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杰作:走進印象派與後印象派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隱秘的杰作:走進印象派與後印象派

作者:(英)克里斯托弗•勞埃德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01日
ISBN:9787568059176
語言:繁體中文

作為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具有恆久的魅力。著名的藝術大師如畢沙羅、馬奈、德加、塞尚、莫内、莫里索、雷諾瓦、高更、梵古、修拉等創作了諸多世人熟知的油畫作品。但很多讀者並不知曉,他們還遺留下了許多精彩絕倫的素描藝術作品。德加的粉彩畫、塞尚的水彩畫、梵古的鋼筆墨水素描、羅特列克的混合媒介作品……這些靈動、精彩的素描作品不再是油畫的附屬品,而是待我們發掘的隱秘的傑作!
 
《隱秘的傑作:走進印象派與後印象派》集中呈現了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的20位代表藝術家的224幅素描作品,並以流暢典雅的文字詮釋了素描藝術是如何從內容、形式、媒介到技法都為推動藝術走上現代之路做出了貢獻。這些藝術家既包含上述諸位大師,也有讀者並不熟悉但同樣具有鮮明特色和重要價值的布丹、卡耶博特、拉法埃利、福蘭等等。讓我們進一步發現印象派與後印象派那些鮮為人知的藝術傑作!

1968年至1988年,克里斯多夫﹒勞埃德在牛津阿什莫爾博物館的西方藝術部門工作,將策展與教學結合起來。在此期間,他被哈佛大學任命為佛羅倫斯的哈佛大學文藝復興研究中心(Villa I Tatti in Florence)的研究員,並擔任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早期義大利繪畫的客座研究策展人。

他的出版物包括畫家專著、博物館收藏目錄和皇家收藏調查,以及《愛德格﹒德加:素描和粉彩》(Edgar Degas: Drawings and Pastels)和《保羅﹒塞尚:素描和水彩》(Paul Cézanne: Drawings and Watercolours)。
 

簡介 素描藝術的凱旋
尤金﹒布丹(Eugène Boudin,1824—1898年)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1903年)
愛德華﹒馬奈( douard Manet,1832—1883年)
愛德格﹒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年)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年)
阿爾弗萊德﹒西斯萊(Alfred Sisley,1839—1899年)
奧迪隆﹒雷東(Odilon Redon,1840—1916年)
克勞德﹒莫内(Claude Monet,1840—1926年)
貝爾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1841—1895年)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年)
費德里科﹒占都蒙那奇(Federico Zandomeneghi,1841—1917年)
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1844—1926年)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年)
古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1848—1894年)
讓-弗朗索瓦﹒拉法埃利(Jean-Fran ois Raffa lli,1850—1924年)
讓-路易﹒福蘭(Jean-Louis Forain,1852—1931年)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年)
喬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年)
保羅﹒西涅克(Paul Signac,1863—1935年)
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年)
參考文獻
圖片出處說明
特別鳴謝
關於作者
文獻索引
 

素描藝術的凱旋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受歡迎程度的不斷增加,逐漸產生了許許多多關於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畫家藝術運動的傳說。這兩種運動都與19世紀下半葉巴黎的先鋒派藝術有關。印象派畫家,即那些在1874—1886年舉辦八大展覽會之前便已活躍至少數十年的藝術家們,更願意描繪日常生活景象,而非歷史、宗教或神學的主題。為此,他們開創了由大膽筆法和濃烈色彩為主導的一種全新藝術風格。這些印象派畫家的畫作因此而頗具爭議,並且對觀賞者產生了太過直接且令人心緒不寧的影響。後印象派畫家主要存在于更年輕的一代人中,他們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便開始一同開展。這些後印象派畫家對於如何將現實刻板地描繪下來並不怎麼感興趣。因此,他們開創了點彩派和分隔主義兩種新的風格,以一種更加富有想像力的方式描繪日常生活。他們的作品轉變成象徵主義和理想主義,其效果是封閉的,其情緒是一種幻想。

印象派畫家與後印象派畫家的時代劃分並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分界點。最初,在專業事物上兩者是相互尊重的,且存在互相影響和公開的普遍認知。一些後印象派畫家,比如保羅﹒高更、喬治﹒修拉、文森特﹒凡高,與印象派畫家關係密切,因此可能被認為是由印象派直接發展而來。另一方面,一些印象派畫家,比如愛德格﹒德加、克勞德﹒莫内、奧古斯特﹒雷諾瓦,會比那些較年輕的後印象派畫家長壽許多年。這兩種運動有充分的內在聯繫來將它們各自辨別並劃分開來,但即便如此,在印象派畫展開始之前仍會發生哪個畫家應該被包含或應該被排除的爭議,提示了具象畫家與風景畫家之間的緊張關係。同樣地,後印象派畫家可能僅僅被認為是一段短時間內的聯合產物,同時,在19世紀80年代晚期他們走上自己獨立的道路前,也將來自布列塔尼半島的阿旺橋村畫派(Pont-Aven)作為基地。

單獨討論印象派和後印象派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就好像其脫離了19世紀法國的其餘藝術一般。其結果是,他們作品中那些讓法國官方藝術機構和公共部門受到威脅的顛覆性內容被淡化了,而不是得到了加強。無論如何,很明顯地是前衛藝術家們如此專注和孜孜不倦地追求的變革和創新變得虛無了。印象派與後印象派藝術的背景對於站在現代藝術的角度來正確欣賞兩個運動的成就是極其重要的,其根源在於過去和它自己所處時代的藝術關聯。正如保羅﹒塞尚在1905年1月23日寫給批評家羅傑﹒馬克思(Roger Marx)的一封信中簡明地提到:“在我看來,沒有什麼可以替代過去,只是有些人能增加新的聯繫”。

對印象派和後印象派最常見的一種評論是“這種藝術是直接在大自然面前完成的”。最經典的例子毫無疑問便是1873年雷諾瓦的著名作品《莫内在阿讓特伊花園中作畫》(MonetPainting in his Garden at Argenteuil,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沃茲沃斯藝術學院)。當然,除了莫内、雷諾瓦,還有高更和凡高、卡米耶﹒畢沙羅和塞尚也明確表示,他們的藝術在某種程度上是紀錄他們親歷自然時的最初感覺,他們有相當部分工作確實在空氣中完成的。然而,其他一些人,例如德加、修拉和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則持截然相反的觀點。他們更傾向於探索家庭內部或城市公共娛樂場所的場景主題。德加在他早期的一本筆記本上簡短地寫道:“當我思考自然場景時,很快就會感到厭倦”。不過,總的來講且被普遍認可的是,無論主題是什麼,大部分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在印象派和後印象派藝術工作室中逐步完成的。無法否認地是,藝術家們許許多多的速寫本表明,無論是風景畫家還是具象畫家都是在工作室外收集他們的視覺靈感資料,但隨後的大部分工作如油畫草圖或者更早一個步驟的素描都是在室內進行的。如果有必要也可能借助模型。正如德加對愛爾蘭小說家喬治﹒摩爾(GeorgeMoore)所說:“…… 我向你保證,沒有任何藝術作品要比我的作品更加缺乏自發性。我所做的是對大師們的反思和研究的結果,關於靈感、自發性、氣質—用氣質這個詞來形容—我一無所知”。
 


相關書籍