至於我媽,我寧可她聊我爸的事,來「幫忙」她走出傷痛。我們都稱呼老爸為「老綠」(Greenie),他在大學時期因為某次嚴重宿醉獲得這個綽號(譯按: reenie 是一種安非他命藥片)。我希望老媽可以對我說,老爸過世之後,每一天都失去了色彩,旅遊的選項變少,大聯盟(MLB)費城人隊(Phillies)的比賽變得不好看,午間舉行的彌撒其實挺無趣,加冰塊的思美洛伏特加(Smirnoff)也嚐不出味道。我想聽她說,跟老爸生活了五十年,現在突然失去他,內心會有多空虛?她要跟誰打牌?但瑪莉(Mary Corrigan,我媽)不會說這種事,因為她不需要;現在是這樣,以後也是如此。她需要隱私、教堂與時間,而此刻,她只想談談該怎麼關閉銀行帳戶;歸還我老爸租的別克車(Buick),否則對方每個月都找她收錢;還有飛行里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