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列茨基早期音樂作品中的「音色-音響」觀念及其創作技法研究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潘德列茨基早期音樂作品中的「音色-音響」觀念及其創作技法研究

作者:張旭儒
出版社:上海音樂學院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01日
ISBN:9787806929759
語言:繁體中文

從作曲技術分析的角度入手,對反映潘德雷茨基獨特創作風格的早期樂隊作品文本進行較為詳盡的研究,對其音樂構成中的音源、演奏法、音高、「音色—音響」等主要參數以及這些參數在作品中的具體組織方式等一系列技法特征,進行量化分析與歸納。張旭儒,活躍於當今國際樂壇的作曲家,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博士,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並擔任上海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復調音樂學會秘書長。創作發表有管弦樂、室內樂、音樂戲劇、音樂劇場、打擊樂等數十部作品。其中《YIXIN》(混合室內樂)、《感能》(室內樂)、《清濁》、《傳說》、《zi&Qu》、《散令》(民族室內樂)、《土皮賦》、《緣來春風生》(打擊樂重奏)、《本真與前衛的對話》(多媒體打擊樂劇場)、「奮進》(敲擊交響詩)、《白娘子·愛情四季一一秋》(多媒體京劇音樂劇場)、《觴塬》(交響樂)、《尚湖雲水》(古琴與人聲)、《家園·印象上鋼》(多媒體情景劇)、《漠壁長歌》(呼麥、長調與交響樂隊)、《連山易一續歌》(水族民歌手與管弦樂隊)等,在美國、法國、瑞士、荷蘭、德國、英國等國家,中國台灣、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天津、武漢、沈陽等地區,以及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世博會、江蘇常熟國際民間藝術節、中法國際年、美國坦戈伍德音樂節、瑞士國家廣播音樂節、沈陽國際打擊樂音樂節、北京現代音樂節等各種重大活動中演出。曾在全國民族室內樂作品比賽、TMsK劉天華杯民族室內樂比賽、台灣全球華人民族室內樂比賽、全國打擊樂重奏比賽、上海世博會一一中華元素創意比賽、文化部科技創新等賽事中榮獲多個獎項。撰寫出版發表有《潘德列茨基早期作品中的音色琶響音樂創作技法研究》等學術論文十余篇,曾應邀在國內十余所高校進行學術交流。

雜感代序 楊立青序言 徐孟東緒論【上篇】總論第一章 生平簡述與創作分期第二章 獨特創作風格作用下的技術因素 一、研究現狀述評 二、「音色一音響」音樂的歷史研究 三、潘德列茨基的「音色一音響」的創造性 四、小結第三章 創作風格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 一、戰亂創傷的影響 二、自身的文化體悟 三、宗教文化的沖擊 四、小結【下篇】技法分析第四章 音源組織 一、純弦樂編制的樂隊組織 二、混合編制的樂隊組織第五章 演奏法及其獨特組合 一、單個聲響獲取中的演奏法 二、一組聲響獲取中的演奏法 三、作品結構中的演奏法第六章 音高組織第七章 「音色一音響」組織 一、 由不同質量和數量的「音色一音響」線條在多聲部聚合過程中形成的面(塊)狀延續音響形態 二、 由不同質量和數量的「音色一音響」顆粒在多聲部聚合過程中形成的點狀散布音響形態結語附錄一 潘德列茨基1961—1974年作品目錄附錄二 潘德列茨基1976一-2002年作品目錄附錄三 演奏法及其標記參考文獻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