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使用手冊:如何在黑洞、時間悖論和量子不確定性中求生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宇宙使用手冊:如何在黑洞、時間悖論和量子不確定性中求生

作者:戴維.郭德堡、傑夫.布朗奇斯
出版社:世茂
出版日期:2013年03月28日
ISBN:9789866097850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06元

  伽利略測量光速的實驗可以在約會時用來閃人!  想要知道吸血鬼怎麼生活,照鏡子的時候以光速飛行就對了!  強子對撞機會製造黑洞,摧毀地球?  恭喜!根據弦理論,宇宙不只有三次元,而是十個次元!  根據蝴蝶效應,時光之旅會產生平行宇宙?  蟲洞不存在,因為在你進去之前,你就會從裡面出來!
  有時候,物理看來簡直就是哲學,而且違反常識?這簡直是太超過了!
  本書兩大保證!
  第一,保證你一定會得到解答。第二,保證這些解答不用數學算式你就能了解。
  要是搭太空船以接近光速飛行,回來時會遇上什麼可怕的事?只是觀察就會改變現狀嗎?影集《星際爭霸戰》中的傳送器可能製造出來嗎?時光機呢?我們為什麼要花幾十億建造會摧毀地球的粒子加速器?一個人可能同時出現在幾千不同的地方嗎?
  既然我們生活在這個宇宙中,你就不能再忽略這些問題,而且,相信大部分問題的答案都會嚇你一大跳。
  《宇宙使用手冊:如何在黑洞、時間悖論和量子不確定性中求生》是本古怪又有趣的書,幽默的插畫和冷笑話,解答世界上詭異和發人深省的問題,如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隨機性、時光旅行、宇宙擴張等等。
  你將會發現,空並不是空,外星人並不存在,宇宙也有輪迴。
  準備好了嗎?現在一起來「航向宇宙,浩瀚無垠!」(To infinity and beyond!)
作者簡介
戴維.郭德堡(Dave Goldberg)
  普林斯頓大學天文物理學博士。現任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物理學教授,專長為理論與觀測宇宙學。對科學與流行文化的介面極感興趣。曾發表文章於《現狀》(State)期刊,也曾經上紐約公共廣播電台(WNYC)的節目《360度工作室》(Studio 360)中受訪。現與妻女定居於費城。
傑夫.布朗奇斯(Jeff Blomquist)
  二○○八年自卓克索大學畢業,獲物理學碩士學位。現任波音航太公司(Boeing Aerospace)工程師。本書插圖都是他自己獨力繪製而成,現居費城,一直到最近才不再以沙發為床。
譯者簡介
許晉福
  政大會計系畢業,目前專事翻譯。譯有《美味的陷阱》《50歲前要有的老後力:健康.營養.理財.照護》(世潮出版),《教養過動兒:醫學沒告訴你的十件事》《小孩囧很大》《停止減肥,我自由了》《你不必受苦難,也能上天堂》《我生命的最後一天: 一個人的探索與療癒之旅》(世茂出版)等書。

序「所以,你是做什麼的?」
第一章 狹義相對論「要是以光速前進,一邊照鏡子,會發生什麼事?」為何我們無法得知船在迷霧中的行進速度?跟在雷射光旁邊一起跑,雷射光的速度會有多快?要是搭太空船以接近光速出發,回來時會遇上什麼駭人的事?我們有辦法以光速前進,並一邊照鏡子嗎?相對論講的,難道不是把原子轉換成無限大的能量嗎?
第二章 詭異的量子世界「薛丁格的貓是死是活?」光究竟是微粒子還是大波浪?光是觀察,就足以改變現狀嗎?嚴格說來,電子到底是什麼?東西不見了,能怪到量子力學頭上嗎?《星際爭霸戰》裡那種遠距傳送器有可能造得出來嗎?森林裡有樹倒下,若沒人聽見,那麼它有發出聲音嗎?
第三章 隨機性「難道上帝在跟宇宙玩擲骰子遊戲?」物理世界要是真那麼難以預料,為什麼看起來並非如此?碳定年法的原理是什麼?上帝在跟宇宙玩擲骰子嗎?
第四章 標準模型「大型強子對撞機為什麼沒摧毀掉地球?」我們為什麼要耗資幾百億元建造粒子加速器?人類是如何發現次原子粒子的?為什麼有這麼多不同的定理適用於不同的粒子?這些力到底怎麼來的?為何體重(或質量)怎麼甩都甩不掉?小小的對撞機有可能摧毀掉大大的宇宙嗎?要是真找到希格斯子,物理學家的工作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嗎?
第五章 時光旅行「時光機造得出來嗎?」恆動機造得出來嗎?黑洞真的存在嗎,還是物理學家無聊時捏造出來的東西?掉進黑洞會發生什麼事?我們有辦法回到過去趁機收購微軟股票嗎?誰的時光之旅比較合理?實用的時光機要如何製造?改寫歷史究竟有沒有可能辦到?
第六章 擴張的宇宙「宇宙如果正在擴張,會擴張成什麼?」宇宙的中心何在?宇宙的邊緣又在哪裡?空曠的太空是什麼所組成的?太空究竟有多空?宇宙中的物質究竟存在於何處?宇宙為何正在加速擴張?宇宙的形狀是什麼樣子?宇宙會擴張成什麼?
第七章 大霹靂「大霹靂前發生了什麼事?」我們的觀測為什麼無法回溯到大霹靂?宇宙裡應該有一半是反物質才對啊?原子是怎麼來的?粒子的重量是怎麼來的?有沒有另一個你存在於另一時空?物質是怎麼來的?最初的最初,發生了什麼事?那麼,最初以前呢?
第八章 外星人「其他行星上有生物存在嗎?」其他人都到哪裡去了?外太空有多少適宜居住的行星?智慧文明能維持多久?我們「不存在」的機率又有多高?
第九章 未來「還有什麼是我們不知道的?」暗物質究竟是什麼?質子的壽命有多長?微中子的質量究竟多大?有哪些問題不是我們很快能知道答案的?

第一章狹義相對論「如果一邊以光速前進,一邊照鏡子,會發生什麼事?」在警察局。光子正接受拷問。「我…我什麼都不知道,一切都發生太快,上一百年的事我已經記不得了!」每個人的高中經驗大概都很類似,班上總是有幾位「酷」學生,老愛挑弄身邊的每樣人事物。所以,我們總是愛把自己想像成是「愛物理的酷學生」,最好是真有這種學生啦。舉個例子給大家。在前面的序言裡,我們雖然嘲弄了那些為了「使物理學活潑生動」,只好以劇烈天災、體育活動或超級大腳卡車來舉例說明的教科書作者,我們不是在放馬後炮,但老實說,有些古怪的例子確實有一點價值存在。所以,在我們內心深處深深地明白,如果想要物理學派對熱烈展開,事先放點煙火是必須的。如果各位曾經觀賞過國慶晚會的煙火秀,裡面也有一點物理知識,想必各位應該有注意到過,在煙火釋放時,美麗的火光和爆炸聲響有時間落差,火光總是比聲響早了幾秒。同樣地,要是你曾經在音樂廳後面幾排聆賞音樂會,可能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會發現自己在視覺和聽覺上有時間差。這是因為,聲音雖然移動得很快,但光跑得更快。一六三八年,一個酷小子,比薩的伽利略(Galileo),他為了測量光速,設計了一個實驗:伽利略手提油燈,爬到山上,他的助手則提著燈籠到遠方的另一座山上,彼此打暗號。看到助手開燈,伽利略便照做,看到助手關燈,伽利略再次照做,如此重複不已。之後,兩人把距離拉長,反覆操作,於是測量出光的速度。老實說,這項實驗並不精確,但伽利略的勇於嘗試才是難能可貴之處,何況,他還因此歸納出一個有趣的結論。光的速度,就算不是無限大,也是極快。接下來幾個世紀,物理學家們設計出更精確的實驗,但因為方式太過繁複,這裡就不讓你煩心了。大家只要知道:日積月累下來,科學家想測量出光速的心意是愈來愈堅定。到了今天,科學家測量出的光速是:每秒299,792,458公尺。由於位數太多,我們將之稱為c,也就是拉丁文celeritas的縮寫,意為「迅速」。這樣的天文數字,可不是拿根尺或煮蛋計時器就測量出來的。要如此精確地測量c,必須用為動力來源是銫133原子的原子鐘來測量。根據科學協會定義,一秒鐘,是銫133在「超精細躍遷」(hyperfine transition)時所放射出的光頻率,乘上精確數字9,192,631,770。這聽起來好像累贅而不必要,而且讓人困惑,但其實大大簡化了許多事*。因為如此一來,所謂「秒」,就跟你帽子的尺寸一樣,成了可以定義的具體事物。因為許多物理學家懂得製造銫原子鐘,而銫原子鐘的運作也完全一致,所以每個人的時間也就都一致了。科學家發明了很有創意的方式來定義秒,可是這對於定義光速有何幫助?所謂速度,就是距離除以時間,例如每小時幾公里等等,因此,秒的定義確立之後,接下來只剩一件事情要做,就是決定公尺的長度。這聽起來不是廢話嗎?一公尺的長度就是一公尺啊!拿把米尺來量不就得了!問題是,一公尺究竟有多長呢?一八八九到一九八三年期間,一個人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就得到法國賽弗爾(Sèvres)國際度量衡局(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去一趟,借用他們的白金米尺才能測量。這樣做不但麻煩,還可能違法(必須事先申請),而且結果往往不怎麼精確。因為,大多數的材料遇熱時都會膨脹,包括白金在內。也就是說,在舊的度量衡標準下,一公尺的長度,在天氣熱的時候,會比天氣冷的時候稍微多出一點點。因此,與其使用真正的米尺,倒不如使用可以測量秒的時鐘來加以定義,於是變成:一公尺等於光一秒鐘行經距離的299,792,458分之一。兩相比較下,我們可以說:「我們已經準確知道光的速度,對於公尺的長度反而不太確定。」如此嚴謹的工作,為的是要將秒和公尺予以規格標準化,這樣每個人所使用的度量衡系統便完全一致。不過請記住,上述討論最重要的一點是,光的行進速度並非無限。如果這一點還不足以讓你感到訝異,讓我再投給你一個哲學上的震撼彈:既然光速是有限的,這便意味著,我們永遠在凝視過去。例如,你在閱讀本書時,儘管書本距離你只有一呎之遙,但你看到的其實是幾十億分之一秒之前的事物。太陽發射出的光線需時約八分鐘才會到達地球,因此,就算太陽在五分鐘前已經燃燒殆盡,我們此刻仍無法得知�。當我們遙望著銀河系裡的星星時,這些星星所發射出的光,可能歷經了數百年或數千年才來到地球,因此其中有些星星很可能已經從宇宙中消失不見。為何我們無法得知船在迷霧中的行進速度?截至目前為止,在任何實驗中都沒有產生速度比光還快的粒子†。即使我們想要刷新宇宙的速限,似乎也永遠無法如願。而光的恆定速度,正是物理學上有史以來最美味菜餚的食材之一。關於此時此「秒」,我們需要想一想,究竟何謂運動?為此,我們要向各位介紹一位穿著打扮看起來很像流浪漢的物理學家羅斯汀(Rusty),由於社會對於衛生的標準,因此我等如他的穿著都會遭到排斥。儘管如此,他還是從國際度量衡局「借」來白金米尺(雖然白金米尺並不完美,但以物理學家的流浪漢穿著標準而言還算不賴),並用手中的一些銫原子製造了一副原子鐘。羅斯汀每天都會把他的包袱在火車的車廂與車廂間丟來丟去,每丟一次就測一次所丟的距離,以及所費的時間。由於速度等於距離除以時間(如每小時幾公里),因此羅斯汀能夠相當準確地測量出包袱的行進速度。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