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渡金融海嘯:台灣經濟未來該怎麼走?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1月

險渡金融海嘯:台灣經濟未來該怎麼走?

作者:李誠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25日
ISBN:9789862164976
語言:繁體中文

  這波金融大海嘯,造成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仰賴出口的台灣也大受影響。
  海嘯之後,各國紛紛藉機推動經濟結構的改革,兩岸也將進入ECFA時代。
  面對脆弱的產業結構,以及區域合作邊緣化和就業危機等挑戰,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政策該怎麼走?
  台灣產業又該如何突破瓶頸,強化競爭力?
  台灣是一個開放型的經濟,因此當美國發生金融風暴時,不但全球經濟受到嚴重的衝擊,台灣也無法倖免。台灣的經濟在這段期間一度陷入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負成長,失業率也一度打破歷史紀錄。而在此波全球性經濟衰退中,很多國家都進行大幅度改革,甚至開始推行綠色經濟,這些改變都將影響台灣。
  2010年1月東協加一的自由貿易合約正式生效,台灣與中國大陸也計畫要簽署ECFA,這些自由貿易協定勢必牽動台灣的產業結構與就業問題。
  台灣該以何種政策來因應這些新的經濟問題,重建新的經濟秩序?多位經濟學家將從不同面向,共同為台灣經濟的未來把脈。
  2009年適逢李國鼎先生百歲紀念,為追念 李資政對國家社會的偉大貢獻,以及探討台灣經濟發展因全球經濟衰退而面臨的瓶頸與困難,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特舉辦「李國鼎資政百歲紀念學術研討會」,並在會後將這些文章整理成冊出版,希望透過國內外經濟與產業的專家學者從不同面向深度檢視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以期開創台灣未來更新、更廣的道路。
作者簡介
李誠
  美國麻省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美國明尼蘇達州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中研院經研所客座研究員,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中央大學人資所所長,台灣經濟發展中心主任,天下文化遠見出版社副社長,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現任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兼中央大學副校長。主要研究領域是人力資源,勞動市場分析,勞資關係,知識經濟,綠色經濟與經濟發展。

序1
緣起──紀念 國鼎先生的貢獻 5
◎蔣偉寧
序2 
堅韌──緬懷 國鼎先生之典範 7
◎楊世緘                     
編者的話
台灣如何因應新的經濟變局 11
◎李誠
第一章
後金融海嘯時代台灣的發展方向: 22
世界巨變中,提升軟實力是台灣唯一選項
◎高希均                    
第二章
後金融海嘯時代兩岸的經貿合作與發展 40
◎葉萬安                   
第三章
ECFA與台灣經濟發展的前景 78
◎林祖嘉                   
第四章
台灣所得分配的變動:1980 ~ 2005 106
◎管中閔、陳建良
第五章
後金融海嘯時代台灣的金融貨幣政策 132
◎許振明、廖志峰               
第六章
後金融海嘯時代台灣的租稅改革 162
◎曾巨威
第七章
後金融海嘯時代台灣的節能減碳政策 214
◎蕭代基、陳筆                  
第八章
後金融海嘯時代台灣的產業發展政策 246
◎王健全、蔡鳳凰                 
第九章
後金融海嘯時代台灣的人力發展政策 276
◎單驥                      
第十章
後金融海嘯時代台灣的勞動市場政策 308
◎李誠           
第十一章
後金融海嘯時代台灣的社會福利政策 330
◎詹火生                      
第十二章
後金融海嘯時代政府應有之角色 356
◎朱雲鵬

序1緣起──紀念 國鼎先生的貢獻蔣偉寧
  回顧六十多年來,台灣經濟快速而穩健的發展,曾一再被國際間譽為「台灣奇蹟」與「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典範」。大家對 國鼎先生熟悉的稱謂有「台灣經濟發展的推手」、「台灣科技之父」和「台灣資訊工業的舵手」等,這些都充分印證了 國鼎先生在台灣經濟發展史上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並且貢獻卓著。
  從動員抗戰到勝利復員,從大陸到台灣,從工業建設到財經建樹,從尖端科技到人文精神, 國鼎先生一生致力於推動國家的現代化,以締造安和樂利的社會。此外, 國鼎先生也提出普世關懷的「第六倫」觀念,倡導社會進行心靈改革,重建工業化後人類精神文明的價值理念,更成為全球邁向現代化共同追求的願景。
  今年適逢 國鼎先生百歲紀念,也是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與國鼎圖書資料館建館十周年。為追念 李資政對國家社會的偉大貢獻,以及探討台灣經濟發展因全球經濟衰退而面臨的瓶頸與困難,特舉辦「李國鼎資政百歲紀念學術研討會」,並在會後將這些文章整理成冊出版,希望藉由追念 李資政國鼎先生,透過國內外經濟與產業的專家學者,彼此共同討論,從不同面向深度檢視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以期開創台灣未來更新、更廣的道路。也希望 國鼎先生恭謹為國的精神,能夠繼續傳衍下去。
推薦序2堅韌──緬懷 國鼎先生之典範楊世緘
  今年適逢 國鼎先生百歲冥誕紀念,這位永遠的長者一生致力於國家的現代化,勤儉廉能,令人懷念。此次中央大學舉辦的「後金融海嘯時代台灣的經濟發展政策」研討會,集合各方先進專家,從各個面向來檢視和展望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有鞭辟入裡之深入分析,身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很高興看到其精神之延續以及台灣希望的未來。
  我與 國鼎先生的結緣,從公職生涯開始。當時的我才三十多歲,一名新進公務人員,在經建會擔任技正。 國鼎先生應邀到韓國訪問,希望經建會推薦一位具有科技和電子背景的同仁隨團,我何其有幸雀屏中選。此行 國鼎先生所到之處無不受到尊敬和禮遇,韓國朝野亦把握機會向他請益。看到這樣的場面,我心中充滿感動,見識到K.T. Li在國際名聲之響亮,讓隨行者都感到光榮。
  此行歸來, 國鼎先生即有積極發展電子工業與資訊工業之想法,由我負責草擬資訊工業策進會的籌設計畫。一心想為國家做事的他,還特地把我找到家中商談計畫內容。一杯白開水,就可以談事情,多次親筆修正我草擬的內容,並帶我去向當時的行政院長孫運璿簡報,讓我充分感受到他平易近人、戮力從公的一面。
  我後來擔任工業局局長、經濟部政務次長及行政院政務委員等工作,有幸追隨 國鼎先生長達廿三年時間,他是影響我非常深遠的人。
  1987至1991年我在工業局長任內,承蒙  國鼎先生之指點和提攜,被視為台灣工業發展「脫胎換骨」的關鍵五年。政府將「獎勵投資條例」改為「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許多勞力密集的工廠紛紛外移,海外持續接單生產,國內則進行技術升級,成功轉型。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亞洲四小龍當中,台灣是唯一倖免於難的國家,產業的轉型成功正是關鍵因素之一。
  國鼎先生對於台灣財經和科技發展貢獻極大,除了他的無私奉獻之外,我深深的體會出,他有兩項成功的特質非常值得學習:一是目標明確,二是懂得傾聽。他心中總有遠景和目標,知道國家的未來方向,然後鍥而不捨地去達成。其次是他願意傾聽各方意見,不以個人意見為依歸,形成共識之後,再善用各種人才和資源去推行。
  有人問我,台灣還會出現第二個「李國鼎」嗎?我的答案是「不會!」因為那個憂患的時代已過去,難以成就如此高度愛國情操之領袖;加上政黨輪替,不容易有政務官可以數十年的長期奉獻。但重要的是,在位者四年或八年期間,應學習李國鼎為人處事的精神,讓這股精神能不斷延續下去。
  回顧過去,台灣過去每十年都有一個大的環境變動,七○年代成立加工出口區,八○年代發展資訊工業,九○年代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有其脈絡可循。台灣過去在自動化、自由化做得不錯,未來應朝向全面國際化。
  國際化,我認為架構國際經貿平台為首要。其中兩岸合作是台灣國際化重要的一環,不應獨立於國際化之外,這個橋如果搭不好,等於是置身於國際之外。具體作為包括與大陸簽訂ECFA、稅制的調整、資本市場的調整,吸引國際人才來台,研發技術與國際接軌等。
  其次,揭櫫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全力發展的六大新興產業,包括生物科技、觀光旅遊、綠色能源、醫療照護、精致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等。這個方向非常正確,但「觀光旅遊」和「綠色能源」應作為主軸,來帶動其他相關產業。
  觀光旅遊方面,政府如能全力發展,既能促進投資,又能帶動消費,增加就業機會;一方面吸引大量觀光客來台,另方面也可提升國民生活品味。試想,香港彈丸之地,一年有兩千萬觀光人口,台灣何以只有四百萬人?台灣在發展觀光上仍有許多潛力待開發,我們不能以陸客來台人數略微增加而沾沾自喜。發展觀光旅遊應拉高至中央層級,並透過政府和民間的合力投資,才有新的契機,並帶動文創產業、精致農業、醫療照護和生物科技等相關產業。
  綠色能源方面,建議由經濟部來主導。國營事業應先帶頭節能減碳,目前台電的火力發電,百分之七十的進口煤燃燒後排碳,成為污染大戶,世界各國核能發電仍是主力,不會產生二氧化碳,還是可以考慮。另外,台糖大片的甘蔗田不製糖,可製成生質油,做再生能源。而民間太陽能、風力發電、電動汽車、LED等這些綠能產業,也應鼓勵投資,並結合大陸市場全力發展。
  後金融海嘯時代,我覺得台灣最大問題在於缺乏實質的投資,導致失業率居高不下。股票買賣、公司合併、房地產炒作這些都是虛的。早期我在擔任工業局長時期,一年新投資設廠家數就六千家,原廠擴充者五千家,這些就是實質的投資。台灣需要健全的投資的環境,全面國際化和發展六大新興產業是重要道路。
  「哲人日已遠,典範在夙昔。」 國鼎先生的一生見證了台灣的歷史,走過一連串劇烈變動,他以前瞻的眼光、堅定的信念帶領台灣,創造了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提升大家的生活水準。尤其他晚年提出群己關係之「第六倫」,為社會倫理上重要之核心價值,勉勵大家在追求物質建設同時,不忘精神層面,目的無不希望台灣這塊土地更美好!
編者的話台灣如何因應新的經濟變局李誠
  李國鼎資政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中外皆知,有人稱讚他為台灣經濟發展奇蹟的締造者之一,有人稱他是台灣科技之父。台灣的企業界都非常感念李資政,因為他為台灣創造了很好的投資環境,以致很多企業家有今日的成就。因此,中國技術服務社的前董事長王國琦先生代表該社捐贈了一座七層樓的國鼎資料圖書館給李資政的母校──中央大學,而促成此事的是中央大學前校長劉兆漢院士。李資政知道此事後也馬上答允把他經手的經濟政策所有的檔案均捐贈給國鼎館,以供中外學者研究1960 ~ 1980年台灣經濟發展與台灣經濟政策形成的過程之用。國鼎館內又設立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其功能除主理台灣經濟發展政策之研究,亦主理國鼎館之各項經營事務。
  2001年國鼎館落成時,李資政以90歲高齡親自來到中大主持落成典禮,並在館前親自種植了一棵松樹。2009年是李資政百歲冥誕,也是國鼎館與台經中心成立十周年,為追念李資政對國家與社會的貢獻,中大特撥款重修國鼎館一樓的國鼎展示室,把李資政在南京中央大學攻讀物理時的照片與筆記,在台灣擔任公職時的各種照片,各界所給予的獎牌等陳列在展示館內。在展示館的出口處又展示了台積電與台達電所捐贈的兩件產品,前者代表李資政對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貢獻,因為台積電的董事長張忠謀先生經常說,「沒有李國鼎便沒有台積電」;後者是因為台達電的董事長鄭崇華先生一直非常感念李資政對台灣的貢獻,而他目前努力在推動綠色產品與環保的工作,因此我們以他的產品代表李資政對台灣經濟的影響並不止於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對今日綠色經濟的發展亦有其影響。
  除展示館的重整,中大與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在2009年9月共同籌辦了一場李資政百年冥誕紀念學術研討會,其主題是「後金融海嘯時代台灣的經濟發展政策」,以符合李資政對台經中心的期望──繼續研究台灣經濟發展政策。
  台灣是一個開放性的經濟,因此當美國發生金融風暴時,不但全球經濟受到嚴重的衝擊,台灣也無法倖免。台灣的經濟在此期間一度陷入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負成長,失業率也一度高達6.13%,打破歷史紀錄。一般預期在2010年的中期各國的經濟會開始復甦,台灣也不例外。但是在此波經濟衰退時,各國的經濟都有大幅度地改革,很多國家都在推行綠色新政,綠色經濟,這些改變會直接地影響到台灣的對外貿易。2010年1月東協加一的自由貿易合約生效,2010年初台灣與中國大陸也將簽署的ECFA,這些自由貿易協約會直接影響到台灣的產業結構與就業問題。台灣該以何種政策來因應此新的經濟問題?新的經濟秩序?這是紀念研討會所要探討的主題。會議的論文經修正後整理成本書,以供更多的學者,官員與社會人士參考。
第一部 台灣發展方向與兩岸關係
  本書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三篇文章是討論台灣整體的發展方向與兩岸的關係;第二部分是一個比較基礎的問題,所得分配問題,因為所有貨幣、財政、教育、社會福利等政策都不外乎要使所得分配達成更均勻的狀態,而目前各界對台灣的所得分配惡化有不同的解釋;第三部分則是從不同的角度如貨幣、財政、產業等角度來探討台灣現階段應有的政策。
  在本書的第一章,高希均教授指出在後金融海嘯與ECFA巨變的時代,台灣唯一的選項是提升本身的軟實力。軟實力的概念最早是哈佛大學的奈伊(Joseph Nye)在其1990年的Bound to Lead 一書中所提出,其後在2004年的Soft Power一書及2008年一篇論文中再做更詳細的闡釋。所謂軟實力是指一國或一個政治人物所具有對他人的吸引力,說服力與魅力。它可以是一種制度性或文化或藝術的修養,與硬實力相比,後者是指軍事力量、賄賂或高壓的手段來征服對方,此概念後來被普遍體應用到外交事務上。高教授借此概念說明台灣一個小島,絕對沒有能力使用軍事等硬實力與鄰近大國相拚,因而唯有提升本身的軟實力,當台灣變成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寶島,才能與鄰近大國和平相處,才能以柔制剛,才能發展經濟,提升台灣人民的生活水準與國際地位。
  在地理上,台灣是處於一個非常不利的位置,因為它夾在日本與中國大陸兩強之間,中國大陸想完成他們的統一大業,而日本則希望繼續「殖民」台灣,把他們的產品、文化,時尚傾銷台灣,並且希望拉台抗中。台灣如何能在此兩強之間和平相處,維持自我的獨立與自尊是一件非常困難與高技巧的工作。在第二與第三章中,前經建會副主委葉萬安先生與政大的林祖嘉教授告訴我們如何把台灣不利的地理位置轉變成有利的位置,如何把台灣轉變成各國企業進入中國大陸的橋樑。台灣可以從積極參與大陸巨大的經濟體系與他們同步發展,善用大陸的資源充實台灣的國力,創造台灣未來發展的前景。有些人認為ECFA的簽署會衝擊到台灣的產業與就業機會,因而對台灣是不利的,但林教授很清楚地指出,一如台灣在2000年參加WTO,當時也有很多人擔心進入WTO以後,台灣貿易大門大開,很多產業會受衝擊而外移或關閉,台灣的失業問題會很嚴重。但事實證明,參加了WTO以後,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貿易關係,只有強化而沒有弱化,也沒有被邊緣化,因此國人對ECFA的簽署大可不必過度憂心。
第二部 探討台灣的所得分配惡化
  20世紀末期,經濟的全球化與自由化使各國的所得分配都有惡化的趨勢,而愈是自由化,市場彈性化的國家(如英、美等),他們國內所得分配惡化的程度愈嚴重,於是學者們呼籲各國政府使用貨幣,財稅與社會福利政策來紓解日益惡化的所得分配問題,以免轉變成社會問題,造成政局的不穩。台灣的所得分配在過去十數年也有快速惡化的現象,學者也在呼籲政府正視此問題。但是台灣所得分配的惡化,其性質可能與其他國家不相同,需採取的因應策略可能也不同。因此我們特邀請管中閔院士與陳建良教授探討台灣所得惡化的現象與成因,管、陳教授指出,近二十五年台灣的所得分配,從數字的表面看來是在惡化,但經進一步分析以後,發現此惡化有相當的比例是來自家戶特性的改變,如果排除這些家戶的因素,在1980 ~ 2000年之間,台灣的所得分配不但沒有惡化,相反地有若干改善;而2000年以後的所得分配惡化,主要是來自戶長的年齡與家庭規模的改變,而這些變化是隨著經濟發展而來,不是經濟政策所可干預的。換言之,在後金融海嘯時代,我國政府在處理所得分配時,所使用的貨幣、財政、教育與社會福利政策應與西方國家所採政策有所不同,因為所得分配不均的成因不同。
第三部 從不同面向探討台灣現階段應有的政策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從貨幣、財政、產業等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後金融海嘯時代台灣應有的經濟發展政策。
  2008年的金融海嘯對台灣金融貨幣體系沒有造成很大的衝擊,但是因為對外貿易的劇減,間接地對台灣金融體系造成相當程度的衝擊。外國的政府為處理及防止金融海嘯事件再次發生,近日對他們的金融體系做了相當大幅度的改革,我國是否也該有相類似的動作?許振明院長在第五章中指出,我國的金融監理政策應參考其他國家改革的方向予以調整。此外,中央銀行的政策也需要做下列的改變:(1)中央銀行按我國的制度,雖然不必直接負監理銀行業的責任,但仍應監督銀行的流動性,扮演最後通融者的角色;(2)中央銀行對銀行利用於貸款證券化取得的資金,亦應納入貨幣政策之考量,以便管理銀行之信用;(3)未來貨幣政策應重視資產泡沫化對金融貨幣體系的威脅,適時調整政策,協助穩定金融市場。
  政府在2008年6月成立賦改會,希望再次修改賦稅制度以符合今日新經濟時代的需求。在本書的第六章中,賦改會的副主委曾巨威教授指出台灣未來租稅政策發展的重要方向。他指出:我國政府的支出規模比OECD及EU國家低,即使如此,我國在近二十年來財政仍一直處於赤字狀態,這表示政府稅收能力不足,未來人口老化等問題的出現會使政府支出做更大幅度的增加,因此政府宜調整勞動與資本間的稅負,或提高消費稅占租稅收入的比重,以提升國庫的收入。此外,政府在稅制改革上,應調整直接稅與間接稅的比例,生前與死亡課稅的結構,社會福利與負所得稅的結構,營利所得稅與綜合所得稅的結構。政府稅收要把握住簡單,公平,成長與充裕的四個原則。
  近年來因為地球快速的暖化,直接地威脅到地球的生存,因此各國都在提倡節能省碳與發展綠色經濟的政策。台灣是世界公民之一,當然也要負起節能省碳,減緩地球暖化的責任。政府該如何鼓勵企業與人民進行節能減碳,開發綠色產品?在第七章中,蕭代基院長指出世界各國的節能減碳措施,包括:(1)直接規定生產部門和消費部門的節能標準;(2)對公私營機構內部為能源管理制度加以規範;(3)政府對新能源的銷售與使用給予補助;(4)對新能源研發給予補助;(5)鼓勵國民搭乘大眾運輸工具;(6)容許油品價格的自由浮動;(7)徵收能源稅。蕭院長認為上列措施並非全部有效,特別是某些補助措施甚至會發生相反的效果。他認為台灣應採取的政策是:(1)讓能源價格自由浮動不設上限;(2)不補助任何能源的銷售與使用;(3)開徵能源稅;(4)政府投資節能省碳的基礎研究與能源技術的研發。
  金融海嘯發生以後,各國為同時處理失業問題與減少地球暖化速度,紛紛推出綠色新政,一方面改造一國的經濟體系產業結構,使其能達成節能省碳的功效,一方面也希望藉著綠色經濟,綠色產品之推動,可以創造出優質的綠領工作,紓解目前嚴重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如何推動綠色經濟,如何鼓勵企業生產綠色產品,創造綠領工作?在本書第八章中,王健全副院長與蔡鳳凰研究員認為台灣未來的產業結構應該是:(1)強化ICT與服務業的基礎建設;(2)發展品牌通路;(3)強化系統與跨領域的整合;(4)持續推動六大新興產業;(5)拓銷新興市場;(6)強化兩岸的實質產業合作;(7)促進服務業者轉型與升級。
  近年來快速經濟結構的改變(特別是金融海嘯時對各產業的衝擊),使他們都必須做快速的因應。然而很矛盾的是,產業的結構與生產技術可以快速改變,因應市場的需求,但是在後面從事生產的人力卻沒有此種高度的彈性,相反地他們有相當程度地僵固性,因而產生越來越嚴重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如何使人力資本在後金融海嘯時代更具彈性,更能快速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化,是今日台灣人力資源政策的一項重要議題。
  一般而言,人力資本的僵固性是來自(1)專業領域的僵固性,亦即理工領域的人員很容易移轉到管理領域,但人文與社會、法律領域的人員便很難轉入理工的領域。(2)年齡的僵固性,即年輕人員較年長的人員容易學習新技術,轉換工作與職業。(3)產業的僵固性,即製造業人員較易轉入服務業,而服務業的人員很難轉入製造業,高科技產業的員工較易轉入傳統產業,傳統產業人員很難轉入高科技產業。如何使未來的人才具備高度的可變性、適應性?在本書第九章中,單驥教授認為:(1)我國的大學必須要培養出優質跨領域的人才;(2)大學必須按其研究型、教學型、科技型等不同的類型,對其學生提供不同的訓練。研究型大學應培育尖端的研發人才,教學型大學以培養企業所需求的實作人才為其目標;(3)政府必須利用職訓制度建立起終身學習的平台;(4)強化學習媒合機制,提供學生到工作場所實習的機會;(5)人才國際化與國際人才的引進以補充國內人才的不足;(6)產學合作需要強化,使學以致用。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很多國家都刻意使用低稅率來吸引外資的流入,但現有資料指出,單獨的低稅政策並不能吸引外資的流入,唯有當低稅率結合彈性勞動市場時才會吸引大批外資的流入。台灣的勞動市場一向被各國認為不具彈性,因為勞工法令的標準過高,規範過嚴。世界銀行與Fraser Institute 等國際機構在他們的報告中,屢次指責台灣勞動市場的僵固性,呼籲台灣當局鬆綁其勞工法令。後金融海嘯與ECFA時代,勞動市場的彈性是決定我國經濟成長與就業率成長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如何使台灣的勞動市場有高度的彈性化,但在此同時又能保障員工就業穩定與所得穩定這是政府勞動市場政策擬訂時的一大挑戰。在本書第十章中,李誠教授指出,雖然很多學者認為北歐的丹麥與荷蘭的彈性兼安全模式是我國可以學習的榜樣,但是他認為這些國家的勞動市場模型雖然運作良好,但是他們是當地特殊文化與社會背景中慢慢演變出來的產物,這不是我們可以移植的模式。他認為我們必須要根據自己的文化與社會背景擬定合乎國情的勞動市場政策。他認為目前政府可以透過下列的方法來提昇台灣勞動市場的彈性,但同時亦保障員工的就業與所得安全。這些方法包括(1)修改現行基本工資,使其多元化,對不同族群有不同的基本工資,而且基本工資調整需要定期化,使雇主可預期基本工資調整的時間,以便有足夠的時間予以適應。(2)工時的規範需彈性化與多元化。(3)強化現行就業輔導的功能與效率,以提升員工在不同行業,職業與地區間的移動,對不同教育程度的員工推行不同組合的就業保險,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以便這些政策更能符合不同種類員工的需求。
  亞洲國家都不是社會福利國,對社會福利一向不重視,因為在過去如有失業、職災、年老、無能力工作者都是依靠大家庭制度內的成員互相支援。但是在今日高度工業化與都市化的時代,大家庭制度早已消失,在小家庭制度中即使家人想幫助其他成員已無能為力,特別是在今日技術變化快速,失業機率與職災的幅度與頻率均大增時,小家庭制度完全無能為力,因此政府需建立社會安全網,以便處理這些由工業化與都市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在本書第十一章中,詹火生教授指出在後金融海嘯時代,除推出一些短期「救急」的福利政策,也要推動一些長期的年金制度,救助員工退休後的生活問題。短期「救急」方案可以包括提高最低收入的生活補助,馬上關懷的急難救助方案,工作所得補助方案。政府也需要推動一些就業促進方案使有工作能力者有固定收入。就長期而言,政府須建立一些長期的年金制度以穩定弱勢族群的所得,免於貧窮匱乏。
  本書的最後一章是朱雲鵬教授的後金融海嘯時代政府所應扮演的角色。我們以朱教授的文章代替本書的結論,因為以上各篇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領域來討論政府該扮演的角色,本章則以整體的角度來討論政府所該扮演的角色。朱教授在其文中首先指出台灣目前所遭遇到的五大挑戰,包括:(1)製造業的挑戰,因為台灣大多數的產業都是代工,當其他國家經濟不景氣時,這些製造業便馬上受到衝擊;(2)政府的投資不足,因為政府長期以來對公共投資予以忽略;(3)核心競爭力的低落,包括機場、海港貨運量的節節下降,國際競爭力報告中名次的下降;(4)在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潮流中的被邊緣化;(5)失業率居高不下。朱教授指出政府該扮演的角色是:(1)凝聚社會共識;(2)政府部門與公務人員惰性心態的改變;(3)公共建設的大力推動;(4)產品與勞動市場規範的全面鬆綁。
  我們希望透過這十二篇文章能一面紀念李資政對台灣過去經濟發展的貢獻,也希望能對執政者提出一些政策擬訂時的參考資料,因而可以使台灣再創第二個經濟發展奇蹟。
  本書的完成首先要感謝十二位作者在短短的數個月中完成這些論文,其次是中大蔣偉寧校長對此計畫的大力支持,主祕與祕書室各位同仁在籌備與大會期間的支援,總務處,台經中心,經濟系與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的支援,高希均教授同意天下文化出版社與中央大學出版社共同出版此書以廣流傳,責任編輯林宜諄的大力投入,犧牲周末假期,使此書得以順利出版,一併致謝。

世界巨變中,提升軟實力是台灣唯一選項作者: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董事長)從1969年起,每年暑假我都從美國回到台灣,第一份「顧問」工作就是受邀在李國鼎先生擔任秘書長的「經合會」。回到美國,總會收到他寫得密密麻麻的航空郵簡,有交代的事,有勉勵的話,充滿了對經濟發展的急切之情。在以後的二十餘年,尤其在暑期中,終有一些時間追隨他參與經濟政策的研究。這篇文章是獻給李國鼎先生百歲冥誕(1910─2001)。全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李氏的貢獻,第二部分敘述當前世界的三大巨變,第三部分指出:台灣的唯一出路是提升軟實力。緬懷李國鼎資政絕大多數人的貢獻,隨著時光隧道逐漸消失;只有極少數的人,即使他們在世的時候,其貢獻因時代的見證就已經凸顯。 李氏正是這麼一個難得的人物。他既是台灣經濟奇蹟的創造者之一,又是近二十年來推動資訊科技的功臣,更是提倡第六倫的先驅。他推動改革的領域還包括了教育體制、企業管理、醫療網、社區發展、都市規劃等等。因此,他對台灣的貢獻是繼往開來、歷久彌新。李氏一生的言行,樹立了一個從政者的典範─敢想、敢說、敢做、敢愛。很多位旅居在國外的我國專家或學者,常常只因為與李氏見面一次或一席談,就被他的使命感所感動,而決定回國投資、或擔任公職。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先生說得傳神:「李資政一輩子做的事,就是圖利他人。」李氏的「愛」特別包括了愛才、惜才與用才。在經濟與財政部長任內,不斷選送優秀同事出國深造。他晚年常舉的例子,就是1985年邀請到了張忠謀先生來台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參與科技研發。對當年李資政的遊說,張先生也直說:「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 1981年3月所提出的「第六倫」,就是受到責難的一個例子。他誠懇地提出在現代化過程中,「群己關係」建立的迫切。其切中時弊的論點可說石破天驚,立刻得到了普遍的共鳴,但也馬上引起一位黨國元老的公開批判:「我國文化中只有五倫,哪有第六倫?」1993年6月李氏回到了離開了四十七年的故鄉與國土。在南京中央大學母校講經濟發展,在北京與朱鎔基先生談台灣經驗。一位北京朋友說:「那次李朱近兩小時的長談,對大陸經濟改革的幅度與速度有深遠的影響。」回台後,想與當局報告此行觀感而未如願,使他預感兩岸關係之難以突破。擁有令人尊敬的高貴靈魂他在台灣及國外出版了近十本的中英文著作,發表了幾百篇中英文文章,是留給世人最珍貴的一部分遺產。在那一個「官無戲言」的年代,講了就要做到。此刻我要補充:「講不重要,做才重要。」我更要再補充:「做也不重要,做對才最重要。」在專業知識上,李氏是通才中的專才,專才中的通才;在做事做人上,他既「能」又「廉」,既「勤」又「實」。李氏對台灣社會的熱愛反映在每一個他所鼓吹的觀念上。這位具有國際視野的資政,希望朝野共同努力,把R.O.C.(Republic of China),提升為文化大國(Republic of Culture),把MIT(Made in Taiwan)的「台灣製造」,換成永不沒落的「台灣奇蹟」(Miracle in Taiwan)。最後一次見到李資政,是他去世的前兩週,2001年5月13日的母親節,我受邀參加他家庭中午的聚會。他那天氣色紅潤,獨子永昌、媳婦、孫女圍繞著,神情愉快,席間還有一位剛從美國返台演講的外甥女黃詩厚教授。她是中研院院士,任教於美國加州理工大學(CIT)。她的先生David Baltimore是CIT的校長,也是一九七五年諾貝爾獎得主,在過濾性病毒研究方面很有原創性的貢獻。李氏一生所最令人尊敬的是他擁有高貴的靈魂─無法被腐化的操守、無時無刻不在的大愛、全心投入的專注、從不氣餒的使命感。他在台灣四十年的公職生涯(從1948到1988,亦即從三十九歲到七十九歲),正就是台灣經濟奇蹟創造的歷程。國鼎先生生前的貢獻在台灣,身後的骨灰安置在他的故鄉南京。六年後的母親節,我又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南京。2007年5月13日的下午,南京豔陽當空,我第一次來到了墓地。它座落在市郊牛首山普覺寺內,國鼎先生與夫人長眠於此。一代偉人的身影,永遠消失在這一片青翠的山麓下。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