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革命:解放雙手、智慧上路,重新定義未來移動,都市暢行無阻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1月

移動革命:解放雙手、智慧上路,重新定義未來移動,都市暢行無阻

作者:約翰.羅桑史蒂芬.貝克
出版社:寶鼎
出版日期:2020年07月03日
ISBN:9789862488874
語言:繁體中文

AMAZON網路書店★★★★★讀者好評
華爾街日報、出版人週刊專文報導
摩根大通2020年度精選榜單

  自駕車、無人機、空中計程車⋯⋯
  未來會有何種新型移動方式?又將如何重塑你我的城市與生活?
  面對日漸擁擠的街道,我們需要超前部署!

  步行、騎馬、開車到搭噴射機,你有思考過自己的移動方式是如何轉變的嗎?

  過去一世紀,汽車與卡車是移動世界的霸主,但在科技快速演進之下,遍布地表的車海將面臨戲劇性的轉變。在接下來十年內,電動車、自駕車或空中計程車等新型載具,不只將改變人們的移動方式,也將影響能源與汽車等相關產業,帶來無限商機並催生新的移動巨擘,甚至能促使我們重新構思城市設計與規畫,解決交通壅塞與霾害等問題。

  在這場時間、空間與金錢的競賽之中,羅森與貝克帶領我們前進一級玩家的實驗室,一窺尖端科技的樣貌:
  Divergent 3D正在研發新系統,希望能用機器人與3D列印技術生產汽車;
  DeepMap欲開發新一代地圖,以公分級精準度為自駕車導航;
  小馬智行逐步微調自駕車的感知系統,讓機器大腦得以更精準地判斷路況;
  Voom則在和數十間公司競速,搶著推出能自動飛行的空中計程車。

  兩人更走訪四座積極發展新型態移動的城市,探究未來可能的生活景象:
  洛杉磯挾移動科技新創聚集地與成熟航太產業的優勢,積極解決塞車問題;
  赫爾辛基藉由數據透明化,讓訂閱式移動服務變成可能;
  高度集權且預算無限的杜拜,搶攻新型移動的先驅寶座;
  上海使用無窮無盡的數據資料,讓人工智慧高速成長,加速新型移動發展。

  移動革命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是數十億人移動的故事。這場革命不僅將改變城市、經濟與人類生活的可能性,更將重塑我們看待空間與時間的方式,以及世界各地與我們的距離。

本書特色

  1.全書從移動革命的先驅者、四個改造中的城市進行論述,在內容與論調上兼具宏觀與微觀視野,讓讀者能逐步理解這場革命的來龍去脈,又能具體想像未來的移動型態可能出現的許多改變。

  2. 關於移動革命的議題,與人們的日嘗生活息息相關,這本結合人物故事、城市實例、科技發展與生活價值思考,對於台灣運輸業、城市設計規劃產業與政府相關部門、建築與運輸領域的學者、老師和學生擁有極高的參考價值,而對於未來生活型態變遷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也會提供一次愉快與豐富的閱讀經驗。

專業推薦

  丁彥允/喜門史塔雷克總經理
  王傑智/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工研院機械所數位長
  邱秉瑜/臺灣都市議題作家、美國賓州大學都市與區域規劃博士生
  温峻瑜/艾德斯科技董事長、臺灣以色列商業文化促進會祕書長
  鄭秀玲/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盧希鵬/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專任特聘教授
  (依照姓氏筆劃排序)

國外好評

  「在數位科技的推動下,汽車時代漸漸轉變為新型的網路移動時代,牽涉到無人電動車、腳踏車,甚至是我們的雙腳。在這本生動有趣又十分重要的書中,羅桑與貝克敘說了移動革命的故事,以及它對我們的社會、地球與每一人的影響,讓讀者大開眼界。」──理查.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創意新貴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作者

  「移動的重點是我們:它帶給我們自由與選擇的新承諾,允許數十億人四處遷移。羅桑與貝克對我們講述的故事中,我們隨時能透過應用程式,使用由機器人組裝、能在網路設備引導下獨立移動的3D列印汽車。移動,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殺手級應用程式。」──克勞斯.史瓦布(Klaus Schwab)/教授與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執行董事長

  「我們在城市居住的方式──體驗城市的方式──直接反映了我們的移動方式。事實上,城市本身和交通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巴黎地鐵、倫敦的雙層巴士與黑色計程車,以及洛杉磯的高速公路。《移動革命》描繪出移動方面深層的革命⋯⋯以及這對二十一世紀城市造成的戲劇性衝擊。」──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建築師

  「引人入勝⋯⋯羅桑與貝克的調查研究,以令人信服的方式預測了新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城市、我們的經濟,還有我們的生活結構』。」──《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作者簡介

約翰.羅桑

  是新城市基金會(NewCities Foundation)的創辦人與董事長,該大型全球非營利網路的宗旨,是改善二十一世紀城市中的生活與工作品質。他也是CoMotion, Inc.的執行長──該公司是主推移動革命的活動與媒體平台,也是知名的CoMotion洛杉磯(CoMotion LA)年度大會的主辦公司,透過研討會討論移動的未來。羅桑曾主導世界著名國際研討會的籌辦事項,其中包括在瑞士達弗斯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World Economic Forum Annual Meeting)。現居洛杉磯。

史蒂芬.貝克

  是五本書的作者,作品包括《當我們變成一堆數字》(The Numerati)、《我,華生,會思考的電腦?IBM打敗Jeopardy!益智競賽兩大冠軍高手的華生電腦》(Final Jeopardy: Man vs. Machine and the Quest to Know Everything),以及反烏托邦小說《推力》(The Boost)。他在巴黎與紐約擔任《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資深科技記者十年,也曾在匹茲堡、墨西哥市、卡拉卡斯、馬德里、布宜諾斯艾利斯與埃爾帕索當記者。現居新澤西州蒙特克萊爾。

譯者簡介

朱崇旻

  曾在美國居住九年,畢業於臺灣大學生化科技系,是以小說為食的謎樣生物,時時尋覓下一本好書。喜歡翻譯時推敲琢磨的過程,並認為無論是什麼題材的書,譯者都應該忠實傳達作者的立場。興趣包含寫小說、武術、室內布置和冬眠。欲聯絡請洽:[email protected]
 

各界讚譽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按Enter,開始印車
第二章:洛杉磯:爬去托潘加谷
第三章:八百匹電動馬
第四章:侏儸紀底特律
第五章:赫爾辛基:編織魔毯應用城市
第六章:鷹隼與夜貓子
第七章:杜拜:追求尖端
第八章:手握方向盤的笨學者
第九章:上海:黃浦培養皿
第十章:無人機大隊
結語:時間、距離與金錢
 
致謝
注釋

推薦序

多元運具的未來交通
邱秉瑜/臺灣都市議題作家、美國賓州大學都市與區域規劃博士生

  整合良好的多元運具(multimodal)運輸體系,是達成均衡城市發展的關鍵。今天,臺灣城市的交通政策正面臨著兩難:是要對汽車交通祭出種種限制使之服膺城市的既有設計,還是要改造城市以讓汽車交通發揮最大潛能?汽車的普及,正是臺灣城市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唯有一個多元運具的運輸體系,才能最有效率地服務各種不同的都市活動,也才能容許無車族群過著便利的生活。因此,都市交通的規劃和管理,應著重於確立長期都市發展與交通之間的關係,以及協調都市中各種不同的運具。

  以下幾點原則,值得都市交通規劃與管理者注意。第一,在都市活動高度集中的區域,容許低容量的運具上路,是造成交通壅塞的主因。第二,在大城市,出租交通如計程車等等,使用起來常比私家車更為便利。第三,唯有高容量的公共運輸系統,才能支持較高密度的都市發展。第四,公共運輸的重要性是恆久不變的,除因其高容量外,也因其對所有人開放(尤其在於其能服務那些因收入較低等緣故,導致除公共運輸外無其他運具選項者,以及那些雖有其他運具選項,卻因價值觀等緣故而自由選擇搭乘者)、其對道路空間的需求較少、其人均旅次不良副作用較小。第五,在公共運輸建設的規劃階段,路權(right of way)才是運具選擇的最主要考量因素,技術只是次要。第六,固定班次公共運輸若不足,會為許多類型的市民造成不便,包括青少年、老年人、觀光客、自由選擇搭乘者等。第七,但若考量到營運成本,在低密度地區如鄉間,提供需求反應式(demand-responsive)小型巴士,將比提供固定班次公共運輸服務更為經濟。

  本書《移動革命》介紹了許多可能改變都市的新交通科技,誠然令人興奮期待。然而,考慮過上述幾點原則的讀者,亦宜具備這項認知:面對都市的交通問題,新科技本身無法提供徹底的解決方案,我們須檢視問題的核心。換句話說,欲改善都市交通,最重要的仍是政策和政府決策過程,而非技術。

未來移動:是演化?還是革命?
王傑智/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工研院機械所數位長

  人成長中總伴隨著不同的移動工具。小時候爸媽在臺南虎頭埤開冰果店,我們兄弟倆在三公里外的新化國小就學,一開始時是坐公車上學,之後自己騎腳踏車上學。小學畢業後,爸爸送我們到三十公里外的私立中學就讀,爸爸早上六點先騎著機車載著我跟我哥到新化搭校車,校車再載著滿車半夢半醒的學生到學校。之後老爸將二輪機車升級到四輪有頂的雷諾九號,我們在虎頭埤到新化這段路上就不用再頂著寒風或是淋著大雨趕校車了。在臺北念大學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機車。逢年過節返鄉一開始是搭火車自強號,後來常搭較便宜且方便的國光以及統聯等客運。有時趕時間,也會搭當時國內航線的復興與遠東航空。一九九六年,臺北捷運木柵線通車,成為臺北捷運第一條通車的路線,臺北民眾以捷運移動的比重逐年增加。在美國賓州匹茲堡唸書時,到學校的交通以公車與步行為主,當時在美國計程車不像臺北隨手一招就有,生活上所需的移動還是以汽車為主。畢業後回臺北工作,臺北捷運一條線一條線地通車,共享單車YouBike於二〇〇九年開始啟用,在臺北的移動是以混合汽車、捷運、公車、機車、腳踏車與計程車的方式來完成。臺灣高鐵於二〇〇七年通車,返鄉出差逐漸以高鐵取代航空,國內相關站點的航空服務式微沒落。二〇一七年,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的軌道建設規畫將高鐵服務擴大整合其他交通系統,建置全國鐵路網,其中含城市輕軌、捷運與觀光鐵道。二〇二〇年,臺南市政府討論以無人自動駕駛捷運系統取代軌道捷運系統。臺灣的移動系統正在快速持續地演化中。

  「移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移動革命》正是對其過去、現在與未來提出精闢深入的解析。過去的城市規畫,本質上是以汽車為主要的移動工具所設計的。政府花大筆的預算來建設高速公路、拓寬道路、興建停車場,還要有許多的路平專案來為維護道路品質。而這些巨大經費的投入,往往還是無法來解決現今城市的塞車與停車問題。私有汽車大部分的時間是塞在路上、停在辦公室停車場與所購買或租用的停車位中,而不是以合理速度移動與使用,這造成城市空間與汽車使用上的巨大浪費。大眾公共運輸或許是舒緩汽車所造成問題的解決辦法之一,但還需要搭配其他移動方式來完成從A點的B點的移動任務。而這些「移動」的相關建設往往造成房地產投資、城鄉差距、貧富不均與政府資源分配等社會問題。現今全世界的新創公司已經著手建構未來的「移動」,如取代燃油車的電動綠能車、5G/6G連網的智慧共乘車,以及裝上相機雷達與光達的自駕安全車等等。而針對交通壅塞問題,也有新創公司正在地底挖隧道或是發展自駕飛行車,企圖建立地底與空中的三度空間不堵車交通網。世界各國的城市也以自身經驗與新興技術來規劃與建置未來的移動空間、系統與產業,有的以建置大眾運輸系統來倍增交通運輸量,有的以電動腳踏車、電動機車、共乘車與自駕車來減低交通用量,歸還道路與停車空間於城市居民,有的則加速新型移動載具的開發與落地,以建立下一世代的移動系統。

  筆電與手機給了人們移動運算與移動通訊的能力,而「自駕聯網電動車」將是驅動新世代「移動科技」的平台,而來這平台的移動數據與資料亦將驅動新一波的「數位革命」。當世界頂尖團隊在洛杉磯、匹茲堡、矽谷、杜拜、上海、赫爾辛基、耶路撒冷等地探索與推動著這一波「移動革命」,臺灣亦有許多堅強團隊與隱形冠軍在這「移動科技」的浪潮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雖然臺灣沒有美國或中國大車廠與龐大市場的優勢,但在這後汽車經濟與新移動時代中,臺灣有機會共同建立與主導新「移動系統」與新「移動產業生態鏈」。回顧歷史,五十年前的人們無法想像現在的移動科技,而我們也很難以現有的科學技術工程成果,去預測未來五十年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移動」會是漸進式的演化,還是破壞式的革命?希望讀者可以在這本書找到一些線索。

前言 你這輩子去過什麼地方?住家、學校、工作場所、餐廳、健身房,也許還去過里約的節慶,或是巴黎的廉價旅館?那所有的回憶與規律,全都和你的身體從一個地點移動到另一個地點有關。移動是我們生命中習以為常的一部分,很容易被忽略。它占據了我們每一天的數小時,占用我們好一部分的開銷。它是我們存在的中心,幾乎和進食同樣重要,假如不移動,我們就無法見到其他人。在我們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三個十年的現在,人們移動的方式也發生巨變。 對別人解釋這本書的內容時,他們聽到這裡通常會打斷我們,插嘴道:「就是自駕車(driverless car),對不對?」 將來不只會有一種機器導航,而會是比那大上許多的變化。在世界各地,你都能看見即將來臨的改變。城市面對令人窒息的塞車與霾害問題,開始直面有百年歷史的汽車經濟及其限制,並實施能控制該產業的措施。許多城市正在加長林蔭道路與建造自行車道,馬德里等城市開始禁止汽車進出市中心,還有其他城市要求進入阻塞區域的汽車付費,並鼓勵共用腳踏車與汽車共乘。與此同時,科技爆炸帶來了新一代連網的機器與服務。沒錯,汽車正一步步轉變成機器人。 我們所知的汽車──吞食汽油的機器、我們駕駛的機器──走過了精采的一個世紀。我們的都市地理是為滿足汽車的需求打造,因汽車而生的高速公路網路,催生了新的近郊住宅區,而鬧區大片大片的土地也由開發商規劃成停車場。城市在我們的計畫下,演變為供大批四輪造物活動的保護區,宛若汽車與卡車的生態園區。人們單一栽培的汽車散布至世界各地,從洛杉磯與卡拉卡斯(Caracas)到莫斯科,還在較近期擴散至北京與新德里。汽車重塑了地表,也汙染了地表以上的空氣。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